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6年,有个小男孩6岁了,要和他的兄弟姐妹合影。小男孩非常重视:这么一个大家族,以后看到照片,别人找不到我怎么办?于是,他在拍摄的时候,就伸手去够旁边桃树的枝儿。他成了这一堆小孩中,唯一手握桃枝的人——并不是要沾想沾桃花运,他只是想有一个细节,这样别人能找到他,他也能找到自己。
这个小男孩叫陈寅恪,是我很喜欢的历史学家。他6岁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将自己嵌入历史,不被遗忘。
细节对我来说是启蒙式的,每个细节都深深地嵌入生活中。
我有一个来自成都的大学男同学。一次我去他家玩,当时还有几个他的高中同学,都是女生。我们很自然地在一起戏耍聊天。正值夏日,大家吃西瓜,我这个哥们儿把一个女生吃过两口的西瓜拿起,把一块全新的调包放在她的座位前,然后大大方方、若无其事、“道貌岸然”地开始啃这个姑娘啃过的西瓜。
我注意到这个细节,就知道他喜欢那个姑娘。我不会告诉你最后他是不是娶了这个女孩,但所谓钟情,不过如此。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细节。
天津作家冯骥才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叫作《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很朴实的爱情故事:高女人去世了,矮丈夫好像也没有多伤心。但是有一个细节,下雨的时候,他下意识地把伞举得很高,远远超过他的身高。我看到这个细节就够了,它点到我的穴了。
另外一个我很喜欢的作家迪伦马特,他去世后有记者去采访他的遗孀,问她伤心吗?她说:“我不知道怎么伤心,但是我必须得说,我家的书桌现在显得太大了、太空旷了。”
我们说的台词艺术就是这样的,你能够用多轻多柔的笔触,勾勒出伤心,它就能多沉重地点中别人的情感穴。写作不是殴打别人,而是挠别人的痒痒,它的力道和效果成反比。创作是分寸感的艺术。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可能是沉闷的、琐碎的,但好的作家不按套路写,他会写出这样的感觉。
契科夫的笔下有很多“奇葩”,我要提到一个伤心的“奇葩”。一个先生爱慕一个女士,但知道自己没戏。有一天这个女士在女伴的陪同下到他家做客,就坐了半个小时,走后落下一把阳伞。要不留下来作纪念,要不就追上去还给人家,这都是正常的。但契科夫写的是:这个先生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的夜晚,他把这把伞撑起来,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了一整晚,第二天把伞还了回去。
这是让我感动的细节。这是一个让别人觉得很凄凉、他自己觉得很幸福的晚上。这就是个十分特别的故事。
汪曾祺写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女孩很美,被人纠缠。她心爱的男人为她出头,被打得昏死过去。后来她找到一个偏方,说找各家的尿罐子,刮下厚厚的尿碱,就能救活男人。女孩弄了一碗尿碱水,侍候男的喝下。女孩边喂边掉眼泪,最后还剩下小半碗尿碱水。这时汪曾祺写道:“不知为什么,巧云也尝了一口。”
这是汪曾祺写爱情最美的一刻,动人。将尿这样的东西,写得这么高级,写足了人世间的苦。你的苦都是为我受的,我根本用不着受苦,但我想和你苦在一起。
1937年,北平被日本人占领时是什么样?一个燕京大学的教授,英国人,去颐和园,在昆明湖畔看到日本浪人与一些侨民高兴地开着车来野餐、游玩。其間还有脸涂得煞白的艺伎,蹲在昆明湖边洗大葱。这个画面让我非常难忘。战争、侵略、沦陷,这些事儿不是特别概念化的,这样的细节才是真实的。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它不像房地产商提供的效果图那么清晰,而是像把一张地毯掀起来,灰尘飞舞,有光线,也有颜色。那一刻,一摊昏黄间忽明忽暗的东西,就是细节。
汪曾祺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农民叫朱小山,他种豆子,在地里洒满种子后,把剩下的那一把放在石头下,过几天回来后,他发现石头离地了,或半寸或一寸,是被豆子顶起来的。朱小山特别激动,四处拉别人来看,一位严肃的乡间老师前来质问他。
老师:“你到处说豆子的事,是要说明一种什么哲学吗?”
朱小山:“不想说明什么,我就是想表达我的惊奇。”
今天讲了很多细节,讲了很多豆子一样的故事。撒豆成兵,希望有几粒能在你心中发芽。
为什么呢?
我只想表达,我看到这些细节时的那种惊奇。
孙国基荐自《读者》2017年第13期
这个小男孩叫陈寅恪,是我很喜欢的历史学家。他6岁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将自己嵌入历史,不被遗忘。
细节对我来说是启蒙式的,每个细节都深深地嵌入生活中。
我有一个来自成都的大学男同学。一次我去他家玩,当时还有几个他的高中同学,都是女生。我们很自然地在一起戏耍聊天。正值夏日,大家吃西瓜,我这个哥们儿把一个女生吃过两口的西瓜拿起,把一块全新的调包放在她的座位前,然后大大方方、若无其事、“道貌岸然”地开始啃这个姑娘啃过的西瓜。
我注意到这个细节,就知道他喜欢那个姑娘。我不会告诉你最后他是不是娶了这个女孩,但所谓钟情,不过如此。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细节。
天津作家冯骥才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叫作《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很朴实的爱情故事:高女人去世了,矮丈夫好像也没有多伤心。但是有一个细节,下雨的时候,他下意识地把伞举得很高,远远超过他的身高。我看到这个细节就够了,它点到我的穴了。
另外一个我很喜欢的作家迪伦马特,他去世后有记者去采访他的遗孀,问她伤心吗?她说:“我不知道怎么伤心,但是我必须得说,我家的书桌现在显得太大了、太空旷了。”
我们说的台词艺术就是这样的,你能够用多轻多柔的笔触,勾勒出伤心,它就能多沉重地点中别人的情感穴。写作不是殴打别人,而是挠别人的痒痒,它的力道和效果成反比。创作是分寸感的艺术。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可能是沉闷的、琐碎的,但好的作家不按套路写,他会写出这样的感觉。
契科夫的笔下有很多“奇葩”,我要提到一个伤心的“奇葩”。一个先生爱慕一个女士,但知道自己没戏。有一天这个女士在女伴的陪同下到他家做客,就坐了半个小时,走后落下一把阳伞。要不留下来作纪念,要不就追上去还给人家,这都是正常的。但契科夫写的是:这个先生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的夜晚,他把这把伞撑起来,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了一整晚,第二天把伞还了回去。
这是让我感动的细节。这是一个让别人觉得很凄凉、他自己觉得很幸福的晚上。这就是个十分特别的故事。
汪曾祺写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女孩很美,被人纠缠。她心爱的男人为她出头,被打得昏死过去。后来她找到一个偏方,说找各家的尿罐子,刮下厚厚的尿碱,就能救活男人。女孩弄了一碗尿碱水,侍候男的喝下。女孩边喂边掉眼泪,最后还剩下小半碗尿碱水。这时汪曾祺写道:“不知为什么,巧云也尝了一口。”
这是汪曾祺写爱情最美的一刻,动人。将尿这样的东西,写得这么高级,写足了人世间的苦。你的苦都是为我受的,我根本用不着受苦,但我想和你苦在一起。
1937年,北平被日本人占领时是什么样?一个燕京大学的教授,英国人,去颐和园,在昆明湖畔看到日本浪人与一些侨民高兴地开着车来野餐、游玩。其間还有脸涂得煞白的艺伎,蹲在昆明湖边洗大葱。这个画面让我非常难忘。战争、侵略、沦陷,这些事儿不是特别概念化的,这样的细节才是真实的。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它不像房地产商提供的效果图那么清晰,而是像把一张地毯掀起来,灰尘飞舞,有光线,也有颜色。那一刻,一摊昏黄间忽明忽暗的东西,就是细节。
汪曾祺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农民叫朱小山,他种豆子,在地里洒满种子后,把剩下的那一把放在石头下,过几天回来后,他发现石头离地了,或半寸或一寸,是被豆子顶起来的。朱小山特别激动,四处拉别人来看,一位严肃的乡间老师前来质问他。
老师:“你到处说豆子的事,是要说明一种什么哲学吗?”
朱小山:“不想说明什么,我就是想表达我的惊奇。”
今天讲了很多细节,讲了很多豆子一样的故事。撒豆成兵,希望有几粒能在你心中发芽。
为什么呢?
我只想表达,我看到这些细节时的那种惊奇。
孙国基荐自《读者》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