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以大数据、云计算、算法等技术为支撑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由萌芽逐步走向成熟。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颠覆并重塑了新闻生产、分发等各个环节。本文从AI在新闻业的引入及应用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分析AI对新闻生产主体、新闻报道理念、新闻分发模式、信息传播环境等环节带来的解构与冲击,并指出未来随着AI技术的深度应用,新闻业版图将被重塑。
【关键词】AI 新闻业 人机协同
一、AI在新闻业的引入及应用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最早于1956年达茅斯会议中提出,之后由美国学者麦卡锡引入学术研究领域①。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且有难度的学科,与计算机、数学、心理学等都有关联。其本质是在模仿、延伸人的智能的基础上,完善计算机性能,使计算机使用语言,形成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其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等。
20世纪50年代,由于各种技术的不完善,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只是讨论,没有真正付诸实践。进入21世纪,大数据、云计算、算法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主要经历了机器人写作、大数据算法推荐和VR/AR应用、人工合成AI主播等几个阶段。
首先,机器人在新闻写作领域的应用。2015年9月,腾讯财经推出了自主研发的自动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同年11月,新华社推出了新闻机器人“快笔小新”,主要报道体育和财经新闻②。2017年封面新闻推出自主开发的机器人“小封”,“小封”在快速写稿的同时还能实现与用户的语音互动。这类机器人写作具有智能识别、快速成稿等优势,但也有报道题材局限,容易生成假新闻等劣势。
其次,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智能算法技术在新闻的采集、编写、分发当中的应用。最早进行实践的是今日头条,通过算法技术掌握用户的点击量和浏览量,从而分析用户的兴趣爱好,构建每个用户的不同画像,再进行精准的个人推送。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这一技术的应用缓解了用户信息过载的压力,节省了用户的时间,使用户能够精准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有效信息。但也容易带来回声室效应,使人们沉浸在个人的“房间”内,从而缺少对社会的关注。
另外,VR虚拟现实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新闻报道领域。VR生成的虚拟环境,会给人带来一种全身心的新体验③。早在2015年,财新网就推出了VR新闻,让用户对深圳的山体滑坡事件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2016年新华社推出VR作品《两会召开 老百姓有话说》,以360度百姓视角,赋予两会时代感和贴近性,用新技术反映社情民意。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央视首次采用多机位进行VR全景直播,用户可以通过电视、手机或VR眼镜进行观看,不在现场也能感受到震撼的场景。VR报道有新意,但会给用户带来眩晕等不良体验感。
今年,AI合成主播成为AI 在新闻领域应用的又一大新突破。2019年3月3日,新华社联合搜狗发布了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参与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AI合成女主播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将真人主播的声音、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信息提取出来,然后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智能主播。AI合成女主播可以一天24小时持续工作,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将其投入新闻报道领域会实现大产量的报道。但AI合成女主播毕竟是技术合成的产物,其存在无法主动思考、缺少人文关怀以及无法形成自己鲜明特征等缺点,未来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AI对新闻业的解构
人工智能技术从学术讨论逐步走向实践应用,带来了一股“人工智能+”的新浪潮,新浪潮对新闻业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与解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应用,新闻生产主体、新闻报道理念、新闻分发模式、信息传播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一)“人”不再是唯一的新闻生产者
传统媒体时期,新闻资源具有垄断性,新闻从业者是主要的新闻生产者。记者到现场采访写稿、编辑审核发稿。整个新闻信息的生产过程都由专业的机构和人员完成。自媒体时代,用户异军突起,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成为与记者并存的重要的新闻生产者。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时期,还是自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离不开“人”,“人”是唯一的新闻生产者。而AI时代,万物皆媒,大量智能传感设备的应用使新闻生产主体发生改变,机器也能进入新闻生产的行列。
例如新华社的“媒体大脑”AI平台就是基于传感器、摄像头、无人机等智能设备采集信息,结合相关数据,快速生成数据新闻的新的新闻生产者④。在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媒体大脑”通过收集分析对比6年来政府工作报告的异同,推出《一杯茶的工夫读完6年政府工作报告,AI看出了啥奥妙》。在2019年10月1日国庆大阅兵直播中,央视新闻实时推出AI剪辑,阅兵方队自动生成徒步、装备、群众游行三大方队,供用户进行分类选择性观看。机器生产内容迅速及时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新闻生成阶段。
(二)“最先报道”优势已不复存在
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传统媒体时期,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成为各家媒体争取第一新闻发布者的关键,谁先报道了新闻,谁就掌握了信息的主导权。而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各家媒体机器人写作的应用,“最先报道”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因为事件一旦发生,机器就能快速反映,根据已经编入的既定写作模板和新的新闻要素就能在几秒内生成报道,几乎实现了零时差。
自动生成新闻的报道模式主要应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在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因事情本身具有重要性,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及时报道来填补公众的信息空白,缓解紧张的情绪。例如2017年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中国地震台机器人仅用20多秒就发出了一则有关震区的图文报道。这样的速度是记者无法做到的。二是体育赛事的报道,对体育竞赛结果的及時发布,不需要记者或编辑的解释就能够完成,而机器人写作正好满足了这一点。例如在2017年的里约奥运会上,今日头条机器人“张小明”共写作了400多篇关于体育赛事的报道。其发布速度快、发布量大,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时进行。 (三)过于差异化的信息推送
基于算法技术的内容分发实现了与用户的高强度匹配,信息分发更加自动化、精准化、高效率。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点击率、浏览信息、停留时间来把握用户的兴趣爱好,从而不断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从短期来看,这样高精准的信息分发,确实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用户可以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消息。但从长远来看,过于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容易带来回声室效应,人们沉浸在自己的信息圈内,过度关注个性化和差异,从而降低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心,缺少社会责任感。
基于算法的新闻热榜同样使得个性化的关注成为社会关注,这容易导致新闻失衡,使真正重要的新闻被边缘化。例如2018年9月23日,“两弹一艇”元勋刘杰逝世,本值得我们关注,但当天的微博热搜榜第一是张雨绮离婚。这是泛娱乐时代典型的一个例子,用户关注的明星八卦竟然在算法的识别下登上了热搜榜第一,盖过了我们本应该悼念的元勋。
(四)信息环境真实与虚假的混乱
传统媒体时期,新闻报道要经过记者采访、编写,编辑审核,主编再审的流程,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新闻的真实性得到了保证。而人工智能时代,新闻报道依赖大数据,数据是从网络中抓取的,其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当某一事件的部分要素符合机器新闻写作的模板时,机器人就会立即编写报道。其信息来源、事件缘由、相关人物等复杂问题机器人难以了解,这就导致了各类假新闻的出现。
2017年12月,一位网名叫DeepFakes的用户在Reddit论坛上发布了一个假视频,他将《神奇女侠》主角加朵的脸形象地嫁接到了另一个女明星的身上。这一嫁接几乎毫无破绽,使得DeepFakes技术快速流传开来,造假视频层出不穷,加剧了假新闻的泛滥。今年,一款由俄罗斯研发的以AI神经肖像编辑技术为基础的笑脸软件FaceApp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网民的关注。在该应用中,用户通过上传自己的照片,选择喜欢的类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改变性别、年龄、容貌等。这一技术同样为照片造假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三、AI对新闻业的重塑
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应用的背景下,新闻生产、分发环节逐渐被解构,但总体来看,新闻业的版图也正在被重塑。机器写作重新定义新闻生产,人机协同将成为主要的新闻生产方式;信息泛滥引发用户对专业媒体报道的期待,媒体将重回专业时代;未来信息推送将更加注重社会意义,信息环境将更加真实可靠。
(一)形成人机协同的新闻生产方式
彭兰教授曾指出未来人与机器的边界将打破,“人机协同”将成为新的新闻生产方式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新闻机器人和新闻从业者要明确分工,有各自清晰的定位。那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应交给机器人处理,而那些复杂的需要有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工作将交给专业的新闻从业者。新闻从业者作为最有实力的内容生产者,未来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助力主流媒体重回专业时代。
未来人机协同主要有两种应用形式:一是人根据现实需求设计程序,让机器完成各种简单重复性或危险性的新闻报道,如体育财经、自然灾害报道等;二是机器协助人类实现高水准的报道,新闻从业者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收集大量数据,了解事件来龙去脉,挖掘事件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进行深度报道,为读者提供更有意义、更有人情味的新闻。
(二)媒体报道重回专业时代
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为我们节约了时间,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假新闻泛滥、新闻娱乐化等问题。媒体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掌握报道主动权,从而引导舆论成为关键。
首先,新闻从业者要继续发挥“把关人”的角色,好的舆论环境离不开把关,只有把关到位才能避免低俗、虚假内容的出现,才能发挥良好的传播效果,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其次,新闻报道要注重深度挖掘,传统意义上争夺新闻时效性已经没有了意义,各家机器人几乎同时报道。但如何透过表层信息发掘背后的价值与意义,就需要记者、编辑发挥自己的价值,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在信息泛滥的大环境中,人们对于扑面而来的信息充满了无奈,如何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夺回麦克风成为媒体未来应关注的问题。
(三)信息推送注重社会价值
算法技术带来的回声室效应使用户被分散和隔离,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缺少对社会集体的关注以及社会凝聚力的形成。精准的私人定制使公众的注意力越来越碎片化,价值观越来越不一致,难以实现共同的社会价值。未来,算法技术应进一步完善,不再仅仅关注个人的兴趣,注重私人化定制,而应该适当地将兴趣群体之外的事以精准投放的方式发送出去,让公众意识到自己的认知体系在逐渐窄化。
同时应增加算法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人性推理,通过数据的收集,了解公众对哪些话题和报道有共同的情感共鸣,如通过分析公众对某一问题的点赞数、评论率来判断他们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分析他们的价值观,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即通过算法技术深入了解公众从而引导舆论。
(四)新闻事实核查制度逐步完善
新媒体时代,新闻事实核查制度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从专业新闻报道内容的核查拓展到了对网络热点事件的监控。未来,技术人员应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应用,并将成熟的技术引入信息采集、挖掘信息源等环节,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并将社交媒体平台海量的信息源利用起来,增加信息源筛选与排除的范围,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同时也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假新闻的识别。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记忆功能,它会将以往的假新闻分类进行储存,当有类似的假新闻出现时,人工智能技术将自动识别,提醒用户注意新闻真实性。人工智能技术同样能治理网络谣言,通过对事实的实时监测,在数据后台,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事实在哪一环节出现了偏差,有利于新闻从业者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四、结语
在媒介发展历程中,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对新闻业带来重要影响。从口语时代到文字印刷时代,从电子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促进了新闻业的融合重组。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新都猛烈,它解构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分发方式,迫使新闻从业者智能转变,甚至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真实与虚假混乱、个性与共性交织的新时代。然而,人工智能对新闻业各个环节带来的变化,既是解构也是重组。
技术的进步始终依靠着人类,人始终是新闻业的核心⑥。因此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是向好的。技术将更好地为新闻业服务,让新闻从业者从简单的工作中走出来去创造更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更加智能的信息推送也将为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提升用户对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未来,高效率的人机合作将更进一步促进新闻业的融合重塑,我们将进入一个智能化的新时代。
注释:
①段蕾.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传媒,2019(15):47-49.
②唐淇.智媒时代机器人写作对传媒发展的重构——以新华社“快笔小新”为例[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06):67-68.
③陈心茹.VR新闻与新闻可信度[J].中国报业,2019(11):37.
④李仁虎,毛伟.从“AI合成主播”和“媒体大脑”看新华社融合创新发展[J].中国记者,2019(08):36-39.
⑤彭兰.无边界时代的专业性重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5):1-8.
⑥喻國明.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与新闻传播业态的重构[J].教育传媒研究,2018(01):95-96.
作者简介:张雅婷,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张丽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编辑:孟凌霄
【关键词】AI 新闻业 人机协同
一、AI在新闻业的引入及应用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最早于1956年达茅斯会议中提出,之后由美国学者麦卡锡引入学术研究领域①。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且有难度的学科,与计算机、数学、心理学等都有关联。其本质是在模仿、延伸人的智能的基础上,完善计算机性能,使计算机使用语言,形成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其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等。
20世纪50年代,由于各种技术的不完善,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只是讨论,没有真正付诸实践。进入21世纪,大数据、云计算、算法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主要经历了机器人写作、大数据算法推荐和VR/AR应用、人工合成AI主播等几个阶段。
首先,机器人在新闻写作领域的应用。2015年9月,腾讯财经推出了自主研发的自动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同年11月,新华社推出了新闻机器人“快笔小新”,主要报道体育和财经新闻②。2017年封面新闻推出自主开发的机器人“小封”,“小封”在快速写稿的同时还能实现与用户的语音互动。这类机器人写作具有智能识别、快速成稿等优势,但也有报道题材局限,容易生成假新闻等劣势。
其次,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智能算法技术在新闻的采集、编写、分发当中的应用。最早进行实践的是今日头条,通过算法技术掌握用户的点击量和浏览量,从而分析用户的兴趣爱好,构建每个用户的不同画像,再进行精准的个人推送。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这一技术的应用缓解了用户信息过载的压力,节省了用户的时间,使用户能够精准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有效信息。但也容易带来回声室效应,使人们沉浸在个人的“房间”内,从而缺少对社会的关注。
另外,VR虚拟现实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新闻报道领域。VR生成的虚拟环境,会给人带来一种全身心的新体验③。早在2015年,财新网就推出了VR新闻,让用户对深圳的山体滑坡事件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2016年新华社推出VR作品《两会召开 老百姓有话说》,以360度百姓视角,赋予两会时代感和贴近性,用新技术反映社情民意。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央视首次采用多机位进行VR全景直播,用户可以通过电视、手机或VR眼镜进行观看,不在现场也能感受到震撼的场景。VR报道有新意,但会给用户带来眩晕等不良体验感。
今年,AI合成主播成为AI 在新闻领域应用的又一大新突破。2019年3月3日,新华社联合搜狗发布了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参与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AI合成女主播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将真人主播的声音、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信息提取出来,然后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智能主播。AI合成女主播可以一天24小时持续工作,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将其投入新闻报道领域会实现大产量的报道。但AI合成女主播毕竟是技术合成的产物,其存在无法主动思考、缺少人文关怀以及无法形成自己鲜明特征等缺点,未来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AI对新闻业的解构
人工智能技术从学术讨论逐步走向实践应用,带来了一股“人工智能+”的新浪潮,新浪潮对新闻业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与解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应用,新闻生产主体、新闻报道理念、新闻分发模式、信息传播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一)“人”不再是唯一的新闻生产者
传统媒体时期,新闻资源具有垄断性,新闻从业者是主要的新闻生产者。记者到现场采访写稿、编辑审核发稿。整个新闻信息的生产过程都由专业的机构和人员完成。自媒体时代,用户异军突起,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成为与记者并存的重要的新闻生产者。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时期,还是自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离不开“人”,“人”是唯一的新闻生产者。而AI时代,万物皆媒,大量智能传感设备的应用使新闻生产主体发生改变,机器也能进入新闻生产的行列。
例如新华社的“媒体大脑”AI平台就是基于传感器、摄像头、无人机等智能设备采集信息,结合相关数据,快速生成数据新闻的新的新闻生产者④。在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媒体大脑”通过收集分析对比6年来政府工作报告的异同,推出《一杯茶的工夫读完6年政府工作报告,AI看出了啥奥妙》。在2019年10月1日国庆大阅兵直播中,央视新闻实时推出AI剪辑,阅兵方队自动生成徒步、装备、群众游行三大方队,供用户进行分类选择性观看。机器生产内容迅速及时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新闻生成阶段。
(二)“最先报道”优势已不复存在
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传统媒体时期,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成为各家媒体争取第一新闻发布者的关键,谁先报道了新闻,谁就掌握了信息的主导权。而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各家媒体机器人写作的应用,“最先报道”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因为事件一旦发生,机器就能快速反映,根据已经编入的既定写作模板和新的新闻要素就能在几秒内生成报道,几乎实现了零时差。
自动生成新闻的报道模式主要应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在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因事情本身具有重要性,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及时报道来填补公众的信息空白,缓解紧张的情绪。例如2017年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中国地震台机器人仅用20多秒就发出了一则有关震区的图文报道。这样的速度是记者无法做到的。二是体育赛事的报道,对体育竞赛结果的及時发布,不需要记者或编辑的解释就能够完成,而机器人写作正好满足了这一点。例如在2017年的里约奥运会上,今日头条机器人“张小明”共写作了400多篇关于体育赛事的报道。其发布速度快、发布量大,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时进行。 (三)过于差异化的信息推送
基于算法技术的内容分发实现了与用户的高强度匹配,信息分发更加自动化、精准化、高效率。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点击率、浏览信息、停留时间来把握用户的兴趣爱好,从而不断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从短期来看,这样高精准的信息分发,确实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用户可以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消息。但从长远来看,过于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容易带来回声室效应,人们沉浸在自己的信息圈内,过度关注个性化和差异,从而降低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心,缺少社会责任感。
基于算法的新闻热榜同样使得个性化的关注成为社会关注,这容易导致新闻失衡,使真正重要的新闻被边缘化。例如2018年9月23日,“两弹一艇”元勋刘杰逝世,本值得我们关注,但当天的微博热搜榜第一是张雨绮离婚。这是泛娱乐时代典型的一个例子,用户关注的明星八卦竟然在算法的识别下登上了热搜榜第一,盖过了我们本应该悼念的元勋。
(四)信息环境真实与虚假的混乱
传统媒体时期,新闻报道要经过记者采访、编写,编辑审核,主编再审的流程,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新闻的真实性得到了保证。而人工智能时代,新闻报道依赖大数据,数据是从网络中抓取的,其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当某一事件的部分要素符合机器新闻写作的模板时,机器人就会立即编写报道。其信息来源、事件缘由、相关人物等复杂问题机器人难以了解,这就导致了各类假新闻的出现。
2017年12月,一位网名叫DeepFakes的用户在Reddit论坛上发布了一个假视频,他将《神奇女侠》主角加朵的脸形象地嫁接到了另一个女明星的身上。这一嫁接几乎毫无破绽,使得DeepFakes技术快速流传开来,造假视频层出不穷,加剧了假新闻的泛滥。今年,一款由俄罗斯研发的以AI神经肖像编辑技术为基础的笑脸软件FaceApp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网民的关注。在该应用中,用户通过上传自己的照片,选择喜欢的类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改变性别、年龄、容貌等。这一技术同样为照片造假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三、AI对新闻业的重塑
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应用的背景下,新闻生产、分发环节逐渐被解构,但总体来看,新闻业的版图也正在被重塑。机器写作重新定义新闻生产,人机协同将成为主要的新闻生产方式;信息泛滥引发用户对专业媒体报道的期待,媒体将重回专业时代;未来信息推送将更加注重社会意义,信息环境将更加真实可靠。
(一)形成人机协同的新闻生产方式
彭兰教授曾指出未来人与机器的边界将打破,“人机协同”将成为新的新闻生产方式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新闻机器人和新闻从业者要明确分工,有各自清晰的定位。那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应交给机器人处理,而那些复杂的需要有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工作将交给专业的新闻从业者。新闻从业者作为最有实力的内容生产者,未来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助力主流媒体重回专业时代。
未来人机协同主要有两种应用形式:一是人根据现实需求设计程序,让机器完成各种简单重复性或危险性的新闻报道,如体育财经、自然灾害报道等;二是机器协助人类实现高水准的报道,新闻从业者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收集大量数据,了解事件来龙去脉,挖掘事件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进行深度报道,为读者提供更有意义、更有人情味的新闻。
(二)媒体报道重回专业时代
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为我们节约了时间,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假新闻泛滥、新闻娱乐化等问题。媒体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掌握报道主动权,从而引导舆论成为关键。
首先,新闻从业者要继续发挥“把关人”的角色,好的舆论环境离不开把关,只有把关到位才能避免低俗、虚假内容的出现,才能发挥良好的传播效果,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其次,新闻报道要注重深度挖掘,传统意义上争夺新闻时效性已经没有了意义,各家机器人几乎同时报道。但如何透过表层信息发掘背后的价值与意义,就需要记者、编辑发挥自己的价值,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在信息泛滥的大环境中,人们对于扑面而来的信息充满了无奈,如何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夺回麦克风成为媒体未来应关注的问题。
(三)信息推送注重社会价值
算法技术带来的回声室效应使用户被分散和隔离,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缺少对社会集体的关注以及社会凝聚力的形成。精准的私人定制使公众的注意力越来越碎片化,价值观越来越不一致,难以实现共同的社会价值。未来,算法技术应进一步完善,不再仅仅关注个人的兴趣,注重私人化定制,而应该适当地将兴趣群体之外的事以精准投放的方式发送出去,让公众意识到自己的认知体系在逐渐窄化。
同时应增加算法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人性推理,通过数据的收集,了解公众对哪些话题和报道有共同的情感共鸣,如通过分析公众对某一问题的点赞数、评论率来判断他们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分析他们的价值观,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即通过算法技术深入了解公众从而引导舆论。
(四)新闻事实核查制度逐步完善
新媒体时代,新闻事实核查制度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从专业新闻报道内容的核查拓展到了对网络热点事件的监控。未来,技术人员应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应用,并将成熟的技术引入信息采集、挖掘信息源等环节,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并将社交媒体平台海量的信息源利用起来,增加信息源筛选与排除的范围,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同时也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假新闻的识别。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记忆功能,它会将以往的假新闻分类进行储存,当有类似的假新闻出现时,人工智能技术将自动识别,提醒用户注意新闻真实性。人工智能技术同样能治理网络谣言,通过对事实的实时监测,在数据后台,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事实在哪一环节出现了偏差,有利于新闻从业者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四、结语
在媒介发展历程中,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对新闻业带来重要影响。从口语时代到文字印刷时代,从电子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促进了新闻业的融合重组。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新都猛烈,它解构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分发方式,迫使新闻从业者智能转变,甚至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真实与虚假混乱、个性与共性交织的新时代。然而,人工智能对新闻业各个环节带来的变化,既是解构也是重组。
技术的进步始终依靠着人类,人始终是新闻业的核心⑥。因此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是向好的。技术将更好地为新闻业服务,让新闻从业者从简单的工作中走出来去创造更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更加智能的信息推送也将为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提升用户对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未来,高效率的人机合作将更进一步促进新闻业的融合重塑,我们将进入一个智能化的新时代。
注释:
①段蕾.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传媒,2019(15):47-49.
②唐淇.智媒时代机器人写作对传媒发展的重构——以新华社“快笔小新”为例[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06):67-68.
③陈心茹.VR新闻与新闻可信度[J].中国报业,2019(11):37.
④李仁虎,毛伟.从“AI合成主播”和“媒体大脑”看新华社融合创新发展[J].中国记者,2019(08):36-39.
⑤彭兰.无边界时代的专业性重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5):1-8.
⑥喻國明.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与新闻传播业态的重构[J].教育传媒研究,2018(01):95-96.
作者简介:张雅婷,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张丽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编辑: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