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死亡了”吗——也谈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性”

来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479977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分子死亡了"这是法国思想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出的感慨。所谓的"知识分子死亡"指的是原来的公共知识分子,逐渐退出公共领域、放弃公共话语,退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专业知识分子。我国当代知识分子也同样出现了从公共领域退回到专业领域的现象。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知识分子,即媒体知识分子。这种新型的知识分子为重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广州市第四中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规范行为一陶冶情操一健全人格”为目标,不断传承与创新“锐志教育”,培养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博采众长,胸怀天下之英才。学校
刘登珲在《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6期《促进核心素养有效转化的课程统整策略探讨》一文中指出,伴随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标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构建与核心素养相适切的课程体系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传统知识本位的分科课程由于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导致学科孤立、边界固化,而核心素养下的各门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应当是刚性的、僵化的,而是软性的、互通的。所以要发展核心素养,就要打
失相干问题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实用化的最大障碍之一,尤其是在地形起伏的沟谷区域,失相干问题更为突出。然而我国的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形复杂的沟谷区域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从牛耕到机械化,中国农业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也正在向着智能化不断迈进。而智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动化设备的
杨淑萍在《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公共精神的生发逻辑及青少年公共精神的培育路径》一文中指出,公共精神是人们在公共领域的行为的主导思想,它是社会公德与公共行政伦理的基础,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评价和教育功能,制约着人们道德心理的发生、变化和作用过程。青少年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公共精神的培养关乎未来社会公共生活的品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学校作为国家公共教育的实施主体,培养青少
那是一节班会课,主题是“我的人生规划”。同学们都很认真地书写着,唯有家伟游离在课堂之外,还不时俯下身子,到课桌下捣鼓着什么。我走过去,见他惊觉地抬起头,于是轻声提醒他。可当我再次转身时,他又低下了头去。我有点愠怒地快步走过去,说:“抬起头来学习!”我感觉到他身体一震,同时猛地抬起了头,这时我才看清,他僵在课桌下的手里分明握着一个手机。那一瞬间,一袭愤怒击败了我的理智。“把你的手机给我!”我严厉地“
从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发酵过程及影响发酵的因素和所用原料,综合论述了沼气发酵研究的新进展,并结合生态农业的大背景对沼气发酵的前景、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