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很昂贵是一种错觉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9月1日,一群家长“长”在了学校的栏杆和铁网上

  9月1日,开学第一天,一组照片在网上刷屏。
  一群家长“长”在了学校的栏杆和铁网上,有的攀上栏杆,有的俯身从栏杆底部缝隙向校内眺望,掏出手机暗中拍摄,对准自家娃儿。
  这一图景折射出的不只是“关心”,也有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不安焦虑,这份焦虑已经从高考提前到了义务教育阶段。
  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教培热急速降温,8月,《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举行纸笔考试。
  再往前,义务教育新课标修订、打击学区房炒作、民办学校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密集出台,攸关1.56亿个家庭的九年义务教育改革,已经引发了社会大讨论。
  “双减”将如何改变9年义务教育?处于这一学龄阶段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当下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在哪里?
  就这些问题,南风窗记者专访了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授丘志明,他关注中国教育、曾在中国有过巡回演讲,并在多个国家、地区有过教育实地考察经验,退休后也开班从事孩子的“创造力”培养。

减负焦虑


  南风窗:“双减”新政之下,规范教培机构、一二年级学生不考试等,能否实现减负,缓解教育焦虑?
  丘志明:学生和家长的压力根源在于择校焦虑,整个教育体系里面的资源分布,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地区,资源是平均分配还是按需分配?比如师资,教师培训怎么才能跟上,因材施教?
  新加坡培训出来的小学、中学、初中、高中的老师是大体上是同一群人,老师学历相同、工资接近,在师资范围里做到了平均。小学阶段,学生入学采用校友抽签的办法,就近入学。因为资源基本是平均的,无论你去哪个小学都差不多。6年小学,尽量做到相对平均,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一结果,不同的小学,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不明显,学校里面也不作排名。
  但新加坡是小国家,很多事情都比较好办,中国14亿人太大了,资源分布很难达到不同定义的平均。
  南风窗:新加坡在多个基础教育排行榜上领先,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是什么样的?
  丘志明:中国教育上比较大的问题,是总觉得资源有限,就应该集中分给在读书上有才能的人,读不好的话就没有前途,这个取向我不赞成,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刺激家长争取资源,很多问题就出来了。
  新加坡的“精英”概念主要体现在中学阶段,通过小学升初中会考,学生开始显现出不同的能力,就进行分班,分为:普通班(学术)、普通班(工藝)、快捷班、特殊班、天才班5种,能力突出的,多给他们安排几门课程,水平靠后的就少上几门课,毕业之后,往“高中”和“专科学校”两个方向分流,专科学校主要是两类:技术教育学院,简称工专,以及科技专科学校,简称理工。
  但重点是,无论高中生还是专科生,都有机会上大学。尤其专科学生,如果最长5年时间里,他的成绩达标了,就可以上大学。
  新加坡的教育资源分配是基本相当的,甚至读书不好的人得到的资源更多,中专学校的外观建设甚至比高中更体面。更关键的是,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是保证读书不好的人也有出路,家长看得到的话,他们就不会跑极端了,这个是最大的分别。
  南风窗:怎样才能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
  丘志明:功课压力大不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主观的感觉,我们应该问这个压力是不是达到学生生理心理上承担不了、家长心理上承担不了的地步。
  新加坡学校考试也有非正式的排名,取消意义不大,不能改变家长的看法,这个也不是压力的根源;如果说补习班,最夸张的可能是台湾地区,但自从他们几乎所有高中生都能读大学之后,补习班的热度就大大减退了。
  学生能承担多少压力,关键要看社会给予的支持力度有多少。香港的读书压力也大,主要来自居住环境,地方太小了,普通家庭平均面积只有40平米,但政府就用图书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不需要在意在家学习地方大小的问题,这是可以缓解学生读书压力的方法之一。
学生和家长的压力根源在于择校焦虑,整个教育体系里面的资源分布,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地区,资源是平均分配还是按需分配?

  南风窗:在中国,围绕作业批改、教师惩戒权等,家校矛盾比以往更加突出,老师和家长沟通为什么这么难?
  丘志明:与老师的权威在衰弱,教师性别比例失衡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现在的家长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家长真的懂怎么教育,配合学校共同教育,这是好事;另外一个极端是,他什么都不懂,但是中国的传媒资讯太多、传播太快了,传媒让他觉得“我懂了”,就以此批评学校和老师,这是最糟糕的。
  教育是需要家校认同、相互配合的。香港有位教育专家,按教育学的理想开了个幼儿园,奉行三年没有功课,在家里面也不能有功课,他承诺家长三年之后,能力测试结果一定比其他幼儿园好,但孩子只有一个,家长要不要相信他?这个真是最大的问题了。专家可以实验,但孩子不敢拿来实验,很多时候我们给家长意见,不听我们也能理解,再多理论再多理想,孩子赌不起。
  学校跟家庭教育做法一致是最理想的。在英国有法规,幼儿教育上,如果发现家长的教法跟学校的做法违背的话,可以警告甚至起诉家长。因为他们认为,学校在教导孩子上是专业的,家长要么跟学校保持一致,家庭教育影响作为补充,要么就让家长选择另外的,他认同理念的学校。

实践和创意,两块短板


  南风窗:你说创造力比成绩重要,应该从小培养,但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实之下,怎样为开发创造力留出空间?   丘志明:学生最困难的不是应付功课,而是不懂管理时间。关键就在于,不要剥夺他感受生活的时间,从生活里面激发他的创意。
  南风窗:你曾经分享过一个“中国学生针孔穿线方案”的故事,培养创造力需要怎样的环境?
  丘志明:我有一次在中学科研创意活动中问学生,怎么让线更快更顺利地穿过针孔,一个中国初中生的答案是,在针孔旁边开一个斜斜的缺口,线沿着缺口就可以很容易穿进针孔,而且不容易掉出来,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
  这个学生告诉我,这个想法他很早就有了,只是以前没有提出来。一方面他觉得针孔实在太小了,再开一个缺口技术上做不到。但在新加坡,他看到教室里的精密机械仪器,其中有一个可以把东西切割得很小很小,就意识到这个想法有可能实现,就在活动上抓住机会提出来。
  什么激发他的创造力?表面上是技术,知道有技术可以实现了,其实这个创意早就埋在他记忆里。
  但这个例子仍有遗憾的地方。一个孩子有创意,他在一开始的时候不敢提出来,而是等到发现可以做到了,才敢说。
  能做到,才愿意说出来,这个心态在华人中间很普遍,很多中小学生,让他举手回答问题都胆怯,就怕错了。要让他们说出一个自己也觉得没可能的事情,更是不容易了,很多创意就被埋没和忘记了。最理想的是,当他有这个想法,就有勇气说出来,然后告诉别人将来有一天这个可以实现。这才是梦想。
  南风窗:在中国,中小学教育开始强调动手实践能力,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丘志明:培养动手能力如果是靠拼一些模型、物理化实验是不够的。英国的小学到大学就有一门叫“设计与工艺”的课程,他们相信,小学生做一个机械出来,不是没可能,给孩子们原料和工具,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他会遇到问题,某个环节为什么做不好,翻查和研究里面的技术理论,发现问题,概括总结,想办法解决,再加以改进。
  这个方法是向牛顿等科学家学习,想好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便寻找办法和工具,找不到的时候就会主动创建一些理论学问来解决。
  中国还没做到这个程度,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对动手能力方面投放的资源还不够。之前有几个中国学校问我,如果要做最先做什么?我说要先弄几个大课室出来,要把它变成适合学生的工厂,买很多的仪器在里面,这个成本相当高,但是你不投放这个资源,没办法谈动手。
  新加坡的中学里面最大的课室在哪里?就是Work Shop,工作坊。每个中学都有四五个,每个都是五六个普通教室那么大。他们从设计到选材到尝试创造原型,都在这个工作坊来完成。每个初中生都要学,如果一个星期40节课,这节课要占6节。

寻找共识


  南风窗:提高教育素质,是否是昂贵的,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城市、家庭里实现?
  丘志明:把教育的所有问题都跟钱挂钩是一个糟糕的事,昂贵是我们的错觉。
能做到,才愿意说出来,这个心态在华人中间很普遍,很多中小学生,让他举手回答问题都胆怯,就怕错了。

  确实家庭宽裕的家长可以把三四岁的孩子带出国旅行,认为这样可以打开他们的眼界,但普通家庭,即便只是去家附近的海边,父母的陪伴、互动交流就没有启发的机会吗?不见得就更差。我们在香港就看到很多出色的、進入顶尖学校的学生就来自普通家庭和普通学校。更何况,眼光是可以随着成长,长大之后补回的,不是都要赢在起跑线上。
  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很贵”的误解?就拿留学来说,因为有些家长觉得国内的学校不够好,所以就把学生送去国外念书,对那些负担不起送孩子出国花费的家长来说,因为他们给不了,就归咎于钱的问题。这是一个选择而已,是一个误区。即便条件不足,我们依然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弥补,甚至会有更好的结果。
  从整个教育理念出发,是大自然论:向自然学习,认同大自然。自然是免费的,坐飞机才是要钱的。
  南风窗:中国社会上有这样一种情绪,就是大家都累,为什么会这样?
  丘志明:因为教育管理者、老师、家长、学生对教育缺乏共识,还没有想清楚教育是为了什么,对教育的讨论也不充分。
  老师要问,为什么学生要好好读书?是为了让老师教得更方便轻松,还是帮助他们每天进步?
  父母为什么要孩子好好读书?表面上是为了他们找到好的工作,前途光明,这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说不清,我们要反省。
  孩子也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好好读书,但现在学生受了太多影响,被太多声音捆绑,很容易迷失。
  如果是为了满足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那政府要问,应该怎样设计制度,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提供哪些支持和保障,大方向是什么,改革要怎么一步步慢慢做。
  怎么凝聚共识?管理教育和在一线从事教育的要相互沟通和体谅,在新加坡,一线的所有老师在教室岗位上工作五六年之后,可以申请转去教育局里当官,转向教育管理,两边人员可以自由流动,不会有一个教育管理者从来没做过老师,这样他们就有机会更全面地了解问题,减轻彼此压力,也更容易达成共识。
其他文献
2021年8月26日,喀布尔,法国撤离阿富汗相关人员  中亚时间8月31日深夜,美国陆军第82航空师师长Chris Donahue少将,头戴钢盔,手提冲锋枪,身穿防弹背心,登上在喀布尔国际机场轰鸣待飞的C-17运输机。零时差一分,飞机腾空而起,载着他和最后一批撤离阿富汗的美国军人及外交官飞向黑暗的天空。  这批美国人的撤离,标志着美国和它的北约盟友们2001年发起的阿富汗战争正式结束。按他们的对手
期刊
插图/Chessy  中国的义务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这场变革始于“双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绝非就终结于“双减”。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文件”,“双减”的指导思想有很多关键词:立德树人,学校教育主阵地,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显然,这些关键词描述的更像是一盘大棋,“双减”的最直接目的是让
期刊
左图:花都区山下村卫生站分站,村医徐满潮在为村民量血压右图:就诊完的村民正在拿藥  74岁的陈耀良从村卫生站的诊室出来,转向一旁的药房,将处方递了进去。药房里递出来一支阿昔洛韦软膏,陈耀良用手机扫了下付款码,给对方付了一块钱。这是他本次就诊的全部费用,如果更准确点说的话,那一块钱是本次就医的挂号费。  那药费呢?药费不要钱。  这个场景的背后,是广州市花都区施行了近十三年的“一元钱看病”政策。20
期刊
2020年11月24日,四川汉源,新路铺设后,古路村的村民可以在宽阔的柏油路上开三轮车  人类,总是很难面对自己的内心。  原始共产主义时代,为了共同克服自然,社会是公平的,但人们的智力与道德都还处在蒙昧时代,内心,是一种有限的存在。  智力爆发,农业革命发生,私有制和人对人的奴役降临,内心被私欲驱赶到了一个角落。  轴心时代,灿烂文明在全球多点爆发,先贤在幽邃的哲学甬道里苦思冥想,人如何区别于动
期刊
2021年7月13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天骄绿能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  “中国的迪拜”与“鬼城”,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名号都曾出现在鄂尔多斯身上,让这座跳跃式发展的城市成为了资源型城市中的极端特殊样本。  现在,鄂尔多斯有了新的能源故事,这让它成为“上海城市群”里的一分子。这座城市也许还会迎来新一轮的财富机会。“羊煤土气”的城  鄂尔多斯有个传奇的形容,“羊煤土气”—羊,“软黄金”白山羊羊绒;煤
期刊
2021年8月3日,一輛观光缆车在旧金山街头行驶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8月份),中美之间的互动比较频繁。有两国高官面对面的会谈,也有双方外交部门负责人之间的通话。有两国海上军力在相关海域“展示力量”,也有中美防务部门的首次通话。如果对比拜登入主白宫以来的情况可以发现,中美之间的互动出现了某些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互动的形式更加多样,频率也更高;另一方面,虽然拜登政府还有明显的“对抗”冲动,但总体上开
期刊
2021年6月22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现场  这几年,各大城市出现了对人才结构性的渴求。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新鲜人,成为了各大城市竞相追逐的“香饽饽”,并逐渐演变成一场城市之间在就业吸引力层面的比拼。  为了吸引人才落地,各城市为毕业生开出诸多优惠条件,2017年,武汉推出了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通过八折买房、毕业落户、规定最低年薪标准等措施,提高武汉对毕业生的吸引力。  类似的政策,
期刊
2021年8月31日,从阿富汗喀布尔撤离的难民乘坐美国空军飞机抵达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  不论好坏,可以肯定的是阿富汗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8月15日,在塔利班进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时间。一部分人夹道欢迎,高声欢呼,而一部分人却紧急逃离。如阿富汗的总统加尼,跑到阿联酋寻求避难。但更多人的逃离并不顺利,喀布尔机场中,民众不顾一切地拥向美军撤离的飞机。有人甚至扒在飞机起落架上,飞到半空时掉下来丢了性
期刊
2021年7月16日,河北邯郸,鸡泽县中小学生利用暑期学习吉他  双减政策正在全国陆续落地,孩子的周末被从学科培训班之中解放出来之后,该用于何处?  艺术教育,成为了选择之一。  素质教育要求孩子们不再“唯分数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在这之中,艺术教育承担的正是“美育”的功能。  美育是什么?  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的定义是,“美育是在培养人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期刊
2021年7月30日,学生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实验小学操场上进行足球训练  “一位跳水运动员进行10米跳台跳水训练,在正常情况下,运动员必须在距水面5米以前完成规定的翻腾动作。假设运动员起跳后的运动时间t(s)和运动员距离水面的高度h(m)满足关系:h=10+2.5t-52,那么他最多有多长时间完成规定动作?”  当奥运会冠军小将全红婵的跳水图片和数学题一同出现在网课的屏幕里,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三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