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仕女作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专门题材,至迟在唐代中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画科。唐周昉、张萱乃当时之专门名家,周昉并有“周家样”之目。宋代以后,仕女画已经相当流行,传世宋画仕女,可谓屡见不鲜。明清时期,中国古代仕女画最为兴盛的时代——《红楼梦》开篇中叙“金陵十二钗册”,每一钗皆系写一图,以寓言其生平遭际之况,画面除了以自然物象来间接暗示之外,其中多以仕女为意象来直接表现,即可见其流行之概焉。
本次展览汇集了苏州博物馆馆藏仕女画精品,作品时间跨度从清代中期至近现代,其作者既有仕女画名家如费丹旭、改琦之流,亦有一些名不见经传而难得一见的小名家。画面构图或取庭园一角,或状闺阁之内,或在芳草之地,或行山水之间;配之以梧竹蕉石之景,而尤喜点缀春柳与梅花;情态或吹箫于花树之下,或拈毫于红窗之前,或嬉戏于家庭之内,亦有女红、葬花之属。形式上立轴、屏条、手卷、团扇、折扇、册页皆有,技法则水墨写意、工笔设色以及浅绛、白描兼备,风格大致以工细秀淡为主,意境则以婉约娴静为尚。明清以来江南闺秀之美,于此可见一斑。
清·改琦 仕女图 轴 纸本 设色
改琦(1773—1828),字伯蕴,号七芗、玉壶外史,松江人。擅绘人物、花卉,尤以工绘娴静雅丽的仕女画为时人称著。晚年名声益重,从学者众多,成为嘉、道间闻名画坛的“改派”。
此图绘崔莺莺小像,嘉庆四年(1799)于松江所作。上方有好友王芑孙题识,节录顾炎武《金石文字记》,考证元稹《会真记》所写崔莺莺为虚构。
清·胡锡珪 二乔观书图 横幅 纸本 设色
胡锡珪(1839—1883),字三桥,号盘溪外史、红茵馆主,苏州人。幼习丹青,涉笔便有韵致。及长,便学诸家之法。仕女用笔秀逸能变,施墨淡而有味,得静娴淑丽之致。
此幅以“二乔观书”为题材,在明清十分流行。
清·尤诏、汪恭合作 随园请业图 卷 绢本 设色
图绘吴浙十三位女诗人携诗画赴会,在宝石山庄之湖楼拜谒老师袁枚,并请其授业诗文的场景。为记录此盛会,袁枚嘱当时名家尤诏与汪恭合作完成,画中人物均有所指。
所绘十三女弟子及袁枚侄媳共十四名女诗人,均眉目温婉、姿态娴雅。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随园主人,钱塘人,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与纪昀齐称“南袁北纪”。
此卷曾经郁熙灏、徐士恺、刘世珩及民国间侨寓苏城的朱稺臣收藏。
清·王礼 琵琶仕女图 轴 纸本 设色
王礼(1813—1879),字秉礼、秋言,号秋道人,吴江人,居苏州,为“海上画派”重要代表画家。早年从苏州名家沈荣学习绘画。花鸟劲秀洒落,有隽逸之气;仕女则秀媚清丽,颇具巧思。
此图右上方有题诗一句,取苏轼《宋叔达家听琵琶》中的第一句,“数弦已品龙香拨,半面犹遮凤尾槽”。(图中为“罢”,原诗为“品”)
庭院中春寒料峭,冷雾弥漫,白梅密处,竹叶影影绰绰;圆窗后幕帘下,身着红衣皮袄、头戴抹额的女子,低眉敛首,纤长的手指在琵琶弦上似拨欲止,透露出无限心事。
近现代·袁培基、陈摩合作
仕女吹萧图 轴 纸本 设色
袁培基(1870—1943),字幼辛,号雪庵居士,名画家袁潮之子,吴县人。曾拜谒吴大徵于双林巷,切磋画艺。
陈摩(1886—1945),字迦盦,常熟人。师从陆恢,得其笔法,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虫鸟走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尤以花鸟为最,章法新奇,用笔生动。
此图为二人合作,袁培基绘仕女,陈摩补景。笔法苍朴,设色清丽,意境幽雅淡远。
清·王皞 苏蕙绣帕 纨扇 纸本 设色
王皞(1860—1947),字星槎,吴江人,海派书画家,久寓沪上。工画花卉,师承沈荣,上宗北宋,近师恽寿平,不袭其貌,隽秀洒落。
此图为其68岁时所作,画并录黄庭坚《题苏若兰回文锦诗图》:“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莫(暮)雨何?亦有英灵苏蕙手,只无悔过窦连波。”
清·胡锡珪
梳妆仕女图 轴 纸本 设色
胡锡珪(1839—1883),字三桥,号红茵馆主,苏州人。其人早慧,自幼起学习绘画,落笔便有韵致。及长,遍学恽寿平、华喦、改琦等明清名家之法。擅长画仕女,雅秀古艳,运笔不让改琦。亦擅没骨人物,笔墨生动。光绪年间,与吴江陆廉夫、安吉吴昌硕、同里顾若波、顾西津切磋于吴门,诗画唱酬,堪称一时风雅。吴昌硕盛赞其花卉人物“精细如发而笔锋劲厉”,可惜未及知命之年,44岁时病逝。
此图为胡锡珪晚期工笔仕女之佳作,笔致工细严谨,设色雅艳。与常见的仕女对镜梳妆图不同,绘屋内待女为女主人梳妆的场景。女主人坐于藤椅之上,满头珠翠,遍体绫罗;身后侍女正为其簪上另一支,观侍女穿戴亦甚精致;右边大理石面的梳妆台上,还有置于盘中的数支金簪。再观其室内陈设,花器、香炉、桌椅、屏风,富贵而不失文雅,可窥画中女子的出身。
清·袁潮 桐荫写竹图 轴 绢本 设色
袁潮(1833—1910),原名启潮,字子辛,木渎人,清末秀才。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工绘事,人物、画鸟无不精妙绝伦,隐居灵岩之北,晚号研山樵客。其子袁培基为民国时期吴中山水画家,幼承家学,后曾拜謁吴大澂切磋画艺,喜写生。
此图为清代画家袁潮所作《桐荫写竹图》轴,是其46岁时的佳作。右上方自题可知作画之处为“云圃之栎存草堂”。“栎存草堂”额,为清代学者俞樾所书,是常州恽氏恽世临室名。
庭院里,湖石竹丛、海棠花开、桐叶成荫。屋内女史坐于屏风前,正对着窗外的竹丛作墨竹画。画案上的砚、洗、色盘俱全,女史衣着素雅,圆髻略有珠钗点缀,耳戴珍珠耳环,胸前挂一配饰,神色娴雅,雍容中显出书卷之气,不禁让人联想到一门皆善绘画的恽氏女子。作者极擅营造气氛,整体画面呈现出一种阴凉舒适之感。
本次展览汇集了苏州博物馆馆藏仕女画精品,作品时间跨度从清代中期至近现代,其作者既有仕女画名家如费丹旭、改琦之流,亦有一些名不见经传而难得一见的小名家。画面构图或取庭园一角,或状闺阁之内,或在芳草之地,或行山水之间;配之以梧竹蕉石之景,而尤喜点缀春柳与梅花;情态或吹箫于花树之下,或拈毫于红窗之前,或嬉戏于家庭之内,亦有女红、葬花之属。形式上立轴、屏条、手卷、团扇、折扇、册页皆有,技法则水墨写意、工笔设色以及浅绛、白描兼备,风格大致以工细秀淡为主,意境则以婉约娴静为尚。明清以来江南闺秀之美,于此可见一斑。
清·改琦 仕女图 轴 纸本 设色
改琦(1773—1828),字伯蕴,号七芗、玉壶外史,松江人。擅绘人物、花卉,尤以工绘娴静雅丽的仕女画为时人称著。晚年名声益重,从学者众多,成为嘉、道间闻名画坛的“改派”。
此图绘崔莺莺小像,嘉庆四年(1799)于松江所作。上方有好友王芑孙题识,节录顾炎武《金石文字记》,考证元稹《会真记》所写崔莺莺为虚构。
清·胡锡珪 二乔观书图 横幅 纸本 设色
胡锡珪(1839—1883),字三桥,号盘溪外史、红茵馆主,苏州人。幼习丹青,涉笔便有韵致。及长,便学诸家之法。仕女用笔秀逸能变,施墨淡而有味,得静娴淑丽之致。
此幅以“二乔观书”为题材,在明清十分流行。
清·尤诏、汪恭合作 随园请业图 卷 绢本 设色
图绘吴浙十三位女诗人携诗画赴会,在宝石山庄之湖楼拜谒老师袁枚,并请其授业诗文的场景。为记录此盛会,袁枚嘱当时名家尤诏与汪恭合作完成,画中人物均有所指。
所绘十三女弟子及袁枚侄媳共十四名女诗人,均眉目温婉、姿态娴雅。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随园主人,钱塘人,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与纪昀齐称“南袁北纪”。
此卷曾经郁熙灏、徐士恺、刘世珩及民国间侨寓苏城的朱稺臣收藏。
清·王礼 琵琶仕女图 轴 纸本 设色
王礼(1813—1879),字秉礼、秋言,号秋道人,吴江人,居苏州,为“海上画派”重要代表画家。早年从苏州名家沈荣学习绘画。花鸟劲秀洒落,有隽逸之气;仕女则秀媚清丽,颇具巧思。
此图右上方有题诗一句,取苏轼《宋叔达家听琵琶》中的第一句,“数弦已品龙香拨,半面犹遮凤尾槽”。(图中为“罢”,原诗为“品”)
庭院中春寒料峭,冷雾弥漫,白梅密处,竹叶影影绰绰;圆窗后幕帘下,身着红衣皮袄、头戴抹额的女子,低眉敛首,纤长的手指在琵琶弦上似拨欲止,透露出无限心事。
近现代·袁培基、陈摩合作
仕女吹萧图 轴 纸本 设色
袁培基(1870—1943),字幼辛,号雪庵居士,名画家袁潮之子,吴县人。曾拜谒吴大徵于双林巷,切磋画艺。
陈摩(1886—1945),字迦盦,常熟人。师从陆恢,得其笔法,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虫鸟走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尤以花鸟为最,章法新奇,用笔生动。
此图为二人合作,袁培基绘仕女,陈摩补景。笔法苍朴,设色清丽,意境幽雅淡远。
清·王皞 苏蕙绣帕 纨扇 纸本 设色
王皞(1860—1947),字星槎,吴江人,海派书画家,久寓沪上。工画花卉,师承沈荣,上宗北宋,近师恽寿平,不袭其貌,隽秀洒落。
此图为其68岁时所作,画并录黄庭坚《题苏若兰回文锦诗图》:“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莫(暮)雨何?亦有英灵苏蕙手,只无悔过窦连波。”
清·胡锡珪
梳妆仕女图 轴 纸本 设色
胡锡珪(1839—1883),字三桥,号红茵馆主,苏州人。其人早慧,自幼起学习绘画,落笔便有韵致。及长,遍学恽寿平、华喦、改琦等明清名家之法。擅长画仕女,雅秀古艳,运笔不让改琦。亦擅没骨人物,笔墨生动。光绪年间,与吴江陆廉夫、安吉吴昌硕、同里顾若波、顾西津切磋于吴门,诗画唱酬,堪称一时风雅。吴昌硕盛赞其花卉人物“精细如发而笔锋劲厉”,可惜未及知命之年,44岁时病逝。
此图为胡锡珪晚期工笔仕女之佳作,笔致工细严谨,设色雅艳。与常见的仕女对镜梳妆图不同,绘屋内待女为女主人梳妆的场景。女主人坐于藤椅之上,满头珠翠,遍体绫罗;身后侍女正为其簪上另一支,观侍女穿戴亦甚精致;右边大理石面的梳妆台上,还有置于盘中的数支金簪。再观其室内陈设,花器、香炉、桌椅、屏风,富贵而不失文雅,可窥画中女子的出身。
清·袁潮 桐荫写竹图 轴 绢本 设色
袁潮(1833—1910),原名启潮,字子辛,木渎人,清末秀才。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工绘事,人物、画鸟无不精妙绝伦,隐居灵岩之北,晚号研山樵客。其子袁培基为民国时期吴中山水画家,幼承家学,后曾拜謁吴大澂切磋画艺,喜写生。
此图为清代画家袁潮所作《桐荫写竹图》轴,是其46岁时的佳作。右上方自题可知作画之处为“云圃之栎存草堂”。“栎存草堂”额,为清代学者俞樾所书,是常州恽氏恽世临室名。
庭院里,湖石竹丛、海棠花开、桐叶成荫。屋内女史坐于屏风前,正对着窗外的竹丛作墨竹画。画案上的砚、洗、色盘俱全,女史衣着素雅,圆髻略有珠钗点缀,耳戴珍珠耳环,胸前挂一配饰,神色娴雅,雍容中显出书卷之气,不禁让人联想到一门皆善绘画的恽氏女子。作者极擅营造气氛,整体画面呈现出一种阴凉舒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