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米庵藏笔谱》毛笔品评之观念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ANGQ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笔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其发展与我国的书画艺术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回顾整个历史,对毛笔工具的研究远远不如纸、砚、墨。翻看中国的关于毛笔的记录,多为只言片语的描述,著录十分少,著名的笔谱为北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和清代梁同书的《笔史》,其中《文房四谱》中笔谱部分是将历代对毛笔的研究如王羲之的《笔经》,韦仲将《笔墨方》等文章进行收集整理,不同于砚谱墨谱,多有直观的图录,中国现存笔谱皆是文字性叙述,除了出土实物,无法一窥真目。我们能见到最早的笔是在战国楚墓中发现的毛笔,因年代过于久远毛质已腐烂残破不堪。
  日本书家市河米庵(图一)的《米庵藏笔谱》(图二、三、四、五、六)这一毛笔研究著作,以中国毛笔文化为根基,开图录品评毛笔之先河,此书分为上下两册,首次以彩色图录的形式收录毛笔。笔谱中米庵不仅将所收集到的218支中国毛笔原貌细致勾勒描绘,还在毛笔图录左侧附上其对毛笔的品评。此书的出版使得中国清代毛笔的面貌得以清晰的呈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笔者对笔谱中文字内容分类整理后,发现《米庵藏笔谱》对毛笔的品评十分深入,并非粗略评价毛笔好坏,而是具体到此笔适合写何种书体、笔头之毛为何种材质、笔之优劣在何处等。笔者将这些内容概括为三类,第一类为米庵品评观念来源;第二类为以“笔之四德”为标准的毛笔品评;第三类为结合创作经验、从书体书风的角度出发的毛笔品评。通过下文对三个内容的分析,论此书毛笔品评之观念。
  
  (一)米庵品评观念来源
  米庵笔谱中大量借用了前人的品评来表达自己的看法,笔者对这部分整理后发现其引用的皆是来自中国的文献,引用的对像既有与米庵处于同一个时代的中国书家如梁同书、王士禛、朱履贞等,或是历史中艺术水平较高的书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米芾的品评,又有魏晋唐宋元明时的品评引用。其引用的文献有《格古要论》《笔史》《文房肆考》等。《格古要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笔史》为我国较为系统的研究毛笔的著作。可见米庵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毛笔收藏爱好者,而是对毛笔本身有研究,阅读过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米庵除了对毛笔相关文献熟悉外,对与毛笔相关的诗句内容也信手拈来,如其有一只“健毫尖锋”之笔,评为其笔谱中第一,此处其引用白居易对其《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一诗“攻文朝矻矻,講学夜孜孜。策目穿如札,锋毫锐若锥。”的自注,用“毫锥”来类比其所说的“健毫尖锋”的外貌形状,可见其对相关文献处处留心。
  由此可见,《米庵藏笔谱》中对于毛笔的品评是建立在中国毛笔品评文化的基础上的。
  (二)以“笔之四德”为标准的毛笔品评
  “尖、齐、圆、健” 是衡量一支毛笔的好坏的四个标准,这四个标准即为“笔之四德”。毛笔的“四德”这一概念早在元代已经出现了。  吕宗杰称“夫笔须尖、齐、圆、健,少损易秃,不中用矣”后来,“尖、齐、圆、健”被明代人丰坊总结为毛笔的“四德”,此后,明清人评论毛笔,往往用这四个标准衡量。解缙称:“闻君制作非寻常,尖齐圆健良有方。”  清人徐康:“馥斋深得古法,以紫毫而兼羊颖,尖齐圆健四德俱备”  ,而这一标准不但为后来的中国书画家延用,更是在中日交流过程中传入日本,被同样使用毛笔进行艺术创作的日本书画家所接受,用于毛笔的品评之中。日本书家市河米庵的《米庵藏笔谱》对毛笔进行品评的部分中,最主要的便是以“笔之四德”为标准对毛笔本身进行品评。
  在此书上册中有二则引用能直接体现其对“笔之四德”品评观的接受,分别是:
  “文房肆考云凡笔有牵强制肘之病,颖头必选尖齐圆健四字完备者此二笔近之。”
  “梁同书云京师刘必通孙枝发最擅名予常用其笔,健锐圆齐,其制尤佳。”第二则“健锐圆齐”中的“锐”是“尖”的另一种说法。
  米庵在品评时对除了从“四德”整体把握毛笔好坏之外,大多针对“尖、齐、圆、健”在毛笔中表现得较为突出的一方面单独或两两结合进行评价。
  米庵在笔谱中关于第一德“尖”的品评有以下五则:
  “锋颖尖整委曲婉转,有得心应手之妙,最宜蝇头书可称绝品。”
  “锋尖而纯刚极宜书碑版,为高九锋遗物。”
  “锋颖虚莽,绝不当用米元章云笔不可意如朽竹蒿,舟曲筋捕物信哉。”
  “格古要论笔卦,云笔者文明也,名盖因之然锋颖虚柔,有名无实。”
  “此与黑龙相似,锋颖过刚稍绝叛散。”
  对呈现较好的“尖”的状态的毛笔,米庵评到“锋颖尖整委曲婉转” ,“锋尖而纯刚”,相反则评“虚莽”“虚柔”“如朽竹蒿”,“过刚稍绝叛”。“尖”从外形上看是指笔尖外形保持合理的锐度  ,其所评的“委曲婉转”应是“尖”这一状态在书写过程中的表现,即指书写过程中好的锋尖锋颖反应灵敏,收尖不散,不开叉。
  “锋尖而纯刚”“锋颖过刚稍绝叛散” 这两句中都提到了“刚”一词,可以理解为“尖”这一状态的补充,毛笔在自然状态时,锋颖聚拢呈尖状,且笔毛也应富有弹性,即“毫坚且尖”  。《中国古代毛笔研究》中,对尖的理解也持相同观点,其认为“锋颖要坚挺,才能尖如锥而杀纸性强”。因此在注意“尖”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锋颖的弹性即“刚”。
  “尖”要有其度,非越尖锐越好。在第三和第四则的品评中,米庵用“虚”“柔”两个词进行说明。所谓笔锋虚,是指笔毛锋颖过于尖锐,导致其“虚”,而“柔”则与上述所说的“刚”相对。米庵借用了米芾的评价“朽竹蒿”来比喻锋颖虚莽的笔,“竹蒿”指长的竹竿,多用于撑船,因此其较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刚有韧性,那么朽掉的竹子,则变得没有弹性,散乱无法聚拢。
  因此可以看出,米庵从“尖”这个角度去品评毛笔时是将“尖”与“刚”联系在一起,而与“虚”“柔”相对说明。
  “齐”是指毛笔的平铺时毛的末端是齐平的。
  “圆”是指笔腰部呈圆柱状。   这两个部分的评述内容较少,在“齐”这一部分中,米庵说到:“凡笔以锋齐腰强者为善,锋齐者多不能强,腰强者多不能齐,独此笔两全”。“圆”这一部分未单独有评述。
  最后一德“健”,“健”的品評在历史中多是与“刚”“柔”结合起来的。斌良《抱冲斋诗集》云“健”为“写到刚柔恰适中”  。《清客居士集》云:劲健但是不能过于严峻刚正,否则缺乏柔韧性   。刚柔相济才可称为“健”,刚,就是圈停提起,笔头自己能收得尖整。柔,是指头上绕圈时,不觉得笔头犟硬。米庵在书中对“健”特质的品评也是结合“刚”“柔”进行说明的。
  “紫毫刚劲用篆书颇佳。”
  “此亦刚柔适宜,楷行具用,今日绝难得。”
  “锋劲而和,临河南北海并妙,想乃徽工所造。”
  “刚软相济,可以书黄庭乐毅。”
  “似柔而刚,宜用雄豪之书。”
  “刚柔圆熟乃属佳品。”
  “谢在杭云吴与造笔以兔毫为柱,羊毫辅之,刚柔造宜,名曰居细,此其遗制。”
  因毛笔的“健”,指弹性,不能通过外形观察到,无形可依,因此对于“健”的理解需要书画家使用时,结合自身的艺术感受去表达。米庵是江户末期的著名书法家,五体皆通,因此其品评时多将“健”与不同书体书风结合起来,如上述中的“用篆书颇佳”“楷行具用”“临河南北海并妙”“宜用雄豪之书”“可以书黄庭乐毅”进一步说明“健”的不同程度的运用效果。对没处理好刚柔之间的关系的笔,米庵评到:
  “此笔柔软难用,但墨汁舍濡意外生趣。”
  “以下五枝一套称五色笔,柔软乏力。”
  “软弱难用。”
  “毫毛黑色似刚而软书时锋散苦于枯燥无味。”
  这些笔的弹性很差,无法达到“健”的标准,故米庵觉得他们“乏力”“难用”“枯燥无味。”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米庵通过“尖、齐、圆、健”四个标准对毛笔本身进行品评时,“齐”“圆”部分评论较少,“健”最多,“尖”其次。因为米庵自身即为书家而非匠人,因此他在品评时更侧重关注毛笔的书写性能,而不是笔头的形态。“齐”“圆”都是可以通过笔头外在形态去观察到的,“尖”虽也可以通过外形判断,但这个尖的标准在上述中提到是与“刚”联系在一起,而与“虚”“柔”相对,因此毛笔尖得是否到位也需要结合书写才能充分感受。最后的“健”则完全无形,因此需要通过具体书写感受方能体会。因此,在品评中,这种感受十分依赖品评者的书写素养。
  (三)结合书体、书风对毛笔的品评
  毛笔对书法作品书写带来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线条线质上。市河米庵作为著名唐样书家,在多年的书法艺术实践中,对毛笔工具与线条线质的关系有自身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则集中反映在对毛笔的品评之中。
  1.结合书风的毛笔品评
  米庵结合书风的毛笔品评有8条,李邕、《黄庭乐毅》《曹娥》《阴符经》各一条,另外四条内容是结合赵孟頫和董其昌书法的品评,分别是:
  “锋颖瘦长不刚不软临学赵书极妙”(图七)
  “世之学董法者多用柔软之笔,令试此笔颇有劲力,乃悟董法未必在柔。”(图八)
  “此笔亦有劲力,益知董法不弱。”(图九)
  “瘦长稍软学赵董二家俱妙。”(图十、十一)
  市河米庵喜赵董书法,多用功于此,临摹不倦,且自身书风受董赵影响较大。米庵在谈论选用何种毛笔临习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的问题上,使用了“刚”和“柔”这一组关系进行辩证说明。谈董时说“董法未必在柔”“董法不弱”,在谈习赵书所使用的毛笔时亦认为“不刚不软”之笔极妙,但最后一句“瘦长稍软学赵董二家俱妙”,这里的“稍软”与上文的“劲力”“不刚不软”看似自相矛盾,实则不然。“乃悟董法未必在柔”和“益知董法不弱”,两句说明市河米庵认为董其昌书法的审美理解应是“柔”但不是“柔软”而是“柔中带刚”, 即属于典雅蕴藉一路,在谈临习赵孟頫所用的毛笔时说笔毛 “不刚不软”或者“稍软”都能达到“妙”程度,综上应理解为在临写董其昌或赵孟頫的书法时应选用锋颖瘦长,笔毛不能过于硬挺,而是稍软或不刚不软一类,但书写过程中都应包含有劲力不能过于柔软一类的笔。以下,附上米庵所认为的这几只适合临写董赵的毛笔图录。从外形看皆为笔柱圆润、笔头偏尖之笔。
  2.结合书体的毛笔品评
  市河米庵各体兼擅,在《米庵藏笔谱》中多处提到了适合书写篆、楷、行、草的毛笔,其中适合写楷书的毛笔录入最多,共22条,行书次之15条,篆书3条,草书2条,米庵所录笔谱图片比例与原笔大小几乎一致,包含善于书写各书体的毛笔特征,从中也能看出其对书法的审美观。周显宗的论书中说,“善书不择笔”书法技能精湛的人不挑毛笔,此种说法在行书和草书上能够适用,而书写楷书、篆书和隶书则应选择于这些书体特质相符合的毛笔,用心于择笔是有必要的。
  《米庵藏笔谱》的毛笔品评中,结合书体特质进行毛笔品评内容中,最突出的是篆书:
  “紫毫刚劲用篆书颇佳。”
  “软有余而刚不足,狂草稍可秃,浚用小篆颇觉其妙。”
  “笔锋硬强用篆甚佳,楷行则不可用。”
   三个内容中都强调了一个“刚”字,毛笔刚劲之笔适用于篆书而不适用于楷行,始于楷行书体笔毛则是围绕“刚柔相济”的特征进行说明,如:
  “刚软相济,可以书黄庭乐毅。”
  “此亦刚柔适宜,楷行具用,今日绝难得。”
  “蒋氏所制大小皆佳,此笔毛颖纯黑,刚中有味,大字楷行并宜,最可爱长一尺三寸,径二寸六分。”
  小结
  市河米庵在日本江户时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仍竭尽所能收集国内传至日本的毛笔,进行整理编汇使《笔谱》出版流通,其所附上品评语录不仅有个人的艺术感悟,亦有大量中国文献观点的引用,可见日本书家对国内毛笔的认可以及书法艺术的热情。此外其对毛笔的品评是站在书家立场上,结合自身书写经验的品评。这样的毛笔品评具体而微、图文并茂令人易懂,可作为笔谱研究和艺术创作工具使用之史料,但因个人审美不同、书写习惯不同,其客观的品评中夹杂着个人主观因素,应加以辩证观之。
  注释:
  ①⑤朱友舟《中国古代毛笔研究》。
  ②〔明〕解缙撰《文毅集》卷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徐康撰《前尘梦影录》卷上,清光绪二十三年江标刻本。
  ④王学仲著《中国画学谱》,新世界出版社,2007 年 1 月,第 298 页。
  ⑥〔明〕屠隆撰《考盘余事》卷二,陈眉公订正秘书本。
  ⑦〔清〕斌良撰《抱冲斋诗集》卷二十三,清光绪五年崇福湖南刻本。
  ⑧〔元〕袁桷撰《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五 ,四部丛刊景元本。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与神话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远古文明中的巫术仪式到艺术历史学里的荷马史诗,从文艺复兴坦培拉上的旧神黄昏到如今好莱坞文学里的现代新神崛起。艺术的发展似乎永远离不开古典神话的滋养,从对自然的模仿,到主体意识的跳脱,从干涸时期的回溯,到攀援古典的新文艺复兴,神话与艺术互渗互溶。在这种互溶的情境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我们看到神话通常是一种神圣的叙事,它对讲故事的人具有一定宗教或精神意义,所
期刊
夏公湘平,湘潭人氏,字迪善,德龄堂主人,庚午属马也。夫鲐背之年犹自鹤发童颜,目若朗星,逸气遒拔,风度翩然。每逢高朋雅集,丰神萧散,巧捷万端,觌面者无不称奇!昔闻先贤有 “耽书遣百忧”“寿从笔端来”之言,今始信也。  公垂髫之年,闾巷唤作湘伢子。其祖翁乃乡贤,以丹青闻于乡里;其父善书,尤工真隶。当是时也,兵燹灾眚,路实多岐,丝无定色。乾坤颠踬,楚地学风反炽。公出身耕读之家,却好五色涂鸦。一日偶得祖翁
期刊
摘要:探究湖南油画艺术达人马建成先生作品的特色,进而为发掘与研究当代湖湘艺术学者提供良好的视角,对探索湖南美术史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个案研究价值。通过资料调研、文献分析、作品鉴赏走进马建成的艺术人生,挖掘出马建成油画作品的三个特点。在“创新传统审视”方面,对传统艺术观念进行解构与创新,体现作者对美术思潮的积极响应;在“巧借民族题材”方面,以藏族的喇嘛和殿堂为创作载体,表现自己独到的艺术感悟;在“追
期刊
以前有个叫徐伯鹰的,很屌,他说要好好孝敬自己的两只眼,每年得遇一绝代美女,每月得一本奇异之书,每日得佳山好水……才不枉生一对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这无外乎是一种更具使人偾张强烈的掷地金声。  想必,现在人于摄影的热爱,也都是不想枉生了一对眼吧。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只不过缺少更多的发现。而于摄影,我并没有接受过什么系统的培训。更多无非是器材的越来越便捷,比如手机,可
期刊
曾繁桢,朋友们都称其“小不”,江西赣州龙南市人。学过几年美术装潢,做过设计经过商,现从事广告展览展示设计制作行业。喜欢自由,兴趣广泛,爱读闲书。近年突然兴起,迷上雕刻,竹木玉石,玩得不亦乐乎。闲暇常以看电影、听音乐、拍拍照片搪塞时日,聊以自娱。不是正牌摄影師,所以自以为自己所有的拍摄,只不过一时遣聊,全不值一提。业余那一丁点的闲情、小爱好,都不过不得已所谓逃之游冶,以消块磊,以消疲累而已。
期刊
写画有蹊径六则:对景不对山、对山不对景、倒景、借景、截断、险峻。此六则者,须辨明之。  上一章为《境界》,却讲的“分疆”。从表面来看,是虚实分隔,有悖于题目,但实际上石涛把两者一以贯之,融通而论。  本章名为《蹊径》,但其说蹊径而不落蹊径,方有辙迹,随即扫除。  “蹊径”,即是小路。依山形地势而在,又融合于自然之中,必须有人不断摸索、反复经过,才开辟出来。而且,人常行走即显,无人行走即隐,故其隐显
期刊
收到李更新出的自选集,或者说他自选的新作集。拿着就想笑,因为好笑,好笑至极。头一张作者像就是在摆酷,两鬓已斑,眼还斜着,脸上的痦子就不说了。  前面的畫作也有味,数数上了一百幅,都是近年的新作,但我不懂画,也不敢乱说,看看画上的题字吧,随便摘几句:“退休工人农民样”“青春的日子”“深山亦有红太阳”“既入佛门,焉能不跪?”“神兽合一,雌雄同体,此自我循环也。”“花开了就是春天吗?”等等。好玩不?好笑
期刊
每个人都可以是历史境遇和现实生活的认知者、解析者和批判者。而我选择的是站在城市之中,去审视当下都市人复杂不定的内心世界,并企图借画笔来传达当下都市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情感状态,从而产生一种能够与心灵相呼应的情感共鸣,表达一种当代都市人在特定时间段之下的精神状态。因此本人创作出了《城·夜系列》《肖像系列》与《城·梦系列》来反映“夜是城的归宿”这一创作主题,是围绕现代都市人的内心境遇而展开的,而正是夜晚
期刊
长沙对于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青年、中年、老年的交接,意味着知识、阅历、事业的积淀。长沙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诗歌的起点与终点。  从1984年7月进入这座城市,至今已有35年。当我带着文凭、诗歌、清贫与梦想,与长沙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充满新奇,充满期待。  作为诗人,早就应该为长沙写诗,写很多的诗,但迟迟没有动笔。  2012年11月11日,我在老家宁乡参加“关山诗会”。闲聊时说起“关公战长沙”,说
期刊
摘要:李自健是当代中国油画的领军人物之一,其围绕“人性与爱”主题,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油画作品。本文尝试以艺术人类学视角,从四个方面分析李自健油画作品。第一部分结合李自健成长经历,挖掘其作品的形象原型和情景原型;第二部分以“身份”为切入点,研究其作品的异文化阐释;第三部分解读其画作的叙事特点、历史影响等;第四部分阐释其画作超越民族与地域之间界限的原因,探寻艺术作品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