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我有幸参加中国教育改革创新论坛,心情十分激动,深感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神圣。这次论坛是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学习、研讨、交流的盛会,也是给所有勇于创新者鼓劲的大会。论坛的举办,必将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再创新的辉煌。借此机会,我简要汇报玉溪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玉溪地处云南省中部,辖1区8县,总人口210万人。玉溪素有云烟之乡、花灯之乡、高原水乡的美誉,是《国歌》作曲者聂耳的故乡。玉溪市有各级各类学校951所,其中,师范学院1所,农职学院1所,中专(技校)5所,普通高中22所,职业高中9所,初中学校100所,小学61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94所,在校学生42万人,专任教师2.3万人。
近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是玉溪腾飞的翅膀”的理念,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民生之首,把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动力,推动我们以改革创新思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促进玉溪教育从区域教育向品牌教育迈进。如今,教育事业已成为玉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积极实施“三免一补”,努力夯实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从2005年开始,玉溪对3个民族自治县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和全市贫困学生实行“三免一补”(免学杂费、教科书费、文具费,发生活补助)。2006年,玉溪把“三免”范围扩大到全市小学阶段全部在校学生,有20万名小学生全部实现免费上学,使玉溪成为在全国率先实施“三免一补”的市。2008年,玉溪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免”全覆盖,有近30万人享受全部免费上学,9.8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到生活补助,并把覆盖范围拓展到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09年,全市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支出1.9亿元,比2004年增长95%。全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中央规定的基准定额。“三免一补”的实施,基本解决了玉溪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问题,巩固和发展了九年义务教育,促进了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整体推进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工作地点分散,以校为家、以学生为伴,居无定所,大多数教师居住在集体宿舍,许多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了一辈子的老教师,生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生活在农村,退休后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而城镇职工住房大多已由小户型提升到中户型或大户型,有的已住上了别墅。广大农村教师没能享受到城镇职工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与城镇教师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2006年,玉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深入农村、山区学校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主导,定向开发,市场运作,让利教师”的思路,计划用3年的时间,投资20多亿元,占地1200多亩,建设总面积约150多万平方米的1万多套不同规格住房,一次性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的问题。这一举措得到了教育部、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有7个县的教师小区已基本建成,有2个县正抓紧建设。截至2009年10月,全市4 646户教师已喜迁新居。大部分农村、山区教师圆了期盼多年的住房梦。这些位于县城繁华地段的农村教师安居小区与当地商品房价格相比,每套住房便宜了6万至10万元。
在整体推进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玉溪市又提出了解决农村教师工作期间住房问题,并将其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范畴。2008年,5万平方米的教师值班用房建设启动。2009年,6.8万平方米、1 565套教师值班用房建设启动。
三、加大统筹力度,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具有社会性、实用性和专业性,没有党委、政府的统筹,难以发展和振兴。上世纪90年代末期,“普高热、职教冷”,玉溪高中阶段教育也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职业教育未能避免“大滑坡”。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的思想观念滞后、职业学校定位不清、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活力等弊端,在全市上下掀起了一场改革热潮。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党委、政府统筹,改革党委、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校长任用办法和学校运行机制,改革学校办学模式。
玉溪市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一是整合跨行业职教资源,理顺市属职业学校管理体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别,从根本上改变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规模小、专业重复设置的格局。在在校生规模不减、学校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将8所中专学校整合为4所,减少了处级学校领导干部20余人。取消了6个行政部门对这些学校的主管职能,统一划归教育部门管理,盘活学校存量资产。二是创新办学体制,组建职教集团,打破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根据玉溪市的产业格局,跨行业和区域调动、整合职教资源,组建了烟草职教集团、工贸职教集团、旅游服务职教集团。职教集团的组建,促进了职业教育的体制创新,推进了校内外的资源整合,实现了联合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加强了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三是简政放权,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彻底放权,从微观管理到宏观引导转变,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转变,把自主办学的权利交给学校,允许职业学校自主设置专业、自主招收学生、自主在编制内聘用教师和以多种形式聘用教师、自主确定经费使用及内部分配,改审批制为备案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此退出了对学校办学具体事务的干预,该管的管到位,不该管的做好服务,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四是改变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人事制度上的岗位终身制,分配上的铁工资,工作上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无差别的状况,建立按需设岗、公平竞争、鼓励冒尖、择优聘用、人员有序流动的新的用人制度和效率优先、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让更多的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五是以就业为中心,改革职业学校办学模式。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定单培养、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跨区域联合等办学新形式应运而生。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顺了体制,优了机制,勤了教师,活了学校,出现了职业教育由冷变热的格局。2007年以来,玉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普高与职高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职教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新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逐渐形成。社会、家长、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普高轻职教的观念和热衷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倾向明显转变,从“升学教育成才”逐渐过渡到“就业教育也能成才”。呈现出了“入口旺、出口畅、学得好、用得上”的可喜局面。
四、加强“四支队伍”建设,打牢教育内涵发展基础
如果说一个教师影响一群学生,一个校长影响一所学校,一个教研员影响一门学科,那么,一个教育局长就会影响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近年来,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把教师、校长、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四支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实施师德师风公开评议,开展全员轮训,实施“特岗计划”,健全完善城镇教师和新增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服务制度,定期举办山区少数民族教师夏令营,建立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教师和特困教师春节慰问制度,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新任校长进行任职资格培训,对现任校长实行岗位提高培训,举办校级后备干部培训班,组织骨干校长外出挂职锻炼,定期举办“校长论坛”,加快专家型、学者型、科研型校长队伍的培养。2006~2008年,已经在现任中小学校长或副校长中选拔了148人到东部地区名校挂职锻炼。建成市、县区、学校三级教育科研机构网络,探索“以研促教、以研促训、研训一体”的路子,造就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科研队伍。为提高教育行政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每年选择1~2个教育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市、县区教育行政干部全部接受了1~2次国家级或省级的轮训。
五、实施中考“阳光工程”,确保教育公平
2004年,玉溪开始实施中考“阳光工程”。玉溪市教育局推行政务公开,不断强化招生录取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中考招考机制。对中考全过程,人大实施法律监督,政协进行民主监督,纪委进行监察,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社会监督。市属普通高中录取工作结束后,市教育局均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及玉溪教育网对录取学生实行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
在全面实施中考“阳光工程”的同时,玉溪进一步加大招生考试改革力度,完善中考录取办法。玉溪市属普通高中学校面向全市采取“择优与定向保底相结合”的办法,按报考学生人数分配择优录取计划和定向保底录取计划,优质教育资源向山区、半山区县倾斜。此举不仅有利于初中学校动员、组织学生参加中考,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步伐,而且有效地遏制了个别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剥夺后进学生考试权的现象。市属普通高中在完成指令性计划的同时,积极挖掘潜力,在突破指令性计划3%内招收艺术、体育特长生,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满意、放心。”这是玉溪实施中考“阳光工程”后,社会、考生及家长对中考的一致好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公平为基点,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内涵发展、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和对外合作交流为动力,以加强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大投入为保障,抓基础,重内涵,创品牌,努力创建与玉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省内领先、西部一流、全国地级市先进水平的教育强市。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志,我们在玉溪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没有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们难以取得突破;没有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支持,我们难以健康发展;没有各地领导、专家的传经送宝,我们难以更有作为。
玉溪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凝聚着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请允许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恳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玉溪教育。同时,热忱欢迎各位同仁到玉溪走走看看,不吝赐教。
热情好客的聂耳故乡人民随时恭候各位光临。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李配亮◇
我有幸参加中国教育改革创新论坛,心情十分激动,深感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神圣。这次论坛是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学习、研讨、交流的盛会,也是给所有勇于创新者鼓劲的大会。论坛的举办,必将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再创新的辉煌。借此机会,我简要汇报玉溪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玉溪地处云南省中部,辖1区8县,总人口210万人。玉溪素有云烟之乡、花灯之乡、高原水乡的美誉,是《国歌》作曲者聂耳的故乡。玉溪市有各级各类学校951所,其中,师范学院1所,农职学院1所,中专(技校)5所,普通高中22所,职业高中9所,初中学校100所,小学61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94所,在校学生42万人,专任教师2.3万人。
近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是玉溪腾飞的翅膀”的理念,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民生之首,把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动力,推动我们以改革创新思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促进玉溪教育从区域教育向品牌教育迈进。如今,教育事业已成为玉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积极实施“三免一补”,努力夯实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从2005年开始,玉溪对3个民族自治县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和全市贫困学生实行“三免一补”(免学杂费、教科书费、文具费,发生活补助)。2006年,玉溪把“三免”范围扩大到全市小学阶段全部在校学生,有20万名小学生全部实现免费上学,使玉溪成为在全国率先实施“三免一补”的市。2008年,玉溪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免”全覆盖,有近30万人享受全部免费上学,9.8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到生活补助,并把覆盖范围拓展到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09年,全市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支出1.9亿元,比2004年增长95%。全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中央规定的基准定额。“三免一补”的实施,基本解决了玉溪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问题,巩固和发展了九年义务教育,促进了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整体推进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工作地点分散,以校为家、以学生为伴,居无定所,大多数教师居住在集体宿舍,许多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了一辈子的老教师,生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生活在农村,退休后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而城镇职工住房大多已由小户型提升到中户型或大户型,有的已住上了别墅。广大农村教师没能享受到城镇职工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与城镇教师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2006年,玉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深入农村、山区学校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主导,定向开发,市场运作,让利教师”的思路,计划用3年的时间,投资20多亿元,占地1200多亩,建设总面积约150多万平方米的1万多套不同规格住房,一次性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的问题。这一举措得到了教育部、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有7个县的教师小区已基本建成,有2个县正抓紧建设。截至2009年10月,全市4 646户教师已喜迁新居。大部分农村、山区教师圆了期盼多年的住房梦。这些位于县城繁华地段的农村教师安居小区与当地商品房价格相比,每套住房便宜了6万至10万元。
在整体推进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玉溪市又提出了解决农村教师工作期间住房问题,并将其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范畴。2008年,5万平方米的教师值班用房建设启动。2009年,6.8万平方米、1 565套教师值班用房建设启动。
三、加大统筹力度,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具有社会性、实用性和专业性,没有党委、政府的统筹,难以发展和振兴。上世纪90年代末期,“普高热、职教冷”,玉溪高中阶段教育也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职业教育未能避免“大滑坡”。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的思想观念滞后、职业学校定位不清、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活力等弊端,在全市上下掀起了一场改革热潮。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党委、政府统筹,改革党委、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校长任用办法和学校运行机制,改革学校办学模式。
玉溪市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一是整合跨行业职教资源,理顺市属职业学校管理体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别,从根本上改变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规模小、专业重复设置的格局。在在校生规模不减、学校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将8所中专学校整合为4所,减少了处级学校领导干部20余人。取消了6个行政部门对这些学校的主管职能,统一划归教育部门管理,盘活学校存量资产。二是创新办学体制,组建职教集团,打破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根据玉溪市的产业格局,跨行业和区域调动、整合职教资源,组建了烟草职教集团、工贸职教集团、旅游服务职教集团。职教集团的组建,促进了职业教育的体制创新,推进了校内外的资源整合,实现了联合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加强了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三是简政放权,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彻底放权,从微观管理到宏观引导转变,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转变,把自主办学的权利交给学校,允许职业学校自主设置专业、自主招收学生、自主在编制内聘用教师和以多种形式聘用教师、自主确定经费使用及内部分配,改审批制为备案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此退出了对学校办学具体事务的干预,该管的管到位,不该管的做好服务,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四是改变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人事制度上的岗位终身制,分配上的铁工资,工作上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无差别的状况,建立按需设岗、公平竞争、鼓励冒尖、择优聘用、人员有序流动的新的用人制度和效率优先、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让更多的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五是以就业为中心,改革职业学校办学模式。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定单培养、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跨区域联合等办学新形式应运而生。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顺了体制,优了机制,勤了教师,活了学校,出现了职业教育由冷变热的格局。2007年以来,玉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普高与职高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职教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新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逐渐形成。社会、家长、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普高轻职教的观念和热衷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倾向明显转变,从“升学教育成才”逐渐过渡到“就业教育也能成才”。呈现出了“入口旺、出口畅、学得好、用得上”的可喜局面。
四、加强“四支队伍”建设,打牢教育内涵发展基础
如果说一个教师影响一群学生,一个校长影响一所学校,一个教研员影响一门学科,那么,一个教育局长就会影响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近年来,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把教师、校长、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四支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实施师德师风公开评议,开展全员轮训,实施“特岗计划”,健全完善城镇教师和新增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服务制度,定期举办山区少数民族教师夏令营,建立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教师和特困教师春节慰问制度,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新任校长进行任职资格培训,对现任校长实行岗位提高培训,举办校级后备干部培训班,组织骨干校长外出挂职锻炼,定期举办“校长论坛”,加快专家型、学者型、科研型校长队伍的培养。2006~2008年,已经在现任中小学校长或副校长中选拔了148人到东部地区名校挂职锻炼。建成市、县区、学校三级教育科研机构网络,探索“以研促教、以研促训、研训一体”的路子,造就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科研队伍。为提高教育行政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每年选择1~2个教育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市、县区教育行政干部全部接受了1~2次国家级或省级的轮训。
五、实施中考“阳光工程”,确保教育公平
2004年,玉溪开始实施中考“阳光工程”。玉溪市教育局推行政务公开,不断强化招生录取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中考招考机制。对中考全过程,人大实施法律监督,政协进行民主监督,纪委进行监察,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社会监督。市属普通高中录取工作结束后,市教育局均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及玉溪教育网对录取学生实行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
在全面实施中考“阳光工程”的同时,玉溪进一步加大招生考试改革力度,完善中考录取办法。玉溪市属普通高中学校面向全市采取“择优与定向保底相结合”的办法,按报考学生人数分配择优录取计划和定向保底录取计划,优质教育资源向山区、半山区县倾斜。此举不仅有利于初中学校动员、组织学生参加中考,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步伐,而且有效地遏制了个别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剥夺后进学生考试权的现象。市属普通高中在完成指令性计划的同时,积极挖掘潜力,在突破指令性计划3%内招收艺术、体育特长生,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满意、放心。”这是玉溪实施中考“阳光工程”后,社会、考生及家长对中考的一致好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公平为基点,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内涵发展、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和对外合作交流为动力,以加强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大投入为保障,抓基础,重内涵,创品牌,努力创建与玉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省内领先、西部一流、全国地级市先进水平的教育强市。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志,我们在玉溪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没有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们难以取得突破;没有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支持,我们难以健康发展;没有各地领导、专家的传经送宝,我们难以更有作为。
玉溪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凝聚着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请允许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恳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玉溪教育。同时,热忱欢迎各位同仁到玉溪走走看看,不吝赐教。
热情好客的聂耳故乡人民随时恭候各位光临。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李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