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近代史课程经过实践,尝试了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学思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价值目标取向;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结合。总之,研究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注重学思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价值目标取向
(1)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第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好比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演员”表演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导演”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教师要提高“导演”的水平。学生学习一旦有了主动性,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为掌握一种知识很乐意主动查阅资料,向老师请教,甚至会亲自尝试一些新的学习领域。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就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也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了,学习就犹如他们生活中一些平常事情一样,不是别人抛向他们的“包袱”。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杨凯同学这样评价道:
这个学期的世界史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安排每一位学生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历史课件,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选取角度,进行知识要点的整理归纳。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上,每一位同学都有站到讲台说课的机会,并向大家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讲课的同时收获信心,同时又是对书本知识的一次再加工和加深理解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整理归纳并提出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观点上,课程论文不仅体现在相对其他科目论文字数的增加,而且取材于整个宏大纷繁的世界近代史。没有内容的限制和规定,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选材角度和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学生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材,定角度,搜集和整理材料,个人独立完成,体现着每个人不一样的历史观,自由发挥个人的独特见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作为一个指挥者,而是一个引导者。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教学法是通过建立问题“情境”从而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以寻求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引发疑问,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学生多维研究的能力。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做教学课件,收集资料,撰写课程论文,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这种教学民主具体体现在,一般来说,一学期的世界近代史课程要做两次作业,在布置作业时,由学生从我们的世界近代史网站上自选5道问题练习。二是采取何种考试方式征求学生的意见。如在2009级教学中,在课程临近结束时,在课堂上要每个学生写一个纸条,“你主张什么样的考试方式?”我们将纸条收起来以后作了分类:一类是主张闭卷的,第二类是主张写论文的,第三类是主张开卷的人数最多。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选择了开卷与口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三是补课时间征求大家的意见。有时候教师会因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临时停课,回来后及时为学生补课。在什么时候补课,听取学生的意见。
我们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二是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由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三是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四是课后为学生留下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讨论式教学是教改的重要内容。这种讨论式教学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在课堂上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进行思考,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互相商量,然后进行回答。这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二种,布置讨论题,由同学在课下查找资料,在集中的时间里进行课堂讨论。如在2009级世界近代史教学中,我们向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道讨论题:“为什么说1500年前后世界正进入一个大动荡的时期?这个大动荡时期对于现代化进程具有什么意义”?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掌握教材第一编,即“现代化的起源与准备”有关内容。第三种,由同学自行选题,交流课程论文心得。
一些同学是从实践中走过来的,对参与式教学深有体会。白晓琳同学写道:
“在老师的第一节课上,我被点名要求下节课做PPT主讲第二章《地理大发现——东西方半球文明的交汇》。我很少有上台讲课的机会,心里其实很担心,但又很想把握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锻炼自己。于是在课下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开始分工合作,首先,我负责搜集资料。当时有很多文明觉得很好的话题,但是资料又很少。于是在权衡之下最后我们选择了《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这个题目。然后另一位同学就开始制作PPT。在制作完成以后又合练了一遍。虽然在讲课那天的确出了一些小差错,但我还是很满意,至少我们大胆地走出了这一步。并且,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有意义的第一手资料,开始尝试判断信息的真伪优劣,对获得的资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学会有逻辑、有条理地整理与归纳,并仔细研究其中的规律。可以说我获得的不仅仅是‘鱼’,更是‘渔’。”
刘薇同学说:
“我准备的是《北欧国家的现代化》这一章,在选题时就考虑了很久。最后,我选了‘丹麦的农业现代化’做我自己的题目,一方面是为了能和教材相关,让大家能够前后贯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丹麦的农业对其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丹麦农业的发展就没有丹麦的现代化。在选好题目之后,我查阅了不少资料,选了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合作社着重讲。这样就能突出重点。因此,在准备了这8分钟之后,我对丹麦的各方面的现代化已经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我认为这种‘8分钟讲课’是很好的一个特色。”
(2)教学内容体现研究性,从现代化视角讲授世界近代史,推进课程改革,在自编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世界通史》(近代卷)的编写原则是阐明和揭示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线、工业化为基 础,推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封闭型的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的工业社会转变,资本主义经济由局部地区向整体世界扩展的历程和规律。这是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以现代化的视角编写的国内第一部世界近代史教材,是一种大胆和有益的尝试。
教材还增添了被一般教材所忽视的新内容,如“北欧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新世界’的现代化道路”等。在“新世界”这一章,阐述了美国的工业化开启了后来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由移民国家的发展道路。在北欧国家,丹麦经历了一个欧洲古老王国的现代化进程,挪威经历了从海盗时代到崭新的君主国历程,瑞典的工业化在历史上出现了三次复兴。
在白编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每次授课之前,在备课时都要翻阅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尤其在课堂上注重不同学术观点的介绍。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创新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贺秋菊同学说:
“首先,老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介绍相关课题的研究动向和情况。比如,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问题,历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强调战争的偶然性,第二种意见却是强调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在我国史学界都认为,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都认为正义站在北美人民一边,而我国在这方面研究颇有造诣的则首推刘祚昌教授。这就让同学们能在学习这个课题之前,有一种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背景的更清晰认识。在研究的比较之下,同学们更乐于接受它爆发的偶然还是必然性,则会积极主动的去试着在课堂学习中找到答案,或者课下去翻阅有关研究人员的著作。这既能激发同学的兴趣和扩大知识面,同时也能将当代大学生由一个在高中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更好的过渡到专研型人才,而不是只知道应该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化被动为主动。”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注重学术观点的介绍,是受学生欢迎的。符海娜同学评价说:
“李老师的授课内容既能结合教材又高于教材。例如,在讲授‘巴黎公社’这一小节,在谈到它的性质时,李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当前学术界上流行的三种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巴黎公社不是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而是一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巴黎公社是一场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权,是不完全不巩固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然后李老师再和我们说他所持有的观点一一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在他的分析后,我们学生对巴黎公社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讲到‘明治维新’这一节时,老师重点结合教材给我们分析了他之所以持“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原因,讲解思路非常清晰。”
(3)将研究型教学与精品课程建设结合,充分利用“世界近代史精品课程网站”和自行制作的教学课件组织教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我们在课堂上全过程使用《世界近代史》教学课件。该课件容量大,包括导读、重难点、内容、思考题,有大量的音频和视频。该课件是由李其荣教授主持开发的,曾在2008年获得“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
世界近代史是一门省级精品课,我们建有专门的支撑网站。在课程网站上向学生开放了世界近代史课程的教学资料和辅导材料。网站上收集了国内外有关世界近代史的论文、教学资料和最新发展动态。支撑网站包括:课程描述、教师风采、课程建设、教学资源、网络课堂、学术研究、互动教学、学生成果、教学效果、友情链接等栏目。网站上挂有我们的全程教学录像。我们要求学生上网站查找这些资料,建立了一个多媒体网络教室。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入地学习和牢固地掌握世界近代史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为学生播放教学片,活跃了课堂气氛。我们在使用自制的世界近代史CAI课件同时,并配有多种多媒体实验教材。如:《美国时代》(英文版)、《世界文明遗产》、《唐人街》、《双城记》、《飘》、《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彼得大帝》、《战争与和平》、《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詹西女王》、《国王与安娜》、《世界城市》(英文版)、《大国崛起》等,教学效果好。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同学们的首肯。王钰看了教学视频以后写道:
“李其荣老师的课件是一大亮点。《世界近代史》精品课程课件,制作精美,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视频和课程学习相结合,既新颖又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帮助,对课程内容增加理解。”
朱洪峰同学深有体会地说:
“在这学期的世界近代史学习当中,李老师利用课间时间,根据教学进度,先后让学生观看了教育纪录片《大国崛起》、电影《乱世佳人》等影像材料。同时在涉及某些问题时,李老师分享了他在当地考察所拍的照片以及一些逸事,讲述了他对于这些问题的个人看法,介绍了当地的独特地域文化,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程度。比如在讲述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时,李老师就展示了他在波士顿考察独立厅等地的照片,还向我们讲述了当时各州代表在独立厅内起草《独立宣言》的情况,加深了学生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独立宣言》颁布的印象。”
二、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1)坚持对学生进行课程论文训练,由学生自行选题,教师辅导,组织课程论文交流。
我们所从事的“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是历史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一般在大二年级开设,基地班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我们长期把对学生的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程论文训练。这种课程论文训练从1986级开始,我们已经坚持了20余年。其主要步骤是:第一步,讲导言时,向学生布置课程论文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两个半月的训练,完成一篇8000~10000字的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要规范,有内容摘要、关键词、内容、脚注、参考文献。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20%。第二步,选题。选好题目是论文成功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第5周完成论文选题。第三步,教师对学生论文选题进行集中和个别辅导。这一步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自由选题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以2010级为例,一是题目过大,如张帮晋同学的初选题目为《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反思》,宁柳的题目为《浅谈“新航路开辟”》,商宁的题目为《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二是没有新意,如王坤的题目是《小议尼德兰的忧患意识》,陈路路的选题为《我眼中的法国大革命》。三是题目不够具体,如贾鑫星的题目为《美国黑人奴隶问题》,李悦的题目为《大地产制与考迪罗主义》。对这些不符合要求的选题,除了在课堂上作集中辅导外,我还在课后找这些同学商议选题,直到选题最终落实。第四步,学生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论文写作。第五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论文交流,每个小组有小组长负责,交流时间限制在8~10分钟。这样,每 个学生可以广泛的进行交流,得到口头和笔头的锻炼。在进行小组交流之后推荐2~3篇优秀论文作者在全年级发言。第六步,举行全年级课程论文交流,每个小组长将汇报各自小组交流的情况,教师作点评。通过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己的观点和严谨的作风,使教与学融为一体。第七步,由年级学习部长或学习委员完成论文综述,教师将学生综述和优秀课程论文挂在“世界近代史”精品课程网站上。对本科生进行课程论文训练,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
历史文化学院黄希萌同学写道:
“这样别开生面的作业和讲评方式很有新意,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写了八千字以上的论文,同时大家的论文在选题和质量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和提高。这样的形式突破了课堂的限制,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教学技能。”程煜同学说:“通过这一次课程论文的写作,我觉得我在专业知识和论文写作技能方面都有了一个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这为我以后毕业论文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都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2)开辟“第二课堂”,成立世界史若干兴趣小组,由教师、研究生团队以及高年级优胜本科生带领学生以科研课题组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历史学创造性人才,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本课程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开辟“第二课堂”。这种训练从1994级开始,我们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科研跟踪训练,使学生公开发表了一批科研成果,获得一批优秀论文奖项,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由李其荣教授和邢来顺教授指导的本科生论文,己公开发表多篇论文,获奖数目达40多项,这些获奖项目既有国家的,也有省级和校级的。
(3)主办学术研讨会,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对于提高学生科研兴趣是很重要的,因为学术讲座尤其是开设高层次的学术讲座,能开阔学生学术视野。这些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国内外一些著名专家到学校和院里讲学或做学术报告,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曾为中央政治局作过报告,我们邀请他到我们学校进行学术讲座。我们还邀请了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教授沈己尧教授、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社会学系,亚裔研究学系教授、北美华人社会学学会会长周敏教授等来我院讲学。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从2005年开始,我们连续举办了六次全国性的或国际学术会议,每次学术会议我都组织学生前往,并鼓励学生找专家请教。李其荣教授先后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等高校作过学术讲座。我们要求“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同参加学术报告会。这种方法使学生置身于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也得到良好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结合
(1)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我们的世界近代史教学,全校文科理科学生是都可以选课的。100人的课堂总有一些差一点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对他们多关怀,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情感上的相互沟通与智慧上的相互启迪。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状况制定教学策略和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对历史文化学院以外的外系的同学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同学加强课外辅导。
就教育者而言,因材施教是因老师之材而施教。我们要学生发展个性,那么老师首先也要张扬个性,发挥特色。我们世界近代史教学团队,大部分教师出过国,我们就将出国访问的所见所闻穿插到教学中。每个老师都能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教师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间去。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醒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探索拔尖学生培养方式。引导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与作者对话,发现新的问题,指导这些学生写读书报告。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赛事,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改进考试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我们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考试形式多样,实行开卷、闭卷、口试等多种方法。在开卷考试中,我们曾出过这种考题:“评世界近代史研究型教学”。这种考试题旨在测试学生对世界近代史教学内容的掌握、学习态度以及教师对研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口试中,教师将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疑点及热点问题制成题卡,让学生抽签定夺。每人8分钟时间,由教师和2个研究生组成的“考官”当场打分。由于学生对口试感到莫测高深,不敢抱有任何侥幸心理,不得不痛下工夫,全面复习,这就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强化了学习。如果解题特别优秀,还采取加分的方法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性。
以2009级为例。世界近代史课程出了60张卡片,也就是60套题目,每张卡片上有一道问答题和一个名词解释。如,第一套:①《常识》,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第二套:①马基雅维利,②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扩展的原因和特点。第三套:①《德意志意识形态》,②为什么在英法长期海上争霸中英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第四套:①《门罗宣言》,②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第五套:①马丁·路德,②海地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我们看看学生是如何看待口试的。史晓晓同学认为:
“在世界近代史课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式就是口试。其实谈到口试,真的还是接触课程的第一次,很独特、很新颖。虽然会有些许紧张,但是这也是锻炼自己的机会,在表达方面会有一定的锻炼。并且这也相当于一次相当正规的面试,老师相当于主考官,我们学生则是面试者。在提高自信与勇气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并为以后的面试求职做了初步的基础,提供了初步的经验。这也是我接受这门课程以来受影响最深的几个方面之一。”
雷喆同学写道:
“所有的专业必修课中,考试时老师清一色的出牌套路,在这之前参加的所有专业课基本上都是闭卷考试。虽然这样考试可以让同学们加深对专业课的了解,巩固和复习专业知识,但而这样的弊端也比较明显。应对这样的考试我基本上是依靠老师的重点,狂背备战,最后当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并没有起到老师设计考卷的初衷。而在“世界近代史”课程研究教学中,考试的题目我认为是比较灵活的。首先现在所写的就是期末考试的内容,这是我没有料到的。一学期下来,我在情感和立场上来说确实对老师存有好感和敬佩之情。”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注重学思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价值目标取向
(1)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第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好比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演员”表演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导演”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教师要提高“导演”的水平。学生学习一旦有了主动性,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为掌握一种知识很乐意主动查阅资料,向老师请教,甚至会亲自尝试一些新的学习领域。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就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也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了,学习就犹如他们生活中一些平常事情一样,不是别人抛向他们的“包袱”。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杨凯同学这样评价道:
这个学期的世界史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安排每一位学生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历史课件,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选取角度,进行知识要点的整理归纳。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上,每一位同学都有站到讲台说课的机会,并向大家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讲课的同时收获信心,同时又是对书本知识的一次再加工和加深理解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整理归纳并提出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观点上,课程论文不仅体现在相对其他科目论文字数的增加,而且取材于整个宏大纷繁的世界近代史。没有内容的限制和规定,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选材角度和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学生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材,定角度,搜集和整理材料,个人独立完成,体现着每个人不一样的历史观,自由发挥个人的独特见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作为一个指挥者,而是一个引导者。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教学法是通过建立问题“情境”从而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以寻求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引发疑问,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学生多维研究的能力。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做教学课件,收集资料,撰写课程论文,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这种教学民主具体体现在,一般来说,一学期的世界近代史课程要做两次作业,在布置作业时,由学生从我们的世界近代史网站上自选5道问题练习。二是采取何种考试方式征求学生的意见。如在2009级教学中,在课程临近结束时,在课堂上要每个学生写一个纸条,“你主张什么样的考试方式?”我们将纸条收起来以后作了分类:一类是主张闭卷的,第二类是主张写论文的,第三类是主张开卷的人数最多。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选择了开卷与口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三是补课时间征求大家的意见。有时候教师会因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临时停课,回来后及时为学生补课。在什么时候补课,听取学生的意见。
我们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二是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由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三是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四是课后为学生留下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讨论式教学是教改的重要内容。这种讨论式教学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在课堂上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进行思考,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互相商量,然后进行回答。这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二种,布置讨论题,由同学在课下查找资料,在集中的时间里进行课堂讨论。如在2009级世界近代史教学中,我们向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道讨论题:“为什么说1500年前后世界正进入一个大动荡的时期?这个大动荡时期对于现代化进程具有什么意义”?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掌握教材第一编,即“现代化的起源与准备”有关内容。第三种,由同学自行选题,交流课程论文心得。
一些同学是从实践中走过来的,对参与式教学深有体会。白晓琳同学写道:
“在老师的第一节课上,我被点名要求下节课做PPT主讲第二章《地理大发现——东西方半球文明的交汇》。我很少有上台讲课的机会,心里其实很担心,但又很想把握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锻炼自己。于是在课下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开始分工合作,首先,我负责搜集资料。当时有很多文明觉得很好的话题,但是资料又很少。于是在权衡之下最后我们选择了《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这个题目。然后另一位同学就开始制作PPT。在制作完成以后又合练了一遍。虽然在讲课那天的确出了一些小差错,但我还是很满意,至少我们大胆地走出了这一步。并且,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有意义的第一手资料,开始尝试判断信息的真伪优劣,对获得的资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学会有逻辑、有条理地整理与归纳,并仔细研究其中的规律。可以说我获得的不仅仅是‘鱼’,更是‘渔’。”
刘薇同学说:
“我准备的是《北欧国家的现代化》这一章,在选题时就考虑了很久。最后,我选了‘丹麦的农业现代化’做我自己的题目,一方面是为了能和教材相关,让大家能够前后贯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丹麦的农业对其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丹麦农业的发展就没有丹麦的现代化。在选好题目之后,我查阅了不少资料,选了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合作社着重讲。这样就能突出重点。因此,在准备了这8分钟之后,我对丹麦的各方面的现代化已经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我认为这种‘8分钟讲课’是很好的一个特色。”
(2)教学内容体现研究性,从现代化视角讲授世界近代史,推进课程改革,在自编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世界通史》(近代卷)的编写原则是阐明和揭示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线、工业化为基 础,推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封闭型的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的工业社会转变,资本主义经济由局部地区向整体世界扩展的历程和规律。这是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以现代化的视角编写的国内第一部世界近代史教材,是一种大胆和有益的尝试。
教材还增添了被一般教材所忽视的新内容,如“北欧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新世界’的现代化道路”等。在“新世界”这一章,阐述了美国的工业化开启了后来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由移民国家的发展道路。在北欧国家,丹麦经历了一个欧洲古老王国的现代化进程,挪威经历了从海盗时代到崭新的君主国历程,瑞典的工业化在历史上出现了三次复兴。
在白编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每次授课之前,在备课时都要翻阅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尤其在课堂上注重不同学术观点的介绍。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创新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贺秋菊同学说:
“首先,老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介绍相关课题的研究动向和情况。比如,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问题,历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强调战争的偶然性,第二种意见却是强调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在我国史学界都认为,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都认为正义站在北美人民一边,而我国在这方面研究颇有造诣的则首推刘祚昌教授。这就让同学们能在学习这个课题之前,有一种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背景的更清晰认识。在研究的比较之下,同学们更乐于接受它爆发的偶然还是必然性,则会积极主动的去试着在课堂学习中找到答案,或者课下去翻阅有关研究人员的著作。这既能激发同学的兴趣和扩大知识面,同时也能将当代大学生由一个在高中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更好的过渡到专研型人才,而不是只知道应该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化被动为主动。”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注重学术观点的介绍,是受学生欢迎的。符海娜同学评价说:
“李老师的授课内容既能结合教材又高于教材。例如,在讲授‘巴黎公社’这一小节,在谈到它的性质时,李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当前学术界上流行的三种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巴黎公社不是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而是一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巴黎公社是一场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权,是不完全不巩固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然后李老师再和我们说他所持有的观点一一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在他的分析后,我们学生对巴黎公社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讲到‘明治维新’这一节时,老师重点结合教材给我们分析了他之所以持“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原因,讲解思路非常清晰。”
(3)将研究型教学与精品课程建设结合,充分利用“世界近代史精品课程网站”和自行制作的教学课件组织教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我们在课堂上全过程使用《世界近代史》教学课件。该课件容量大,包括导读、重难点、内容、思考题,有大量的音频和视频。该课件是由李其荣教授主持开发的,曾在2008年获得“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
世界近代史是一门省级精品课,我们建有专门的支撑网站。在课程网站上向学生开放了世界近代史课程的教学资料和辅导材料。网站上收集了国内外有关世界近代史的论文、教学资料和最新发展动态。支撑网站包括:课程描述、教师风采、课程建设、教学资源、网络课堂、学术研究、互动教学、学生成果、教学效果、友情链接等栏目。网站上挂有我们的全程教学录像。我们要求学生上网站查找这些资料,建立了一个多媒体网络教室。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入地学习和牢固地掌握世界近代史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为学生播放教学片,活跃了课堂气氛。我们在使用自制的世界近代史CAI课件同时,并配有多种多媒体实验教材。如:《美国时代》(英文版)、《世界文明遗产》、《唐人街》、《双城记》、《飘》、《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彼得大帝》、《战争与和平》、《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詹西女王》、《国王与安娜》、《世界城市》(英文版)、《大国崛起》等,教学效果好。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同学们的首肯。王钰看了教学视频以后写道:
“李其荣老师的课件是一大亮点。《世界近代史》精品课程课件,制作精美,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视频和课程学习相结合,既新颖又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帮助,对课程内容增加理解。”
朱洪峰同学深有体会地说:
“在这学期的世界近代史学习当中,李老师利用课间时间,根据教学进度,先后让学生观看了教育纪录片《大国崛起》、电影《乱世佳人》等影像材料。同时在涉及某些问题时,李老师分享了他在当地考察所拍的照片以及一些逸事,讲述了他对于这些问题的个人看法,介绍了当地的独特地域文化,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程度。比如在讲述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时,李老师就展示了他在波士顿考察独立厅等地的照片,还向我们讲述了当时各州代表在独立厅内起草《独立宣言》的情况,加深了学生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独立宣言》颁布的印象。”
二、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1)坚持对学生进行课程论文训练,由学生自行选题,教师辅导,组织课程论文交流。
我们所从事的“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是历史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一般在大二年级开设,基地班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我们长期把对学生的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程论文训练。这种课程论文训练从1986级开始,我们已经坚持了20余年。其主要步骤是:第一步,讲导言时,向学生布置课程论文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两个半月的训练,完成一篇8000~10000字的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要规范,有内容摘要、关键词、内容、脚注、参考文献。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20%。第二步,选题。选好题目是论文成功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第5周完成论文选题。第三步,教师对学生论文选题进行集中和个别辅导。这一步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自由选题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以2010级为例,一是题目过大,如张帮晋同学的初选题目为《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反思》,宁柳的题目为《浅谈“新航路开辟”》,商宁的题目为《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二是没有新意,如王坤的题目是《小议尼德兰的忧患意识》,陈路路的选题为《我眼中的法国大革命》。三是题目不够具体,如贾鑫星的题目为《美国黑人奴隶问题》,李悦的题目为《大地产制与考迪罗主义》。对这些不符合要求的选题,除了在课堂上作集中辅导外,我还在课后找这些同学商议选题,直到选题最终落实。第四步,学生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论文写作。第五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论文交流,每个小组有小组长负责,交流时间限制在8~10分钟。这样,每 个学生可以广泛的进行交流,得到口头和笔头的锻炼。在进行小组交流之后推荐2~3篇优秀论文作者在全年级发言。第六步,举行全年级课程论文交流,每个小组长将汇报各自小组交流的情况,教师作点评。通过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己的观点和严谨的作风,使教与学融为一体。第七步,由年级学习部长或学习委员完成论文综述,教师将学生综述和优秀课程论文挂在“世界近代史”精品课程网站上。对本科生进行课程论文训练,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
历史文化学院黄希萌同学写道:
“这样别开生面的作业和讲评方式很有新意,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写了八千字以上的论文,同时大家的论文在选题和质量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和提高。这样的形式突破了课堂的限制,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教学技能。”程煜同学说:“通过这一次课程论文的写作,我觉得我在专业知识和论文写作技能方面都有了一个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这为我以后毕业论文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都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2)开辟“第二课堂”,成立世界史若干兴趣小组,由教师、研究生团队以及高年级优胜本科生带领学生以科研课题组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历史学创造性人才,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本课程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开辟“第二课堂”。这种训练从1994级开始,我们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科研跟踪训练,使学生公开发表了一批科研成果,获得一批优秀论文奖项,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由李其荣教授和邢来顺教授指导的本科生论文,己公开发表多篇论文,获奖数目达40多项,这些获奖项目既有国家的,也有省级和校级的。
(3)主办学术研讨会,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对于提高学生科研兴趣是很重要的,因为学术讲座尤其是开设高层次的学术讲座,能开阔学生学术视野。这些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国内外一些著名专家到学校和院里讲学或做学术报告,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曾为中央政治局作过报告,我们邀请他到我们学校进行学术讲座。我们还邀请了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教授沈己尧教授、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社会学系,亚裔研究学系教授、北美华人社会学学会会长周敏教授等来我院讲学。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从2005年开始,我们连续举办了六次全国性的或国际学术会议,每次学术会议我都组织学生前往,并鼓励学生找专家请教。李其荣教授先后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等高校作过学术讲座。我们要求“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同参加学术报告会。这种方法使学生置身于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也得到良好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结合
(1)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我们的世界近代史教学,全校文科理科学生是都可以选课的。100人的课堂总有一些差一点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对他们多关怀,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情感上的相互沟通与智慧上的相互启迪。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状况制定教学策略和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对历史文化学院以外的外系的同学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同学加强课外辅导。
就教育者而言,因材施教是因老师之材而施教。我们要学生发展个性,那么老师首先也要张扬个性,发挥特色。我们世界近代史教学团队,大部分教师出过国,我们就将出国访问的所见所闻穿插到教学中。每个老师都能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教师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间去。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醒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探索拔尖学生培养方式。引导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与作者对话,发现新的问题,指导这些学生写读书报告。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赛事,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改进考试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我们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考试形式多样,实行开卷、闭卷、口试等多种方法。在开卷考试中,我们曾出过这种考题:“评世界近代史研究型教学”。这种考试题旨在测试学生对世界近代史教学内容的掌握、学习态度以及教师对研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口试中,教师将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疑点及热点问题制成题卡,让学生抽签定夺。每人8分钟时间,由教师和2个研究生组成的“考官”当场打分。由于学生对口试感到莫测高深,不敢抱有任何侥幸心理,不得不痛下工夫,全面复习,这就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强化了学习。如果解题特别优秀,还采取加分的方法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性。
以2009级为例。世界近代史课程出了60张卡片,也就是60套题目,每张卡片上有一道问答题和一个名词解释。如,第一套:①《常识》,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第二套:①马基雅维利,②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扩展的原因和特点。第三套:①《德意志意识形态》,②为什么在英法长期海上争霸中英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第四套:①《门罗宣言》,②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第五套:①马丁·路德,②海地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我们看看学生是如何看待口试的。史晓晓同学认为:
“在世界近代史课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式就是口试。其实谈到口试,真的还是接触课程的第一次,很独特、很新颖。虽然会有些许紧张,但是这也是锻炼自己的机会,在表达方面会有一定的锻炼。并且这也相当于一次相当正规的面试,老师相当于主考官,我们学生则是面试者。在提高自信与勇气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并为以后的面试求职做了初步的基础,提供了初步的经验。这也是我接受这门课程以来受影响最深的几个方面之一。”
雷喆同学写道:
“所有的专业必修课中,考试时老师清一色的出牌套路,在这之前参加的所有专业课基本上都是闭卷考试。虽然这样考试可以让同学们加深对专业课的了解,巩固和复习专业知识,但而这样的弊端也比较明显。应对这样的考试我基本上是依靠老师的重点,狂背备战,最后当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并没有起到老师设计考卷的初衷。而在“世界近代史”课程研究教学中,考试的题目我认为是比较灵活的。首先现在所写的就是期末考试的内容,这是我没有料到的。一学期下来,我在情感和立场上来说确实对老师存有好感和敬佩之情。”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