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文章根据江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人口减少、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以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土地利用率、挖掘村庄特色,处理好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以全面有效地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性大、农村人口多的大国,农村的改革发展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概而论。新农村建设要结合自身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避免将新农村建设运动化,更不能机械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
江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2.9%。在这种现实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江西新农村建设步伐,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江西省村庄现状问题分析
1 农村人口减少,服务设施匮乏。近年来,江西省农村人口减少量很大。人口的减少主要体现在自然减少和机械减少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由于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农民生育意识的提高,人口的出生率相对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的人口基数大量的减少;而后者则是因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得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据统计,江西现有富余劳动力达1100万。城市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得他们义无返顾地、盲目地涌向周边城市。此外,升学也使一些农村人口离开农村。
农村人口的减少致使服务设施严重匮乏,尤其是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以抚州地区为例,约80%自然村的人口为200人左右,很多村小学不满员,学校已经不能够编成一个班。若集中到几个大的村又存在着诸如接送、资金、学校的扩建等问题。与此同时,村内医疗设施十分简陋,缺医少药的现象极为普遍。
2 村庄布局散乱,土地浪费严重。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民习惯于自然院落形式的分散居住,村庄建设总体上以农民住房自行建设为主,缺少建设规划的指导和约束,村内布局散乱,加上早期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等重视不够,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江西农村住房建设习惯于弃旧宅、建新宅,农民在新建住房时纷纷搬出老宅旧院,沿着村界向外扩建新房,大多占用村外耕地,而村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从而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乱建住宅造成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据统计,2005年末江西省总人口为4311.24万,耕地面积约230万公倾,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基础设施薄弱,环境问题突出。长期以来,对农村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和生态环境长期恶化,加大了城乡差距和矛盾。在交通方面,江西还有17.1%的行政村不通公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8%的水平,大多数行政村基本没有硬化路,自然村依然是“羊肠小道”。江西虽然加强了农村改水改厕,但仍有60%以上的农村人口没有饮用自来水;有80%以上的农户没有使用无害化厕所。
其中饮用水污染和污水处理系统更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软肋”,水质的安全问题和污水的自然排放构成农村居住环境的最大安全隐患,90%住户的生活污水自然倾倒在门口或附近的水沟里,地势低的道路和房屋遇到大的雨情时,将使村民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生态景观和环境质量,并容易造成一定的疫情隐患。此外,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环卫设施匮乏,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二、加强江西省村庄规划建设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规划既要尊重自然,又要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以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1 注重以人为本,规划尊重民意。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因此,村镇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凡是能用或经改造后能用的,不要盲目拆迁,更不能大拆大建,造成资金浪费。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突出农民在村庄规划中的主体地位,不搞大包大揽。在规划方法上,应改变原有的单纯的部门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采取农民直接参与。首先通过学习班的形式让村民了解规划,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然后采用问卷调查、人户访谈等形式,取得村内的基础资料和村民设想;接着将规划方案进行村内公示,让村民对规划提出自己的修改设想;最后形成最终成果,整个过程中使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庄的建设和管理中,以免出现“政府热闹、折腾农民、部门受益”的尴尬场面。
2 注重迁村并点,制定适度规模。农村由于面广量大,加之人口居住分散,使各类设施配套耗资巨大,运营难以为继。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首先合理地确定规模,适当地迁村并点,按照科学的规划要求,通过政策的积极引导,使分散的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在此基础上政府就可以集中资金逐步完善新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避免了由于农户过于分散而增加的公共设施建设压力。在实施“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并小村为大村”的农房建设方针上,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村庄迁移方向的确定,要通过针对性的农民意愿调查来确定。每个村的人口规模制定,要做到科学严谨,通过专题调查研究来确定。
3 注重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用地。科学的规划布局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只有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搞好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布局中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改变村民原有住宅拆了建、建了拆的观念,从城区空间的整体出发,统筹布局建筑、道路、绿化等空间,塑造富于特色的农民新村整体形象。改变过去“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状态,使村庄建设始终按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
4 注重生态保护,挖掘村庄特色。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经济利益的获得不能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上。故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对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生态保护。营造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优美景观,使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同时,规划时应注重特色的挖掘,避免千篇一律。在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村的历史人文环境及生活模式,使整个农村规划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镇大环境中。力求在旧村落改造中保护原来风貌,保留有价值的宗祠、街巷、古树及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修建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
5 注重管建并重,建立长效机制。合理的政策引导、合乎当地实际情况的管理和建设措施是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建设再好管理跟不上,往往会前功尽弃。在管理上要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发展规划和各项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努力营造好宣传教育的舆论环境,引导农民积极自愿地投入新农村建设。同时,要抓好村容环境的整治,从治脏治乱人手,逐步实行“四通”(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江西大部分村庄的经济基础都很薄弱,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建设应量力而行,逐步推进,不可一蹴而就。规划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结合实际、主动创造,重现“棋田翻碧浪,绿水绕新村”鲜明的村庄特色,建设出具有体现自然、生态、历史和文化特色的居住环境。规划一旦确立,就要持续推进,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千姿百态、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强.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J].农业考古,2008,(6).[2]邓建宇,赵小敏,谢建军.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黄国清,章泉,王博.对江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9).[4]方澜,倪嘉,李艳,村落空间整治及规划研究-以上海崇明岛新农村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08,(1).[5]汪晓敏,汪庆玲,现代村镇规划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6]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旭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性大、农村人口多的大国,农村的改革发展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概而论。新农村建设要结合自身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避免将新农村建设运动化,更不能机械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
江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2.9%。在这种现实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江西新农村建设步伐,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江西省村庄现状问题分析
1 农村人口减少,服务设施匮乏。近年来,江西省农村人口减少量很大。人口的减少主要体现在自然减少和机械减少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由于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农民生育意识的提高,人口的出生率相对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的人口基数大量的减少;而后者则是因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得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据统计,江西现有富余劳动力达1100万。城市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得他们义无返顾地、盲目地涌向周边城市。此外,升学也使一些农村人口离开农村。
农村人口的减少致使服务设施严重匮乏,尤其是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以抚州地区为例,约80%自然村的人口为200人左右,很多村小学不满员,学校已经不能够编成一个班。若集中到几个大的村又存在着诸如接送、资金、学校的扩建等问题。与此同时,村内医疗设施十分简陋,缺医少药的现象极为普遍。
2 村庄布局散乱,土地浪费严重。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民习惯于自然院落形式的分散居住,村庄建设总体上以农民住房自行建设为主,缺少建设规划的指导和约束,村内布局散乱,加上早期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等重视不够,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江西农村住房建设习惯于弃旧宅、建新宅,农民在新建住房时纷纷搬出老宅旧院,沿着村界向外扩建新房,大多占用村外耕地,而村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从而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乱建住宅造成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据统计,2005年末江西省总人口为4311.24万,耕地面积约230万公倾,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基础设施薄弱,环境问题突出。长期以来,对农村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和生态环境长期恶化,加大了城乡差距和矛盾。在交通方面,江西还有17.1%的行政村不通公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8%的水平,大多数行政村基本没有硬化路,自然村依然是“羊肠小道”。江西虽然加强了农村改水改厕,但仍有60%以上的农村人口没有饮用自来水;有80%以上的农户没有使用无害化厕所。
其中饮用水污染和污水处理系统更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软肋”,水质的安全问题和污水的自然排放构成农村居住环境的最大安全隐患,90%住户的生活污水自然倾倒在门口或附近的水沟里,地势低的道路和房屋遇到大的雨情时,将使村民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生态景观和环境质量,并容易造成一定的疫情隐患。此外,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环卫设施匮乏,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二、加强江西省村庄规划建设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规划既要尊重自然,又要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以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1 注重以人为本,规划尊重民意。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因此,村镇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凡是能用或经改造后能用的,不要盲目拆迁,更不能大拆大建,造成资金浪费。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突出农民在村庄规划中的主体地位,不搞大包大揽。在规划方法上,应改变原有的单纯的部门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采取农民直接参与。首先通过学习班的形式让村民了解规划,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然后采用问卷调查、人户访谈等形式,取得村内的基础资料和村民设想;接着将规划方案进行村内公示,让村民对规划提出自己的修改设想;最后形成最终成果,整个过程中使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庄的建设和管理中,以免出现“政府热闹、折腾农民、部门受益”的尴尬场面。
2 注重迁村并点,制定适度规模。农村由于面广量大,加之人口居住分散,使各类设施配套耗资巨大,运营难以为继。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首先合理地确定规模,适当地迁村并点,按照科学的规划要求,通过政策的积极引导,使分散的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在此基础上政府就可以集中资金逐步完善新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避免了由于农户过于分散而增加的公共设施建设压力。在实施“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并小村为大村”的农房建设方针上,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村庄迁移方向的确定,要通过针对性的农民意愿调查来确定。每个村的人口规模制定,要做到科学严谨,通过专题调查研究来确定。
3 注重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用地。科学的规划布局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只有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搞好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布局中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改变村民原有住宅拆了建、建了拆的观念,从城区空间的整体出发,统筹布局建筑、道路、绿化等空间,塑造富于特色的农民新村整体形象。改变过去“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状态,使村庄建设始终按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
4 注重生态保护,挖掘村庄特色。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经济利益的获得不能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上。故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对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生态保护。营造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优美景观,使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同时,规划时应注重特色的挖掘,避免千篇一律。在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村的历史人文环境及生活模式,使整个农村规划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镇大环境中。力求在旧村落改造中保护原来风貌,保留有价值的宗祠、街巷、古树及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修建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
5 注重管建并重,建立长效机制。合理的政策引导、合乎当地实际情况的管理和建设措施是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建设再好管理跟不上,往往会前功尽弃。在管理上要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发展规划和各项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努力营造好宣传教育的舆论环境,引导农民积极自愿地投入新农村建设。同时,要抓好村容环境的整治,从治脏治乱人手,逐步实行“四通”(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江西大部分村庄的经济基础都很薄弱,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建设应量力而行,逐步推进,不可一蹴而就。规划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结合实际、主动创造,重现“棋田翻碧浪,绿水绕新村”鲜明的村庄特色,建设出具有体现自然、生态、历史和文化特色的居住环境。规划一旦确立,就要持续推进,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千姿百态、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强.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J].农业考古,2008,(6).[2]邓建宇,赵小敏,谢建军.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黄国清,章泉,王博.对江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9).[4]方澜,倪嘉,李艳,村落空间整治及规划研究-以上海崇明岛新农村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08,(1).[5]汪晓敏,汪庆玲,现代村镇规划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6]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