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作为游戏的指导者与引导者,要从幼儿身心健康和完成活动目的等诸方面考虑:如何正确处理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问题,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游戏中问题的发生原因有很多种,面对幼儿的交往冲突,教师不能一概而论,盲目地用粗暴、恐吓的方法及行为去阻止,这是不可行的;用敷衍、忽视的态度对待也不可取;而每次冲突都由老师来做“包青天”更是治标不治本的笨办法。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交往冲突。
案例一:
到了户外游戏的时间了,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来到大型器械区,讲解过注意事项后,孩子们各自玩开了。浩浩、墨墨、鸣鸣首先抢占了大摇篮,并很快就把摇篮荡了起来,发出了欢快的笑声。走得慢的天天这时才来到摇篮前,看着玩得高兴的伙伴们,天天的眼中满是羡慕地走开了。几分钟后,天天又来到摇篮前,可是浩浩他們却没有停下来,天天有点着急,却没说什么。当浩浩的笑声吸引着天天再次来到摇篮边时,他仍是站在旁边羡慕地看着,一句话也没说。
娃娃家中的玩具娃娃换成新的了,这个新娃娃穿着漂亮的花裙子,眼睛会动,头发打卷儿,她会和小朋友说话,还能发出好听的笑声呢,小朋友们可喜欢她啦!今天轮到琳琳和金金做娃娃的爸爸、妈妈,琳琳抱着娃娃可开心了,一直不撒手,金金只好跟着她走到东、跑到西,有好几次,金金伸出手想抱抱娃娃,可琳琳没看见,金金只好把手又放下了。一直到区域游戏结束,金金也没能抱到娃娃,他难过地哭了。
应对策略——语言请求法
小班的幼儿在集体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着交往需求,而语言是他们与人交往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班幼儿在游戏中产生交往问题是难免的,同时一些幼儿由于胆小、不自信而在陌生人面前沉默、不敢大声说话,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语言水平低下,而是表达意识不强。那么当幼儿发生交往问题时,教师要对此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吗?当然不是。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关注着幼儿间交往行为发展,但是不要急着介入,而是要指导幼儿在实践中学习自主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引导幼儿清晰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想法,并学会协商。比如上述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其实可以明显感觉到天天对于摇篮游戏的渴望和金金想抱抱娃娃的渴望是一样的,但由于孩子的交往障碍,他们只能站在一旁观看或让自己成为一个跟随者,导致自己的需求无法满足,情绪低落。这时,教师要充当沟通者的角色,教会幼儿使用“语言请求法”满足自己对于游戏的需要。还是以天天和金金为例,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我用同一个问题来进行引导:他们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你该怎么办?并引导他们用:“请让我抱一会儿,好吗?”和“能让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之类的语言请求法表达自己的意愿,使他们获得有益的交往体验。皮亚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为思维服务的,游戏是语言实践的最佳时机,而我们教师则必须随时把握这样的时机,提供幼儿锻炼的机会。
案例二:
幼儿园在两楼间放置了一些玩具,其中秋千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但大多数时候,这个秋千会被个子高大的雷雷抢走,其他小朋友要等他玩累了才能继续上去玩。自从老师教了孩子们“语言请求法”后,主动开口的小朋友变多了。一次,阳阳、宇宇和文文同时向雷雷发出了请求,雷雷愣了,他乖乖地从秋千上下来。这时阳阳先伸出手抓住了秋千的绳子,宇宇和文文看见了也伸手要去抓,可阳阳已经坐到了秋千上,一阵争抢过后,阳阳哭着到老师身边告状去了。
应对策略——互相轮流法
小班幼儿的游戏处于初始阶段,游戏过程中有时会因为争抢玩具等原因发生冲突。此阶段的幼儿尚不具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述案例中,能够运用“语言请求法”的孩子是值得老师肯定的。孩子们伸手抓绳子时的想法是:我已经说出了请求,那么就该我玩玩具。这时我们必须引导幼儿理解:人多,玩具少时该怎么办?争抢当然是毫无意义的,只能耽误时间造成不愉快。在上述案例中,我和阳阳一起来到秋千旁,对孩子们提出问题:只有一架秋千,三个人都想玩,怎么办呢?大家不约而同地说:“一起玩!”我又接着问:秋千上只能坐一个人,怎么办?阳阳想了一下说:大家轮流坐!对了,看孩子们多聪明,只有采用轮流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而且,自己想出的游戏规则,在以后面对游戏材料、器械数量不足,难以分配时,也会自然想到轮流玩。在轮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个别幼儿纠正独占、凌弱、争抢的不良行为,而且会使幼儿逐步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培养了互惠的意识和能力。
其实在整个游戏冲突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过多介入其中,而只是用一句话稍稍提示了幼儿,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幼儿语言交往的能力,而且让他们尝试如何自己解决问题,丰富了幼儿的有益经验,有利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体验。
案例三:
今天的区域活动中,好几个男孩子都选择了建构游戏,这大概是因为建构区中有电动的挖土机。军军、林林、童童都想玩,可只能一个人操纵遥控器,于是大家决定试用“互相轮流法”。可没几分钟,他们就吵了起来,军军说:“林林,你玩了很长时间了,该我玩了!”林林却挥手说到:“别吵了,我还没玩够呢!你再等会儿。”这时,童童一把抢过遥控器气呼呼地说:“我一次还没玩呢,我要玩会儿!”
应对策略——数数计次法
其实,孩子们懂得等待与互相轮流,也明白谦让的道理,但是面对好玩、刺激的电动挖土机,孩子们实在是割舍不下。于是,我再次引导孩子们在“互相轮流法”上继续总结规则,我对孩子们提出:“轮流时,是不是可以想个办法让大家都玩到?”军军赶紧说:我来数数,数到10,就让我玩!”这个方法得到了林林和童童的响应。在冲突发生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相信幼儿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解决冲突,教师只是作为一名小小的引导者适时地介入加以协调帮助,我想这样不仅可以平息幼儿之间的冲突,而且对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解决幼儿同伴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其关键在于让幼儿学会自主交往、自主解决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为: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永恒的命运。
案例一:
到了户外游戏的时间了,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来到大型器械区,讲解过注意事项后,孩子们各自玩开了。浩浩、墨墨、鸣鸣首先抢占了大摇篮,并很快就把摇篮荡了起来,发出了欢快的笑声。走得慢的天天这时才来到摇篮前,看着玩得高兴的伙伴们,天天的眼中满是羡慕地走开了。几分钟后,天天又来到摇篮前,可是浩浩他們却没有停下来,天天有点着急,却没说什么。当浩浩的笑声吸引着天天再次来到摇篮边时,他仍是站在旁边羡慕地看着,一句话也没说。
娃娃家中的玩具娃娃换成新的了,这个新娃娃穿着漂亮的花裙子,眼睛会动,头发打卷儿,她会和小朋友说话,还能发出好听的笑声呢,小朋友们可喜欢她啦!今天轮到琳琳和金金做娃娃的爸爸、妈妈,琳琳抱着娃娃可开心了,一直不撒手,金金只好跟着她走到东、跑到西,有好几次,金金伸出手想抱抱娃娃,可琳琳没看见,金金只好把手又放下了。一直到区域游戏结束,金金也没能抱到娃娃,他难过地哭了。
应对策略——语言请求法
小班的幼儿在集体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着交往需求,而语言是他们与人交往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班幼儿在游戏中产生交往问题是难免的,同时一些幼儿由于胆小、不自信而在陌生人面前沉默、不敢大声说话,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语言水平低下,而是表达意识不强。那么当幼儿发生交往问题时,教师要对此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吗?当然不是。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关注着幼儿间交往行为发展,但是不要急着介入,而是要指导幼儿在实践中学习自主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引导幼儿清晰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想法,并学会协商。比如上述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其实可以明显感觉到天天对于摇篮游戏的渴望和金金想抱抱娃娃的渴望是一样的,但由于孩子的交往障碍,他们只能站在一旁观看或让自己成为一个跟随者,导致自己的需求无法满足,情绪低落。这时,教师要充当沟通者的角色,教会幼儿使用“语言请求法”满足自己对于游戏的需要。还是以天天和金金为例,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我用同一个问题来进行引导:他们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你该怎么办?并引导他们用:“请让我抱一会儿,好吗?”和“能让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之类的语言请求法表达自己的意愿,使他们获得有益的交往体验。皮亚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为思维服务的,游戏是语言实践的最佳时机,而我们教师则必须随时把握这样的时机,提供幼儿锻炼的机会。
案例二:
幼儿园在两楼间放置了一些玩具,其中秋千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但大多数时候,这个秋千会被个子高大的雷雷抢走,其他小朋友要等他玩累了才能继续上去玩。自从老师教了孩子们“语言请求法”后,主动开口的小朋友变多了。一次,阳阳、宇宇和文文同时向雷雷发出了请求,雷雷愣了,他乖乖地从秋千上下来。这时阳阳先伸出手抓住了秋千的绳子,宇宇和文文看见了也伸手要去抓,可阳阳已经坐到了秋千上,一阵争抢过后,阳阳哭着到老师身边告状去了。
应对策略——互相轮流法
小班幼儿的游戏处于初始阶段,游戏过程中有时会因为争抢玩具等原因发生冲突。此阶段的幼儿尚不具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述案例中,能够运用“语言请求法”的孩子是值得老师肯定的。孩子们伸手抓绳子时的想法是:我已经说出了请求,那么就该我玩玩具。这时我们必须引导幼儿理解:人多,玩具少时该怎么办?争抢当然是毫无意义的,只能耽误时间造成不愉快。在上述案例中,我和阳阳一起来到秋千旁,对孩子们提出问题:只有一架秋千,三个人都想玩,怎么办呢?大家不约而同地说:“一起玩!”我又接着问:秋千上只能坐一个人,怎么办?阳阳想了一下说:大家轮流坐!对了,看孩子们多聪明,只有采用轮流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而且,自己想出的游戏规则,在以后面对游戏材料、器械数量不足,难以分配时,也会自然想到轮流玩。在轮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个别幼儿纠正独占、凌弱、争抢的不良行为,而且会使幼儿逐步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培养了互惠的意识和能力。
其实在整个游戏冲突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过多介入其中,而只是用一句话稍稍提示了幼儿,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幼儿语言交往的能力,而且让他们尝试如何自己解决问题,丰富了幼儿的有益经验,有利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体验。
案例三:
今天的区域活动中,好几个男孩子都选择了建构游戏,这大概是因为建构区中有电动的挖土机。军军、林林、童童都想玩,可只能一个人操纵遥控器,于是大家决定试用“互相轮流法”。可没几分钟,他们就吵了起来,军军说:“林林,你玩了很长时间了,该我玩了!”林林却挥手说到:“别吵了,我还没玩够呢!你再等会儿。”这时,童童一把抢过遥控器气呼呼地说:“我一次还没玩呢,我要玩会儿!”
应对策略——数数计次法
其实,孩子们懂得等待与互相轮流,也明白谦让的道理,但是面对好玩、刺激的电动挖土机,孩子们实在是割舍不下。于是,我再次引导孩子们在“互相轮流法”上继续总结规则,我对孩子们提出:“轮流时,是不是可以想个办法让大家都玩到?”军军赶紧说:我来数数,数到10,就让我玩!”这个方法得到了林林和童童的响应。在冲突发生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相信幼儿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解决冲突,教师只是作为一名小小的引导者适时地介入加以协调帮助,我想这样不仅可以平息幼儿之间的冲突,而且对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解决幼儿同伴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其关键在于让幼儿学会自主交往、自主解决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为: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永恒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