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语作为独立的语言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尤其是日语中的授受动词。因日语中的授受动词在使用上涉及到:给予者与接受者、给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等等因素,很能说明日语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的学习,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日语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诠释日本人的语言观念。
关键词:授受动词;等级观念;里外意识;集团意识;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0-0018-02
日语作为独立的语言体系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就比如授受动词。授受动词是表达授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授受关系,它具有多角度表达日语特点的功能,如:内外有别、长幼有序、行为有礼、含蓄委婉等。
在我们汉语中无论是谁给谁礼物都用一个“给”字就可完成,而对于日本人来说,根据内外有别、长幼有序、行为有礼、含蓄委婉等观念,要用不同的“给”。也就是说在使用授受动词时,说话人既要考虑授予者,又要考虑接受者。因为授予者不同,所用的“给”字也不同。同理接受者不同所用的“给”字也不同。并且即便是“给”字已确定,也不是说就万事大吉,还要考虑授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尊卑关系、亲疏关系、辈分关系等等因素。日语中这些授受动词的使用,最能反映出日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通过这些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我们又能读解出日本人的语言观念。语言观念是从语言中衍生出来的思想,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对不同语言的不同理解、看法、评价和估量等。因为语言观念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语言相伴相生。所以要想真正了解日本人的语言观念,只有通过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来解读。本论文通过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来解读日本人的语言观念。
1等级观念
所谓等级观念是指按照人们的普遍的主观意识,将人们见到的万事万物,按照地位的高低加以等级划分,同时赋予高等级者特定的权利以及荣誉,在社会生活中享有更多的权利。等级观念在日本人的心理根深蒂固,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走路的时候,地位高的人一定在前面;落座的时候也是有等级的排列,职位高的总是被安排在上座。就连平时的日常交流也无处不体现出这种等级观念。
日本人在每一次相互接触中都必须表示出双方社会地位的性质和差异。任何两个人碰面,首先要迅速确定彼此间相对的地位高下,然后决定用什么方式说话。首先我们先通过几个具体句子进行分析。(1)「私は社長にお土産を差し上げました」。(2)「私は王さんにお土産を上げました」。(3)「社長は私にお土産をくださいました」。例句1、2、3选用了不同的“给”。通过这些不同“给”的表达方式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在例句1中,因为“社长”是“我”的上级,按照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我”的身份比“社长”的身份要低,所以在陈述时必须体现出“我”与“社长”间的尊卑关系,因此选用了表示自谦程度高的的“さしあげる”。“さしあげる”使用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等的场合。例句2,通过句子中“上げる”的使用,我们从中可看出,“我”与“小王”的关系是平等级的关系。因为是平等级的关系,这就无形中给平等级之间的人以限制,只能选择能够表示是平等级关系的“上げる”。例句3,在这个例句中,“社长”身份高于“我”,所以选择了表示敬语程度最高的“くださる”。日语中的授受动词最能说明日本人的等级观念。
2内外意识
内外意识概括起来说就是日本人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语言交流方面都强烈表现出“内外有别”这一意识。敞开说来就是说话人在说话时不仅要弄清楚话题人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还要搞清楚交流中的第三人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圈内人是“自己人”,自然会有一种伙伴的亲切感和亲近感。对待圈内人,语言表达方面上也会更自然、更直接、更简洁、更显亲密融洽。而对圈外人,考虑更多的是行为举止要彬彬有礼,语言表达要谦虚客气。
日语中的授受动词也能说明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日语中的授受动词根据授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大致分类为:第一组是「やる、上げる、差し上げる」;第二组是「くれる、くださる」;第三组是「もらう、いただく」。那么,我们就先从选择使用哪组的授受动词来解释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例如:田中给佐藤书。单纯从句子的表面结构来看的话,这三组授受动词都可使用,但句子所传达出来的内涵信息是不同的。如:「田中さんは佐藤さんに本を上げる」。从这个句子中授受动词“上げる”的使用,我们就可以看出说话人与授予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内外关系。即说话人站在与授予者“田中先生”同一个立场,俩人是关系较亲的圈内人。而接受者“佐藤”是与说话人关系较疏远的圈外人。因为我或者同我站在同一角度的人,送给别人东西时使用「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反之,如果说成:「田中さんは佐藤さんに本をくれる」的话,则是说话人与授与者“田中”的关系是较疏远的,是圈外人的关系。而与接受者“佐藤”的关系是较亲密的,是圈内人的关系。因为“くれる”是别人给我或与我站在同一角度的人东西时使用。如果说成:「佐藤さんは田中さんから本をもらう」的话,也是说话人与“田中”是圈外人,与“佐藤”是圈内人。
确定选择哪组的授受动词后,还需在这组动词中选择具体的动词。例如:「田中さんは佐藤さんに本を(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那么,在这组的授受动词中具体又选择哪一个动词呢。这还要看说话人是在哪、和谁说的话,如果是和圈内的人,在公司内部说的话,并且“田中”又是公司领导的话,这时就要考虑敬语的问题,选择自谦程度最高的“さしあげる”最为合理。如果是跟圈外人说的话,即使“田中”是领导,一般也不会用敬语。因为相对于圈外人,“田中”也是圈内人,一般不会用敬语,这时用“あげる”更合理。这也是日本商务活动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别的公司人员面前,下属说自己的上司时,这时的上司和下属同属于圈內人,一般不用敬语表达。反之在和自己圈内人说上司的事情时,通常下属都会用敬语表达。日常生活中这种内外关系的表现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时一定要加以注意。 3集团意识
日本民族从古至今都崇尚集团意识。从最初的群体意识发展到今天带有政治色彩的集团意识,一直以来都是以忠、孝、顺为宗旨,要求每个成员服从集体所决定的“一切意见”,将集体的利益放在优先的位置上,集团与个人的利益不是对立而是命运共同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うちの学校」;「うちの会社」等这样的说法。日本人用“家里的学校”、“家里的公司”这样的说法向别人说自己所在的学校或自己所在的公司,把自己當作学校或者公司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了。
这种集团意识在日本随处可见。在学校,强调班级团结,学生们为了团队的荣誉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在公司,强调团队协作,为了集团的利益每个职员都会将集体的利益放在优先的地位。在生产劳动中,强调共同协作精神,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生产任务等。就连在饭店吃饭这项普通的行为中,也能体现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从顾客来到饭店门前,这种集团意识就开始表现出来。无论客人是男还是女;是年长还是年少;看上去有钱还是没有钱,饭店门前的接待生都会热情地迎接你。如果饭店内的某项服务令客人不太满意时,店内的服务员都会向你道歉,态度非常诚恳。从服务员的神态和话语中俨然他是这个公司的老板。事实上服务员只是把自己当成是公司的一份子,是在维护饭店的集体利益。
从授受动词的使用习惯中也能看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日本,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一件事情,跟本公司的同事说是一种表达方式,而跟公司以外的人说的话又是一种表达方式。例如:“这是社长为庆贺我生日送的礼物”。如果是跟自己公司内部人说起这件事的话,因为同是一个公司的人,关系相对稳定,这时需要考虑的是上下级的关系,因此会说成:「これは社長が私の誕生日祝いにくださったものです」。这里用了“くれる”的敬语“くださる”这个动词,借此表示对社长的动作行为的尊重。如果把这句话说给别的公司的人的话,这时的说话人是处于两个集团之间的关系中,时刻要从自己集团的利益出发,以集团的利益为核心,将集体的利益放在优先的位置上。因此,就会说成:「これは社長が私の誕生日祝いにくれたものです」。这是因为说话人和社长是同一集团的人,共同面对的是别的集团,因此,就先不必考虑社长的事情。此时如果使用敬语的话,反倒会使社外人产生错觉。如此可见,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有多深刻。
日本人的语言观念是与日本的历史、地理、风土民情息息相关。了解日本人这些语言观念,对于我们学好,使用好日语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传国.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日语表达[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3):70-73.
[2]符夏鹭.日语授受关系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J].外语学刊,2007(6):77-79.
[3]刘金才.学日语必读丛书-敬语[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刘金才.现代日语敬语用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编辑:董坡)
关键词:授受动词;等级观念;里外意识;集团意识;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0-0018-02
日语作为独立的语言体系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就比如授受动词。授受动词是表达授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授受关系,它具有多角度表达日语特点的功能,如:内外有别、长幼有序、行为有礼、含蓄委婉等。
在我们汉语中无论是谁给谁礼物都用一个“给”字就可完成,而对于日本人来说,根据内外有别、长幼有序、行为有礼、含蓄委婉等观念,要用不同的“给”。也就是说在使用授受动词时,说话人既要考虑授予者,又要考虑接受者。因为授予者不同,所用的“给”字也不同。同理接受者不同所用的“给”字也不同。并且即便是“给”字已确定,也不是说就万事大吉,还要考虑授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尊卑关系、亲疏关系、辈分关系等等因素。日语中这些授受动词的使用,最能反映出日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通过这些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我们又能读解出日本人的语言观念。语言观念是从语言中衍生出来的思想,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对不同语言的不同理解、看法、评价和估量等。因为语言观念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语言相伴相生。所以要想真正了解日本人的语言观念,只有通过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来解读。本论文通过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来解读日本人的语言观念。
1等级观念
所谓等级观念是指按照人们的普遍的主观意识,将人们见到的万事万物,按照地位的高低加以等级划分,同时赋予高等级者特定的权利以及荣誉,在社会生活中享有更多的权利。等级观念在日本人的心理根深蒂固,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走路的时候,地位高的人一定在前面;落座的时候也是有等级的排列,职位高的总是被安排在上座。就连平时的日常交流也无处不体现出这种等级观念。
日本人在每一次相互接触中都必须表示出双方社会地位的性质和差异。任何两个人碰面,首先要迅速确定彼此间相对的地位高下,然后决定用什么方式说话。首先我们先通过几个具体句子进行分析。(1)「私は社長にお土産を差し上げました」。(2)「私は王さんにお土産を上げました」。(3)「社長は私にお土産をくださいました」。例句1、2、3选用了不同的“给”。通过这些不同“给”的表达方式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在例句1中,因为“社长”是“我”的上级,按照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我”的身份比“社长”的身份要低,所以在陈述时必须体现出“我”与“社长”间的尊卑关系,因此选用了表示自谦程度高的的“さしあげる”。“さしあげる”使用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等的场合。例句2,通过句子中“上げる”的使用,我们从中可看出,“我”与“小王”的关系是平等级的关系。因为是平等级的关系,这就无形中给平等级之间的人以限制,只能选择能够表示是平等级关系的“上げる”。例句3,在这个例句中,“社长”身份高于“我”,所以选择了表示敬语程度最高的“くださる”。日语中的授受动词最能说明日本人的等级观念。
2内外意识
内外意识概括起来说就是日本人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语言交流方面都强烈表现出“内外有别”这一意识。敞开说来就是说话人在说话时不仅要弄清楚话题人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还要搞清楚交流中的第三人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圈内人是“自己人”,自然会有一种伙伴的亲切感和亲近感。对待圈内人,语言表达方面上也会更自然、更直接、更简洁、更显亲密融洽。而对圈外人,考虑更多的是行为举止要彬彬有礼,语言表达要谦虚客气。
日语中的授受动词也能说明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日语中的授受动词根据授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大致分类为:第一组是「やる、上げる、差し上げる」;第二组是「くれる、くださる」;第三组是「もらう、いただく」。那么,我们就先从选择使用哪组的授受动词来解释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例如:田中给佐藤书。单纯从句子的表面结构来看的话,这三组授受动词都可使用,但句子所传达出来的内涵信息是不同的。如:「田中さんは佐藤さんに本を上げる」。从这个句子中授受动词“上げる”的使用,我们就可以看出说话人与授予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内外关系。即说话人站在与授予者“田中先生”同一个立场,俩人是关系较亲的圈内人。而接受者“佐藤”是与说话人关系较疏远的圈外人。因为我或者同我站在同一角度的人,送给别人东西时使用「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反之,如果说成:「田中さんは佐藤さんに本をくれる」的话,则是说话人与授与者“田中”的关系是较疏远的,是圈外人的关系。而与接受者“佐藤”的关系是较亲密的,是圈内人的关系。因为“くれる”是别人给我或与我站在同一角度的人东西时使用。如果说成:「佐藤さんは田中さんから本をもらう」的话,也是说话人与“田中”是圈外人,与“佐藤”是圈内人。
确定选择哪组的授受动词后,还需在这组动词中选择具体的动词。例如:「田中さんは佐藤さんに本を(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那么,在这组的授受动词中具体又选择哪一个动词呢。这还要看说话人是在哪、和谁说的话,如果是和圈内的人,在公司内部说的话,并且“田中”又是公司领导的话,这时就要考虑敬语的问题,选择自谦程度最高的“さしあげる”最为合理。如果是跟圈外人说的话,即使“田中”是领导,一般也不会用敬语。因为相对于圈外人,“田中”也是圈内人,一般不会用敬语,这时用“あげる”更合理。这也是日本商务活动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别的公司人员面前,下属说自己的上司时,这时的上司和下属同属于圈內人,一般不用敬语表达。反之在和自己圈内人说上司的事情时,通常下属都会用敬语表达。日常生活中这种内外关系的表现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时一定要加以注意。 3集团意识
日本民族从古至今都崇尚集团意识。从最初的群体意识发展到今天带有政治色彩的集团意识,一直以来都是以忠、孝、顺为宗旨,要求每个成员服从集体所决定的“一切意见”,将集体的利益放在优先的位置上,集团与个人的利益不是对立而是命运共同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うちの学校」;「うちの会社」等这样的说法。日本人用“家里的学校”、“家里的公司”这样的说法向别人说自己所在的学校或自己所在的公司,把自己當作学校或者公司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了。
这种集团意识在日本随处可见。在学校,强调班级团结,学生们为了团队的荣誉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在公司,强调团队协作,为了集团的利益每个职员都会将集体的利益放在优先的地位。在生产劳动中,强调共同协作精神,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生产任务等。就连在饭店吃饭这项普通的行为中,也能体现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从顾客来到饭店门前,这种集团意识就开始表现出来。无论客人是男还是女;是年长还是年少;看上去有钱还是没有钱,饭店门前的接待生都会热情地迎接你。如果饭店内的某项服务令客人不太满意时,店内的服务员都会向你道歉,态度非常诚恳。从服务员的神态和话语中俨然他是这个公司的老板。事实上服务员只是把自己当成是公司的一份子,是在维护饭店的集体利益。
从授受动词的使用习惯中也能看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日本,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一件事情,跟本公司的同事说是一种表达方式,而跟公司以外的人说的话又是一种表达方式。例如:“这是社长为庆贺我生日送的礼物”。如果是跟自己公司内部人说起这件事的话,因为同是一个公司的人,关系相对稳定,这时需要考虑的是上下级的关系,因此会说成:「これは社長が私の誕生日祝いにくださったものです」。这里用了“くれる”的敬语“くださる”这个动词,借此表示对社长的动作行为的尊重。如果把这句话说给别的公司的人的话,这时的说话人是处于两个集团之间的关系中,时刻要从自己集团的利益出发,以集团的利益为核心,将集体的利益放在优先的位置上。因此,就会说成:「これは社長が私の誕生日祝いにくれたものです」。这是因为说话人和社长是同一集团的人,共同面对的是别的集团,因此,就先不必考虑社长的事情。此时如果使用敬语的话,反倒会使社外人产生错觉。如此可见,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有多深刻。
日本人的语言观念是与日本的历史、地理、风土民情息息相关。了解日本人这些语言观念,对于我们学好,使用好日语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传国.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日语表达[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3):70-73.
[2]符夏鹭.日语授受关系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J].外语学刊,2007(6):77-79.
[3]刘金才.学日语必读丛书-敬语[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刘金才.现代日语敬语用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编辑:董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