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工作的有序推进,干部作风得以不断改善。但从基层部分干部种种表现来看,按部就班、疲于应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消极态度有所抬头,这些问题容易给创新发展、乡村振兴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除了严监督、强震慑以外,为干部卸包袱、消顾虑、找对策也成为当前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亟待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
育心劲
以关怀为导向,“帮”“教”并重
“跌倒”干部,因受处分后各种落差感极易一蹶不振,没了心劲,这类情况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因此,精准的“帮”与精心的“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精准帮,突出个性、给予期望。处分宣读前,要与受处分干部、单位领导、家属以及办案人员分别交流、研判分析,准确掌握其个性、心态、优缺点、生活环境,做好帮扶预案。坚持内扶外帮,对内由纪检监察干部帮助其找依据、理思路,明白问题根源,让其在心底接受并改正错误;对外由纪委监委同受处分干部的单位党组织、组织人事部门共同协作,落实重点关怀、重点关注、重点测评,适时适度评先评优、提拔重用。
精心教,回访减负、培育心劲。根据干部受处分的轻重程度、单位反馈情况,由区纪委监委审理室统一组织,有的放矢地开展个人回访、家属回访、领导回访以及大会回访。个人回访即与受处分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并做好动态评价记录;家人回访即对受处分人员进行家访,从家庭层面落实安慰疏导;领导回访即与受处分人员的直接领导沟通,带动领导给予其关心关爱;大会回访则是面向一线站(所)、村(社区)干部特别设置的,以集中面谈方式,消除不必要猜疑和误解,让群众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其工作。
2020年至今,安州区已有163名干部通过组织关怀、家人支持、群众认可把失去的心勁找了回来。同时,7名通过实干取得成绩的干部再次得到重用。
鼓干劲
以发展为目标,“转”“建”并举
如今一些干部总认为权力“进框子”与改革“出点子”相抵触,加之追责问责泛化、错告诬告乱象等时有发生,基层干部的能动力和创造力容易受挫,经济社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此时,科学地“转”和规范地“建”可作为一剂良方。
转变服务模式,顺应群众期盼。坚持开展“带案下访、联动下访、流动接访、定期回访”行动,对信访高发、易发的村(社区)落实驻点下访,收集民生诉求,找准问题症结,提出整改建议、分办督促整改。适时运用纪律检查建议书和监察建议书,力促职能部门和基层干部形成服务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成效体现在一线的工作作风。在此基础上,聚焦惠农惠民及乡村振兴各项安排部署,推动政策、项目、资金向乡镇、村(社区)倾斜,为基层注入发展动力。同时,将产业发展、就业增收、人居环境、社保服务等作为基层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带动干群把目光落到如何兴产业、富腰包上来,从而满足群众需求,减少矛盾滋生。
建立保护机制,促进担当作为。切实用好《安州区不实举报澄清办法》,加大不实问题线索甄别力度,落实快查快结机制,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消除顾虑;对查无实据的干部做好心理疏导,帮助其找准工作中的瑕疵并加以整改;严把案件查办质量关,建立案件查办责任追溯机制,做到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遵循“三个区分开来”,联合组织部、目标绩效办、法院、检察院共同健全完善《安州区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干事创业容错纠错6类情形,在纪律的红线和法律的底线内,为敢闯敢试的“先行者”撑腰鼓劲。
2020年至今,区纪委监委已督促11个民生部门落实一线驻村服务,为群众解决难点、痛点问题122个,消除23个产业“空壳村”,为5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公开澄清正名。
用巧劲
以监督为主体,“防”“管”并行
从干部代收到一卡代办、从张贴公示到线上公开、从办事跑断腿到服务零跑腿,各项便民举措的应运而生离不开监督的有效推动,基层工作也离不开的巧妙地“防”和严格地“管”。
巧借群众力量防微腐。基层特别是村(社区)治微腐必须紧紧依靠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对此,可通过聘用“特约监督员”、选聘优秀村纪检委员担任乡镇纪委委员、建立村级纪检组织、村级事务监督委员会,将群众纳入监督队伍;定期开设点题专述、阳光问廉、政务热线等活动,用群众质问警醒干部;运用互联网,将涉及群众利益的6类28项小微权力统一上线管理,对接“一卡通”数据平台,把惠民补贴发放纳入“云上监督”平台,为权力运行流程设置“一键预警”,实现一部手机可查询、可分析、能举报,从而调动群众监督热情。
严用约束机制管权力。深化一级风险岗位抽查审计制度,为重点岗位、重要人员、关键环节装上“报警器”;综合运用廉政谈话、约谈提醒、“两书一函”、民主生活会、追责问责5项措施,让权力始终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发挥案件查办功能,梳理分析“问题清单”,对标形成整改举措,堵牢制度漏洞;严格纪法约束,对违纪违法的坚决查处、失职失责的严肃处理,实现惩治一个治理一片。(作者系绵阳市安州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
育心劲
以关怀为导向,“帮”“教”并重
“跌倒”干部,因受处分后各种落差感极易一蹶不振,没了心劲,这类情况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因此,精准的“帮”与精心的“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精准帮,突出个性、给予期望。处分宣读前,要与受处分干部、单位领导、家属以及办案人员分别交流、研判分析,准确掌握其个性、心态、优缺点、生活环境,做好帮扶预案。坚持内扶外帮,对内由纪检监察干部帮助其找依据、理思路,明白问题根源,让其在心底接受并改正错误;对外由纪委监委同受处分干部的单位党组织、组织人事部门共同协作,落实重点关怀、重点关注、重点测评,适时适度评先评优、提拔重用。
精心教,回访减负、培育心劲。根据干部受处分的轻重程度、单位反馈情况,由区纪委监委审理室统一组织,有的放矢地开展个人回访、家属回访、领导回访以及大会回访。个人回访即与受处分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并做好动态评价记录;家人回访即对受处分人员进行家访,从家庭层面落实安慰疏导;领导回访即与受处分人员的直接领导沟通,带动领导给予其关心关爱;大会回访则是面向一线站(所)、村(社区)干部特别设置的,以集中面谈方式,消除不必要猜疑和误解,让群众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其工作。
2020年至今,安州区已有163名干部通过组织关怀、家人支持、群众认可把失去的心勁找了回来。同时,7名通过实干取得成绩的干部再次得到重用。
鼓干劲
以发展为目标,“转”“建”并举
如今一些干部总认为权力“进框子”与改革“出点子”相抵触,加之追责问责泛化、错告诬告乱象等时有发生,基层干部的能动力和创造力容易受挫,经济社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此时,科学地“转”和规范地“建”可作为一剂良方。
转变服务模式,顺应群众期盼。坚持开展“带案下访、联动下访、流动接访、定期回访”行动,对信访高发、易发的村(社区)落实驻点下访,收集民生诉求,找准问题症结,提出整改建议、分办督促整改。适时运用纪律检查建议书和监察建议书,力促职能部门和基层干部形成服务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成效体现在一线的工作作风。在此基础上,聚焦惠农惠民及乡村振兴各项安排部署,推动政策、项目、资金向乡镇、村(社区)倾斜,为基层注入发展动力。同时,将产业发展、就业增收、人居环境、社保服务等作为基层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带动干群把目光落到如何兴产业、富腰包上来,从而满足群众需求,减少矛盾滋生。
建立保护机制,促进担当作为。切实用好《安州区不实举报澄清办法》,加大不实问题线索甄别力度,落实快查快结机制,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消除顾虑;对查无实据的干部做好心理疏导,帮助其找准工作中的瑕疵并加以整改;严把案件查办质量关,建立案件查办责任追溯机制,做到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遵循“三个区分开来”,联合组织部、目标绩效办、法院、检察院共同健全完善《安州区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干事创业容错纠错6类情形,在纪律的红线和法律的底线内,为敢闯敢试的“先行者”撑腰鼓劲。
2020年至今,区纪委监委已督促11个民生部门落实一线驻村服务,为群众解决难点、痛点问题122个,消除23个产业“空壳村”,为5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公开澄清正名。
用巧劲
以监督为主体,“防”“管”并行
从干部代收到一卡代办、从张贴公示到线上公开、从办事跑断腿到服务零跑腿,各项便民举措的应运而生离不开监督的有效推动,基层工作也离不开的巧妙地“防”和严格地“管”。
巧借群众力量防微腐。基层特别是村(社区)治微腐必须紧紧依靠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对此,可通过聘用“特约监督员”、选聘优秀村纪检委员担任乡镇纪委委员、建立村级纪检组织、村级事务监督委员会,将群众纳入监督队伍;定期开设点题专述、阳光问廉、政务热线等活动,用群众质问警醒干部;运用互联网,将涉及群众利益的6类28项小微权力统一上线管理,对接“一卡通”数据平台,把惠民补贴发放纳入“云上监督”平台,为权力运行流程设置“一键预警”,实现一部手机可查询、可分析、能举报,从而调动群众监督热情。
严用约束机制管权力。深化一级风险岗位抽查审计制度,为重点岗位、重要人员、关键环节装上“报警器”;综合运用廉政谈话、约谈提醒、“两书一函”、民主生活会、追责问责5项措施,让权力始终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发挥案件查办功能,梳理分析“问题清单”,对标形成整改举措,堵牢制度漏洞;严格纪法约束,对违纪违法的坚决查处、失职失责的严肃处理,实现惩治一个治理一片。(作者系绵阳市安州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