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宜兴紫砂壶以独特的紫砂泥原料,巧夺天工的制壶技艺,成为了一门传统而古老的民间工艺。紫砂壶别具一格的造型艺术,使其具有不菲的欣赏价值,享誉中外。千百年来,宜兴的壶艺人在继承传统壶艺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与时俱进,从而推动了紫砂艺术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 紫砂;丸珠壶;创意
  紫砂壶的艺术生命力在于设计,虽然传统的紫砂壶造型十分经典,但毕竟不是当代艺术家的创意,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目前,紫砂创作者,特别是中青年艺人逐渐打破传统,将现代陶刻、雕塑、浮雕等手段运用到紫砂壶的设计中,实现了工艺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这款紫砂“丸珠壶”(见图1)就是在传统壶型“一粒珠”的基础上融入陶刻的艺术创意,传递新时代紫砂壶具的艺术美感。
  1 紫砂“丸珠壶”的造型
  紫砂“丸珠壶”对壶的整体性要求比较严格,此壶形若一粒珠,晶润温婉,有整体的视觉观感,力度饱满。壶体滚圆状,并采用嵌盖设计,使壺盖与壶身融为一体,更显壶身的圆润;弯流婉转胥出自然,浑厚饱满,壶嘴形成娇憨可爱的气韵,独具一格;壶把与壶嘴相对应,壶把憨厚莹润,中间浑圆粗壮,不仅比例均衡,而且拿捏有力;壶盖为嵌入式,配以小圆珠钮,浑圆可喜。整个壶身圆润至极,一捺底稳稳挺立,平添几分稳重端庄的气质。品茗时,静心静气,顿时能够感受紫砂“丸珠壶”带来的高雅意境。此壶精选珍藏原矿紫砂泥,成色喜庆,养成则娇艳。
  2 紫砂“丸珠壶”的创意
  紫砂“丸珠壶”的独特之处在于壶器上的刻绘。壶腹的一边刻绘着丛林,只见树木郁郁葱葱,再看着蓝色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看着山那边一望无际的大海,聆听着一首潺潺流淌的音乐,使人心情豁然开朗。多么想生活在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阳光长久照耀在身上。人的身心在柔软的风中幻化成热情的苍鹰,舒展如垂天大翼。噙着光和热,然后激动地俯揽群山,在幸福的飞翔中把思念寄予白云。
  紫砂“丸珠壶”的壶腹还刻绘着“山外澹云如墨画,林中风雨育新诗”,诗句既呼应了山景,又道出了壶器的立意,耐人寻味。尤为特别的是紫砂“丸珠壶”的壶盖也刻绘着山林景色,与壶腹相呼应。古代的文人择居,以山林为雅趣,紫砂“丸珠壶”刻绘的山林美景与诗词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文人居室之“雅”,首先指向山林,这一文化心理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庄哲学的“返归自然”,然而,它衍生为一种风尚,不能不归功于魏晋的高隐之士。魏晋时期,在陶渊明、陆机等文人的笔下,山林溪谷的隐逸生活充满着闲适,浓密的树叶隐蔽着文人的才华。白云缭绕山岗,清风吹拂秀木,而清泉奏出的悦耳的音响,红花辉映向阳的树林,则和文人的气息一致。文人们有幸居住在如此恬淡静谧之境,远胜于朱门的富贵与喧嚣的俗韵。自魏晋以来,以陶渊明隐居生活为典范,村居、山居、野居、郊居等居住方式,渐渐成为一代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也成为他们吟诗作赋、恒久不变的课题。
  3 结 论
  在文人雅士的观念中,山林具有多层面的雅的气韵。对于淡泊功名心、力求遗忘纷繁险恶现实的文人来说,紫砂“丸珠壶”的文化品性无疑构成了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文人雅士们在“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淡然相处中,在说禅参悟、品茗弈棋的虚静心境中,文人的心神盎然适意,悠然自得,也反过来影响紫砂壶文化的发展。纵然是世间珍宝,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参 考 文 献
  [1]陈志强,冯政.宜兴紫砂,见证五百年中国文化梦想[J].经济,2013(6):30-59.
  [2]沈华军.浅谈紫砂壶艺的传承与创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11):61.
  [3]鲍曙岩.略论紫砂器型的艺术特征[J].江苏陶瓷,2006(03):45-46.
其他文献
——薛慧志陶艺创作三十六年回乡汇报展开幕  2018年8月18日上午,“江南情韵齐鲁风——薛慧志陶艺创作三十六年回乡汇报展开幕”开幕仪式在宜兴陶瓷博物馆隆重举办。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化工作者,陶艺界代表与陶文化爱好者出席了此次活动。  薛慧志,1963年出身于陶都宜兴,198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1992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有着丰富的艺术成就
期刊
——伯陶、云初紫砂传拓作品展及研讨会宜兴举行  9月11日下午,“紫韵心造”伯陶、云初紫砂传拓作品展研讨会在宜兴市美术馆举行,展览现场共展出伯陶、云初伉俪作品120余件。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许若军,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徐湖平,中国紫砂文化研究会会长周汝平等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上,青年陶艺家伯陶云初的“新文人紫砂”创作实践与探索受到了业界专家和大师们的一致好评。  据了解,
期刊
“宜窑逸色——当代‘宜兴窑’陶艺十人展暨‘宜兴窑’发展研讨会”于8月20日,在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盛大开幕。此次活动共展出十位陶艺家创作的100多件(套)作品,涵盖了紫砂、青瓷、均陶、美彩陶、精陶等。  活动期间,来自国内众多艺术名流和陶瓷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馆长张守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
期刊
季益顺大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器宇轩昂的精神面貌,着装也相当讲究,举手投足之间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其内在特有的强大气场。  季益顺,196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自幼生活在陶瓷世界之中,紫砂陶的高雅艺术熏陶着他的童年,也培养着他对紫砂艺术的悟性与天赋。宜兴这一方具有独特传统文化底蕴的水土,成就了他的紫艺人生。  他17岁就进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跟随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蒋彦学习制壶,从传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往往蕴含着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紫砂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品鉴紫砂壶需要融会贯通儒道释思想,陶冶情操,升华境界。  关键词 紫砂;方圆壶;哲学  保持自身的多样性是一种艺术能够延续留存,不走入死胡同的最佳手段,紫砂壶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固定的形制上,更体现在众多可以选择的题材上。艺术创作并不是选题作文,真正的创作是没有参考范围的。过溪亭、涤必沼、一片云、凤篁岭、方圆庵、龙泓涧
期刊
紫砂壶艺繁荣至今,深受大众的喜爱。它除了作为实用茗具之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也使紫砂壶最终脱胎器皿范畴而上升为艺术品行列的重要原因所在。对于紫砂壶的创作而言,“文化”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也是区分其为“器”或“艺术品”的重要因素。  竹子,自古以來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偏爱,也因此成为各类艺术形式的常见题材。紫砂壶中以“竹子”为题材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究其原因,在于“竹子”身上所携带的丰
期刊
宜均本与紫砂壶齐名,但当代堆花艺术却几近式微,影响力早已经不能与紫砂壶同日而语。从业人数减少,人才凋零,能熟练掌握堆花技艺的艺人越来越少,与同时代紫砂行业的从业人数相比堪称稀少,这些都是宜均走下坡路的原因。同紫砂壶一样,均陶艺术的大发展始于明代,兴盛于清朝,十七世纪初,均陶器进入皇宫成为御用器,及至清代中晚期走向成熟,但同紫砂壶于近现代的再次兴盛不同,均陶堆花却并没能重现清代时的艺术辉煌,工艺虽有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不仅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器皿存在着,还具有独特的寓意。这款紫砂“永结同心壶”的造型营造出了“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景象,是紫砂壶艺中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 永结同心壶;紫砂;寓意  紫砂壶始于北宋,是江苏宜兴地区所产的一种陶质茶具,使用这种壶具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即使是在盛暑时节,紫砂壶所泡的茶仍不易变馊。由于泡茶日久,茶渍慢慢渗入紫砂陶质中,如果以清水泡紫砂壶,也有一股清清的茶香飘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艺历经数百年的演绎,薪火相传,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格局。紫砂壶不但形美、质优、韵深、实用,还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带给人们极佳的视觉享受,并提升了饮茶活动的品味。紫砂壶的创作追求内在的精神价值,既通过壶器造型、装饰的搭配,将特定的意象烘托而出,还提升了制壶艺人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品位。  关键词 竹影清风壶组;紫砂;意象  紫砂“竹影清风套壶”(见图1)是大自然与人文精神融合的
期刊
摘 要 如意纹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紫砂艺人们巧妙地借用如意纹来设计壶型,这也正是古人所倡导的“器以载道”的造物精神的写照。将如意融入紫砂“仿古如意壶”的设计中,使得这把壶不仅美观实用,而且还赋予了美好的祝愿。  关键词 紫砂;仿古如意壶;祝愿;寓意  在众多的紫砂壶概念中,具有祝福寓意的紫砂产品经久不衰,深受广大消费者及收藏家的喜爱,这与中国人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息息相关。比如以竹入题的“竹报平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