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景成壶 以壶呈景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紫砂壶往往蕴含着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紫砂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品鉴紫砂壶需要融会贯通儒道释思想,陶冶情操,升华境界。
  关键词 紫砂;方圆壶;哲学
  保持自身的多样性是一种艺术能够延续留存,不走入死胡同的最佳手段,紫砂壶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固定的形制上,更体现在众多可以选择的题材上。艺术创作并不是选题作文,真正的创作是没有参考范围的。过溪亭、涤必沼、一片云、凤篁岭、方圆庵、龙泓涧、神运后和翠峰阁,这八处景点源于清代乾隆皇帝的《龙井八咏》所御题的“龙井八景”,连乾隆皇帝都在参观过后有感而抒,写下赞美篇章,可见这八处景点确实能激发人的情感,让人想要将看到的与所想到的表达出来,紫砂作品“龙井八景壶”(见图1)便是欣赏过杭州的这八处景点后的有感而作。
  很多人进行创作,有时总是陷入一种怪圈,越是想要创作出新品,却越是局限在已有的条条框框之内,实际上紫砂壶虽然是以外在的形象来吸引人的,但创作的根本并非是以形象来作为创作的目标,相反将原本不相干东西的意境融入自身的创作之中,做到有感而发,有发而感,反而能使其新意陡生,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风情和文化价值。
  情感是表现文化的最直观体现,表现出了情感也就表现出了文化,过分挖掘形体和文化的表象,反而会忽略自身情感的表达,而全手工紫砂创作的魅力,恰恰就在情感两个字上,顾景舟先生于四十年代相识江寒汀、唐云、吴湖帆、王仁辅、来楚生五位书画名家,制五把“石瓢壶”,成就一代传奇,海派经典,正是基于他们相识相知之情感,有感而发,及至融入作品之中。
  观景以成壶,就是将看到的景色的意境,通过自身的调和抒发,作用到双手、双眼,最终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的作品。作品“龙井八景壶”是通过观杭州的“龙井八景”有感而发,自然而然地就带有情景的具现,每当创作时想到“龙井八景”就会想到西湖,就会想到西湖上的宝塔,所以这一宝塔的轮廓就被作品“龙井八景壶”所捕捉了下来。
  在《存馀堂诗话》中朱承爵就曾说道:“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这实际上就相当契合眼前紫砂壶的创作,意境的融汇不在外形,而在情感。作品“龙井八景壶”给人以高耸的第一印象,制壶艺人在构筑身筒的时候,刻意营造出一截婀娜的身段,从壶肩开始至壶底结束的S形曲线,由一整片泥条打匀围拢而成,由于泥片的曲线要经过两次转折,所以在成型的时候需要用缓慢拍压的方式成型,而不能想着一步到位拉伸成型,这样会影响壶身烧成以后的强度,造成局部质地的不对称,从而产生开裂或不耐用等现象,在不断拍压的过程中,不停地调整到合适的角度,这时上底口,底部采用叠泥片再割圆的办法,做成壶底圈足,而壶肩颈的处理则稍稍复杂一些,壶颈在升的过程中要有一丝向内的倾斜,这种角度的变化可以很好地中和掉壶身S型曲线所造成的壶面上下不对称问题,并且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向上生长的态势,线条自然延伸。
  作品“龙井八景壶”的壶颈还采用了环绕一圈的回纹装饰图案,这种图案装饰常见于明式题材的紫砂壶,但用在这里却是西湖宝塔的一种情景再现,是轮廓意相的一种替代构成,正因为有这样的一圈“回纹”,壶盖的高度仿佛就有了抬升的基礎,向上延伸的壶钮就显得顺其自然,创作到这里时,壶盖的高度是为了搭配壶身的高S曲线而形成的,但要让它顺理成章地存在,壶颈的装饰就在这灵机一动中诞生了,这在中国传统美学创作中其实非常常见,国画中经常会运用时空的夸张描绘,来表现情景的高度融合,在这件作品中,就是脑海中对于“龙井八景”对于“杭州西湖”的一系列联想所形成的,流、把、钮的构造都只不过是保留紫砂壶结构的顺势而为,因为有了这样的壶身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壶盖,有了这样盖就顺势生长出壶钮,而钮作中心,流、把自然规整,壶面的“会心云过”正是当时创作心境的写照,就在那一瞬间如白云飘过,形态便自然形成了。
  以景成壶,再以壶呈景,这种想法是在多年的实践和尝试中逐渐琢磨出来的一种即兴的创作方法,从自身掌握的器型角度出发,我认为这种创作并不会被局限在光货或是花货的分类范畴之内,同样一景,可以用花货表现,也可以用光货表现,只需要能够契合自己的情感,能提炼出所要透露出来的特点,那么壶与景的意境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
其他文献
摘 要 紫砂壶是手艺人思想情怀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一把优秀的紫砂作品以形写神、以形写意,呈现出一定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紫砂花器作为其中重要的门类,精美绝伦,宛如强有力的雕塑作品,令人拍案叫绝。  关键词 柿圆壶;自然妙趣;事事如意  宜兴盛产紫砂壶,不仅仅在于宜兴是其矿料原产地,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紫砂壶发展至今,从传统实用器变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与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密不可分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发展几百年,在历代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下不断丰富发展,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历史意义,紫砂壶在时代的发展下应运而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传承紫砂文化,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紫砂壶;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  迄今为止,紫砂壶已走过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它因饮茶方式的改变而兴起,由传统实用器发展为如今实用观赏价值兼具的艺术品,其中凝聚了无数手工艺人和文人雅士的心血智慧。紫砂壶艺将书法
期刊
摘 要 最真实的美总是存在于无心之中,紫砂壶正是以这种朴素自然的渲染力、在无形中带给人们感动。一把好的紫砂作品朴素无华、自由浪漫,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难以抗拒的美好力量。  关键词 造型;自然;竹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紫砂壶质朴天成,可谓“本色美”的代表。有人说,紫砂壶为茶而生。作为泡茶器具,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发茶性强,久用而具包浆,更是集金石书画于一体,给人以极大的
期刊
紫砂壶造型丰富、变化无穷、体系健全,是艺术性极高的一个品种,展现出紫砂文化深厚的渊源,它的诞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喝茶器皿的实际需求,其性能优越,艺术与人文相得益彰,深受大众们的喜爱。艺术与自然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紫砂艺术的发展始终与大自然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并通过造型装饰予以具体表现,反映出艺术的个性、理念和情趣。时至今日,紫砂壶的创作已经与大自然形成了和谐共融的状态,越来越多的紫砂艺人开始尝试
期刊
明代诗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这样评价过宜兴紫砂壶,“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紫砂壶的优越性能自古便得到人们的认可,它造型丰富,集技艺和艺术于一身,最重要的是它能够与人们的生活情志、文化思想相结合,成为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载体,数百年来备受大众青睐。  艺术是自然的缩影,而大自然又为各类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在紫砂壶上的表现尤为如此。现今为止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把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产于宜兴,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它是宜兴雅致生活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载体。本文通过作品“陶都印象”浅谈紫砂壶的设计风格和文化价值,并追根溯源,探寻宜兴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 陶都印象;竹的海洋;地域文化  紫砂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这不仅由于紫砂壶的原料产于宜兴,还与宜兴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宜兴山清水秀,天然温润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造就了此处朴实
期刊
——薛慧志陶艺创作三十六年回乡汇报展开幕  2018年8月18日上午,“江南情韵齐鲁风——薛慧志陶艺创作三十六年回乡汇报展开幕”开幕仪式在宜兴陶瓷博物馆隆重举办。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化工作者,陶艺界代表与陶文化爱好者出席了此次活动。  薛慧志,1963年出身于陶都宜兴,198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1992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有着丰富的艺术成就
期刊
——伯陶、云初紫砂传拓作品展及研讨会宜兴举行  9月11日下午,“紫韵心造”伯陶、云初紫砂传拓作品展研讨会在宜兴市美术馆举行,展览现场共展出伯陶、云初伉俪作品120余件。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许若军,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徐湖平,中国紫砂文化研究会会长周汝平等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上,青年陶艺家伯陶云初的“新文人紫砂”创作实践与探索受到了业界专家和大师们的一致好评。  据了解,
期刊
“宜窑逸色——当代‘宜兴窑’陶艺十人展暨‘宜兴窑’发展研讨会”于8月20日,在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盛大开幕。此次活动共展出十位陶艺家创作的100多件(套)作品,涵盖了紫砂、青瓷、均陶、美彩陶、精陶等。  活动期间,来自国内众多艺术名流和陶瓷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馆长张守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
期刊
季益顺大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器宇轩昂的精神面貌,着装也相当讲究,举手投足之间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其内在特有的强大气场。  季益顺,196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自幼生活在陶瓷世界之中,紫砂陶的高雅艺术熏陶着他的童年,也培养着他对紫砂艺术的悟性与天赋。宜兴这一方具有独特传统文化底蕴的水土,成就了他的紫艺人生。  他17岁就进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跟随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蒋彦学习制壶,从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