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陌上桑》是我国民歌中最早的一首叙事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正义女子战胜邪恶的一曲凯歌。它以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罗敷的形象美,她有坚贞美丽、聪慧机敏、不慕富贵的高尚品格,是一个容华无比,婀娜多姿,光彩照人,人人为之倾倒的美的典型。本文详尽地分析了罗敷的形象美。
关键词:环境美;用物美;肖像美;心灵美。
从《诗经》到汉乐府,大量的民歌中,有不少篇章广泛地反映着妇女问题。从中我们听到了在封建制度下妇女的哀怨、呻吟和哭诉,也看到了“清池”中绣夹裙裹着“精妙世无双”的尸体……那些无尽的哀怨和着血泪的惨象,常使读者掩卷唏嘘不止,然而《陌上桑》却以高昂明快的情调,清新流丽的语言,使反映妇女生活的低沉昏暗一变而为轻快明亮,成为文学史上正义女子战胜邪恶的一曲凯歌。
《陌上桑》是我国民歌中最早的一首叙事诗。它是民歌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一曲美丽的赞歌。它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采桑姑娘秦罗敷严厉拒绝太守调戏她的动人故事,赞美了她的勇敢、坚贞美丽、聪慧机敏、不畏权势、不慕富贵的高尚品格,也鞭挞了太守的丑恶嘴脸。
成功的人物肖像描写,不仅可以使人物形象生动地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经历、地位,从而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然而《陌上桑》却舍弃了具体的肖像描写,独辟蹊径,截取现实生活的一个横断面,选取一个场面,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或渲染烘托,或夸张,或铺陈,有实有虚地描绘了给读者看得见,感受得到,想象得出的一种容华无比,婀娜多姿,光彩照人,人人为之倾倒的美的典型。
环境的描写,是从作品的需要出发的,是为了突出主题,突出人物形象刻划的。诗歌开章就以鲜明而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清新明媚的春日早晨景象,并对主人公作了高度的概括介绍。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金色的阳光,从东方冉冉升起,霞光万道,普照大地,秦家好女罗敷就住在沐浴着灿烂阳光的小楼里,这不仅渲染了美的氛围,也烘托了人物美。在这融融的晨光里,罗敷披着一身朝霞出场了。“罗敷喜养蚕,采桑城南隅”她是位勤劳的姑娘,她迎着朝霞踏着露珠,来到城南采桑。她喜养蚕的笑容和她脸上青春焕发的容光,与春日的阳光互相辉映,在嫩绿的桑林的背景下,构成一幅色彩鲜明,光彩飞动的斑斓画面,给人以不可言状的美的印象。
随着罗敷的出场,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着力描绘了她的美丽外貌。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她提着用贵美的青色丝绳系着的桑篮,拿着香洁的桂枝制作的篮钩。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具体地描写罗敷的外貌,而是通过欲美其人先美其物的手法,以用物的贵美、香洁,去衬托她的美。然而又不足,于是接着再写其妆梳美。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她梳着汉代时髦的发式,“云发高垂倭堕鬟”,耳戴“光照千里”的明月珠;上着紫色罗绮短袄,下穿浅黄绣罗裙。色彩鲜艳,气度高雅华贵,楚楚动人。这种“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描写,使读者领略到一种雍容华贵,婀娜曼妙之美。
作者写环境烘托美,写用物衬托美,“犹抱琵琶半遮面”,“不知庐山真面目”文章到此,该具体描绘其肖像美了,然而诗人却又别开生面描绘其美的效果了。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丢开了罗敷美的具体的特征,摄取观者为罗敷的美所倾倒、所陶醉的不同灵动仪态去描写,你看,行路人看到罗敷,放下担子装模做样捋胡子,青年小伙子见罗敷脱下帽子露出巾肖头,卖弄其青春年少,耕田的忘了犁地,锄地的忘了锄草,事后回到家中,家人埋怨其归来晚,耽误了活计,都是罗敷的美造成的。这种美,不是罗敷局部美引发的美,而是她整体美的效果所致。这种效果美的描写,不仅使笔墨经济,避免作者主观说教,而且能使笔墨难以描绘的罗敷的天生丽质通过人们为之倾倒的不同情态表现出来。也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生活经历,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别,形成各自有别的美的观念,美的标准。效果美具有客观性,并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力,运用创造想象,去再造各自心目中的理想美,人人接受的美。所以陈祚明评论说:“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今只言服饰之盛,偏无一言及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绘,所谓虚处着笔,诚妙手也。”
美的罗敷,为下文描写其心灵美作铺垫,也是在结构上为下文“五马立踟蹰”的故事情节发展作引发,向读者介绍并赞美一位不仅有令人陶醉的外貌美,而且有着坚贞美丽,聪慧机敏,不畏权势,不慕容华,有着高尚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心灵美,完美的罗敷美。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踌。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横行乡里的使君,打着巡春劝农的旗号,乘着五马拉的车子,招摇而来,他一看到姿容曼妙的罗敷,就呆心匆然而生,他先是踟蹰,后是遣吏问“谁家姝”,表现了他骄横跋扈的行为,卑劣下流的心理,当他得知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正当豆寇年华时,就向罗敷提出“共载”的可耻要求。面对如此荒淫无耻的使君,罗敷没有被吓倒,她沉着冷静,勇敢自信地“前置辞”,以“使君一何愚”极度轻蔑的口气表示对使君的鄙夷之情,并以封建伦理之道“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严厉拒绝斥责使君的可耻行径。充分体现了罗敷的坚贞自守,爱憎分明,不畏权势,不慕富贵的高尚品格;突出了她的心灵美。
使君遭到罗敷的严厉拒绝和斥责,定会恼羞成怒,发生不可想象的后果,罗敷当机立断,心生巧智,采用和平攻势,以夸夫婿的办法,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打击使君的气焰,使其不敢妄动。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首先夸耀夫婿官高位显,打击使君的气焰。再夸夫婿的佩剑名贵,坐骑饰物的华美。“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以此高贵的身份,使太守相形见绌,自惭形秽。接着又盛夸夫婿 士途亨通,青云直上,说明前途无量。“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最后又以爽利泼辣,既幽默又俏皮的语言历数夫婿的洒脱风姿和超凡的举止。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并以众人之口“坐中数千人,皆曰夫婿殊”的共赞,突出夫婿的仪容俊秀,仪态万方的卓然丰姿,与使君的粗俗卑劣形成鲜明对比。诗歌到此,嘎然止笔,使用权君如何收场,其窘态狼狈之状,让读者去想象。
关键词:环境美;用物美;肖像美;心灵美。
从《诗经》到汉乐府,大量的民歌中,有不少篇章广泛地反映着妇女问题。从中我们听到了在封建制度下妇女的哀怨、呻吟和哭诉,也看到了“清池”中绣夹裙裹着“精妙世无双”的尸体……那些无尽的哀怨和着血泪的惨象,常使读者掩卷唏嘘不止,然而《陌上桑》却以高昂明快的情调,清新流丽的语言,使反映妇女生活的低沉昏暗一变而为轻快明亮,成为文学史上正义女子战胜邪恶的一曲凯歌。
《陌上桑》是我国民歌中最早的一首叙事诗。它是民歌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一曲美丽的赞歌。它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采桑姑娘秦罗敷严厉拒绝太守调戏她的动人故事,赞美了她的勇敢、坚贞美丽、聪慧机敏、不畏权势、不慕富贵的高尚品格,也鞭挞了太守的丑恶嘴脸。
成功的人物肖像描写,不仅可以使人物形象生动地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经历、地位,从而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然而《陌上桑》却舍弃了具体的肖像描写,独辟蹊径,截取现实生活的一个横断面,选取一个场面,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或渲染烘托,或夸张,或铺陈,有实有虚地描绘了给读者看得见,感受得到,想象得出的一种容华无比,婀娜多姿,光彩照人,人人为之倾倒的美的典型。
环境的描写,是从作品的需要出发的,是为了突出主题,突出人物形象刻划的。诗歌开章就以鲜明而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清新明媚的春日早晨景象,并对主人公作了高度的概括介绍。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金色的阳光,从东方冉冉升起,霞光万道,普照大地,秦家好女罗敷就住在沐浴着灿烂阳光的小楼里,这不仅渲染了美的氛围,也烘托了人物美。在这融融的晨光里,罗敷披着一身朝霞出场了。“罗敷喜养蚕,采桑城南隅”她是位勤劳的姑娘,她迎着朝霞踏着露珠,来到城南采桑。她喜养蚕的笑容和她脸上青春焕发的容光,与春日的阳光互相辉映,在嫩绿的桑林的背景下,构成一幅色彩鲜明,光彩飞动的斑斓画面,给人以不可言状的美的印象。
随着罗敷的出场,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着力描绘了她的美丽外貌。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她提着用贵美的青色丝绳系着的桑篮,拿着香洁的桂枝制作的篮钩。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具体地描写罗敷的外貌,而是通过欲美其人先美其物的手法,以用物的贵美、香洁,去衬托她的美。然而又不足,于是接着再写其妆梳美。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她梳着汉代时髦的发式,“云发高垂倭堕鬟”,耳戴“光照千里”的明月珠;上着紫色罗绮短袄,下穿浅黄绣罗裙。色彩鲜艳,气度高雅华贵,楚楚动人。这种“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描写,使读者领略到一种雍容华贵,婀娜曼妙之美。
作者写环境烘托美,写用物衬托美,“犹抱琵琶半遮面”,“不知庐山真面目”文章到此,该具体描绘其肖像美了,然而诗人却又别开生面描绘其美的效果了。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丢开了罗敷美的具体的特征,摄取观者为罗敷的美所倾倒、所陶醉的不同灵动仪态去描写,你看,行路人看到罗敷,放下担子装模做样捋胡子,青年小伙子见罗敷脱下帽子露出巾肖头,卖弄其青春年少,耕田的忘了犁地,锄地的忘了锄草,事后回到家中,家人埋怨其归来晚,耽误了活计,都是罗敷的美造成的。这种美,不是罗敷局部美引发的美,而是她整体美的效果所致。这种效果美的描写,不仅使笔墨经济,避免作者主观说教,而且能使笔墨难以描绘的罗敷的天生丽质通过人们为之倾倒的不同情态表现出来。也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生活经历,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别,形成各自有别的美的观念,美的标准。效果美具有客观性,并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力,运用创造想象,去再造各自心目中的理想美,人人接受的美。所以陈祚明评论说:“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今只言服饰之盛,偏无一言及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绘,所谓虚处着笔,诚妙手也。”
美的罗敷,为下文描写其心灵美作铺垫,也是在结构上为下文“五马立踟蹰”的故事情节发展作引发,向读者介绍并赞美一位不仅有令人陶醉的外貌美,而且有着坚贞美丽,聪慧机敏,不畏权势,不慕容华,有着高尚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心灵美,完美的罗敷美。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踌。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横行乡里的使君,打着巡春劝农的旗号,乘着五马拉的车子,招摇而来,他一看到姿容曼妙的罗敷,就呆心匆然而生,他先是踟蹰,后是遣吏问“谁家姝”,表现了他骄横跋扈的行为,卑劣下流的心理,当他得知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正当豆寇年华时,就向罗敷提出“共载”的可耻要求。面对如此荒淫无耻的使君,罗敷没有被吓倒,她沉着冷静,勇敢自信地“前置辞”,以“使君一何愚”极度轻蔑的口气表示对使君的鄙夷之情,并以封建伦理之道“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严厉拒绝斥责使君的可耻行径。充分体现了罗敷的坚贞自守,爱憎分明,不畏权势,不慕富贵的高尚品格;突出了她的心灵美。
使君遭到罗敷的严厉拒绝和斥责,定会恼羞成怒,发生不可想象的后果,罗敷当机立断,心生巧智,采用和平攻势,以夸夫婿的办法,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打击使君的气焰,使其不敢妄动。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首先夸耀夫婿官高位显,打击使君的气焰。再夸夫婿的佩剑名贵,坐骑饰物的华美。“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以此高贵的身份,使太守相形见绌,自惭形秽。接着又盛夸夫婿 士途亨通,青云直上,说明前途无量。“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最后又以爽利泼辣,既幽默又俏皮的语言历数夫婿的洒脱风姿和超凡的举止。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并以众人之口“坐中数千人,皆曰夫婿殊”的共赞,突出夫婿的仪容俊秀,仪态万方的卓然丰姿,与使君的粗俗卑劣形成鲜明对比。诗歌到此,嘎然止笔,使用权君如何收场,其窘态狼狈之状,让读者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