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的逻辑探析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0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构建的逻辑。文章正是从理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概念、特点入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构建的逻辑进行分析,以期对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45-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这一论断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向全国人民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而作为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青年中的优秀分子群体——大学生群体,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础是认同。那么,在高校,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大学生群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摆在各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而要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搞清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逻辑,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概念
  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的“认同”,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来的。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心理上趋同的过程”。{4}在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认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认同有了发展性的认识和理解。张春兴认为,认同是一种学习的历程,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从社会认同转变为自我统合。{5}杨筱认为:“一,认同是复杂的社会过程的结果,个人和集体认同都是在复杂的社会语境中建构的。二,人处于政体之中。制度的變迁会改变个人和集体的政治文化认同。三,理解和解释认同问题需要考虑这些复杂现象。认同是在社会过程中建构的、认同随着社会制度、利益的改变可以得到重塑。”{6}沙莲香认为,认同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结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的统一性和一贯性。{7}汪信砚认为,认同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8}根据以上认同的概念,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内化和践行过程中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并成为自身日常行为准则的过程。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点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涉及因素众多,具有明显的特点。
  1.多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影响因素众多,诸如成长经历、社会认同、自我接纳、人际关系、生活目标、个体自主性、价值倾向等因素。不同心理结构构成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和认同程度是有所不同的,这样就会形成多层次的心理认同结果。这种多层次的心理认同必然外化于价值观实践,使得大学生在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过程中会出现多元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例如,党员大学生与非党员大学生由于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是不同的。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要考虑多层次性问题,才能实现事半功倍。
  2.利益性。价值主体对一种价值观的认同,其实就是价值主体根据一定价值标准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价值标准的重要构成部分就是价值主体的利益诉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9}。毛泽东也曾经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0}因此,大学生合理的利益诉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只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使得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过程中得到不断成长和自我实现,大学生才能更加自觉地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终,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成自身利益。
  3.实践性。实践是大学生认知、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马克思也认为,价值观的最重要特性,就是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12}“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践,再好的价值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13}为此,要使大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让现实生活世界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要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中进行深入的实践。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的逻辑探析
  虽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有一个基本的内在逻辑,那就是“认知——内化——践行”。
  1.认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认知是认同的前提。只有正确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领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才有思想基础。要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好的认知,作为高校,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要整合校内资源加强教育。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讲深讲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协同教育功能,举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线上线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优秀典型讲座、身边故事分享等;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研讨的学生组织,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只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重要意义、重要作用、精神实质等有了正确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才能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好的理论认知。二是要组织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在心理、价值取向上都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对国情还不够了解,面对因经济全球化、利益多元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易于产生迷茫和盲从,缺乏应有的价值观自信。只有通过深入的实践,到农村、社区、企业中去,使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有准确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真切的体验和认识,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好的实践认知。   有了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的正确理解,有了在实践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感受和切身体验,大学生就能更好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为认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内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内化是认同的关键。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14}由内化的概念可以看出,内化过程中大学生处于核心地位,涉及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问题。因此,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事先要设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设计、开展合适的教育活动,要考虑不同类型大学生合理的利益诉求,使大学生在意愿上、情感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需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自己要养成的价值观,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
  3.践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行。践行是认同的检验。判断大学生是否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要看大学生能否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于自己日常的行为中,关键要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从情感认同层面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实践认同。“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15}“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16}要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必须创设优良的践行环境,让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到践行所带来的自身需要的满足,让大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價值。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保障体系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和要求来规划和设计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不管社会上负能量的东西有多少,只有学校是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和要求的,大学生才有可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不断被培养出来,社会才会不断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指引的方向发展,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资助课题“大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引领研究”(项目批准号:15JD710065);暨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2015年资助项目。]
  注释:
  {1}{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8/c_126477806.htm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4}周光辉,刘向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及治理[J].中国社会科学,2013(9):40-54
  {5}{6}{7}王歆.认同理论的起源、发展与评述[J].新疆社科论坛,2009(2):78-83
  {8}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22-26
  {9}张玉堂.试论利益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J].现代哲学,1999(1):91-95
  {10}王欢,王晓东.重温毛泽东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经典论述[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226/c148980-23952409.html
  {11}冯向东.实践观的演变与当下的教育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3(9):15-22
  {12}余源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哪里抓起[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6):29-34
  {13}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J].党建,2008(5):7-12
  {14}韩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培育路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127-128
  {15}张学浪.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生成的理论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16(1):135-140
  {16}路郁廷,史姗姗.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136-145
  (作者单位:蓝锐彬,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 广东广州 510006;庄汉文,暨南大学党委统战部 广东广州 510632)
  [作者简介:蓝锐彬,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庄汉文,暨南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研究。]
  (责编:若佳)
其他文献
在汽车场地驾驶考试中,常因为学员的心理素质、动态感觉不好或因对方向盘、制动踏板、场地结构不熟悉而出现撞桩、熄火等现象,导致通过率较低.本文试从心理学、行为学等多个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之下,结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城镇化"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文章分析了"人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中的核心地位和对我国经济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载体,而建设的融资问题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在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城市基础设
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对设计评审全程进行了步骤识别,并对各步骤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了预测,针对失效原因设计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际应用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因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