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超家族1抗体阳性的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电生理及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o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超家族1(SOX1)抗体阳性的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预后特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16—2018年诊断为SOX1抗体阳性副肿瘤综合征的3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合并肿瘤特征及治疗情况。

结果

3例患者均以双下肢近端无力起病,从下肢逐渐进展至上肢,最后累及眼肌和延髓肌,合并口干症状,电生理检查提示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低频重复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减,2例患者随访中出现高频递增现象。3例患者临床均符合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的特征,同时合并运动轴索型周围神经病。3例副肿瘤抗体均阴性,1例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弱阳性,1例患者电压门控钙通道抗体阳性。2例合并肺小细胞癌,1例为食管小细胞癌。经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化学治疗和溴吡斯的明治疗后患者预后各异。

结论

SOX1抗体作为一种副肿瘤抗体,常见于小细胞肺癌合并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可合并运动轴索性周围神经病,当患者出现下肢近端无力、口干等症状时,要高度警惕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需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并筛查肿瘤。

其他文献
抗体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神经免疫领域的重要前沿。感染是神经免疫性疾病的重要诱因。CNS病毒性感染(包括单纯疱疹病毒脑炎与乙型脑炎等)也可以诱发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并表现为"双峰样"的脑炎病程。致病性抗神经抗体兼具特异性诊断标志物的性质,使得新的疾病实体得以确立,但尚有诸多新抗体的致病性与临床意义有待评估。当临床面对抗体叠加病例以及抗体阴性病例的困惑时,应参考相
目的分析国人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星形细胞病患者的脊髓病变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及其相关临床特点。方法使用基于组织法及细胞法检测2013年3月至2018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集的1 040份脑脊液和血清标本,发现42例GFAP抗体阳性患者,回顾性分析脑脊液GFAP抗体阳性同时存在脊髓病灶的19例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患者的脊髓MRI资料及其临床资料。结
脂肪沉积性肌病(LSM)是一组以脂肪在肌纤维内异常聚集为主要肌肉病理改变的病因异质性疾病。LSM在中国人群中相对常见,经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活检)证实的脂质沉积下肌病占肌肉活检总数的3%~5%。LSM的病理机制是肌肉组织内脂肪酸氧化代谢障碍。中国人的LSM主要由晚发型多酰基脂酰辅酶A脱氢缺陷(MADD)引起,其分子病理缺陷是电子转运黄素蛋白脱氢酶基因突变。ETFDH c.250G>A是中国南方最为常
目的探讨谷蛋白共济失调(gluten ataxia,GA)的临床、影像及小肠病理学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7月收治的1例经临床、血清学及十二指肠病理证实为GA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患者为青年男性,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小脑蚓部及双侧半球萎缩。血人类白细胞抗原-DQ2位点呈阳性,IgA型抗麦胶蛋白抗体定性为阳性
近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丘脑前核脑深部电刺激(DBS)疗法作为部分性发作的成人难治性癫痫的辅助治疗。基于丘脑前核为Papez边缘环路的重要节点,有学者推测,对于致痫病灶位于边缘环路或者癫痫放电在边缘环路中传播,丘脑前核可能是治疗靶点。有文献总结与疗效相关影响因素,但因临床数据有限,尚不能给出确定性预测指标和预后判断。癫痫的DBS治疗,其核心理念依然是临床医生对每例患者详尽的"解剖-电-临
目的在国内首次报道抗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R)脑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从而引起神经科医生对该种新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重视。方法采用基于活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临床怀疑为自身免疫性脑炎、但现有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阴性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的抗GABAAR抗体。收集并分析2例2013—2014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住院并诊断为抗GABAAR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
为规范我国眩晕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眩晕领域专家针对2010年已发表的《眩晕诊治专家共识》进行适当的更新,于2017年11月发表了《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简称《共识》),由于杂志篇幅所限,该《共识》所涉及的一些内容并未完全展开进行叙述,因此,文中将对《共识》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并加以解读。
杆状体肌病是先天性肌病的常见类型,基因突变导致细肌丝及相关组分受累是其病因。近年来,共发现13种基因突变与该病相关。文中针对近5年新发现的6种新致病基因,从基因功能、编码蛋白、突变类型、所致杆状体肌病临床特点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对杆状体肌病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及姿势步态异常。眼球运动检查是神经系统体检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统萎缩等帕金森综合征均可出现特定的眼球运动障碍形式,甚至可以作为疾病诊断依据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的眼球运动障碍也有其特征性,可能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进展及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201
该例急性坏死性脑病(ANE)患者青年起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头颅MRI检查示双侧丘脑区、脑桥被盖、小脑半球对称性受累。影像学改变与病理生理改变相对应,起始表现为脑肿胀、水肿,急性期可见受累脑组织出血、坏死,恢复期表现为含铁血黄素沉积、囊腔形成,符合ANE诊断。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患者预后良好,证明激素、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治疗对ANE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