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更多海外汉学研究的书籍翻译成了汉语,比如研究中国物质文明史的英国学者柯律格的《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荣休教授高居翰的《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还有日本学者桥本敬造的《中国占星术的世界》,美国学者陶涵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英国诗人奥登的《战地行纪》。这一年,海外华裔学者的著作也以汉语的形式跟大陆读者见面,《废墟之美——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是美术史家巫鸿最新学术专著,中文版与英文版同年面世。卢汉超教授数年前的旧作《叫街者》,也由作者本人出了汉语版,此次的中文版不仅是旧作的翻译,更加入了近年来中西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
关注当代中国的,多是学术研究机构的学者,比如美国学者黛博拉·布罗蒂加姆,她的作品《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2012年在大陆出版,还有驻华记者和在华商旅人士,比如2012年出版的《江城》一书的作者彼得·海斯勒和《富态——腰围改变中国》的作者保罗·弗伦奇。
这些书籍足以让2012年成为海外中国研究出版的丰年,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论中国》、《舌战中国》,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更为海外中国研究的版图锦上添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内容敏感,广受关注,书的作者举足轻重,从而让其他书籍黯然失色。而这两本书都论述了中国式外交。
21世纪属于中国吗?
今年89岁的基辛格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基辛格密访中国大陆,此后40年中到访中国多达50余次,为中美外交斡旋。2011年,基辛格的新著《论中国》英文版由企鹅出版集团出版发行,2012年《论中国》中文版面世——这一年恰值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40周年。
这本书雄心勃勃,试图对中国2500年来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行解读,同时回顾中国历史发展和中美关系的建立,从而更好地了解今日中国外交政策。为中美两国“准盟友”关系铺平道路的是基辛格和周恩来的交往,而这正是本书的核心。
第一次启程去与周恩来会面的时候,基辛格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多少?答案是毫无了解。为此,基辛格回到了哈佛,希望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大师费正清能给他上几堂速成课。随后基辛格进行了大量自学,本书就是其40年学习的结晶。从形式上看,该书独树一帜,既不全是回忆录,也不全是专著或自传,相反,书中既有回忆,也有反思,既有历史,也有基于直觉的探究。
本书的前8章都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追溯,其中不乏新颖的见解,比如基辛格发现中国人喜欢下围棋,一种冗长的包围游戏,而西方人喜欢下国际象棋,寻求对中心的控制与全面胜利。他认为,如果国与国之间能本着提升相对位置的理念去相处,而非试图取得绝对的胜利或优势,那么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会更有效。
基辛格对中国围棋式外交赞誉有加,他说,“中国的政治家尽管拿着一副不好的牌,但却凭借着相当的技巧避免了更严重的灾难”,关于中国政治家的外交技巧和战略眼光,《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给出了证明。其中有个例子是,几内亚独立后美国和苏联都急于取代法国在这块铝矾土矿资源丰富的前殖民地的利益,因此均向第一任总统塞古·杜尔提供援助。在杜尔巧妙地让这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对抗的时候,北京在1960年悄悄地向几内亚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两个国家之间的协议规定,中国派往几内亚的顾问享受“不超过几内亚共和国同级专家”的待遇,这对苏联和美国都是一个打击,因为他们的顾问不可能希望享受与非洲当地官员一样的待遇。当塞古·杜尔访问北京的时候,受到了英雄般的接待。至少2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对他进行了欢迎。
虽然有美国媒体称基辛格过于美化中国,不过在《舌战中国:21世纪属于中国吗?》中基辛格属于反方,也就是说认为21世纪不属于中国。这本书源于2011年6月,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场辩论会。作为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中国通”,2012年11月29日下午,基辛格出现在汉堡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与93岁的前西德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就中国问题进行对话。
正如英国学者西蒙·莎玛所说,一方面,身居奥林匹斯山巅的高远视角让基辛格能看清更广阔的图景。另一方面,一生都沉浸在官方事务的繁文缛节和需小心应对的外交工作当中让他的讲话变得圆滑、失去了棱角。这在中国问题崛起与美国冲突的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西方的中国专家有两种看法,一种指向历史经验,认为崛起的大国总是试图颠覆现有国际秩序;另一种想法是中国人现在要面对众多国内问题,如老龄化、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些已占用了中国人的全部精力。不会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实际上《论中国》的最后一章,就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间的扩张冲突同中美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相联系了起来。把中国比作地缘政治中的新挑战德国,而美国则是力图维持其全球霸权的不列颠。而基辛格认为,两种解读都有历史依据。
邓小平的时代
1979年,正当美国人开始思考日本崛起时,哈佛大学社会学家傅高义写了一本书《日本第一:对美国的教训》,此书风靡一时。如今,现年81岁的傅高义又写了一些新的东西,对象是亚洲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这一次教导美国人如何认识中国。这本历时十年写就的书,终于在2011年9月,以《邓小平与中国的转型》为名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5月,该书更名为《邓小平时代》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11月简体中文版在大陆出版。
大多数历史学家都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毛泽东的身上,写邓小平传记为数并不多,不过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在于,近代以来中国的所有政治领袖,从同冶年间的洋务派到清末的变法派,从中华民国的开创者孙中山到后来的蒋介石,再到领导中共夺取政权的毛泽东,都有一个想让中国富强的心愿,但只有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这个追求富强的百年大梦才真正变成了现实。在邓小平搞改革之前,世界上所有的共产党国家在经济改革上都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因此邓小平缺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不过他证明了一个共产党政权能够成功引领一场规模浩大的“经济奇迹”。
傅高义将邓小平生平的前65年压缩到30页,概述了他从四川一位小地主的儿子转变为一名生活在法国及俄国的共产党革命者,然后又担任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和新中国的副总理的历程。《邓小平时代》一书的重点放在从邓小平1974年恢复工作到1992年南巡这近二十年的时间,也就是改革开放这段时期。
本书的泽者冯克利认为,这本书中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应当是和邓小平的外事活动有关的内容,尤其是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为数不多的几次重要出访——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四国之行,这大概与材料的丰富性有关。傅高义利用西方媒体的大量报道、个人访谈、研究著作和政府档案,生动讲述了邓小平为中国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出的种种努力。
傅高义说,虽然中国学者迄今还没有写出一本客观、全面的研究邓小平的著作,可“他们中有很多人比我更了解邓小平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希望在中国大陆的学者未来写出这样一本书之前,我的书能有助于世人客观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
关注当代中国的,多是学术研究机构的学者,比如美国学者黛博拉·布罗蒂加姆,她的作品《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2012年在大陆出版,还有驻华记者和在华商旅人士,比如2012年出版的《江城》一书的作者彼得·海斯勒和《富态——腰围改变中国》的作者保罗·弗伦奇。
这些书籍足以让2012年成为海外中国研究出版的丰年,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论中国》、《舌战中国》,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更为海外中国研究的版图锦上添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内容敏感,广受关注,书的作者举足轻重,从而让其他书籍黯然失色。而这两本书都论述了中国式外交。
21世纪属于中国吗?
今年89岁的基辛格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基辛格密访中国大陆,此后40年中到访中国多达50余次,为中美外交斡旋。2011年,基辛格的新著《论中国》英文版由企鹅出版集团出版发行,2012年《论中国》中文版面世——这一年恰值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40周年。
这本书雄心勃勃,试图对中国2500年来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行解读,同时回顾中国历史发展和中美关系的建立,从而更好地了解今日中国外交政策。为中美两国“准盟友”关系铺平道路的是基辛格和周恩来的交往,而这正是本书的核心。
第一次启程去与周恩来会面的时候,基辛格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多少?答案是毫无了解。为此,基辛格回到了哈佛,希望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大师费正清能给他上几堂速成课。随后基辛格进行了大量自学,本书就是其40年学习的结晶。从形式上看,该书独树一帜,既不全是回忆录,也不全是专著或自传,相反,书中既有回忆,也有反思,既有历史,也有基于直觉的探究。
本书的前8章都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追溯,其中不乏新颖的见解,比如基辛格发现中国人喜欢下围棋,一种冗长的包围游戏,而西方人喜欢下国际象棋,寻求对中心的控制与全面胜利。他认为,如果国与国之间能本着提升相对位置的理念去相处,而非试图取得绝对的胜利或优势,那么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会更有效。
基辛格对中国围棋式外交赞誉有加,他说,“中国的政治家尽管拿着一副不好的牌,但却凭借着相当的技巧避免了更严重的灾难”,关于中国政治家的外交技巧和战略眼光,《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给出了证明。其中有个例子是,几内亚独立后美国和苏联都急于取代法国在这块铝矾土矿资源丰富的前殖民地的利益,因此均向第一任总统塞古·杜尔提供援助。在杜尔巧妙地让这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对抗的时候,北京在1960年悄悄地向几内亚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两个国家之间的协议规定,中国派往几内亚的顾问享受“不超过几内亚共和国同级专家”的待遇,这对苏联和美国都是一个打击,因为他们的顾问不可能希望享受与非洲当地官员一样的待遇。当塞古·杜尔访问北京的时候,受到了英雄般的接待。至少2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对他进行了欢迎。
虽然有美国媒体称基辛格过于美化中国,不过在《舌战中国:21世纪属于中国吗?》中基辛格属于反方,也就是说认为21世纪不属于中国。这本书源于2011年6月,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场辩论会。作为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中国通”,2012年11月29日下午,基辛格出现在汉堡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与93岁的前西德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就中国问题进行对话。
正如英国学者西蒙·莎玛所说,一方面,身居奥林匹斯山巅的高远视角让基辛格能看清更广阔的图景。另一方面,一生都沉浸在官方事务的繁文缛节和需小心应对的外交工作当中让他的讲话变得圆滑、失去了棱角。这在中国问题崛起与美国冲突的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西方的中国专家有两种看法,一种指向历史经验,认为崛起的大国总是试图颠覆现有国际秩序;另一种想法是中国人现在要面对众多国内问题,如老龄化、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些已占用了中国人的全部精力。不会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实际上《论中国》的最后一章,就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间的扩张冲突同中美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相联系了起来。把中国比作地缘政治中的新挑战德国,而美国则是力图维持其全球霸权的不列颠。而基辛格认为,两种解读都有历史依据。
邓小平的时代
1979年,正当美国人开始思考日本崛起时,哈佛大学社会学家傅高义写了一本书《日本第一:对美国的教训》,此书风靡一时。如今,现年81岁的傅高义又写了一些新的东西,对象是亚洲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这一次教导美国人如何认识中国。这本历时十年写就的书,终于在2011年9月,以《邓小平与中国的转型》为名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5月,该书更名为《邓小平时代》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11月简体中文版在大陆出版。
大多数历史学家都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毛泽东的身上,写邓小平传记为数并不多,不过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在于,近代以来中国的所有政治领袖,从同冶年间的洋务派到清末的变法派,从中华民国的开创者孙中山到后来的蒋介石,再到领导中共夺取政权的毛泽东,都有一个想让中国富强的心愿,但只有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这个追求富强的百年大梦才真正变成了现实。在邓小平搞改革之前,世界上所有的共产党国家在经济改革上都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因此邓小平缺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不过他证明了一个共产党政权能够成功引领一场规模浩大的“经济奇迹”。
傅高义将邓小平生平的前65年压缩到30页,概述了他从四川一位小地主的儿子转变为一名生活在法国及俄国的共产党革命者,然后又担任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和新中国的副总理的历程。《邓小平时代》一书的重点放在从邓小平1974年恢复工作到1992年南巡这近二十年的时间,也就是改革开放这段时期。
本书的泽者冯克利认为,这本书中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应当是和邓小平的外事活动有关的内容,尤其是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为数不多的几次重要出访——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四国之行,这大概与材料的丰富性有关。傅高义利用西方媒体的大量报道、个人访谈、研究著作和政府档案,生动讲述了邓小平为中国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出的种种努力。
傅高义说,虽然中国学者迄今还没有写出一本客观、全面的研究邓小平的著作,可“他们中有很多人比我更了解邓小平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希望在中国大陆的学者未来写出这样一本书之前,我的书能有助于世人客观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