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实践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405567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中小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既涉教育,又涉民生,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为推进教育公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起到保障作用。资助工作要加大人文关怀力度,注重工作细节,资助名额不能指标化,资助对象不能搞“评比”产生,扶贫先扶志,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做到“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 农村学校;民生;学生资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农村中小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既涉教育,又涉民生,学校要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研究和实施,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为推进教育公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起到保障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農村中小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政策措施和资金安排方面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资助项目不断增多,扶持资金额度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和资助育人全面推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贫辍学和因学致贫现象的发生,并有效地帮助他们的家庭脱离困境。但只是“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资助是一项暖心工程和育人工作,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常抓不懈,要“一年接着一年干”。学生资助工作要加大人文关怀力度,注重工作细节,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温暖。
  第一,资助名额不能指标化。
  很多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不对本地区的学生贫困分布结构和情况作科学、详实的调查研究,照搬照用其他地方经验,甚至主观臆测,按一定指标或比例,如学生人数比例把资助名额分配到学校,学校又效而仿之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个班级,让班主任具体实施分配到学生人头上。据调查了解,曾经在一些地方还出现过“雨露均沾”现象:除几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享受到上级拨款人平全额资助外,其余稍显贫困的学生或不能算富裕的学生二人或多人享受一个资助名额,甚至让非贫困学生平均分配剩下的资助金额等。这样既达不到“精准扶贫”的目的,还让广大学生和家长产生“上学可领补贴”的错觉,表面的伪公平破坏了真正的教育公平原则。各级资助工作参与者要加强科学调研,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必要时进行实地走访,把资助名额精准安排到真正贫困的地区和学校,把资助资金精准分配到真正贫困的学生家庭中去,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让真正困难者得到帮扶。
  第二,资助对象不能搞“评比”产生。
  很多地方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助学金或者生活补助,不但要上交由村社和乡镇政府或民政部门出具并签字盖章的贫困证明,还要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再在学校或班级参加“比穷演讲”,甚至让全班学生或班委参加“民主评定”。这种认定方式和评定方法,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让学生和家长到各级政府开具贫困证明,不但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而且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潜在压力和隐性伤害;况且政府工作人员不一定比学校教师更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让他们向学校提供证明着实不妥。搞“比穷演说”和“民主评定”更是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从某种程度上看其实是对受助者人格的侮辱;而且真正的贫困学生,平时可能沉默寡言,内向害羞,不善交友,往往是“民主”评定的落选者。这样不仅打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一些学生或家长还会因为不愿“诉苦”而丧失获得资助的机会。如最近网传的四川某地农村学生给学校写申请说自己家不穷不需要经济补贴一事,后经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学生资助中心调查发现,该生家庭因养猪场经营不善造成百万巨债,成为特困家庭,符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帮扶标准,应当获得贫困资助。然而可能是该生爱面子,或者存在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客观原因,其曾经不愿领取资助金,还主动请愿“把钱发给更加需要的同学”。
  常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干着“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教师做的是良心职业,各级政府和资助工作管理部门应充分相信学校和教师,通过对学生家庭、社区的走访以及平时对学生长期的接触了解,学校可以在一定范围的集体层面讨论决定资助对象,教师凭着良心做人做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和步骤,政府机构应减少过多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引导主流社会相信教师,肯定教师的工作,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尊师重教”,让参与资助工作的教师在充分“被信任”的状态下工作,才能让他们遇到问题不撂挑子,不推卸责任,勇于担当,积极应对,并心平义正地处理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相关事宜。
  第三,资助工作要体现人文关怀。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学生资助工作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了解学生个体需求,关怀学生精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让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充满希望,对自己的人生和理想充满信心,对学校和家庭充满热爱,对目前的学习和生活充满激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资助工作具体实施前,工作人员要讲究工作艺术,注重人文关怀,包括制订工作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都要充分调研和研讨,要在不影响学生和学生家庭名誉的情况下多走访多了解,弄清学生家庭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扶贫”,做到真正的“润物细无声”;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方法步骤上要顾及学生感受,科学适时地进行心理干预,包括受助学生感受与未受助学生的感受要兼顾,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预期干预或事后追踪分析;资助工作实施后,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对资助资金或物资进行合理安排使用。
  第四,扶贫先扶志,变“资助”为“支助”。
  现在很多农村留守学生真正所缺的并其实不是钱,而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农村部分学生因家长外出务工,由祖辈抚养和监护,进行“隔代教育”,造成养成习惯差、不爱清洁卫生,老年人为节约钱很少给孩子买新衣服、很少给孩子零花钱,导致“貌似贫困”的各种情况出现。对于“志贫”而致贫家庭,单纯地进行资助是远远不够的,对“貌似贫困”学生单纯进行资助更是错误的。四川省邻水县石永镇初级中学的成功经验是:变“资助”为“支助”。   学校资助工作人员在资助贫困留守学生的同时,对学生相关情况进行建档立卡,成立隔代教育家长委员会,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安排党员干部和骨干教师与贫困留守学生家庭签订“一对一结对帮扶协议书”,教师经常找学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和养成习惯教育;不定期进行家访活动,解决留守学生家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不利于孩子教育和成长的矛盾及问题;教师经常与学生父母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等方式进行沟通,温馨提醒并帮助他们多了解科学教育方法,要多與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联系,经过多方努力,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力争变“隔代教育”为特色教育。
  另经学校工作人员长期调研发现,个别家长在外务工或经商,知道学校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项目,近年来国家又开始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就不再给学生邮寄或少寄生活费和零花钱,有的还美其名曰“穷养励志”,造成学生装穷和假贫现象出现;部分家长在村社吃“低保”,觉得孩子在学校领贫困补助心安理得;实则好逸恶劳偷懒取巧。对于这几种情况,学校相关人员经过反复工作,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教育和心理帮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先扶志,变“资助”为“支助”,让学生带动家长一起努力,从根源上和实质上解决学生家庭各类贫困问题,做到精准扶贫,达到精准脱贫的根本目的。
  第五,资助工作要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
  最近,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第九号预警:全体学生资助工作者务必要拧紧“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这根弦,让资助工作更合规、更有爱、更有温度。
  部分地区为拓宽资助资金筹措渠道、更好地营造慈善捐助氛围,对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进行大肆宣传报道或公示,如某某学生得到某公司捐款若干,宣传机构让学生举着一大块写着相关信息特别是帮扶单位和资助金额的牌子出镜或上报;部分领导和教师要求贫困学生“要有贫困学生的样子”,给学生贴上无形的分类标签,照成严重心理伤害;很多学校在资助学生的同时大张旗鼓地进行“感恩”教育,进行不科学甚至不正确的励志教育,造成贫困学生“就该更加努力学习,就该多参加劳动,该多为集体作贡献、多回报社会”的感恩错象。各级资助中心和学校相关工作人员要认真研究学习此次预警内容,并研究制订好相关政策和方案,保证在各种资助项目的实施中不让贫困学生再受到类似伤害。本次预警的具体内容要求,一是严禁公示“个人敏感信息”。严格遵循国家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规制度,在奖助学金等评定环节,不能将学生身份证件号码、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出生日期等个人敏感信息进行公示。二是尊重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在评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穷;在公示学生受助情况时,不能涉及学生个人及家庭隐私;在宣传学生励志典型时,应征得学生本人同意;在发放资助物品时,鼓励采用隐性资助方式。
  总之,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件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去“尽力而为”的伟大工程,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农村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当作重要的本职工作来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其他文献
调查时间 2014年7月17日-2014年10月10日调杳意义节庆假日是观察“四风”问题是否反弹的重要节点,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国庆节,人们可以明显发现,节前公款送礼的车少了,豪华的晚
中国现行土地制度严重地伤害着这个国家,也伤害着这个国家的人民。令人惊奇的是,现行土地制度可以说伤害了每一个相关利益集团,但改起来却很难。其原因可能是认识问题,也可能与体制的僵化有关。  所谓释放土地红利,就是要通过改革,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各种用途上所产生的“边际收益”相等,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未来土地改革总体思路  土地改革要摆脱一切陈旧观念的束缚,把人的福祉
正确的分配改革同增强综合国力是相辅相成的。而新自由主义者的主张则是挖社会主义墙脚,削弱国家的综合国力  新自由主义变术:借“分配改革”分掉国有企业  “万变不离其宗”是形容一些人以手法变换掩盖其本质的现象,新自由主义也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之后,原来的骗术不灵了,他们又接过“分配改革”的旗号,提出将国有资产30-50%划拨为社保基金,并大赞“以国企红利充实社保基金是个好主意”,说“要下决心破除特权既得
认为政治传播仅仅是宣传部门应该做的事情,这个认识在日前的互联网时代就是极其片面的,更不可能成功应对未来的大数据时代政府的责任是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政府
当前,山西正处于加快转型、全面转型、深度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否成功转型,干部就成为决定性因素。这种决定性,一是表现为干部是转型的核心战斗力,二是表现为转型是检验干部的最好试金石。  在转型中识别好干部  为什么说转型是干部的“试金石”呢?这是因为,山西作为一个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大省,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能否破解“资源诅咒”的困境,克服资源的迷恋与依赖,走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