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浅浅,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出版诗集《第一百个夜晚》《行走的海》《椰子里的内陆湖》。参加第35届青春诗会,出席第八次全国青创会。曾获第二届陕西青年文学奖、2020年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新锐诗人奖。
刘 歆
西汉的刘向,驾鹤西去之前有些疑惑
怎么儿子编订完《山海经》
改名为:秀
汉成帝河平年间。父子俩受诏于
天禄阁秘书,校勘群经
老刘家的祖坟自此冒了青烟
父子二人成为了互文关系
秦始皇背过身去恼羞不已,有人
正在冒犯他,用笔用竹简
用事先设计好的沖动
没有漫天的硝烟,只有被
重新发现的善待。在记忆的废墟里
刘歆骑马归来
清癯的男人搁浅在无数的猜测中
时间是最严酷的监工
他在催促《七略》也在催促王莽夺权
一切我们知之甚详的
转眼成为—道听途说
在他奔流的年月里去发现什么
某一天,某个历史记忆在黑暗中被点亮,一个陌生的古人在我脑海里清晰了起来—那个遥远的年代,一个终身为其抱负在人世穿行而激越的生者,他的世界一定是极积和明亮的。而我,突然想在他奔流的年月里去发现什么,想在历史的往返中去记住一些镶嵌在史籍中的、容易被遗忘和忽略的精神气。
刘歆及其父刘向都是西汉的御用史官,《山海经》就是他们整编的。我在诗的第一段提到刘向并不明白儿子为什么改名为“秀”,就涉及当时当年流传的一句谶语—不但刘向会迷惑,编撰正史者也会不安。这条谶语史上确实存在,但谶语并未能帮助刘歆实现政治目的,反而助另一个英雄人物刘秀造势,而后成为东汉开国领袖。
在西汉末年的传奇历史人物中,刘歆、王莽都是神话般的存在。去了解西汉衰亡时期的那段历史,就可知道刘歆在文化领域的重大贡献。刘歆修订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挖掘“古文经学”并发扬光大。而王莽的梦想就是改朝换代之后能以古文经学为意识形态治理国家,王刘二人成为人生知己和政治同盟,王莽建立新朝,刘歆即成新朝国师。但轰轰烈烈的王莽改制却是以失败告终,刘歆因政治报负不能实现而自杀。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总有太多太多在我们心中逐渐消失的记忆,我想我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诗写其实应该是一种开放式写作,绝不轻易把基于现代逻辑意义的价值判断强加于那遥远的存在。在历史的回眸中,我们受到的刺激,往往并不是真相的揭示,而是扑天盖地的谎言的延续。比如,说刘歆在政治上与王莽的“不光彩事业”捆绑而受到后人的唾弃,就完全是一种历史偏见。有时,或许是为了某种精神的延续,我们不得不在传递历史的真相或情绪时,去寻找那些超越情感与智慧的东西。
因此,我必须将情感克制或隐而不露,仅是“以自己的方式返回历史”,去流连往昔的风云变幻和人性魅力,触碰时代的紊乱与失衡,把岁月荒芜的旧时光纳入心底的企求。我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性去写。当别人都在重复自己,重复他人,惯性写作的时候,我却一个人坐在冷板凳上啃史书,在历史中艰难跋涉而想有所突破。我内心很清楚我要做什么。我的诗歌题材除来来自当下生活,还可以将目光投向历史—历史确实也可以成为现代诗挖掘不尽的富矿。
时光流淌,奔腾不息,我们不是为了与某个历史人物重新告别,而是或许可以在想象的时间里与他们一起哭泣。面对历史,我们可能毫无头绪,完全找不到答案,但却可以找到一种“超越文化”的文化自觉。
刘 歆
西汉的刘向,驾鹤西去之前有些疑惑
怎么儿子编订完《山海经》
改名为:秀
汉成帝河平年间。父子俩受诏于
天禄阁秘书,校勘群经
老刘家的祖坟自此冒了青烟
父子二人成为了互文关系
秦始皇背过身去恼羞不已,有人
正在冒犯他,用笔用竹简
用事先设计好的沖动
没有漫天的硝烟,只有被
重新发现的善待。在记忆的废墟里
刘歆骑马归来
清癯的男人搁浅在无数的猜测中
时间是最严酷的监工
他在催促《七略》也在催促王莽夺权
一切我们知之甚详的
转眼成为—道听途说
在他奔流的年月里去发现什么
某一天,某个历史记忆在黑暗中被点亮,一个陌生的古人在我脑海里清晰了起来—那个遥远的年代,一个终身为其抱负在人世穿行而激越的生者,他的世界一定是极积和明亮的。而我,突然想在他奔流的年月里去发现什么,想在历史的往返中去记住一些镶嵌在史籍中的、容易被遗忘和忽略的精神气。
刘歆及其父刘向都是西汉的御用史官,《山海经》就是他们整编的。我在诗的第一段提到刘向并不明白儿子为什么改名为“秀”,就涉及当时当年流传的一句谶语—不但刘向会迷惑,编撰正史者也会不安。这条谶语史上确实存在,但谶语并未能帮助刘歆实现政治目的,反而助另一个英雄人物刘秀造势,而后成为东汉开国领袖。
在西汉末年的传奇历史人物中,刘歆、王莽都是神话般的存在。去了解西汉衰亡时期的那段历史,就可知道刘歆在文化领域的重大贡献。刘歆修订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挖掘“古文经学”并发扬光大。而王莽的梦想就是改朝换代之后能以古文经学为意识形态治理国家,王刘二人成为人生知己和政治同盟,王莽建立新朝,刘歆即成新朝国师。但轰轰烈烈的王莽改制却是以失败告终,刘歆因政治报负不能实现而自杀。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总有太多太多在我们心中逐渐消失的记忆,我想我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诗写其实应该是一种开放式写作,绝不轻易把基于现代逻辑意义的价值判断强加于那遥远的存在。在历史的回眸中,我们受到的刺激,往往并不是真相的揭示,而是扑天盖地的谎言的延续。比如,说刘歆在政治上与王莽的“不光彩事业”捆绑而受到后人的唾弃,就完全是一种历史偏见。有时,或许是为了某种精神的延续,我们不得不在传递历史的真相或情绪时,去寻找那些超越情感与智慧的东西。
因此,我必须将情感克制或隐而不露,仅是“以自己的方式返回历史”,去流连往昔的风云变幻和人性魅力,触碰时代的紊乱与失衡,把岁月荒芜的旧时光纳入心底的企求。我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性去写。当别人都在重复自己,重复他人,惯性写作的时候,我却一个人坐在冷板凳上啃史书,在历史中艰难跋涉而想有所突破。我内心很清楚我要做什么。我的诗歌题材除来来自当下生活,还可以将目光投向历史—历史确实也可以成为现代诗挖掘不尽的富矿。
时光流淌,奔腾不息,我们不是为了与某个历史人物重新告别,而是或许可以在想象的时间里与他们一起哭泣。面对历史,我们可能毫无头绪,完全找不到答案,但却可以找到一种“超越文化”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