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促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扩充,逐渐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因此,作者本着通过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精神世界,逐步培养学生约束审美情趣的目标,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深入探讨能够有效培养小学阶段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为教学同仁提供一些教学参考。
一、激发想象力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吸引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其积极对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最终在想象文章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寻找到阅读书籍的兴趣。以小学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一课为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易于小学生理解的童话故事形式,从而将深奥的科学道理浅显化地传达给学生。教师要先认识到小学生对科学知识不容易产生阅读兴趣的问题,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地球爷爷的手能看得见吗”“文章中地球爷爷的手会是什么样子”等问题,接着让学生想象地球爷爷的手应该是什么模样,是否会有和自己的手相似的地方,那么手指、手心、手腕中哪个部位会和自己的手相似,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举手回答问题积极性。接着,教师要抓住学生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思考积极性,引导学生将兴趣转移到课文内容的阅读上面,并告知学生“地球爷爷的手”指的是地心引力。教师还可以使用吸铁石作为教学道具,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力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欲望,使得学生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也能够充分联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积极想象文章中的内容,从而强化阅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讓学生体会到阅读书籍的乐趣所在,以此逐渐累积成学生的书籍阅读习惯[1]。
二、运用方法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都没有完全成形,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如果没有提供正确的读书方法指导,很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不同的读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的阅读技巧。以《纸船和风筝》一课为例,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小事吵架后,为了修复与维护友谊,便使用“纸船”和“风筝”作为纽带传达想法,最终两个朋友重归于好。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想“纸船”和“风筝”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并让学生思考纸船和风筝可以用来象征什么事物,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第一遍的速读,使学生了解提纲挈领的标题读法,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意。接下来,教师要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第二遍的精读,重点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主旨,体会本篇文章强调的人们之间的友谊需要精心呵护的主旨。等到学生根据教师的读书方法,对整篇文章进行了速读与精读之后,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名著中的选段,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读书方法深入课外名著的阅读,从而将课内、课外的阅读行为连接起来,通过读书方法的讲解与应用,多层次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2]。
三、保证学生阅读时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足够的时间作为保障,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保证课堂正常教学时间的基础上,为学生留出更多的阅读时间,以此逐渐累积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每天可以从早晚自习或者教学课堂中抽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鲁滨孙漂流记》《海底十万里》等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想象力的名家书籍。等到一段时间过后,学生的阅读量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在日积月累中一定会养成充满自觉性的阅读习惯。并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内涵,以便扩充学生的阅读技能,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真正将阅读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这便有助于小学阶段学生养成深度阅读的好习惯。
四、借助书籍资源创设浓厚阅读氛围
教会小学阶段的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教师经常鼓励学生阅读名家名作,还可以促使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例如,教师平时可以让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将“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等与阅读相关的名人名言张贴到教室中,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氛围[3]。其次,语文教师还可以每周抽出一堂课的时间,专门留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从家中带任意一本名著到课堂上看,可以利用半堂课的时间只看一章或者只看一小节,剩下半堂课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演讲、朗诵或复述的形式,将自己在上半堂课所阅读的文章内容讲述给其他同学。另外,教师应当认识到家庭环境氛围对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后阅读的作业任务,以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文学名著的指定章节,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中,养成主动阅读家中书籍、思考书籍深层表达主旨的习惯,从而逐步通过课后阅读任务的设置以及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主动扎根在书籍中,形成自己主动阅读、热爱阅读,同时边思考边阅读的读书习惯。
五、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但是记忆力还未完全成形,阅读完一本书籍之后,一段时间不再温习很可能就会忘掉文章的大半内容,这不利于书籍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长久留存。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勤做读书笔记,比如,教师要求学生阅读《骆驼祥子》一书的时候,做笔记时要掌握一定的诀窍。首先记录好作者的名字以及所处年代,若是在阅读中遇到重点、难点问题的时候,要用铅笔画记号之后记录到读书笔记上;对于文章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箴言警句,或是较为精彩生动的段落,可以选择性摘录下来。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写作文的知识积累需要,教师要重点让学生将名著中精彩生动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仔细记录到读书笔记中的“词库”模块,并对自己不认识的字标注好拼音,以便日后多次反复浏览与温习。当然,若是读书笔记只记不看,则无半点用途。在每周的阅读课堂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重点温习读书笔记中的好词佳句,对标记的重点、难点句子,也可以在课堂上寻找时间向老师求教,以此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使得学生在做读书笔记以及与教师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实现对名著的深层阅读与理解,让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变得更具备实效性。
六、结语
教师积极鼓励小学生参与文章阅读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启发锻炼小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从阅读内容与教学形式两方面入手,发挥优秀文学名篇对学生心灵的熏陶与感染作用,使得学生从小便能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陈英岚.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5):67-68.
[2]冯 毅.刍议如何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J].亚太教育,2015(25):11.
[3]贺勇芬.刍议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J].开心,2016(6):66.
一、激发想象力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吸引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其积极对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最终在想象文章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寻找到阅读书籍的兴趣。以小学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一课为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易于小学生理解的童话故事形式,从而将深奥的科学道理浅显化地传达给学生。教师要先认识到小学生对科学知识不容易产生阅读兴趣的问题,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地球爷爷的手能看得见吗”“文章中地球爷爷的手会是什么样子”等问题,接着让学生想象地球爷爷的手应该是什么模样,是否会有和自己的手相似的地方,那么手指、手心、手腕中哪个部位会和自己的手相似,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举手回答问题积极性。接着,教师要抓住学生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思考积极性,引导学生将兴趣转移到课文内容的阅读上面,并告知学生“地球爷爷的手”指的是地心引力。教师还可以使用吸铁石作为教学道具,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力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欲望,使得学生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也能够充分联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积极想象文章中的内容,从而强化阅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讓学生体会到阅读书籍的乐趣所在,以此逐渐累积成学生的书籍阅读习惯[1]。
二、运用方法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都没有完全成形,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如果没有提供正确的读书方法指导,很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不同的读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的阅读技巧。以《纸船和风筝》一课为例,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小事吵架后,为了修复与维护友谊,便使用“纸船”和“风筝”作为纽带传达想法,最终两个朋友重归于好。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想“纸船”和“风筝”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并让学生思考纸船和风筝可以用来象征什么事物,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第一遍的速读,使学生了解提纲挈领的标题读法,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意。接下来,教师要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第二遍的精读,重点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主旨,体会本篇文章强调的人们之间的友谊需要精心呵护的主旨。等到学生根据教师的读书方法,对整篇文章进行了速读与精读之后,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名著中的选段,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读书方法深入课外名著的阅读,从而将课内、课外的阅读行为连接起来,通过读书方法的讲解与应用,多层次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2]。
三、保证学生阅读时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足够的时间作为保障,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保证课堂正常教学时间的基础上,为学生留出更多的阅读时间,以此逐渐累积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每天可以从早晚自习或者教学课堂中抽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鲁滨孙漂流记》《海底十万里》等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想象力的名家书籍。等到一段时间过后,学生的阅读量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在日积月累中一定会养成充满自觉性的阅读习惯。并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内涵,以便扩充学生的阅读技能,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真正将阅读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这便有助于小学阶段学生养成深度阅读的好习惯。
四、借助书籍资源创设浓厚阅读氛围
教会小学阶段的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教师经常鼓励学生阅读名家名作,还可以促使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例如,教师平时可以让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将“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等与阅读相关的名人名言张贴到教室中,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氛围[3]。其次,语文教师还可以每周抽出一堂课的时间,专门留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从家中带任意一本名著到课堂上看,可以利用半堂课的时间只看一章或者只看一小节,剩下半堂课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演讲、朗诵或复述的形式,将自己在上半堂课所阅读的文章内容讲述给其他同学。另外,教师应当认识到家庭环境氛围对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后阅读的作业任务,以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文学名著的指定章节,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中,养成主动阅读家中书籍、思考书籍深层表达主旨的习惯,从而逐步通过课后阅读任务的设置以及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主动扎根在书籍中,形成自己主动阅读、热爱阅读,同时边思考边阅读的读书习惯。
五、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但是记忆力还未完全成形,阅读完一本书籍之后,一段时间不再温习很可能就会忘掉文章的大半内容,这不利于书籍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长久留存。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勤做读书笔记,比如,教师要求学生阅读《骆驼祥子》一书的时候,做笔记时要掌握一定的诀窍。首先记录好作者的名字以及所处年代,若是在阅读中遇到重点、难点问题的时候,要用铅笔画记号之后记录到读书笔记上;对于文章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箴言警句,或是较为精彩生动的段落,可以选择性摘录下来。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写作文的知识积累需要,教师要重点让学生将名著中精彩生动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仔细记录到读书笔记中的“词库”模块,并对自己不认识的字标注好拼音,以便日后多次反复浏览与温习。当然,若是读书笔记只记不看,则无半点用途。在每周的阅读课堂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重点温习读书笔记中的好词佳句,对标记的重点、难点句子,也可以在课堂上寻找时间向老师求教,以此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使得学生在做读书笔记以及与教师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实现对名著的深层阅读与理解,让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变得更具备实效性。
六、结语
教师积极鼓励小学生参与文章阅读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启发锻炼小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从阅读内容与教学形式两方面入手,发挥优秀文学名篇对学生心灵的熏陶与感染作用,使得学生从小便能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陈英岚.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5):67-68.
[2]冯 毅.刍议如何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J].亚太教育,2015(25):11.
[3]贺勇芬.刍议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J].开心,201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