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学生获得了某种知识,习得了某种技能,但最终他却对所得到的这些知识与技能没有热爱之情,甚至十分厌恶,那应该是教学的失败;一个学生获得了某种知识,习得了某种“技能”,但最终他却不知道他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这些技能的运用过程与价值,那也应该是教学的失败。因此,良好的学习结果,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
1 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鼓励、唤醒、激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2 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2.1 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究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2.2 要善于用语言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语言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2.3 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怀。
3 面对一切学生
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和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后进生”课堂学习时的情感特点可能是:没有自信的、压抑的、恐惧的,其外现行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坏)的,而“优秀生”,除了积极进取情感态度特点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时高度焦虑。这些不同的情绪表现,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并给予合适的处理。
对于后进生,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给予多鼓励。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提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引导关心帮助不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我们必须“从最后一名抓起”,应“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情感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从而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对于优秀生,认知主要给予高挑战,情感上要给予严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题目的设计要有坡度,一般的知识点,集体过关,而其中蕴含的难点,自然给尖子生以挑战。在集体研讨过程中,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学会欣赏。
4 解决好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矛盾和冲突的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就是这种矛盾的双方。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然而,扪心自问,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承认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而言,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教育,是要求人人都要接受的普通教育。当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时,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就显的更为突出。
在处理学生兴趣需要与数学教育的强迫性矛盾时,我们的初步认识是既不能简单地服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强迫学生,给学生施加升级和升学的压力,而是要淡化要求,降低强迫性,创造一个合乎人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 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鼓励、唤醒、激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2 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2.1 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究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2.2 要善于用语言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语言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2.3 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怀。
3 面对一切学生
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和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后进生”课堂学习时的情感特点可能是:没有自信的、压抑的、恐惧的,其外现行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坏)的,而“优秀生”,除了积极进取情感态度特点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时高度焦虑。这些不同的情绪表现,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并给予合适的处理。
对于后进生,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给予多鼓励。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提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引导关心帮助不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我们必须“从最后一名抓起”,应“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情感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从而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对于优秀生,认知主要给予高挑战,情感上要给予严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题目的设计要有坡度,一般的知识点,集体过关,而其中蕴含的难点,自然给尖子生以挑战。在集体研讨过程中,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学会欣赏。
4 解决好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矛盾和冲突的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就是这种矛盾的双方。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然而,扪心自问,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承认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而言,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教育,是要求人人都要接受的普通教育。当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时,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就显的更为突出。
在处理学生兴趣需要与数学教育的强迫性矛盾时,我们的初步认识是既不能简单地服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强迫学生,给学生施加升级和升学的压力,而是要淡化要求,降低强迫性,创造一个合乎人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