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初中阶段又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初中体育中,我们不仅仅是要通过教学来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还要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中,加大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关注,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素质;锻炼方法;
引言:体育教学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不管是中小学还是高等教育阶段,都开设了体育课程,其原因在于,体育课程不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打造一个强健的体魄,更为重要的是,开展体育运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吃苦能力、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不管是在身体素质还是在心理素质方面,都要比其他人表现的更胜一筹。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健全的性格、坚强的品质、健康的心理,让学生从小就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终身运动意识,将会对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一、初中生心理素质现状以及加强心理素质锻炼的重要性
1.初中生心理素质现状
心理素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由于学生处于初中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而且在这一时期学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压力、外界新鲜事物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初中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抑郁心理,就是初中生无法应付外界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其次是逆反心理,初中生对外界存在抗拒心理,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育还是家长的劝解都采取不理睬的态度;最后是封闭心理,常常表现为不爱与人讲话,封闭自我,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以上都较为典型,当然也存在其他方面。
2.通过体育教学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重要性
体育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各项体育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相关素质。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将这两个面有机结合,不仅是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体育的教学要求,而且在体育活动的帮助下,将学生聚集在一起,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以此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首先,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学生的兴趣、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實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如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利用竞赛的机制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
2.进行鼓励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往往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化教育中,而忽视了体育教学。长此以往,学生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缺乏充分的锻炼导致了身体素质下降,而自身运动能力不强又使得学生不愿意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对体育活动缺乏信心。这种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了初中体育学习效率的下降。所以初中体育老师应该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首先,老师要更根据学生的体能差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安排体能训练任务。这些训练可以是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团队合作完成的。学生发觉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久而久之便会逐渐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从而对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产生自信。
3.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父母的呵护甚至溺爱下长大的,是开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但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所以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应该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免弄巧成拙。首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抗挫能力,比如说,原本在冬天就会调到室内进行教学的篮球,就可以在能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仍在室外进行,锻炼学生对恶劣条件的承受能力。其次,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让他们明白成功的路上有很多的阻碍,但是这种批评教学一定注意“度”的把握,同时这也符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一章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最后,老师通过设置一定难度的任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力。
4.开展体育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本身兼具了合作性和竞技性的特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必然会产生互动,或合作或竞争。老师要善于利用体育的特性,通过开展体育竞赛来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例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足球赛,在足球赛中,合理安排球员位置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传球的时机把握能锻炼学生的统筹全局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而两组球队间的比分计量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老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开展一些竞技比赛,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结语
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学校必须改变教学观念,不能再一味地追求成绩,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将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位。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除了要锻炼学生的体魄之外,还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进.初中体育教学中游戏“去体育化”运用的思考[J].才智,2016(32).
[2]陆建坤.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素质;锻炼方法;
引言:体育教学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不管是中小学还是高等教育阶段,都开设了体育课程,其原因在于,体育课程不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打造一个强健的体魄,更为重要的是,开展体育运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吃苦能力、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不管是在身体素质还是在心理素质方面,都要比其他人表现的更胜一筹。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健全的性格、坚强的品质、健康的心理,让学生从小就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终身运动意识,将会对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一、初中生心理素质现状以及加强心理素质锻炼的重要性
1.初中生心理素质现状
心理素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由于学生处于初中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而且在这一时期学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压力、外界新鲜事物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初中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抑郁心理,就是初中生无法应付外界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其次是逆反心理,初中生对外界存在抗拒心理,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育还是家长的劝解都采取不理睬的态度;最后是封闭心理,常常表现为不爱与人讲话,封闭自我,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以上都较为典型,当然也存在其他方面。
2.通过体育教学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重要性
体育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各项体育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相关素质。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将这两个面有机结合,不仅是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体育的教学要求,而且在体育活动的帮助下,将学生聚集在一起,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以此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首先,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学生的兴趣、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實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如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利用竞赛的机制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
2.进行鼓励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往往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化教育中,而忽视了体育教学。长此以往,学生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缺乏充分的锻炼导致了身体素质下降,而自身运动能力不强又使得学生不愿意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对体育活动缺乏信心。这种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了初中体育学习效率的下降。所以初中体育老师应该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首先,老师要更根据学生的体能差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安排体能训练任务。这些训练可以是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团队合作完成的。学生发觉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久而久之便会逐渐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从而对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产生自信。
3.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父母的呵护甚至溺爱下长大的,是开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但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所以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应该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免弄巧成拙。首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抗挫能力,比如说,原本在冬天就会调到室内进行教学的篮球,就可以在能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仍在室外进行,锻炼学生对恶劣条件的承受能力。其次,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让他们明白成功的路上有很多的阻碍,但是这种批评教学一定注意“度”的把握,同时这也符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一章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最后,老师通过设置一定难度的任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力。
4.开展体育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本身兼具了合作性和竞技性的特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必然会产生互动,或合作或竞争。老师要善于利用体育的特性,通过开展体育竞赛来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例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足球赛,在足球赛中,合理安排球员位置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传球的时机把握能锻炼学生的统筹全局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而两组球队间的比分计量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老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开展一些竞技比赛,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结语
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学校必须改变教学观念,不能再一味地追求成绩,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将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位。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除了要锻炼学生的体魄之外,还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进.初中体育教学中游戏“去体育化”运用的思考[J].才智,2016(32).
[2]陆建坤.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