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红烧带鱼带鱼,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同人,还是有深刻记忆的。自开始有记忆的时候,带鱼只有在过年时才有机会和它有亲密接触的机会,才能有肌肤之亲。相对于内陆城市的大同和70后的大同人,记忆尤为深刻。脑中一直存在一个固定思维,带鱼就是焖出来的,先油炸,之后爆香葱姜蒜,加酱油等焖煮,一定要到软绵才罢休。一股带鱼罐头味,挥之不去。一次,吃到一位北京知青妈妈做的红烧带鱼,才改变了我对带鱼味道的定义。并且学会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烧带鱼
带鱼,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同人,还是有深刻记忆的。自开始有记忆的时候,带鱼只有在过年时才有机会和它有亲密接触的机会,才能有肌肤之亲。相对于内陆城市的大同和70后的大同人,记忆尤为深刻。脑中一直存在一个固定思维,带鱼就是焖出来的,先油炸,之后爆香葱姜蒜,加酱油等焖煮,一定要到软绵才罢休。一股带鱼罐头味,挥之不去。
一次,吃到一位北京知青妈妈做的红烧带鱼,才改变了我对带鱼味道的定义。并且学会了,之后时常练习做着吃,也成为我的拿手菜,同时成了我北漂八年的见证。带鱼洗净切断,控干水分,裹蛋清,油炸至金黄,此时要控制好火候哈。沥干油分,准备好马蹄葱,蒜切片,姜切片,热锅冷油,煸香姜片,下带鱼,最关键一步,喷醋,出香味。加热水漫过带鱼,放葱蒜,冰糖,酱油,干红辣椒。齐活儿,坐等带鱼收汁加盐。等汤浓郁了就好了。色香味俱全的红烧带鱼出锅,装盘,加香菜,淋汁。最下饭啦,写的我满嘴津液,那叫一个香字了得。
之后,又吃到四川的老干妈带鱼,也是在此基础上加糖加辣,延伸而出。还能延伸出糖醋带鱼,无非不过加糖加醋。
中国烹饪博大精深,在一个"创新"上。在于火候的掌握,食材的新鲜,配料的讲究分量,工序的严谨,一步都不能马虎。因地制宜,创造出无数经典。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想成就一件事情,过程很重要,结果自然会好。有人老把"随缘"两字放在嘴边,实际上是对现实的一种退缩和不敢面对,消极的成分居多。真正的"随缘"是过程认真实施,对结果好坏都可以接受。人事七分,天成三分。
水煮羊排
乍一听这个菜名,就会觉得这有什么好吃的。肯定膻味十足,油花飘一层,难以下口。不是的,记得一次聚会,有老北京的爷儿,有自诩的上海土著,有港澳同胞的吃货。午后,大伙儿一起动手,羊排切成寸半,泡出血水,纯净水一大锅煮沸,下香葱姜片,下羊排,水煮开后改小火炖4小时。大功告成,沾着日式辣椒汁吃,配中国国粹,茅台。那叫一个大快朵颐,甚是难忘啊。之后也做过几次吃,吃一次感慨一次。
在家乡大同,有种做法是一把盐羊肉,羊肉自身的油脂和水分被食盐逼出,加以高温煨出本身的鲜香。就是这样的简单做法,成为来大同吃农家菜必点的菜品。
至简,有时也是一种至繁后的顶尖回归。当前五味加重加浓的风气下,需要的是回归本性。人间至味是清欢,回归到食材的本性,不用功利性的食用价值来估量,享受一种与自然的和谐。我想也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享受。
罗汉菜
罗汉菜,好高大上的名字,实际就是佛教寺院的素大燴菜。为了好听好理解,起个这名。因为寺院的菜来自十方供养,有很多居士买菜送到寺院的。尤其到了夏天,菜不能保鲜长时间,要第一时间来消灭掉。各种菜啊,要按照熟的程度,分先后下锅的顺序。关键还有一点,寺院不能吃发性的蔬菜,即葱蒜等五辛的佐料。无论如何,还要做出来好吃,这就难了。曾发心给师父们做过饭吃,蛮难的真话。用心思考怎么做更有味道,反复试验。总结如下:多放姜,因为蔬菜基本都是属于寒性,在油里一定要煸出姜的香味。花椒大料水不能少,提前泡好,还要量大,我不喜用油煎出花椒大料的香气,感觉这种方法香味不持久,还是泡出的水香味更持久悠长。有了上述几点,一锅罗汉菜就做好了。口感适中,香味悠长,吃起来也不觉得乏味。再在颜色搭配上下点功夫,黑的木耳香菇,红的胡萝卜等等,完美。
罗汉菜在于做菜者的用心程度,我认为。寺院用斋的人多,大家伙什儿的操练,在每个环节都要用心。你的心境决定了这锅菜的好吃程度。一直相信一句话,带着爱心做出来的菜肯定好吃。
你,用心了吗?
选自“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闲来无事时,三五老乡,常常相邀。寻一清净小地,炒上几个家乡小菜,便能从晚上七点,聊到深夜时分。每每回想起当年在家乡的生活、学习片段,老乡们都情不自禁,泪水不知不觉在浓浓的乡情中散落开来……他乡遇故知。方言,成为维系我们这些生活在异地的外乡人的"感情纽带"。说方言,道乡里,遥远的家乡一下子就在眼前。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也一下子就在眼前。方言,牵着我们的手,慢慢地寻回家乡,寻回当年。按理说,我自从大学毕
别以为富家女儿必定有家教,有些没家教的,在传媒封之为名门闺秀。并非看人不起,世家出身的到底秉承家风,礼仪周到,父亲那代才暴发的,一家一家吧,有些有家教,有些没有。有暴发户女儿,央我找赞助人为她的慈善机构捐款,替她找着了,人家一捐几十万,事后她居然连道谢信都没写给人,害得我这中间人不停地代她向人道谢。友问:她有没有写信多谢你?我说一个谢字都没见过,连捐款人都不谢,还懂得谢我?这个人以后别叫我帮她,一
我们小区里经常会有一个拾荒的老太太,满头白发,背几乎驮到了九十度,她经常拎着一个破麻袋,到垃圾桶里去翻捡别人扔掉的瓶子、废纸,换取微薄的收入。有一次我听说这个老太太是有儿子的,我心中对他的儿子便充满了鄙夷———哪怕自己吃再多苦,也不该让年迈的母亲再来受这份罪啊!離我家最近的地铁口,有一个双臂残疾的年轻人,用双脚写字卖钱,维持生计。有一次,我从饭店回来,打包了一些饭菜。我看他可怜,就把饭菜给了他,谁
动极思静,静极思动,人性如此。北京的作家朋友狗子,早先从单位辞职下来写小说,几年过去了,忽然间对枯坐书斋写作感到无法忍受了,想找份工作重新上班。到处联系了一下,一个他以前的校友帮上了忙,那位校友在南京的某大學广播传媒学院当院长,他聘请狗子到学院当代课老师,教大三的剧本写作。寒假过后开讲,一个星期两堂课,一堂课六十元,待遇不低。狗子辞职前一直在杂志社当编辑,从没有教过书,也从没有写过剧本。没写过剧本
在乡下,“骂街”似乎已销声匿迹了。但每每想起,还是挺怀念的。女人若是挂上骂街的名,村里人就会骂女人是泼妇,骂街似乎就是泼妇的代名词。那时的农村,物质匮乏,敝帚自珍。谁家丢了东西都不愿意找大队干部在村里的大喇叭里大喊大叫,因为得点头哈腰向大队干部递烟,赔笑脸,还得献媚叫上诸如大爷、大伯等称呼,当然最看不惯那张好像欠他钱似的黄瓜脸和摇头晃脑的样子,倘若非得上喇叭,就得走过这样的程序,大队干部才会在大礼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的治疗情况,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恰恰得了这种病。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
我不想多说苏州菜怎么好了,因为苏州市每天都要接待几万名中外游客,来往客商,会议代表,几万张嘴巴同时评说苏州菜的是非,其中不乏吃遍中外的美食家,应该多听他们的意见。同时我也发现,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人都说自己的家乡菜好,你说吃在某处,他说吃在某地,究其原因,这吃和各人的环境、习性、经历、文化水平等等都有关系。 人们评说,苏州菜有三大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这三大特点是由苏州的天、地
我参加高中毕业生的同学聚会,见到了三十年没有见面的老同学。一番热闹与感慨,自然不必多说了。真正震动我的,却是大家的婚姻状态。离婚者占三分之一,准备离婚者占三分之一,剩下部分,在大家的逼问之下,面露哀色,说:孩子都这么大了,人到中年了,还有什么可以说的?有人借酒盖脸,望天呼吁,请婚姻幸福者站起来一下,让大家看到光明与希望。人人四顾,竟无一人站起。于是,举坐皆讪然,满脸尽是过来人的无奈。有一位所谓的成
没想到,林子根下的积雪那么平整,深厚,一脚下去竟没过了小腿。而这一排排的白杨树,根根都那么英挺,飒爽,俊朗,神清气爽地耸立在北国的青空之下。我常常透过它那萧疏蓬勃的枝条,忘我地沉浸于美丽的天空,高远,明净,广阔,心便柔曼得白云般在树梢游弋。此时日已平西,洁白的雪地也染上了淡淡的胭脂。几乎没有风,脖颈上大红的围巾也不再像那风中的旗,只有纷披的流苏在肩上微微浮动。雪后的气息像飞琼溅玉的山泉洗涤着肺腑,
我自幼生于农村,也曾去省城念过几天书。参加工作后,事情没做过多少,倒是由于接触过的人多了,一不留神竟也跟着吃了些“好东西”,可心情并没有因此而伟大起来,心中割舍不下的,仍是家乡那种独特的风味小吃———玉米面水饸饹。“打糊糊,煮山药,改善生活是水饸饹”。论起地方风味,水饸饹在广灵县是很有讲究的。它不知源于何朝何代,我只听父辈讲过它从六〇年饿肚时期以后特别是“学大寨”时就更加发扬光大起来。在那时候,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