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大战金刚:怪兽源流考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哥斯拉大战金刚》剧照

  随着好莱坞电影《哥斯拉大战金刚》的上映,“怪兽电影”—最能代表大银幕奇观效果的电影题材,终于重回大众视线。
  哥斯拉与金刚,一个被称为“怪兽之王”,一个被称为“怪兽之祖”,它们都是主流流行文化的产物,却来自不同的文化体系,并有着足够的代表性。这足以令人们在二者身上寻找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同源不同流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只有那些体型足够大且未知的生物才有被冠以“怪兽”的资格。怪兽的英文“kaiju”,是一个日本词语,字面翻译为“奇怪的生物”。“kaiju”一词起初在西方用来形容日本特摄片中的怪兽或者日本民间传说中的鬼怪,后来被引申为特指“体型巨大的非自然性生物”。而异形、狼人、吸血鬼这些小一号的生物,通常被称为“怪物”,英文为“monster”。
  无论是西方的“monster”还是东方的“kaiju”,它们共同代表着未知与奇观。文学作品中,很早就出现了怪兽的身影,但19世纪末电影被发明以来,苦于技术无法实现,怪兽的身影在20世纪才出现。
  1933年由梅里安·C.库珀导演的《金刚》可以说是怪兽类电影的鼻祖,虽然该片不是最早的怪兽电影,但绝对是那个年代最知名、最时髦的作品,并开创了“特技电影”的先河。《金刚》的成功影响了后世许多电影,也为西方怪兽电影衍生出一套“基本法”,这个模式至今未被打破:第一,怪兽生活在远离人类文明的荒蛮之地,要么在丛林,要么在海底,反正是人类去不到的地方。而且怪兽身上保留着原始生物的特征,它们不会遵循各种规则,唯一的行动指南就是破坏。
  第二,怪兽会“进入”人类文明,登陆大都市,第一任务就是攻击地标建筑,像帝国大厦、金门大桥、埃菲尔铁塔—就跟怪兽提前预习过旅游指南一样,哪座建筑最有名他们就朝哪里下手。
  由此可见,称金刚为“怪兽之祖”,当之无愧。
  不过,在西方的怪兽电影中,以金刚为代表的怪兽,荒蛮、野性的特性被进一步放大,这个特点却成为了东西方怪兽最大的不同之处。
  《金刚》在模式、特效方面的创举影响深远,最大的受益者是日本。日本特摄电影是将怪兽电影发扬光大的关键一环,最大的功臣就是特摄导演本多猪四郎与设计师圆谷英二。
  圆谷英二受到《金刚》的启发,融合了暴龙、禽龙、剑龙以及鳄鱼的外形,设计出了哥斯拉的形象。本多猪四郎当年骑着自行车去过刚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广岛,目睹了人间地狱般的惨状,又在电影里融入了末世危机、存在主义恐慌、反战和科技恐惧的主题,这是《哥斯拉》区别于《金刚》的主要特点,并且发展為一套独立的类型。
  1954年,东宝公司出品的《哥斯拉》横空出世,哥斯拉在电影中被描述为被核辐射污染的巨大、暴力的史前生物。这个怪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副产品,更加凶残、为毁灭人类而生,影片充斥着战争阴霾和末日景象。
  在早期的《哥斯拉》作品中,这个大家伙遭受了核污染,具备了“原子吐息”功能,象征着撒向人类的怒火。哥斯拉代表着以核威胁为首的科技恐惧,在当时冷战、核武器阴霾下特殊环境下,是它走向世界的主要原因。
  基于这一点,哥斯拉也被称为“怪兽之王”。
  一个是怪兽之祖,一个是怪兽之王,金刚与哥斯拉可谓同源不同流,它们不同的出身,也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有异有同


  首先,在体现荒蛮与文明的对弈上,东西方怪兽电影有所不同。
  以《金刚》为代表的西方怪兽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更加突出原始的奇观性。
  比如《侏罗纪公园》《极度深寒》等怪兽类电影,代表着人类对史前生物的好奇以及恐惧;《巨猩乔阳》《尼斯湖怪》代表着人类对神秘大自然的向往和史前类动物的痴迷;《失落的世界》《海底两万里》《被时间遗忘的土地》则突出人类在探索大自然中遭遇不可预知的前景。
  无论哪种类型,荒蛮、原始成为西方主流怪兽电影的一个标签。在这些怪兽身上,拥有自然界生物的特质,雄壮而危险,人们对抗怪兽,代表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面临的可能性,同时,也象征着未开化的自然对人类文明的冲击。
东方的怪兽电影,怪兽们不但都是科技的产物,诞生地也大都出现在地球另一半甚至来自外星,而自身原因被撇了个干干净净。

  而东方怪兽电影,无论是《哥斯拉》还是《奥特Q》,乃至韩国出品的《汉江怪物》,有的是人类科技的副产品,有的来自外星—它们都是科技的产物。
  因为在以佛教、道教盛行的东方人信仰中,原始与自然早不是荒蛮,更偏向于图腾。在以《山海经》为主的文学作品中,那些奇形怪状的生物善恶有别,但从根本上来说,东方人对自然的崇拜因素要大于猎奇性,因此也会塑造出龙、麒麟、凤凰这些代表着吉祥的生物,将其称为“瑞兽”“神兽”。
  同时18、19世纪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文化的冲击,一方面传播了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也使得东方文化产生抵触,这一点也投射在了文学、影视作品中。东方的怪兽电影,怪兽们不但都是科技的产物,诞生地也大都出现在地球另一半甚至来自外星,而自身原因被撇了个干干净净。
  比如韩国电影《汉江怪物》,擅长阶级和文化隐喻的导演奉俊昊,将电影打造成一个典型的政治寓言:跟《哥斯拉》相同,汉江怪物也是来自美方的试验副产品,将怪兽的诞生源头推给了西方世界,而且怪物登陆城市之后,第一个受害者就是一个美国大兵,而美国大兵为何成为受害者?他是为了救韩国平民而被怪兽攻击……
  其次,来去之间的模式不同。
  从剧作的角度上而言,西方怪兽电影受到了美式西部片的启发,后者的典型模式就是外来人进入特定的区域打破当地的既定结构,代表着人类文明对荒蛮之地的征服。同样地,西方怪兽电影也是如此,人类总是会有意无意踏入怪兽的领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结构,因而引发出文明与荒蛮之间的冲突。   无论是《金刚》还是《大白鲨》《史前巨鳄》,人类与怪兽之间都形成了一种文明冲突。多数情况下,怪兽的一方总是代表着原始自然的壮阔或凶险,影片往往讽刺人类改造自然可能出现的恶果。
  对于东方怪兽电影来说,大多怪兽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并不存在自然与文明的对冲,而是突出人类科技文明进程下自然界的反噬。
  怪兽的领地被破坏,生存空间缩小,这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如《哥斯拉》诞生的根源,一个受核辐射污染而基因突变为怪兽的生物,带着二战罹难者的怨气和人类对原子战争的恐惧逆袭。
  西方怪物遭遇到入侵者,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和原始本能与入侵者形成冲突;东方怪物则在人类干预的情况下,成为人类社会的入侵者,它们暴戾、阴郁让人不寒而栗,明显隐含着对人类文明的反思。
2005年的电影《金刚》剧照

融会贯通


  最先发生改变的是哥斯拉。当金刚等怪兽在好莱坞厮混于B级片之时,哥斯拉则率领着东方怪兽,先一步打入主流文化。
  哥斯拉的“出身”不太好,在早期的《哥斯拉》作品中,这个大家伙是可怕、凶猛的象征,形象可谓负面。但无心插柳之处在于,当时哥斯拉是演员钻进模型里去扮演,模型过于笨重,导致银幕上的哥斯拉动作笨拙可笑,反倒赢得了很多观众喜爱。
  随着科技恐惧的淡化,哥斯拉逐渐成为一个中性怪兽的代表,有时甚至会站在人类的一方保护地球免受外来者入侵。再后来,怪兽特摄电影也渐渐向儿童开放。1967年,根据剧情和市场的需求,哥斯拉变得更加“柔和”,深受小朋友的喜爱。甚至在1975年之后,哥斯拉成为了正义的化身。虽然这个大怪兽依然会搞破坏,但是,只要地球受到威胁,哥斯拉总是会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方,其“核辐射变异”的出身,也早已被时代所抛弃。
  从核威胁的代言人到自然界的守护者,从人人畏懼的阴郁怪兽到中性呆萌的哥斯拉,这一点正是这只大怪兽走向世界的关键之一。2014年由好莱坞拍摄的新版《哥斯拉》的设定大致如此。
怪兽电影诞生于美国,漂洋过海去日本“留学”之后归来,又被以美版《哥斯拉》《环太平洋》为首的好莱坞风格粉饰一新。

  金刚的转化大致也是如此。金刚在影史生涯中出镜率并不是很高,但作为“怪兽之祖”,金刚可以说是见证了西方怪兽电影的蜕变。就拿2005年的彼得·杰克逊版《金刚》来说,该片与1933年老版《金刚》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女主角对金刚态度的转变。
  怪兽喜欢追美女,大部分怪兽电影中都会存在一个花瓶角色,她们是怪兽追逐、绑架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当年金刚为后世同类电影定下的“基本法”之一。倒不是怪兽喜欢美女,这样设定只是为了突出悬殊的实力差距,增强戏剧张力。
  如2005年《金刚》中的女主角与史前巨兽之间产生的那种跨越种族的情感,则是随着时代审美的进化而来—自然不再是我们的敌人。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越来越多地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东西方文化求同存异的地方。
  《侏罗纪公园》也是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典型例子。电影带有西方怪兽电影的特征,但恐龙则是科技基因的产物,也有着科技恐惧的心理在其中。科技手段只是“复活”了恐龙,但恐龙在一座小岛上与世隔绝,代表着原始自然之力;整部电影象征着自然的狂暴,最终结果指向人类科技无法干预自然。在2015年的《侏罗纪世界》中,这样的特征更加明显—人类科技原创的T-REX基因恐龙,就被自然象征的暴龙、迅猛龙、沧龙联手消灭。
  如今,代表主流文化的商业电影为了保证票房,早已淡化了地域间的差异,追求的就是求同存异、融会贯通,很多怪兽电影都具备了《金刚》与《哥斯拉》的双重特点。可以说,怪兽电影诞生于美国,漂洋过海去日本“留学”之后归来,又被以美版《哥斯拉》《环太平洋》为首的好莱坞风格粉饰一新。
  《哥斯拉大战金刚》中,哥斯拉与金刚,除了各自招牌的原子吐息与金刚捶胸等特征外,在它们身上,几乎看不到早期出身的影子了。哥斯拉被设定为史前巨兽种族之一,象征着自然之力;金刚来自荒蛮,是地心世界的统治者,甚至可以与聋哑小女孩进行手语交流。两个电影中曾经“不共戴天的种族”,最终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的香港,联手消灭了诞生于人类科技并失控的机械哥斯拉。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阅读和写作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应该进一步推广“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本文主要围绕初中英语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展开分析论述,首先介绍初中英语创建“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在初中英语中实施“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写作一体化;构建意义;实现途径  英语教学本身作为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从对我国高校翻译教学现状的调查来看,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是现阶段的主要问题。随着“互联网 ”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基于此,笔者将结合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互联网 ”如何有利于英语翻译教学,并利用“互联网 ”技术改革创新英语翻译教学,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课堂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  【作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在合作互助的过程中实现英语学习水平的提升。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方法  【作者简介】李萍,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东峰中学。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更加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善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欲望,提高语言技能和综合水平。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在初中英语培养学生兴趣策略,望给予教师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生;兴趣;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宫丽艳,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在教育领域也有着重要地位。初中英语
【摘要】各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多元化的外语人才观,结合本校实际,突出特色,更新师资队伍配比,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联合,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选修一些文化类课程,培养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加强对学生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播使命感,培养学生国家意识,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多元化外语人才;文化
阿斌是个开朗的小伙子,唯一遗憾的是快三十岁了还是单身一人,自己也很着急。他在市中心上班,每天早上八点钟得准时去坐地铁,而且他还有个小怪癖,总喜欢坐在最后一节车厢。  这天他刚上地铁就看见里面有位红衣女孩,正是自己喜欢的类型。阿斌好久没有这样心动的感觉了,于是一路上都偷偷瞄向对方,女孩却始终专注地看着外面。阿斌到站时女孩也急匆匆地下了,看样子赶着去上班。阿斌心里突然有些激动,原来两人目的地一样,说不
【摘要】词汇学习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新课程标准关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相关要求来说,当前的英语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英语单词的解释比较片面,而且对于词汇的运用情况也不够重视等。语境理论的出现和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要求相关英语老师认真探索语境理论,而且在词汇教学工作中应用,这样的话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相关英语词汇,并且有利于进行记忆,能够一定程度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初中英语教学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本土化教学实践,笔者开展了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的研究。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情境教学法的概念,指出情境教学法的特征:注重情感因素、强调学生主动发展,分析运用了情境教学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将语言运用于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成为知识的开拓者;第二部分在对目前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过度关注情
【摘要】随着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有很多的学者将具体的语言学理论指导翻译实践。语篇衔接理论作为语篇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创建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文分析培根《论读书》王佐良译本中的语篇衔接现象,通过比较英汉散文翻译中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而总结王佐良先生在处理这方面问题时所采取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衔接理论;翻译技巧;《论读书》  【作者简介】于佳利(1995-),女,汉族,秦皇
【摘要】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是里程碑式的作家。与莎士比亚的其他喜剧相比,《第十二夜》显得更为深刻一些。作为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和最重要作品之一,《第十二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整个剧本以浪漫的戏剧形式展开,带有一定程度的对爱情、友谊和生命之美的崇拜。莎士比亚认为《第十二夜》是该系列中最复杂的一部。这部作品最有能力展示莎士比亚的写作风格和才華。在《第十二夜》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多种方法来构建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