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比较的含义出发,根据比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比较的对象、内容、形式及意义四个方面在《硅和二氧化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作了初浅的探究,以期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比较法;《硅和二氧化硅》;应用
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认定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学化学基础内容中有许多知识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纵横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各自特征和彼此的联系,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以获得牢固的基础知识,提高课堂的效率。下面就比较法在《硅和二氧化硅》这节教学中的应用做个简要分析。
首先是确定比较的对象。任何事物间都有相同点和相异点,如果相同点越多或相异性越明显,那么比较的意义价值就越大。我们在确定比较的对象时应选取与被比较对象有较多相似性或具有明显相反性的事物。另外,比较的对象中最好有一个是学生熟悉的、清楚的、稳定的比较“原形”,便于学生把其他对象与“原形”进行充分比较。如比较CO2 2NaOH=Na2CO3 H2O、CO2 Ca(OH)2=CaCO3↓ H2O的异同时,学生应该先掌握“CO2 Ca(OH)2=CaCO3↓ H2O”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类别、反应的条件、反应时有无沉淀生成等,那么与“CO2 2NaOH=Na2CO3 H2O”进行比较就很容易,并且能较深刻地掌握这些知识。在本节“硅”的教学中,我们选取碳与硅进行比较。碳的性质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碳和硅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具有相同点(同主族),金刚石与晶体硅在物理性质以及晶体类型上也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在某些化学性质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如硅能与氢氟酸反应、能与强碱氢氧化钠反应,而碳则不能,两者的比较价值很大。在本节“二氧化硅”的教学中,则选二氧化碳与之比较。二氧化碳的性质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它与二氧化硅化学式相似,但物理性质上的相异性很明显,一个是气体,一个是坚硬难熔的固体。在化学性质上两者作为酸性氧化物具有某些相似性,但二氧化硅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如能与氢氟酸反应、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硅酸)等。把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对二氧化硅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是确定比较的内容。比较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使其能抓到异中之同、同中之异,抓住本质特征进行比较。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的内容一般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如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但要讲究一定的逻辑性。对于“硅”的教学,一般应按照“位置—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顺序,从周期表中的位置出发,由原子结构上的异同引出C—C键、Si—Si键键长、键能的比较,再到金刚石、晶体硅结构的比较和熔沸点、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刻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由C—C键、Si—Si键键长、键能的比较过渡到化学性质的比较,如与非金属氧气、氯气的反应,与强酸强碱的反应,还可从还原性、反应条件等方面多角度比较。对于“二氧化硅”的教学,我们就从晶体类型、氧化物的类别、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以及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等方面与二氧化碳进行比较,由现象深入本质,由结构到性质,全面深刻把握两者的共性与二氧化硅的特性。
再次是关于比较的形式。比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原则上力求简洁明了。在本节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实物或图片展示、演示实验以及表格框图等形式进行比较,或应用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效果,给学生以深刻印象。
比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通过比较可以区分硅和碳、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的异同,有利于事物本质的暴露,形成合理知识结构,防止知识的混淆;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防止负迁移;通过比较,为科学探究或创新思维提供新的线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法的教学让学生把比较法应用到平时的自主学习中,培养“比较”的学习能力,养成“比较”的学习习惯,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比较法;《硅和二氧化硅》;应用
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认定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学化学基础内容中有许多知识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纵横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各自特征和彼此的联系,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以获得牢固的基础知识,提高课堂的效率。下面就比较法在《硅和二氧化硅》这节教学中的应用做个简要分析。
首先是确定比较的对象。任何事物间都有相同点和相异点,如果相同点越多或相异性越明显,那么比较的意义价值就越大。我们在确定比较的对象时应选取与被比较对象有较多相似性或具有明显相反性的事物。另外,比较的对象中最好有一个是学生熟悉的、清楚的、稳定的比较“原形”,便于学生把其他对象与“原形”进行充分比较。如比较CO2 2NaOH=Na2CO3 H2O、CO2 Ca(OH)2=CaCO3↓ H2O的异同时,学生应该先掌握“CO2 Ca(OH)2=CaCO3↓ H2O”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类别、反应的条件、反应时有无沉淀生成等,那么与“CO2 2NaOH=Na2CO3 H2O”进行比较就很容易,并且能较深刻地掌握这些知识。在本节“硅”的教学中,我们选取碳与硅进行比较。碳的性质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碳和硅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具有相同点(同主族),金刚石与晶体硅在物理性质以及晶体类型上也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在某些化学性质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如硅能与氢氟酸反应、能与强碱氢氧化钠反应,而碳则不能,两者的比较价值很大。在本节“二氧化硅”的教学中,则选二氧化碳与之比较。二氧化碳的性质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它与二氧化硅化学式相似,但物理性质上的相异性很明显,一个是气体,一个是坚硬难熔的固体。在化学性质上两者作为酸性氧化物具有某些相似性,但二氧化硅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如能与氢氟酸反应、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硅酸)等。把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对二氧化硅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是确定比较的内容。比较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使其能抓到异中之同、同中之异,抓住本质特征进行比较。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的内容一般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如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但要讲究一定的逻辑性。对于“硅”的教学,一般应按照“位置—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顺序,从周期表中的位置出发,由原子结构上的异同引出C—C键、Si—Si键键长、键能的比较,再到金刚石、晶体硅结构的比较和熔沸点、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刻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由C—C键、Si—Si键键长、键能的比较过渡到化学性质的比较,如与非金属氧气、氯气的反应,与强酸强碱的反应,还可从还原性、反应条件等方面多角度比较。对于“二氧化硅”的教学,我们就从晶体类型、氧化物的类别、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以及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等方面与二氧化碳进行比较,由现象深入本质,由结构到性质,全面深刻把握两者的共性与二氧化硅的特性。
再次是关于比较的形式。比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原则上力求简洁明了。在本节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实物或图片展示、演示实验以及表格框图等形式进行比较,或应用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效果,给学生以深刻印象。
比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通过比较可以区分硅和碳、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的异同,有利于事物本质的暴露,形成合理知识结构,防止知识的混淆;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防止负迁移;通过比较,为科学探究或创新思维提供新的线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法的教学让学生把比较法应用到平时的自主学习中,培养“比较”的学习能力,养成“比较”的学习习惯,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