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作文教学辅导课凭借教师一张口的点拨引导、一支粉笔的提炼纲要和一群学生的相互交流,总显得单调乏味。
将多媒体介入作文教学后,仿佛注入了活力,因为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优美动听的声音,打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要求的尴尬的作文教学场面,使学生身临其境。
近几年,我认真有效地尝试了在习作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图、文、声、色、影像的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培养了学生的写作素养,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下面,我就近几年作文教学中有机整合多媒体的实践谈谈体会。
运用多媒体设置入口,激发写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展眼界、提高能力、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如果要学生主动进行作文,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可是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为主导,学生只能被灌输。从命题到训练,从批阅到评改,学生亦步亦趋,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受到压制,自然就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然而,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信息,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为学生创造一个音像俱全的多彩情景,唤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习作教学中,总是设置一个最佳入口,有时先声夺人,有时开门见画,有时情景再现,通过音乐、画面、视频等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耳朵等感觉器官,使其产生愉悦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辅导上苏教版《习作2:推荐班级里的小能人》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几个奖牌,分别命名为读书之星、保健王、小明星,再辅以激励性的语言:“大家来推荐,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小能人,谁就能夺得这些奖章”。以“奖章”为入口,非常具有积极效应,一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辅导学生《写一处景物》时,我预先在校园内拍摄了《美丽的喷水池》制作成课件。课堂上,我凭借柔和舒缓的音乐把校园中这片美丽的景致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葫芦形的喷水池介于南北两幢教学楼中间,边缘是怪石嶙峋的假山,周围有鹅卵石小径和各种奇花异草,池中的喷口在喷吐着水花,有的如蛟龙,有的像喇叭,有的似交织的水网。当平日里熟视无睹的场景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都兴奋极了,多么亲切的画面啊。多媒体诱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深厚的感情,也唤醒了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从老师要我写,进入到自己想要迫切描绘美丽喷水池的最佳状态。
运用多媒体生成情景,培养观察习惯
大千世界是个丰富的习作资源库,但由于小学生受思维的限制,他们往往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不够,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模糊凌乱,致使积累贫乏,自然就难以写出真实的个性飞扬的文章。
如何让学生在写作前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从而获取写作素材呢?多媒体助了习作课堂一臂之力,因为它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景、物、事等再现于课堂,通过再现、定格、反复凸显等直接生成情景,给学生以丰富的素材,从而引起认真的观察。
例如,我在教学生《写一种植物》之前的备课中想到:学生可能缺少实践,对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了解模糊,这定会阻碍习作的观察和表达,因此我特别采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集中展现了一棵桃树成长的全过程。通过播放,学生真切地了解到这些知识:桃树是先开花后长叶的,花朵是粉色的,桃树并不高大,枝桠并不像松树那么直,毛桃的腹部横着一条美丽的纹痕。媒体通过一些定格、反复、放大的技术向学生展现了桃树从“开花—长叶—结出毛桃—成熟”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抓住桃树生长的主要特征缩短了它的生长周期,却在情景生成中给学生以一个全面的感知桃树的过程。录像、图片的播放和资料的介绍提供了详实的素材,学生可以据此有所侧重地仔细观察,从而在写作中言之有物。
运用多媒体切入要点,丰富想象能力
想象是学生写作的翅膀,但是想象不是凭空捏造的,想象也要找准基点。多媒体由于具有图、文、声、色的多种刺激功能,如果找到切入的要点,定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我在一篇习作指导中需要通过一些象声词引导学生想象一个场景,进而进行场面描写。我就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课件先单独播放“嘀嘀、突突、沙沙、叽叽喳喳”的声音让学生凭着经验猜想这是什么事物发出的;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感知也被调动起来后,我连续播放这些声音,让孩子们又一次猜想这是什么场景中的声音。这样大大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最后通过实情播放使学生对早晨上学路上的特定情景有了更加感性的资料,从而使这篇想象作文有了比较圆满的内容。
再如我在辅导学生写一篇《参观记》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摄录了学生参观生物万象廊的情景。当学生坐在课堂里准备写作之前我特别有意地点击了万象廊中的一些事物,奇形怪状的各种贝壳展现出来了,我让学生观其形,想象它们像些什么,这样在习作中学生就出现了许多很生动的比喻句。是多媒体给学生以一个想象的切入要点,大大丰富了想象力,从而使习作有血有肉生动有加。
运用多媒体紧扣细节,提高认识能力
作文语言的具体性就是表现在能抓住细节进行叙事、抒情、点评,写出真实的感悟。媒体的很多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去完善体悟过程,从而提高认识能力。
例如我在辅导学生写一篇电影观后感中,先让学生集中观看了电影《隐形的翅膀》,在习作课堂上,我用媒体剪辑了一些特别感人的细节场面,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进行特别观察,通过回放和提示,学生的理解、感悟、思辨的能力在提高,从而对主人公身残志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因为有情有景有感有悟,所以在习作中学生往往会抓住一些电影细节夹叙夹议夹抒情,既真实又感人。
运用多媒体展示例文,提高模仿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他们每个个体都拥有教材,但教材中的例文在结构上、在谋篇上、在立意上、在顺序上给予学生的诸多启示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利用媒体技术可以克服这个讲述的困难。例如,我在教学生写一篇《看图对话作文:小白兔采蘑菇》之前,先将例文《乌鸦反哺》展示给学生,然后具体地讲述了例文的几种对话特点,有的提示语在前,有的提示语在后,也有的提示语在中间。媒体通过对“提示语”的变色,对“对话”的加下划线等手法,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轻松地解决了表达的问题,使学生有了模仿范例的体验。
运用多媒体提供借鉴,发展运用能力
学生写作文其实就是一个运用已学旧知进行文字整合的过程。学生的已学旧知中不乏美言佳词,但往往有的全闷在葫芦里不善用,有的干脆想不起来,在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作文准备后将要写作之前,我往往会利用媒体制作一个或数个页面,将有可能适合于本篇作文表达的许多妙词佳句甚至精彩片断以滚动的形式或定格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在埋头写作之前先用这些武装一下头脑,这样写作时就有备无患,可以信手拈来了。这绝不是抄袭,而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为我所用,长此以往学生遣词造句的运用能力就得到了长足发展。
运用多媒体凸现原作,提高修改能力
写好作文需要修改,如果是学生的个体自批,或老师的单向面批,其收效只能是针对一个学生的,而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这种局面。
比如有一次我辅导学生写过《妈妈的手》后,看到一位学生的作文中有几个错误是比较具有典型性的,我想集体面批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修改能力。于是我及时将这篇文章投射出来,通过电子白板,引导学生进行圈、画、评、改,学生当众当起了小老师,其积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媒体技术的运用扩大了师生对接、沟通、交流的面,长此以往,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那么多小“啄木鸟”的共同关注下,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感受到多媒体利用其优势激活了作文教学,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将多媒体介入作文教学后,仿佛注入了活力,因为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优美动听的声音,打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要求的尴尬的作文教学场面,使学生身临其境。
近几年,我认真有效地尝试了在习作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图、文、声、色、影像的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培养了学生的写作素养,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下面,我就近几年作文教学中有机整合多媒体的实践谈谈体会。
运用多媒体设置入口,激发写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展眼界、提高能力、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如果要学生主动进行作文,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可是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为主导,学生只能被灌输。从命题到训练,从批阅到评改,学生亦步亦趋,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受到压制,自然就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然而,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信息,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为学生创造一个音像俱全的多彩情景,唤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习作教学中,总是设置一个最佳入口,有时先声夺人,有时开门见画,有时情景再现,通过音乐、画面、视频等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耳朵等感觉器官,使其产生愉悦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辅导上苏教版《习作2:推荐班级里的小能人》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几个奖牌,分别命名为读书之星、保健王、小明星,再辅以激励性的语言:“大家来推荐,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小能人,谁就能夺得这些奖章”。以“奖章”为入口,非常具有积极效应,一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辅导学生《写一处景物》时,我预先在校园内拍摄了《美丽的喷水池》制作成课件。课堂上,我凭借柔和舒缓的音乐把校园中这片美丽的景致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葫芦形的喷水池介于南北两幢教学楼中间,边缘是怪石嶙峋的假山,周围有鹅卵石小径和各种奇花异草,池中的喷口在喷吐着水花,有的如蛟龙,有的像喇叭,有的似交织的水网。当平日里熟视无睹的场景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都兴奋极了,多么亲切的画面啊。多媒体诱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深厚的感情,也唤醒了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从老师要我写,进入到自己想要迫切描绘美丽喷水池的最佳状态。
运用多媒体生成情景,培养观察习惯
大千世界是个丰富的习作资源库,但由于小学生受思维的限制,他们往往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不够,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模糊凌乱,致使积累贫乏,自然就难以写出真实的个性飞扬的文章。
如何让学生在写作前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从而获取写作素材呢?多媒体助了习作课堂一臂之力,因为它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景、物、事等再现于课堂,通过再现、定格、反复凸显等直接生成情景,给学生以丰富的素材,从而引起认真的观察。
例如,我在教学生《写一种植物》之前的备课中想到:学生可能缺少实践,对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了解模糊,这定会阻碍习作的观察和表达,因此我特别采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集中展现了一棵桃树成长的全过程。通过播放,学生真切地了解到这些知识:桃树是先开花后长叶的,花朵是粉色的,桃树并不高大,枝桠并不像松树那么直,毛桃的腹部横着一条美丽的纹痕。媒体通过一些定格、反复、放大的技术向学生展现了桃树从“开花—长叶—结出毛桃—成熟”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抓住桃树生长的主要特征缩短了它的生长周期,却在情景生成中给学生以一个全面的感知桃树的过程。录像、图片的播放和资料的介绍提供了详实的素材,学生可以据此有所侧重地仔细观察,从而在写作中言之有物。
运用多媒体切入要点,丰富想象能力
想象是学生写作的翅膀,但是想象不是凭空捏造的,想象也要找准基点。多媒体由于具有图、文、声、色的多种刺激功能,如果找到切入的要点,定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我在一篇习作指导中需要通过一些象声词引导学生想象一个场景,进而进行场面描写。我就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课件先单独播放“嘀嘀、突突、沙沙、叽叽喳喳”的声音让学生凭着经验猜想这是什么事物发出的;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感知也被调动起来后,我连续播放这些声音,让孩子们又一次猜想这是什么场景中的声音。这样大大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最后通过实情播放使学生对早晨上学路上的特定情景有了更加感性的资料,从而使这篇想象作文有了比较圆满的内容。
再如我在辅导学生写一篇《参观记》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摄录了学生参观生物万象廊的情景。当学生坐在课堂里准备写作之前我特别有意地点击了万象廊中的一些事物,奇形怪状的各种贝壳展现出来了,我让学生观其形,想象它们像些什么,这样在习作中学生就出现了许多很生动的比喻句。是多媒体给学生以一个想象的切入要点,大大丰富了想象力,从而使习作有血有肉生动有加。
运用多媒体紧扣细节,提高认识能力
作文语言的具体性就是表现在能抓住细节进行叙事、抒情、点评,写出真实的感悟。媒体的很多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去完善体悟过程,从而提高认识能力。
例如我在辅导学生写一篇电影观后感中,先让学生集中观看了电影《隐形的翅膀》,在习作课堂上,我用媒体剪辑了一些特别感人的细节场面,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进行特别观察,通过回放和提示,学生的理解、感悟、思辨的能力在提高,从而对主人公身残志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因为有情有景有感有悟,所以在习作中学生往往会抓住一些电影细节夹叙夹议夹抒情,既真实又感人。
运用多媒体展示例文,提高模仿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他们每个个体都拥有教材,但教材中的例文在结构上、在谋篇上、在立意上、在顺序上给予学生的诸多启示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利用媒体技术可以克服这个讲述的困难。例如,我在教学生写一篇《看图对话作文:小白兔采蘑菇》之前,先将例文《乌鸦反哺》展示给学生,然后具体地讲述了例文的几种对话特点,有的提示语在前,有的提示语在后,也有的提示语在中间。媒体通过对“提示语”的变色,对“对话”的加下划线等手法,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轻松地解决了表达的问题,使学生有了模仿范例的体验。
运用多媒体提供借鉴,发展运用能力
学生写作文其实就是一个运用已学旧知进行文字整合的过程。学生的已学旧知中不乏美言佳词,但往往有的全闷在葫芦里不善用,有的干脆想不起来,在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作文准备后将要写作之前,我往往会利用媒体制作一个或数个页面,将有可能适合于本篇作文表达的许多妙词佳句甚至精彩片断以滚动的形式或定格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在埋头写作之前先用这些武装一下头脑,这样写作时就有备无患,可以信手拈来了。这绝不是抄袭,而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为我所用,长此以往学生遣词造句的运用能力就得到了长足发展。
运用多媒体凸现原作,提高修改能力
写好作文需要修改,如果是学生的个体自批,或老师的单向面批,其收效只能是针对一个学生的,而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这种局面。
比如有一次我辅导学生写过《妈妈的手》后,看到一位学生的作文中有几个错误是比较具有典型性的,我想集体面批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修改能力。于是我及时将这篇文章投射出来,通过电子白板,引导学生进行圈、画、评、改,学生当众当起了小老师,其积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媒体技术的运用扩大了师生对接、沟通、交流的面,长此以往,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那么多小“啄木鸟”的共同关注下,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感受到多媒体利用其优势激活了作文教学,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