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国各地之所以出现众多的校园贷的负面事件,是由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的,笔者认为大学生的非理性、非绿色消费等个人因素是造成校园贷悲剧的主要根源。本文在校园贷悲剧根源的个人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关于绿色消费和校园贷的调查分析,指出大学生绿色消费方式的养成是理性对待校园贷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校园贷 绿色消费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比如蚂蚁花呗、借呗、京东白条这类电商平台,趣分期这类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名校贷等 P2P 借贷平台,还有许多非法小额贷款公司。由于校园贷具有门槛低、操作便利等特点,再加之平台经营不规范、高利率等问题,自2015年以来,校园贷假借分期付款、创业、兼职之名,行高利贷之实,由此导致的一起起“欠贷自杀”“暴力催债”等负面事件不断见诸于报端,严重扰乱了正常校园秩序。
1.校园贷悲剧的根源分析
1.1校园贷悲剧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大学生,从不同的网贷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最后无力偿还跳楼自杀。2016年6月12日,“裸贷”惊现大学生群体: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作为要挟逼迫借款人偿还高额本息。2016年8月10日,校园贷再爆乱象:学生刷单负债百万。2017年4月11日,厦门某学院女生因陷"校园贷",在泉州一宾馆自杀。其家人曾多次帮她还钱,期间曾收到过"催款裸照"。2017年8月15日,20岁的北京某高校大学生,在老家溺水而亡,之后他的手机还不间断收到威胁恐吓其还款的信息。2017年8月24日,武汉某高校学生因欠"校园贷"4000元,一年时间滚到50余万元。2017年9月7日,21岁的陕西某大二学生贷款20多万,用于同学聚餐以及偿还贷款等,无力偿还时跳江自杀。2018年5月17日,西安某大学生在保定市政府附近一个废品收购站服毒自杀后,其手机还每天接到大量来自网贷平台的催款电话。
1.2校园贷悲剧根源的个人因素分析
全国各地之所以出现众多的校园贷的负面事件,是由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的,违法放高利贷及各种暴力催款者固然要接受法律的应有惩罚,但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却是最根本的悲剧根源。
1.2.1过度消费和攀比之风。过度消费是指脱离现实经济条件与合理需求的消费。主要表现为超前性消費、挥霍型消费和炫耀型消费,把高消费当做实现优越感和虚荣心的手段。大学生消费欲望越强,攀比之风越严重,越容易选择校园贷。是否选择校园贷主要看大学生个人意愿,当学生认为校园贷利大于弊,就会接受校园贷,也就愿意使用校园贷。由此可见,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消除攀比风气,是否能养成理性消费、不盲目消费、不过度或超前消费、不贪慕虚荣、不跟风、不炫富的绿色消费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2.2自控能力差。面对种种消费及购物诱惑,自我控制能力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冲动性购买行为,从而促使一些大学生采取校园贷等超前消费方式。
1.2.3人际信任水平高。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人际信任程度较高,乐于帮助他人,对校园贷的高风险缺乏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人际信任度呈显著负相关。具有较高人际信任程度的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就差,最终被人利用而莫名其妙地背负上校园贷及高额的利息,成为受害者。
鉴于以上原因,本课题组在调查分析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的基础上,力求找到大学生不良校园贷的根源,使其认识到校园贷的危害性,从而培养绿色消费方式,杜绝不良校园贷。
2.大学生绿色消费的现状分析
本课题组认为绿色消费就是可持续性消费,是指一种适度节制消费,是满足自身合理需求并符合自身经济状况的理性消费,是一种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鉴于此绿色消费理念,本次调查重点关注大学生是否存在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是否依赖网络贷款以及对网络贷款的认识等。从调查情况来看,尽管大学生就绿色消费尤其是环保消费和废物回收利用等方面做的还不是很理想,但整体来说,大多数学生的消费理念还是比较理性的,很少出现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对网络贷款的认识还比较理智,也没有出现大量的依赖情况。
2.1调查显示,大多同学消费水平还算正常理性消费,当遇到特殊情况出现资金紧张时,大多数同学都会寻求家人资金帮助,或是找同学借,或是自己打工挣钱,很少有同学去选择网络贷款。在问及大学生“每个月的开销大概有多少”时,花费“1000元—1500元”的占53.55% ,花费“500元—1000元”的占31.15%,花费“1500元—2000元”的占9.29%,花费在“500元以下”和“2000元以上”的都在极少数,在3%左右;在问及“大学生对于资金紧张的状况会如何处理”时,选择“寻求家人资金帮助”的占75.41%,其次是“找同学借钱”的占 38.25%,再者“短期内打大量零工”的占20.77%,选择“银行贷款(信用卡透支等方式)”的占10.93%,选择“其他”的占6.01%。
2.2对于校园网络贷款,大多数同学听说过,但是真正去使用网络贷款的却在少数,选择“听说过,但是身边很少有人使用 ”的占59.56%,“听说过,而且身边有人在使用”的占31.15%,选择“没听说过”的占8.74%;大多数同学能认识到网络贷款所存在的风险问题,选择“风险很大且学生不可控制”的占到67.76%,选择“有一定风险但可以通过完善制度逐渐减小”的占到37.70%,完全无视校园贷风险的仅占2.19%,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对使用网络贷款还是持谨慎态度。在问及“出于什么原因没有选择网络贷款”时,选择“不信任网贷平台担心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的占45.90%,“不需要透支消费这种方式”的占44.81%,“没有超经济能力消费需求 ”的占38.80%,“不喜欢超前消费这种方式 ”的占32.79%,“担心会给个人信用记录留污点 ”的占30.05% ,“利息太高”的占14.21%,“未听说过这种消费方式”的占11.48%; 2.3对于网络贷款,大学生“只是知道按时还款”的占 39.89% ,“有一定的观念,大致知道一些平台运行机制”的占34.43%,“非常了解,懂得使用法律等手段维护权益”的占 6.01%,“不想了解,与自己无关”的占到18.58%;在了解大学生“使用贷款平台却无法全额还款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时,大多数同学也都有较清晰的认识,选择“影响个人的信用度”的占67.21%,“被威胁催债”的占54.64%,“被联系家长和学校”的占41.53%,“不清楚也没有考虑过”的占33.33%。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网络贷款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研究,不懂得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网贷的后果大多同学有清晰地认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其危害性没有考虑过,他们考虑更多的只是信用问题,对威胁催债和暴力催债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
2.4在问及“如何看待大学生贷款消费这种行为”时,选择“贷款消费让我没有安全感”的占56.83% ,选择“可以缓解一部分资金压力”的占46.45%,选择“不理解贷款消费这种行为 ”的占40.44%,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消费形式,是未来的趋势” 的占21.86% 。调查显示,对于网络贷款的效用,尽管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网络贷款没有安全感,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贷款可以缓解资金压力,是未来新型的消费形式等,这也正印证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已经有网络贷款的同学正是在一种好奇和尝试的想法下去进行网络贷款,完全没有料到之后的危害后果如此迅猛,当他们无法应对时也许后悔都来不及了。
2.5在问及“在频发的校园网贷事件中,认为大学生自身存在哪些问题”时,认为是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的占78.69%,认为是大学生的“错误的消费观”的占 72.13% , 认为大学生“对网络平台不够了解”的占 62.84% ,认为是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占48.09%,认为是大学生“信用意识不强”的占 45.36%。调查显示,在频发的校园网贷事件中,大学生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首选是安全意识,其次才是错误的消费观问题,也就是说大学生对校园贷频频出现问题,没有首先从根源上认识到是自己的消费观问题,理性消费,不超前消费还是需要加强引导。
3.大学生理性对待校园贷与绿色消费的养成
3.1 大学生应具有健康的理性的消费观
大学生作为校园贷的主要参与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在虚荣心驱使下的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炫耀心理而去选择校园贷进行高消费。大学生的高消费主要在娱乐方面,集中在手机、电脑、恋爱、旅游和聚餐的消费上,而用在学习和就餐方面的费用相对偏低,已明显偏离了学生消费的正常轨迹。大学生应树立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参加丰富的校内活动和校外实践来找到自我价值的观念,而不是通过高消费来获取存在感。
3.2 家长应监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方式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消费行为。调查显示,父母越反对、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越不容易选择校园贷。家长应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需要,了解其在校期间是否有不合理的消费,以便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监督自己的子女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使其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3.3 学校应大力宣传校园贷的风险
《2017年中国大学生信用现状调研报告》表明,仍有 16%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过校园贷负性事件,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有25%的学生表示学校宣传教育工作没做到位。[[[] 彭照华.大学生使用校园貸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9.10.]]减少大学生校园贷行为,除了依靠大学生的个人因素进行自觉抵制外,高校相关部门也要承担起宣传、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责任。同时高校还应当不断健全大学生资助体系,对确实贫困的大学生给予相应的经济资助,使其远离校园贷诱惑,集中精力抓好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 彭照华.大学生使用校园贷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9.10.
[2] 何小青. 消费伦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125—129.
[3] 彭照华.大学生使用校园贷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9.10.
[4] 彭照华.大学生使用校园贷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9.10.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立项课题“全面发展视阈下大学生绿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SKGH-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系2017年度滨州医学院社科计划项目“大学生绿色公寓文化及培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 校园贷 绿色消费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比如蚂蚁花呗、借呗、京东白条这类电商平台,趣分期这类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名校贷等 P2P 借贷平台,还有许多非法小额贷款公司。由于校园贷具有门槛低、操作便利等特点,再加之平台经营不规范、高利率等问题,自2015年以来,校园贷假借分期付款、创业、兼职之名,行高利贷之实,由此导致的一起起“欠贷自杀”“暴力催债”等负面事件不断见诸于报端,严重扰乱了正常校园秩序。
1.校园贷悲剧的根源分析
1.1校园贷悲剧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大学生,从不同的网贷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最后无力偿还跳楼自杀。2016年6月12日,“裸贷”惊现大学生群体: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作为要挟逼迫借款人偿还高额本息。2016年8月10日,校园贷再爆乱象:学生刷单负债百万。2017年4月11日,厦门某学院女生因陷"校园贷",在泉州一宾馆自杀。其家人曾多次帮她还钱,期间曾收到过"催款裸照"。2017年8月15日,20岁的北京某高校大学生,在老家溺水而亡,之后他的手机还不间断收到威胁恐吓其还款的信息。2017年8月24日,武汉某高校学生因欠"校园贷"4000元,一年时间滚到50余万元。2017年9月7日,21岁的陕西某大二学生贷款20多万,用于同学聚餐以及偿还贷款等,无力偿还时跳江自杀。2018年5月17日,西安某大学生在保定市政府附近一个废品收购站服毒自杀后,其手机还每天接到大量来自网贷平台的催款电话。
1.2校园贷悲剧根源的个人因素分析
全国各地之所以出现众多的校园贷的负面事件,是由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的,违法放高利贷及各种暴力催款者固然要接受法律的应有惩罚,但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却是最根本的悲剧根源。
1.2.1过度消费和攀比之风。过度消费是指脱离现实经济条件与合理需求的消费。主要表现为超前性消費、挥霍型消费和炫耀型消费,把高消费当做实现优越感和虚荣心的手段。大学生消费欲望越强,攀比之风越严重,越容易选择校园贷。是否选择校园贷主要看大学生个人意愿,当学生认为校园贷利大于弊,就会接受校园贷,也就愿意使用校园贷。由此可见,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消除攀比风气,是否能养成理性消费、不盲目消费、不过度或超前消费、不贪慕虚荣、不跟风、不炫富的绿色消费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2.2自控能力差。面对种种消费及购物诱惑,自我控制能力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冲动性购买行为,从而促使一些大学生采取校园贷等超前消费方式。
1.2.3人际信任水平高。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人际信任程度较高,乐于帮助他人,对校园贷的高风险缺乏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人际信任度呈显著负相关。具有较高人际信任程度的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就差,最终被人利用而莫名其妙地背负上校园贷及高额的利息,成为受害者。
鉴于以上原因,本课题组在调查分析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的基础上,力求找到大学生不良校园贷的根源,使其认识到校园贷的危害性,从而培养绿色消费方式,杜绝不良校园贷。
2.大学生绿色消费的现状分析
本课题组认为绿色消费就是可持续性消费,是指一种适度节制消费,是满足自身合理需求并符合自身经济状况的理性消费,是一种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鉴于此绿色消费理念,本次调查重点关注大学生是否存在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是否依赖网络贷款以及对网络贷款的认识等。从调查情况来看,尽管大学生就绿色消费尤其是环保消费和废物回收利用等方面做的还不是很理想,但整体来说,大多数学生的消费理念还是比较理性的,很少出现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对网络贷款的认识还比较理智,也没有出现大量的依赖情况。
2.1调查显示,大多同学消费水平还算正常理性消费,当遇到特殊情况出现资金紧张时,大多数同学都会寻求家人资金帮助,或是找同学借,或是自己打工挣钱,很少有同学去选择网络贷款。在问及大学生“每个月的开销大概有多少”时,花费“1000元—1500元”的占53.55% ,花费“500元—1000元”的占31.15%,花费“1500元—2000元”的占9.29%,花费在“500元以下”和“2000元以上”的都在极少数,在3%左右;在问及“大学生对于资金紧张的状况会如何处理”时,选择“寻求家人资金帮助”的占75.41%,其次是“找同学借钱”的占 38.25%,再者“短期内打大量零工”的占20.77%,选择“银行贷款(信用卡透支等方式)”的占10.93%,选择“其他”的占6.01%。
2.2对于校园网络贷款,大多数同学听说过,但是真正去使用网络贷款的却在少数,选择“听说过,但是身边很少有人使用 ”的占59.56%,“听说过,而且身边有人在使用”的占31.15%,选择“没听说过”的占8.74%;大多数同学能认识到网络贷款所存在的风险问题,选择“风险很大且学生不可控制”的占到67.76%,选择“有一定风险但可以通过完善制度逐渐减小”的占到37.70%,完全无视校园贷风险的仅占2.19%,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对使用网络贷款还是持谨慎态度。在问及“出于什么原因没有选择网络贷款”时,选择“不信任网贷平台担心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的占45.90%,“不需要透支消费这种方式”的占44.81%,“没有超经济能力消费需求 ”的占38.80%,“不喜欢超前消费这种方式 ”的占32.79%,“担心会给个人信用记录留污点 ”的占30.05% ,“利息太高”的占14.21%,“未听说过这种消费方式”的占11.48%; 2.3对于网络贷款,大学生“只是知道按时还款”的占 39.89% ,“有一定的观念,大致知道一些平台运行机制”的占34.43%,“非常了解,懂得使用法律等手段维护权益”的占 6.01%,“不想了解,与自己无关”的占到18.58%;在了解大学生“使用贷款平台却无法全额还款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时,大多数同学也都有较清晰的认识,选择“影响个人的信用度”的占67.21%,“被威胁催债”的占54.64%,“被联系家长和学校”的占41.53%,“不清楚也没有考虑过”的占33.33%。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网络贷款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研究,不懂得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网贷的后果大多同学有清晰地认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其危害性没有考虑过,他们考虑更多的只是信用问题,对威胁催债和暴力催债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
2.4在问及“如何看待大学生贷款消费这种行为”时,选择“贷款消费让我没有安全感”的占56.83% ,选择“可以缓解一部分资金压力”的占46.45%,选择“不理解贷款消费这种行为 ”的占40.44%,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消费形式,是未来的趋势” 的占21.86% 。调查显示,对于网络贷款的效用,尽管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网络贷款没有安全感,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贷款可以缓解资金压力,是未来新型的消费形式等,这也正印证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已经有网络贷款的同学正是在一种好奇和尝试的想法下去进行网络贷款,完全没有料到之后的危害后果如此迅猛,当他们无法应对时也许后悔都来不及了。
2.5在问及“在频发的校园网贷事件中,认为大学生自身存在哪些问题”时,认为是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的占78.69%,认为是大学生的“错误的消费观”的占 72.13% , 认为大学生“对网络平台不够了解”的占 62.84% ,认为是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占48.09%,认为是大学生“信用意识不强”的占 45.36%。调查显示,在频发的校园网贷事件中,大学生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首选是安全意识,其次才是错误的消费观问题,也就是说大学生对校园贷频频出现问题,没有首先从根源上认识到是自己的消费观问题,理性消费,不超前消费还是需要加强引导。
3.大学生理性对待校园贷与绿色消费的养成
3.1 大学生应具有健康的理性的消费观
大学生作为校园贷的主要参与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在虚荣心驱使下的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炫耀心理而去选择校园贷进行高消费。大学生的高消费主要在娱乐方面,集中在手机、电脑、恋爱、旅游和聚餐的消费上,而用在学习和就餐方面的费用相对偏低,已明显偏离了学生消费的正常轨迹。大学生应树立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参加丰富的校内活动和校外实践来找到自我价值的观念,而不是通过高消费来获取存在感。
3.2 家长应监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方式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消费行为。调查显示,父母越反对、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越不容易选择校园贷。家长应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需要,了解其在校期间是否有不合理的消费,以便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监督自己的子女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使其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3.3 学校应大力宣传校园贷的风险
《2017年中国大学生信用现状调研报告》表明,仍有 16%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过校园贷负性事件,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有25%的学生表示学校宣传教育工作没做到位。[[[] 彭照华.大学生使用校园貸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9.10.]]减少大学生校园贷行为,除了依靠大学生的个人因素进行自觉抵制外,高校相关部门也要承担起宣传、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责任。同时高校还应当不断健全大学生资助体系,对确实贫困的大学生给予相应的经济资助,使其远离校园贷诱惑,集中精力抓好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 彭照华.大学生使用校园贷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9.10.
[2] 何小青. 消费伦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125—129.
[3] 彭照华.大学生使用校园贷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9.10.
[4] 彭照华.大学生使用校园贷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9.10.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立项课题“全面发展视阈下大学生绿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SKGH-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系2017年度滨州医学院社科计划项目“大学生绿色公寓文化及培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