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力或吞噬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b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能说城市创造了凝视,但很显然,现代城市用科技和文化加固了凝视,繁殖着凝视,并乐意将自身纳入凝视当中。不妨说,没有凝视,便没有城市的灵魂。这是城市的巨大奥秘之一。洞悉这个秘密,或许就掌握了城市书写的内在通道。本期推荐的小说家小珂就是凝视这一当代城市内在奥秘的掌握者。
  《余生的第一天》开头便有种画外音的感觉,阅读的双眼后边升腾起了五光十色的符号,然后,有个声音告诉你,这座城市有个神奇而隐秘的按钮,只有按准了,那些声音和画面才能活动。这分明是摄影机之笔。这种形式自然不算新奇,但你知道,这就是小说想要达到的效果,在随后的阅读中果然印证了你的感受。这样的片段来自余生的创作,正如余生置身在上帝的创作中一样。于是,那些毛茸茸的细节不再只是视觉的呈现,而是有了温暖的寄托。凝视与内视便在不知不觉中合二为一了。
  我们在小说中感受到了孩童般的视觉饥渴,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焕发着创世的陌生光泽。小珂说:“我们人类有涨潮落潮般的一天,天空也有,马路也有,地铁也有,高楼也有……这些丰富的色彩、声音、味道、触感组成了城市里的一天,这数以亿计的因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副美得不真实的图景,而这繁杂的工程到底是谁在控制着呢。我不得不想到了一个‘上帝’的形象,这是一位创造者,于是就写出了开头。”
  将这样丰富的图景无限放大,人终于像是某个巨大脏器里的细胞一样出现了,那是个特写的人,站在黑洞洞的楼道深处,以一个剪影的方式开始了他的命运。他和她的关系,是“城市中很具典型的一种关系模式:迷离,模糊,疏离,不清不楚,有那么一点温暖,但是这一点温度也很快被扬在城市的风中了”。那个他——在她的精神视野中——开始了思考:“为什么陌生的人,却可以相擁而睡,而知底细的人,却分隔异地,不肯退让?”这里出现了关于异乡的唯一描写:“他并不常想起老家,只是偶尔在黑暗中想,月亮像丝瓜藤上结的果,地雷花是点到为止的艳色星星,他想着柔和跳跃的小溪水,还有那些生物,鸡鸭鱼鹅。”看起来,异乡是很美的,可他只是偶尔想,还得在黑暗中。那就像是黑暗中的电影幕布,屏蔽了多余的东西,只有几个零星的镜头硬邦邦地搁在你的面前。与其说这是一种温暖回忆的人生仪式,不如说这是一种乡愁道德的强迫凝视。
  当凝视就是内视,内视便是凝视之际,作为编剧的余生写下的故事竟是成了跟自己完全一样的镜像。她感到耗费尽了自己的体力,却在对周围无数人的凝视中重新得到了力量。在这里我们应该多问一句为什么?凝视真的能获得力量吗?是的,的确可以。凝视不仅仅是摄像机的抓捕,凝视是主体的一种敞开与容纳,继而还对主体构成了塑造。凝视不是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凝视只能出自一个主体对于另一个陌生主体的想象与揣测,凝视与陌生成正比例而递增。因而,那复杂而陌生的城市不需要和你有过多的接触,便可以用凝视吞噬你,或给你继续生存的莫名之力。
  【责任编辑】  邹 军
  作者简介:
  陈培浩,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特支人才计划青年文化英才,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省作协签约评论家。已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当代文坛》《文艺争鸣》 《中国文学研究》《中国作家》《作家》《文艺报》《江汉学术》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论文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已出版《迷舟摆渡》《阮章竞评传》《互文与魔镜》《歌谣与中国新诗——以1940年代“新诗歌谣化”倾向为中心》《岭东的叙事与抒情》等著作。曾获《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首届广东青年文学奖文学评论奖等奖项。
  王威廉,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物理系、人类学系、中文系,文学博士。著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生活课》《倒立生活》等,作品被翻译为英、韩、日、俄等文字。现任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兼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创意写作专业导师。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花城文学奖、广东鲁迅文艺奖等。
其他文献
对于李唐的小说,这是我的第三篇评论,为了避免重复,这次只借他的小说作为一个典型的文本现象,来论述一个城市文学的主体性问题。  目前而言,李唐的小说基本都带有奇幻化、神秘性风格,叙述朴素迷离,故事虚虚实实。这种写法,浅层次看似乎还在继续着现代文学以来的意识流、魔幻叙事,是一种被西方、被当代无数作家翻炒过的叙事实验。从叙事学和文体革新层面而言,李唐这些小说是意义有限的。但我们必须清楚,文学创作并非为了
期刊
一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而言,研究一个作家的全部创作可以有很多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延伸出对作家创作的深刻认识,这些方面综合在一起,不仅阐释和还原了作家创作的全部内涵,也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包括读者在内的对于文学及社会的认知,于是文学创作及研究的意义便得以呈现。客观地说,小说作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在作家由诸种材料进行综合并向艺术转化的时候,作家的选择至关重要。这种选择不仅凸显了作家创作的心理
期刊
主持人语:  这个栏目并不准备去定义“异质性”。“异质性”所彰显的开放性、反思性与任何概念、定义都背道而驰。任何可以被定义、概念所界定的现象,最终都会落入制度性、程序性的讨论之中,意义的走向、边界也都将接受规训的提醒。  “异质性”需要依托某些对象、背景的映衬而呈现出具体的面相,这同时也意味随着规范、惯性的调整,“异质性”亦会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并不准备放大“异质性”天然携带的反抗特性。因为,破坏
期刊
言说霍香结是困难的,因为他的写作溢出当下的写作常规和文学经验。我们当然可以用“异质性”一言以蔽之,但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异质性”本身究竟是什么?当我们追溯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到一种循环论证当中——他的作品跟我们在文学期刊中读到的常规性作品不一样,不同一般,非比寻常,难以用惯性话语对他进行规训、分类和解析——这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不过是给神秘性罩上了另一层影影绰绰的面纱,充当了神话鼓吹者的
期刊
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鸭绿江》杂志自本期开始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文学征文活动。 一、征文主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建国七十年来的辉煌成就,坚持主旋律,倡导现实题材,突出作品的时代性、人民性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讴歌新时代、新征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气象、新精神。本次征文尤其欢迎面向新时代辽宁精神——“长子情怀、忠诚担当
期刊
李云德先生《沸腾的群山》的写作,发轫于1963年。那一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鹰之歌》。  李云德出生在岫岩的一个小山村,仅读过五年半的书。父亲被抓劳工后,家里的地撂荒了没人种,他不得不辍学。他属小龙,却是一个蔫性子,好静不好动,闲下来喜欢看书。唱本、话本看得多了,少年的心就长出了翅膀,萌生了去山外闯荡闯荡的念头。他想,就这么窝在大山里,腰杆子累折了还是受穷,不如出去走走。  不愿种地的
期刊
主持人语:  作为学术刊物的编辑,出于对当下学术研究和批评实践中文体形式僵化、问题意识缺失的担忧,在《作为“札记”的文学批评》中我曾试图以建设性的态度讨论这样的事情:在社会转型、文化激荡、历史峻急的时代里,“札记”是写作所应具备的尖锐的问题意识、紧张的精神状态及其采取的激进而开放的应对方式。它主要表现为如何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攫取自认为有意义的时代碎片并迅速做出判断。问题意识始终维持着“札记”写作过
期刊
李唐:你对“城市文学”这个概念怎么看?你觉得“城市文学”与“以城市为背景的文学”之间有差异吗?  小珂:我觉得在中国,差异还是挺大的。因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并不多,多数城市并不是很发达,还适当保留着乡镇的一些文化和氛围,也许只有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中才能窥见真正纯粹的城市精神。“以城市为背景的文学”我想是指那种用乡镇的思维方式书写城市的文学作品,实际上这种作品里有种非常独特的东西,那是一种城市的外表与中
期刊
一  《余生的第一天》是一篇迷宫式的小说。说它是迷宫式是因为其采用了故事套故事或者说“戏中戏”的结构(《从城市开始,到宇宙结束——小珂、李唐对话》),所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是就小说的结构来说。但如果就小说的主题来说,这篇小说则可以说是一个关于写作的神话,是通过写作完成自我救赎的隐喻。是写作使得一个叫余生的作家(编剧),对世俗生活有了重新进入的欲望或渴望。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叫余生的作家笔下的余生
期刊
当我看到马晓丽老师的小说《手臂上的蓝玫瑰》的第一段有“觉警”这么个词汇时,精神头儿一下子就来了。因为,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一个场面,一个小学女同学往地上吐了片毛克(瓜子)皮,然后指着另一个女同学说,你咋zen(四声)不觉警ni(呢)?这个场面像照片一样印在我的脑子里,比早上刚吃过的饭还清晰。觉警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话词汇,发音为jiaojing(都是三声,同“脚景”),意思是说看看周围的形势,适不适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