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能说城市创造了凝视,但很显然,现代城市用科技和文化加固了凝视,繁殖着凝视,并乐意将自身纳入凝视当中。不妨说,没有凝视,便没有城市的灵魂。这是城市的巨大奥秘之一。洞悉这个秘密,或许就掌握了城市书写的内在通道。本期推荐的小说家小珂就是凝视这一当代城市内在奥秘的掌握者。
《余生的第一天》开头便有种画外音的感觉,阅读的双眼后边升腾起了五光十色的符号,然后,有个声音告诉你,这座城市有个神奇而隐秘的按钮,只有按准了,那些声音和画面才能活动。这分明是摄影机之笔。这种形式自然不算新奇,但你知道,这就是小说想要达到的效果,在随后的阅读中果然印证了你的感受。这样的片段来自余生的创作,正如余生置身在上帝的创作中一样。于是,那些毛茸茸的细节不再只是视觉的呈现,而是有了温暖的寄托。凝视与内视便在不知不觉中合二为一了。
我们在小说中感受到了孩童般的视觉饥渴,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焕发着创世的陌生光泽。小珂说:“我们人类有涨潮落潮般的一天,天空也有,马路也有,地铁也有,高楼也有……这些丰富的色彩、声音、味道、触感组成了城市里的一天,这数以亿计的因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副美得不真实的图景,而这繁杂的工程到底是谁在控制着呢。我不得不想到了一个‘上帝’的形象,这是一位创造者,于是就写出了开头。”
将这样丰富的图景无限放大,人终于像是某个巨大脏器里的细胞一样出现了,那是个特写的人,站在黑洞洞的楼道深处,以一个剪影的方式开始了他的命运。他和她的关系,是“城市中很具典型的一种关系模式:迷离,模糊,疏离,不清不楚,有那么一点温暖,但是这一点温度也很快被扬在城市的风中了”。那个他——在她的精神视野中——开始了思考:“为什么陌生的人,却可以相擁而睡,而知底细的人,却分隔异地,不肯退让?”这里出现了关于异乡的唯一描写:“他并不常想起老家,只是偶尔在黑暗中想,月亮像丝瓜藤上结的果,地雷花是点到为止的艳色星星,他想着柔和跳跃的小溪水,还有那些生物,鸡鸭鱼鹅。”看起来,异乡是很美的,可他只是偶尔想,还得在黑暗中。那就像是黑暗中的电影幕布,屏蔽了多余的东西,只有几个零星的镜头硬邦邦地搁在你的面前。与其说这是一种温暖回忆的人生仪式,不如说这是一种乡愁道德的强迫凝视。
当凝视就是内视,内视便是凝视之际,作为编剧的余生写下的故事竟是成了跟自己完全一样的镜像。她感到耗费尽了自己的体力,却在对周围无数人的凝视中重新得到了力量。在这里我们应该多问一句为什么?凝视真的能获得力量吗?是的,的确可以。凝视不仅仅是摄像机的抓捕,凝视是主体的一种敞开与容纳,继而还对主体构成了塑造。凝视不是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凝视只能出自一个主体对于另一个陌生主体的想象与揣测,凝视与陌生成正比例而递增。因而,那复杂而陌生的城市不需要和你有过多的接触,便可以用凝视吞噬你,或给你继续生存的莫名之力。
【责任编辑】 邹 军
作者简介:
陈培浩,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特支人才计划青年文化英才,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省作协签约评论家。已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当代文坛》《文艺争鸣》 《中国文学研究》《中国作家》《作家》《文艺报》《江汉学术》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论文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已出版《迷舟摆渡》《阮章竞评传》《互文与魔镜》《歌谣与中国新诗——以1940年代“新诗歌谣化”倾向为中心》《岭东的叙事与抒情》等著作。曾获《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首届广东青年文学奖文学评论奖等奖项。
王威廉,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物理系、人类学系、中文系,文学博士。著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生活课》《倒立生活》等,作品被翻译为英、韩、日、俄等文字。现任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兼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创意写作专业导师。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花城文学奖、广东鲁迅文艺奖等。
《余生的第一天》开头便有种画外音的感觉,阅读的双眼后边升腾起了五光十色的符号,然后,有个声音告诉你,这座城市有个神奇而隐秘的按钮,只有按准了,那些声音和画面才能活动。这分明是摄影机之笔。这种形式自然不算新奇,但你知道,这就是小说想要达到的效果,在随后的阅读中果然印证了你的感受。这样的片段来自余生的创作,正如余生置身在上帝的创作中一样。于是,那些毛茸茸的细节不再只是视觉的呈现,而是有了温暖的寄托。凝视与内视便在不知不觉中合二为一了。
我们在小说中感受到了孩童般的视觉饥渴,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焕发着创世的陌生光泽。小珂说:“我们人类有涨潮落潮般的一天,天空也有,马路也有,地铁也有,高楼也有……这些丰富的色彩、声音、味道、触感组成了城市里的一天,这数以亿计的因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副美得不真实的图景,而这繁杂的工程到底是谁在控制着呢。我不得不想到了一个‘上帝’的形象,这是一位创造者,于是就写出了开头。”
将这样丰富的图景无限放大,人终于像是某个巨大脏器里的细胞一样出现了,那是个特写的人,站在黑洞洞的楼道深处,以一个剪影的方式开始了他的命运。他和她的关系,是“城市中很具典型的一种关系模式:迷离,模糊,疏离,不清不楚,有那么一点温暖,但是这一点温度也很快被扬在城市的风中了”。那个他——在她的精神视野中——开始了思考:“为什么陌生的人,却可以相擁而睡,而知底细的人,却分隔异地,不肯退让?”这里出现了关于异乡的唯一描写:“他并不常想起老家,只是偶尔在黑暗中想,月亮像丝瓜藤上结的果,地雷花是点到为止的艳色星星,他想着柔和跳跃的小溪水,还有那些生物,鸡鸭鱼鹅。”看起来,异乡是很美的,可他只是偶尔想,还得在黑暗中。那就像是黑暗中的电影幕布,屏蔽了多余的东西,只有几个零星的镜头硬邦邦地搁在你的面前。与其说这是一种温暖回忆的人生仪式,不如说这是一种乡愁道德的强迫凝视。
当凝视就是内视,内视便是凝视之际,作为编剧的余生写下的故事竟是成了跟自己完全一样的镜像。她感到耗费尽了自己的体力,却在对周围无数人的凝视中重新得到了力量。在这里我们应该多问一句为什么?凝视真的能获得力量吗?是的,的确可以。凝视不仅仅是摄像机的抓捕,凝视是主体的一种敞开与容纳,继而还对主体构成了塑造。凝视不是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凝视只能出自一个主体对于另一个陌生主体的想象与揣测,凝视与陌生成正比例而递增。因而,那复杂而陌生的城市不需要和你有过多的接触,便可以用凝视吞噬你,或给你继续生存的莫名之力。
【责任编辑】 邹 军
作者简介:
陈培浩,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特支人才计划青年文化英才,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省作协签约评论家。已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当代文坛》《文艺争鸣》 《中国文学研究》《中国作家》《作家》《文艺报》《江汉学术》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论文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已出版《迷舟摆渡》《阮章竞评传》《互文与魔镜》《歌谣与中国新诗——以1940年代“新诗歌谣化”倾向为中心》《岭东的叙事与抒情》等著作。曾获《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首届广东青年文学奖文学评论奖等奖项。
王威廉,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物理系、人类学系、中文系,文学博士。著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生活课》《倒立生活》等,作品被翻译为英、韩、日、俄等文字。现任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兼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创意写作专业导师。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花城文学奖、广东鲁迅文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