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摸清行政事业单位的家底,提高資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益。高校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同时是否能真正地达到改革的目标,与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型是密不可分的,文章从高校财务管理职能转变的必要性、职能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政府会计 高校 财务管理
1 高校转变财务管理职能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所面临的经济形势的转变促使高校财务从“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转型。随着全国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减税降费等措施的出台,财政部门提出要将过“紧日子”作为编制预算的原则,压减一般性支出,取消不必要的支出,厉行勤俭办事业。虽然教育支出依然属于政府重点支持的领域,但高校的收支矛盾相对以前年度已表现得愈发明显。因此,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新课题。高校财务功能不应再仅限于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核算和报告,还应该在成本核算、绩效评价、风险管控等方面加强管理,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1]。
二是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出台要求高校财务职能发生变化。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政府会计改革的脚步不断加快,《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就是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的管理,反映运行成本,开展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18年财政部公布《管理会计应用指引803号——行政事业单位》为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思路和方法。2019年12月财政部公布《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为事业单位真实反映运营成本提供了指导意见。2020年2月财政部公布《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要求预算单位开展项目绩效评价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 高校财务管理职能转型面临的问题
2.1 资产负债管理缺乏精细化
《政府会计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将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改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制度要求每个会计期间应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折旧和摊销,并且对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然而,目前高校固定资产品种繁杂、用途多样,并且部分资产由于取得年限久远,取得的日期或原价并不准确,对提取折旧造成诸多不便。
有些固定资产同时用于教学与科研任务,对于折旧难以准确分摊。高校科研形成的无形资产更难以识别,对诸如专利权等知识产权长期缺乏管理,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财务部门对此类无形资产的确认和摊销难以处理。另外,高校财务对以往的应收款项同样缺乏管理,无法准确地计提坏账准备。
在负债方面,以往高校只针对显性负债进行披露,而新制度要求高校应当披露或有负债,反映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现实义务。这对高校对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识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风险识别方面相关的制度、流程和方法等方面较为缺失[2]。
2.2 收支配比原则难以实现
根据新制度要求,高校应对收入明确确认依据和时点,对费用明确付款依据并与收入相匹配,为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账务处理提供依据。高校收入主要来源于教育和科研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目前高校仍然按财政返还学费的时间点确认收入,这是否符合收入的确认原则还有待商榷。科研事业收入来源于横纵向课题,目前大多数高校按完工进度确认收入,而实务中则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致使每期收支相等,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针对费用的确认,大部分高校仍按经办人员报账的时间确认,按年度或季度结算的费用并未按待摊费用核算,阶段性付款的合同缺乏管理,没有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在义务发生时计提费用。
2.3 缺乏全面信息系统的支持
2019年实施新制度以来,多数高校进行了财务系统升级,实现了预算会计自动生成等功能,但这些功能大部分属于支持会计双分录核算的功能,财务管理方面的辅助功能还有所欠缺,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各个部门形成了信息孤岛,缺乏系统的互联与数据的流通,如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相互分离,在资产确认和折旧、专利权的确认和摊销、学费收入和应收款项的确认和管理等方面无法实现联动,也不利于成本核算。
3 消除高校财务管理职能转型问题的对策
3.1 对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精细化管理
资产负债的管理不仅涉及财务部门,相关部门应会同财务部门共同制定业务流程和相关制度,如国有资产管理处应明确固定资产的确认、分类、使用方向、折旧方式与年限等信息,并对资产使用过程进行统计监控,根据科研和教学工作量确定折旧分摊的方向。科技处应当对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进行全过程管理,以确定该类无形资产的确认以及摊销方式等,达到合理划分科研与教学事业成本的目的。学生处应当对学生学费进行精细化管理,明确欠缴学费的账龄及催收情况,合理估计坏账准备。高校法务部门应及时对未决诉讼进行梳理,确定是否存在预计负债[3]。
3.2 加强合同管理,合理匹配收支
按权责发生制准确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关键手段是加强合同管理,这不仅体现在签订合同上,还应重视对合同执行过程的管理。科研事业收入的确认应当以科研合同为依据,合理确认收入,按工作量法确认收入应当预估项目整体支出,根据支出进度按比例确认收入,而非简单地按支出数确认收入。支出合同应按各个期间合理计提费用或确认待摊费用,待实际结算时冲销应付款项或摊销待摊费用。
3.3 增强信息化水平,实现业财融合
财务管理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数据的来源是多渠道的,不仅限于财务部门,而是来源于多部门、全流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高校业务、财务和信息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有利于财务准确反映会计信息,减少人力与信息交换成本,还能够为各个业务部门提供数据信息,支持各部门进行成本分析与管控。业财融合信息系统能够轻松地使前述资产负债的精细化管理、合同管理得以实现,是实现财务转型的重要支撑平台。同时,财务人员今后不仅应掌握财务专业知识,还应拓宽对业务领域和信息系统的了解,全面熟悉单位的运行状况,从而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方面提供更客观、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持,最终通过信息化实现有效贯通,资源共享,自动传递并生成财务数据,再利用完善的系统去挖掘和提取数据生成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财务工作和业务工作高度融合,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卫雅琦.基于政府会计改革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9(6):45-49.
[2]吴立萍,魏利平,刘福东.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改革难点及对策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19(6):33-37.
[3]温雅,宋菲,蔡艳.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财务工作如何应对挑战初探[J].医学教育管理,2019(S1):44-47.
关键词 政府会计 高校 财务管理
1 高校转变财务管理职能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所面临的经济形势的转变促使高校财务从“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转型。随着全国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减税降费等措施的出台,财政部门提出要将过“紧日子”作为编制预算的原则,压减一般性支出,取消不必要的支出,厉行勤俭办事业。虽然教育支出依然属于政府重点支持的领域,但高校的收支矛盾相对以前年度已表现得愈发明显。因此,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新课题。高校财务功能不应再仅限于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核算和报告,还应该在成本核算、绩效评价、风险管控等方面加强管理,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1]。
二是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出台要求高校财务职能发生变化。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政府会计改革的脚步不断加快,《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就是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的管理,反映运行成本,开展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18年财政部公布《管理会计应用指引803号——行政事业单位》为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思路和方法。2019年12月财政部公布《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为事业单位真实反映运营成本提供了指导意见。2020年2月财政部公布《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要求预算单位开展项目绩效评价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 高校财务管理职能转型面临的问题
2.1 资产负债管理缺乏精细化
《政府会计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将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改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制度要求每个会计期间应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折旧和摊销,并且对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然而,目前高校固定资产品种繁杂、用途多样,并且部分资产由于取得年限久远,取得的日期或原价并不准确,对提取折旧造成诸多不便。
有些固定资产同时用于教学与科研任务,对于折旧难以准确分摊。高校科研形成的无形资产更难以识别,对诸如专利权等知识产权长期缺乏管理,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财务部门对此类无形资产的确认和摊销难以处理。另外,高校财务对以往的应收款项同样缺乏管理,无法准确地计提坏账准备。
在负债方面,以往高校只针对显性负债进行披露,而新制度要求高校应当披露或有负债,反映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现实义务。这对高校对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识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风险识别方面相关的制度、流程和方法等方面较为缺失[2]。
2.2 收支配比原则难以实现
根据新制度要求,高校应对收入明确确认依据和时点,对费用明确付款依据并与收入相匹配,为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账务处理提供依据。高校收入主要来源于教育和科研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目前高校仍然按财政返还学费的时间点确认收入,这是否符合收入的确认原则还有待商榷。科研事业收入来源于横纵向课题,目前大多数高校按完工进度确认收入,而实务中则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致使每期收支相等,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针对费用的确认,大部分高校仍按经办人员报账的时间确认,按年度或季度结算的费用并未按待摊费用核算,阶段性付款的合同缺乏管理,没有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在义务发生时计提费用。
2.3 缺乏全面信息系统的支持
2019年实施新制度以来,多数高校进行了财务系统升级,实现了预算会计自动生成等功能,但这些功能大部分属于支持会计双分录核算的功能,财务管理方面的辅助功能还有所欠缺,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各个部门形成了信息孤岛,缺乏系统的互联与数据的流通,如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相互分离,在资产确认和折旧、专利权的确认和摊销、学费收入和应收款项的确认和管理等方面无法实现联动,也不利于成本核算。
3 消除高校财务管理职能转型问题的对策
3.1 对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精细化管理
资产负债的管理不仅涉及财务部门,相关部门应会同财务部门共同制定业务流程和相关制度,如国有资产管理处应明确固定资产的确认、分类、使用方向、折旧方式与年限等信息,并对资产使用过程进行统计监控,根据科研和教学工作量确定折旧分摊的方向。科技处应当对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进行全过程管理,以确定该类无形资产的确认以及摊销方式等,达到合理划分科研与教学事业成本的目的。学生处应当对学生学费进行精细化管理,明确欠缴学费的账龄及催收情况,合理估计坏账准备。高校法务部门应及时对未决诉讼进行梳理,确定是否存在预计负债[3]。
3.2 加强合同管理,合理匹配收支
按权责发生制准确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关键手段是加强合同管理,这不仅体现在签订合同上,还应重视对合同执行过程的管理。科研事业收入的确认应当以科研合同为依据,合理确认收入,按工作量法确认收入应当预估项目整体支出,根据支出进度按比例确认收入,而非简单地按支出数确认收入。支出合同应按各个期间合理计提费用或确认待摊费用,待实际结算时冲销应付款项或摊销待摊费用。
3.3 增强信息化水平,实现业财融合
财务管理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数据的来源是多渠道的,不仅限于财务部门,而是来源于多部门、全流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高校业务、财务和信息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有利于财务准确反映会计信息,减少人力与信息交换成本,还能够为各个业务部门提供数据信息,支持各部门进行成本分析与管控。业财融合信息系统能够轻松地使前述资产负债的精细化管理、合同管理得以实现,是实现财务转型的重要支撑平台。同时,财务人员今后不仅应掌握财务专业知识,还应拓宽对业务领域和信息系统的了解,全面熟悉单位的运行状况,从而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方面提供更客观、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持,最终通过信息化实现有效贯通,资源共享,自动传递并生成财务数据,再利用完善的系统去挖掘和提取数据生成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财务工作和业务工作高度融合,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卫雅琦.基于政府会计改革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9(6):45-49.
[2]吴立萍,魏利平,刘福东.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改革难点及对策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19(6):33-37.
[3]温雅,宋菲,蔡艳.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财务工作如何应对挑战初探[J].医学教育管理,2019(S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