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结合本人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提供自主学习目标,引发学生自主参与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例如,在教学“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时,我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在乘法的基础上学习“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并板书课题。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学到那些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把同学们说的内容归纳,出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①学习和掌握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②能运用除法应用题中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答有关应用题。③除法数量关系和乘法数量关系有什么联系。把学生推到探索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动口说,动脑想,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力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的求知心理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一课时,我拿着一捆铅笔走进课堂,说:今天老师给每位同学3支铅笔,请你们算一下,4位同学一共发多少支铅笔?怎样列式?一位同学回答说:3+3+3+3=12(支)。我又问5位同学一共发多少支?同学们又很快列出算式:3+3+3+3+3=15(支)。如果要算你们组一共发多少支?又该怎样算?要算全班42位同学一共发多少支?又该怎样算?这时候,我及时引导学生,能不能找到一种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摆实物入手,引导学生探索怎样求许多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这样从课一开始,就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使学生把学习的动机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行动,学生主动自觉参与,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小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而且难以独立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法可循,不会放任自流。
例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化圆为方”、“化曲为直”来达到化未知为已知。让学生设想将圆无限细分析拼出的图形形状,在“有限割拼,无限想象”的学习中想象其终极状态,渗透极限思想。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割拼成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推导出s=πr2,则是用等积转换思想。通过一系列思想方法的渗透,即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同时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发展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只是手段,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即“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使其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这就要加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创新空间,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通过参与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学习过程的参与,会促进内在思维的参与,达到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在学习互质数时,可通过“4和5是互质数吗?等引发讨论,通过争论,可归纳出四条创造性的结论:①两个质数为互质数;②1和任何自然数为互质数;③两个连续的奇数为互质数;④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为互质数。
五、爱——体验自主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兒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这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学生爱思乐学。只有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特别关照学习困难的学生。“低要求,多鼓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相同的参与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学习机会,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不断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能逐渐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就能主动健康的获得全面发展。
一、提供自主学习目标,引发学生自主参与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例如,在教学“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时,我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在乘法的基础上学习“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并板书课题。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学到那些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把同学们说的内容归纳,出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①学习和掌握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②能运用除法应用题中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答有关应用题。③除法数量关系和乘法数量关系有什么联系。把学生推到探索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动口说,动脑想,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力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的求知心理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一课时,我拿着一捆铅笔走进课堂,说:今天老师给每位同学3支铅笔,请你们算一下,4位同学一共发多少支铅笔?怎样列式?一位同学回答说:3+3+3+3=12(支)。我又问5位同学一共发多少支?同学们又很快列出算式:3+3+3+3+3=15(支)。如果要算你们组一共发多少支?又该怎样算?要算全班42位同学一共发多少支?又该怎样算?这时候,我及时引导学生,能不能找到一种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摆实物入手,引导学生探索怎样求许多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这样从课一开始,就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使学生把学习的动机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行动,学生主动自觉参与,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小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而且难以独立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法可循,不会放任自流。
例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化圆为方”、“化曲为直”来达到化未知为已知。让学生设想将圆无限细分析拼出的图形形状,在“有限割拼,无限想象”的学习中想象其终极状态,渗透极限思想。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割拼成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推导出s=πr2,则是用等积转换思想。通过一系列思想方法的渗透,即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同时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发展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只是手段,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即“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使其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这就要加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创新空间,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通过参与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学习过程的参与,会促进内在思维的参与,达到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在学习互质数时,可通过“4和5是互质数吗?等引发讨论,通过争论,可归纳出四条创造性的结论:①两个质数为互质数;②1和任何自然数为互质数;③两个连续的奇数为互质数;④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为互质数。
五、爱——体验自主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兒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这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学生爱思乐学。只有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特别关照学习困难的学生。“低要求,多鼓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相同的参与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学习机会,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不断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能逐渐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就能主动健康的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