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以大带小”,就是让中大班的幼儿和新入园的幼儿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子活动。我们认为“给幼儿以‘家’的感觉,一切以幼儿为中心,使幼儿如同在家里一样,可以自由选择活动时间、地点、材料,真正成为家的小主人”,“让年龄跨越3岁的三个年龄组幼儿生活在一个班级里,这种混龄起突出的作用,它可以利用其中大年龄幼儿的优势,以大带小,鼓励年龄大的幼儿主动帮助年龄小的幼儿,并且充当活动的领导者,为其他幼儿做出榜样;同时年龄小的幼儿可以自动向年龄大的幼儿学习,从年龄大的幼儿的工作示范中获得灵感”。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且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一种活动,是幼儿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最大限度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呢?我们认为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幼儿学会自己游戏,其中“以大带小”的游戏方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幼儿园组织了几次以大带小的混龄游戏后,我对幼儿园组织混龄游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几次尝试性的试验加深了对混龄游戏的理解。我觉得混龄游戏是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有效的途径。
一、“混”出交往力
《指南》社会领域的人际交往中的教学建议提到“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混龄游戏打破了以往以班级为单位的游戏组织形式,幼儿的交往人数增多了,交往对象也由原来的熟悉人群扩大到大部分不熟悉的人群,由同龄扩大到异龄。这种新的活动环境,对幼儿提出了新的适应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一开始往往寻求一种安全感,以缓解陌生的人际环境对自身的压力。例如混龄游戏——“墙来了”,活动一开始,幼儿会出现只喜欢与同班的幼儿合作,只喜欢与同龄幼儿交往,而与其他班或异龄的幼儿很少交往,甚至根本没有交往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及时的反思,通过更改游戏的环节——大小年龄的幼儿一起合作玩“墙来了”,让本来能力强的幼儿在较大范围的活动中学习了更多的交往技能,接触了更多的新环境,积累了更多的交往经验,表现得更主动、自信。对于能力较弱、胆子小、内向的幼儿来说,混龄游戏创设的大环境更宽松、自由,游戏内容新颖,吸引人。在同伴交往愉悦气氛的影响下,他们从羡慕、跃跃欲试到参加,达到了交往目的。创设诸如“墙来了”这样的混龄游戏,让能力强的幼儿和能力弱的幼儿在一起游戏,给他们提供一个相互影响、模仿的机会。他们在一起游戏,逐渐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使自己得到锻炼。
二、“混”出自信心
《指南》中的社会领域人际交往目标3中写到: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教学建议里也有提到: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小年龄幼儿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往往缺乏主动性,胆小、懦弱,这是小年龄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较低造成的。然而在混龄活动中,通过哥哥姐姐的带领,小年龄幼儿的自信心会提高得很快。
在混龄户外游戏——“民间游戏”活动区中,我们创设了“跳房子”、“打弹珠”、“翻扑克牌”、“踢踢绊绊”四个游戏,其中‘打弹珠’的游戏相对于其他几个游戏有点难度,大龄幼儿会通过观察小龄幼儿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会有目的、有意识地教小龄幼儿一些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协助小年龄幼儿探索把弹珠打进去的方法,同时给予支持,这给小年龄幼儿提供了充分地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条件。这样小年龄幼儿就能在混龄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和上进心,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他们的自信心也在逐步地加强。此外大年龄幼儿对小年龄幼儿的友好态度,提高了小年龄幼儿参与活动的意愿,能在与大年龄幼儿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交往经验和乐趣。与此同时,大年龄幼儿也在与小年龄幼儿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也更乐于与小年龄幼儿分享自己的快乐,两者相互依托。
三、“混”出手足情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属于人的高层次需要。其实,儿童不仅有强烈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还有丰富的包括社会交往和尊重在内的高层次需要。而现在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幼儿,对幼儿来说,没有兄弟姐妹,虽然能够得到更好的物质条件,但是现在的幼儿几乎不能理解手足情是什么。混龄游戏的设置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使幼儿在活动中磨合出了手足之情。
混龄游戏“野战区”是幼儿的最爱,他们在玩这个游戏时都很兴奋。我在这个区域中创设了一个热身环节:今天我们要去前线打仗,要绕过“地雷”(小轮胎),走过一座“独木桥”(梯子搭建),到“山”的那边去设下埋伏,现在开始我们就一组一组地行动,在行动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互相帮助哦!于是幼儿一组一组地进行练习,其中一个女孩子到“独木桥”时不敢上去,站在那儿不动了,我想上前去帮她一把。只见旁边一个男孩子说:“不好,后面有坏人追上来了!”经过这么一激,女孩子竟然顽强地向前走,勇敢地走过了“独木桥”。想不到幼儿间的交流会起到如此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也庆幸设置了这样的情景,给了幼儿想象的空间,使幼儿沉浸在其中。在游戏过程中,我把主动权给了大班的幼儿,他们可以发号施令,可以帮弟弟妹妹拿主意,可以做一些只有成人才能做的事。同时,在与年龄小的幼儿发生玩具分配和角色安排等冲突时,他们能控制情绪,学会谦让,克服攻击性行为等。而年龄小的幼儿,往往更强烈地期望和大龄幼儿接触,这种接触能享受家里享受不到的伙伴式“爸爸妈妈”童话般的温情和照顾,没有成人的威严和约束,偶尔还能发表意见,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切实感觉到自己的自主地位,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四、“混”出好口才
《指南》中的语言领域这样写到: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
混龄游戏实施的目的在于将不同年龄的幼儿组织在一起进行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和对话中,学习交往,发展语言。如混龄游戏“打地球”中,大班幼儿已经能非常熟练地把球打进指定的地方,甚至有的孩子对玩球失去了兴趣,但是对小年龄幼儿来说,他们对玩球还充满了好奇,但是在玩的过程中又显得比较凌乱。通过混龄,我们让大龄的幼儿带着小龄幼儿玩球。活动中我们发现小龄幼儿很喜欢和大龄的幼儿一起玩球,小龄幼儿很崇拜地跟着大龄幼儿,很听大龄幼儿的话,大龄幼儿也很有责任意识,一定要把自己的玩球方法教给小龄幼儿。在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平时比较胆怯的幼儿也能很自然地进行语言的沟通、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交流,幼儿能很好地进行语言交往,并体现了一定的合作意识。
混龄游戏作为一种新的游戏模式,还有许多潜在的价值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探索。在研究、探索、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以新的价值观、教育观来衡量、审视和反思这一新的游戏方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教育行为方式,让混龄游戏真正做到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充分实现它的价值。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且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一种活动,是幼儿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最大限度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呢?我们认为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幼儿学会自己游戏,其中“以大带小”的游戏方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幼儿园组织了几次以大带小的混龄游戏后,我对幼儿园组织混龄游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几次尝试性的试验加深了对混龄游戏的理解。我觉得混龄游戏是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有效的途径。
一、“混”出交往力
《指南》社会领域的人际交往中的教学建议提到“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混龄游戏打破了以往以班级为单位的游戏组织形式,幼儿的交往人数增多了,交往对象也由原来的熟悉人群扩大到大部分不熟悉的人群,由同龄扩大到异龄。这种新的活动环境,对幼儿提出了新的适应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一开始往往寻求一种安全感,以缓解陌生的人际环境对自身的压力。例如混龄游戏——“墙来了”,活动一开始,幼儿会出现只喜欢与同班的幼儿合作,只喜欢与同龄幼儿交往,而与其他班或异龄的幼儿很少交往,甚至根本没有交往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及时的反思,通过更改游戏的环节——大小年龄的幼儿一起合作玩“墙来了”,让本来能力强的幼儿在较大范围的活动中学习了更多的交往技能,接触了更多的新环境,积累了更多的交往经验,表现得更主动、自信。对于能力较弱、胆子小、内向的幼儿来说,混龄游戏创设的大环境更宽松、自由,游戏内容新颖,吸引人。在同伴交往愉悦气氛的影响下,他们从羡慕、跃跃欲试到参加,达到了交往目的。创设诸如“墙来了”这样的混龄游戏,让能力强的幼儿和能力弱的幼儿在一起游戏,给他们提供一个相互影响、模仿的机会。他们在一起游戏,逐渐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使自己得到锻炼。
二、“混”出自信心
《指南》中的社会领域人际交往目标3中写到: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教学建议里也有提到: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小年龄幼儿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往往缺乏主动性,胆小、懦弱,这是小年龄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较低造成的。然而在混龄活动中,通过哥哥姐姐的带领,小年龄幼儿的自信心会提高得很快。
在混龄户外游戏——“民间游戏”活动区中,我们创设了“跳房子”、“打弹珠”、“翻扑克牌”、“踢踢绊绊”四个游戏,其中‘打弹珠’的游戏相对于其他几个游戏有点难度,大龄幼儿会通过观察小龄幼儿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会有目的、有意识地教小龄幼儿一些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协助小年龄幼儿探索把弹珠打进去的方法,同时给予支持,这给小年龄幼儿提供了充分地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条件。这样小年龄幼儿就能在混龄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和上进心,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他们的自信心也在逐步地加强。此外大年龄幼儿对小年龄幼儿的友好态度,提高了小年龄幼儿参与活动的意愿,能在与大年龄幼儿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交往经验和乐趣。与此同时,大年龄幼儿也在与小年龄幼儿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也更乐于与小年龄幼儿分享自己的快乐,两者相互依托。
三、“混”出手足情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属于人的高层次需要。其实,儿童不仅有强烈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还有丰富的包括社会交往和尊重在内的高层次需要。而现在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幼儿,对幼儿来说,没有兄弟姐妹,虽然能够得到更好的物质条件,但是现在的幼儿几乎不能理解手足情是什么。混龄游戏的设置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使幼儿在活动中磨合出了手足之情。
混龄游戏“野战区”是幼儿的最爱,他们在玩这个游戏时都很兴奋。我在这个区域中创设了一个热身环节:今天我们要去前线打仗,要绕过“地雷”(小轮胎),走过一座“独木桥”(梯子搭建),到“山”的那边去设下埋伏,现在开始我们就一组一组地行动,在行动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互相帮助哦!于是幼儿一组一组地进行练习,其中一个女孩子到“独木桥”时不敢上去,站在那儿不动了,我想上前去帮她一把。只见旁边一个男孩子说:“不好,后面有坏人追上来了!”经过这么一激,女孩子竟然顽强地向前走,勇敢地走过了“独木桥”。想不到幼儿间的交流会起到如此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也庆幸设置了这样的情景,给了幼儿想象的空间,使幼儿沉浸在其中。在游戏过程中,我把主动权给了大班的幼儿,他们可以发号施令,可以帮弟弟妹妹拿主意,可以做一些只有成人才能做的事。同时,在与年龄小的幼儿发生玩具分配和角色安排等冲突时,他们能控制情绪,学会谦让,克服攻击性行为等。而年龄小的幼儿,往往更强烈地期望和大龄幼儿接触,这种接触能享受家里享受不到的伙伴式“爸爸妈妈”童话般的温情和照顾,没有成人的威严和约束,偶尔还能发表意见,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切实感觉到自己的自主地位,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四、“混”出好口才
《指南》中的语言领域这样写到: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
混龄游戏实施的目的在于将不同年龄的幼儿组织在一起进行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和对话中,学习交往,发展语言。如混龄游戏“打地球”中,大班幼儿已经能非常熟练地把球打进指定的地方,甚至有的孩子对玩球失去了兴趣,但是对小年龄幼儿来说,他们对玩球还充满了好奇,但是在玩的过程中又显得比较凌乱。通过混龄,我们让大龄的幼儿带着小龄幼儿玩球。活动中我们发现小龄幼儿很喜欢和大龄的幼儿一起玩球,小龄幼儿很崇拜地跟着大龄幼儿,很听大龄幼儿的话,大龄幼儿也很有责任意识,一定要把自己的玩球方法教给小龄幼儿。在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平时比较胆怯的幼儿也能很自然地进行语言的沟通、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交流,幼儿能很好地进行语言交往,并体现了一定的合作意识。
混龄游戏作为一种新的游戏模式,还有许多潜在的价值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探索。在研究、探索、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以新的价值观、教育观来衡量、审视和反思这一新的游戏方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教育行为方式,让混龄游戏真正做到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充分实现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