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心境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angel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平
  一九九○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主要学术活动:
  二○一四年,﹃携手公益二○一四春季艺术家捐赠作品义卖展﹄(宋庄上能艺术当量画廊、唯图艺术空间联合承办)。
  二○一三年,﹃北京acf:艺术之旅—品牌艺术展﹄;
  ﹃美丽中国—当代艺术家书画作品展﹄(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八位中国艺术家作品展﹄(法国ARTS EN CAMBRESIS);﹃已臻化境—二○一三年当代艺术家国际邀请展﹄ (北京宋庄唯图艺术空间)。
  二○一二年,﹃静·物﹄展 (广州三多画廊)。
  二○一一年,﹃﹁旗﹂展览﹄(法国巴黎);获美国波士顿艺术中心为国际艺术家提供的Resident邀请,进行为期十周的项目创作。
  二○○九年,﹃隐匿/开放—东北当代水墨展览﹄(798高地画廊);﹃时差十二小时—东西方女艺术展览﹄(798零艺术中心)。
  二○○六年,﹃三位女艺术家展览﹄(酒厂艺术区旧雨今来轩画廊);﹃五位女艺术家展览﹄(北京加君临画廊)。
  二○○五年,﹃水墨精神展览﹄(北京炎黄艺术馆)。
  二○○四年,﹃梦想·困惑,现代女性特质—女性艺术家作品展﹄(北京中国妇女活动中心)。
  二○○三年,﹃自由,呼息—中国当代青年邀请展﹄(上海海上山画廊)。
  二○○二年,﹃冬季画展﹄(北京国际艺苑画廊)。
  二○○一年,﹃七人水墨展﹄ (北京环宇画廊)。
  一九九九年,﹃中日青年水墨画展﹄(日本)。
  一九九八年,﹃女画家四人作品展﹄(北京当代画廊)。
  一九九六年,﹃十五人水墨联展﹄ (中国美术学院)。
  女性画家的敏感而细腻的情感似乎与生俱来,她们在关注内心的同时,也感知着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并在创作中将之转化为丰富的视觉图像和色彩语言。女性特质为艺术创作所带来的灵性的光环如天赐的礼物,令许多优秀的男性艺术家亦望尘莫及。长久以来,女性画家张平一直沉浸于架上绘画的探索。然而与大多数画家不同的是,她从未拘泥于某一种绘画形式,无论是水墨、油画,还是综合材料……她的每一件作品皆随心而作,享受着创作的自由。
  尽管琐碎的日常无法遮蔽现实生活的矛盾与感伤,然而张平将心中的温暖和向往皆倾注在那些未知的画面上,作品记录着平实的日子,同时也承载着她的艺术理想。张平以女性的视角窥视和体察生活,随着创作的深入,她不再满足于自我情感的表达,继而延展到对更广泛的人群和社会生活的关注。2011年春天,张平应邀前往波士顿艺术中心进行为期十周的以“东西方妇女之比较”为主题的项目创作。这是一个转变创作观念的良好契机。为了筹备此次课题研究,波士顿艺术中心招募了多名女性志愿者作为活动的访谈对象兼模特。身为东方女性,张平第一次与数位不同年龄、种族、文化背景的西方女性志愿者进行访谈,并以中国水墨的形式为她们肖像—《波士顿写生》。通过这次创作活动,张平对当代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思想和社会角色有了更多的文化层面的思考,而从绘画角度来看,《波士顿写生》虽然借鉴了一些西方肖像绘画的表现形式,但张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性和趣味,这也是她长久以来从事水墨创作一直坚守的原则。《波士顿写生》皆为头像和半身像,它们客观地呈现了模特的样貌、神情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某一瞬间的状态。在有限的创作时间内,张平用最简约的绘画语言呈现出丰富的人物性格和特征,以流畅到位的线塑形并结合墨色渲染层次、结构来表现人物的“形”与“神”,笔墨删繁就简,却不失韵味和张力。
  毫无疑问,波士顿创作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绘画上,它使张平的艺术观念和视野开阔了许多,当创作具有了某种文化意义,那么笔墨也会自然而然地承载着思想,并且是有感而发。继《波士顿写生》之后,2012年张平创作的《包扎系列》又进一步将关注点指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不同于以往的中国画作品,《包扎系列》是一组综合材料作品,用宣纸水墨拼贴而成。“包扎”一词,首先令人想到了伤痛。在《包扎系列》作品中,巨大的面孔、躯干被一层层的绷带包扎着,触目惊心。这些受伤的个体如同一面面照进现实的镜子把张平带入了更深层面的思考。“这是当下社会多种问题的存在给我们衣、食、住、行等生存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破坏,这种伤害有直接的、也有潜在的,有看得见的、也有触摸不到的。这种包扎是自救(拯救)还是隐藏(掩盖)?我们的创造发展给我们自身、给我们的社会到底带来的是什么?”诸多的问题如同那些或隐或显的伤口一般被罗列出来,伤既在身体上,也在内心里;伤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个体的伤痛提示了社会危机的存在,使每一个人感同身受。
  对于宣纸水墨拼贴作品,张平并不陌生。早在1990年,她的大学毕业创作就是一组工笔人物拼贴作品。而《包扎系列》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对水墨的诠释,较之当年的作品都更具有突破传统水墨的实验性。惟一不变的是,她对传统笔墨特性和趣味的坚守,而“坚守”绝非“保守”,这并不影响她吸收西方的绘画经验和方法。她将西画的构成与中国画的留白相融合,使手撕出来的意向的水墨人物在黑白关系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包扎系列》中,张平将受伤的身体的局部在画面中特意放大,使“包扎”的“伤”露在众人面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艺术实践中,张平是一个感性先行的画家,她的敏感的艺术嗅觉正因为有勤奋、修养和才华的支撑从而获得了持久的创作力。近作《波士顿写生》和《包扎系列》仅仅是她水墨作品的一部分,即便如此,也可一窥张平自由的心性和思想的深度。
  2015年3月19日
其他文献
展览时间:2015-06-13~2015-07-13  展览地点:北京798新绎空间  策展人:杭春晓  本次展览展出李婷婷最新作品18件以及“春有计划”互动项目作品26件。展览突出了李婷婷“视觉反思”的有效性:在充满互动的视觉交互中,所有参与者的描述,不过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暂时“获取”,而非想象中的一种真实。与之相应,绘画行为亦然。就此,李婷婷从“老木雕”到朋友的春游记录的跨越中,践行了自己对于绘
期刊
展览时间:2015-06-12~2015-06-26  展览地点:北京亨嘉堂  本次展览共展出申晓国先生近作精品三十余幅,题材兼以山水与花鸟作品,尺幅上则多以小品为主,辅以几张大作,此展也是申晓国先生近期创作的一次小的总结。  自古以来,“雅集”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情怀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因而带有很强的游艺功能与娱乐性质,以文会友、切磋文艺、娱
期刊
展览时间:  2015-07-05~2015-07-15  展览/研讨会地点:李可染画院美术馆  策展人:刘学明 徐家玲 赵修 李仕明  参展艺术家:陈昭、陈江、董开文、杜晨、郝文静、贺海峰、贺秀、侯震、何翔、贾志发、康文峰、阚传好、罗翔、李二康、李南辰、李明、李仕明、李夏夏、李翔峰、李璐宇、李骏逸、刘芳、刘筱静、穆赛、孟哲、亓文平、任永、沈逸樵、苏涛、孙翔、孙文科、唐辉建、吴楠、王慧晓、王鹏、王
期刊
画是无声的诗,需用心灵谛听它的声音。画是生活的结晶,需用心灵体验和感恩。画是生命和灵魂的象征,需用心灵创造和敬畏。  人们往往误解了绘画的真谛,忽略了隐含在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也忽略了绘画艺术的审美体验应该是重视自身与自心的超越,是一种如醉如痴的审美享受。绘画艺术其实不完全是在乎画形是否准确,而是画形的“意”。人之所以需要艺术,需要美,除了对情感的抒发,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还因为艺术是人的生命本质和
期刊
展览时间:2015-06-25~2015-07-16  展览地点:中国北京国贸银泰中心A座6层 天堂书屋  初夏,天堂书屋推出“梵我—王晖个人作品展”,此次展览展出了王晖最新创作的“梵我”团扇小品系列,王晖选择兔子作为绘画主体,源于她喜爱它的矫健、聪颖、谨慎、不宜驯服且充满野性,甚至爱它的些许邪恶。它的某些特质与画家的性格不谋而合,画的时候王晖常常觉得它就是她自己的化身,化在纸里,化在笔尖上延续了
期刊
“微尘”佛家语,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微尘”。人是宇宙一粒极细的颗粒,情是一粒微尘极细的情绪。康有为《苏村卧病写怀》诗,“纵横宙合一微尘,偶到人间阅廿春”。每一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而人的痛苦,快乐、悲伤,思念、嫉妒、欲念等等,无一不是尘中之尘。  唐朝张乔《雨中宿僧院》诗中有《万生无了日,妄念起微尘》。人在红尘,熙熙攘攘,忙忙碌碌,泛起那些虚妄的念头,像微尘一样数不胜数。如
期刊
学习工笔画出身的丁蓓莉,有着非常扎实的传统功底。其创作之初是以对花卉的另类描摹起步的,那些花卉在她的画面上往往被还原为植物标本般的形象,在冷静而谨慎地使用传统语言的同时,她主动地规避了梅,兰,竹、菊式的传统文入画语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她的作品造型洗练,用笔清秀,设色淡雅,构图疏朗,富有极简主义般的美学特征。  从2003年起,她逐渐把目光投向窗外,转而关注日常生活中寻常的城市风景,于是,那
期刊
岳小飞  1986年生于济南。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第一工作室,获硕士学位;并取得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驻地艺术家,美国康州ICAS驻地艺术家,北京服装学院讲师。  展览及获奖:  2016年,“此飞彼斐——谭斐 岳小飞双个展”(贤空间,北京);  “八零八零·当代中国画
期刊
从来没有去过王煜的工作室,曾有过种种奇幻出格的猜测:画室种着一棵硕大的榉树,常青藤爬进了屋中,一口喷泉日复一日地作业,溅起的水珠洒在他的画布上。我宁愿猜测幻想,却并不愿有一天真的要去里头参观,这个空间强大而搅动,我知道他正布下一片无边无尽的沼泽,你,我,还是他,观众一不小心踏进去,之后深深地坠入其间,等待他的“宣判”。  长期以来“水墨”是传统文化包袱沉重的画种,它强大的体系,从儒、释、道的哲学体
期刊
姜永安  1967年生于烟台。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2012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温恒杰  山东招远人。2005年毕业于山东省鲁东大学美术系。南京艺术学院2008届中国画山水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徐州书画院专职画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杜小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