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本文从理论依据、实施策略两方面对高效课堂进行了论述。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入手,采取小组合作、分层递进的办法,实现高效课堂的整体优化。
【关键词】 中学数学 高效课堂 模式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54-01
1 问题的提出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数学及数学课程的价值和地位。那么,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发挥数学教学的强大育人功能呢?我想应该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2 理论依据
2.1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
2.2 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数学教育目标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才能达到
正如乔治·波利亚所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千百倍的是学生在想什么。思想应当在学生头脑里产生,而教师仅仅起到一个助产婆的作用。”教师的责任可以用提高学生的悟性来概括.只有当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学的规律”时,才能发挥高效率、产生最佳效果。
2.3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项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他更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区别教学,并指出区别教学不单是在教材的难度和广度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他当时可能取得的最好成绩。
3 实施策略
3.1 激发学习动机
(1)激发上进心
教师可在课堂上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学习对优化人才的智力结构、促使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轶事联系起来讲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2)引发认知冲突
高效课堂要为不同层次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在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设计问题、安排提问时都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以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心理状态时,教师再给以恰当的启发,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巧设问题悬念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悬念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新奇的材料,创设具有悬念的情境,使学生带着悬念,产生揭开知识奥秘的浓厚兴趣。
(4)组织合作学习
教师还可在课堂教学中,把全班学生编成若干个异质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的人员组合通常考虑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各组学生通过互助合作来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互动,拓宽思路,深化认识,提高学习质量。
3.2 分层递进教学
(1)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
教师可先通过个别谈话、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進行全面调查并结合学习成绩摸底测试,客观地认定学生目前的发展水平。这样,将全班同学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上、中、下三等。并建立档案,跟踪记载学生的发展情况。
(2)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在反复钻研教材结构、知识层次的基础上,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制订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使其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A层次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课堂上可多安排他们自学,B层次学生在一些复杂、灵活的题目面前常感到束手无策,对他们应侧重思维过程的分析,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对C层次学生一方面要做好知识铺垫,使其正确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对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4)有效地组织教学环节
新课开始时,教师要指出或渗透A、B、C层各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主攻目标,把主要精力用在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内容上。课堂上实行“统分结合”,在“统一教学”中,侧重教学内容的分层,先 让A层学生讲解自己的探究思路,不足的地方教师再补充,并及时点评,在“分别教学”中,侧重教学对象的分层,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通过个别教学、小组讨论和分层练习,分别达到各自目标,作业也因层而定,鼓励学生在完成各自目标的同时努力去完成高一层次的练习,挑战自我,达到最佳状态。
总之,高效课堂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设法引导他们“卷入”到教学活动中来,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深入,教师应逐渐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减少指导,增加学生学习中的自主发现成分。所谓“学”的真谛在于“悟”,教的秘决在于“度”,就在于此。当“学”有了尊严,“教”就会更体面。学习知识的过程,理应是温暖生命,快乐生命的过程,追求生命活力与课堂效率的统一,应该成为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因为生命活力的实现形式就是展示。让我们的课堂因展示而精彩,生命因表达而快乐吧。
参考文献
[1] 曹才翰,章建跃著,《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2] 许慎生,关于实施分层次教学法的思考,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
【关键词】 中学数学 高效课堂 模式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54-01
1 问题的提出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数学及数学课程的价值和地位。那么,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发挥数学教学的强大育人功能呢?我想应该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2 理论依据
2.1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
2.2 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数学教育目标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才能达到
正如乔治·波利亚所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千百倍的是学生在想什么。思想应当在学生头脑里产生,而教师仅仅起到一个助产婆的作用。”教师的责任可以用提高学生的悟性来概括.只有当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学的规律”时,才能发挥高效率、产生最佳效果。
2.3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项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他更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区别教学,并指出区别教学不单是在教材的难度和广度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他当时可能取得的最好成绩。
3 实施策略
3.1 激发学习动机
(1)激发上进心
教师可在课堂上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学习对优化人才的智力结构、促使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轶事联系起来讲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2)引发认知冲突
高效课堂要为不同层次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在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设计问题、安排提问时都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以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心理状态时,教师再给以恰当的启发,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巧设问题悬念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悬念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新奇的材料,创设具有悬念的情境,使学生带着悬念,产生揭开知识奥秘的浓厚兴趣。
(4)组织合作学习
教师还可在课堂教学中,把全班学生编成若干个异质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的人员组合通常考虑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各组学生通过互助合作来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互动,拓宽思路,深化认识,提高学习质量。
3.2 分层递进教学
(1)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
教师可先通过个别谈话、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進行全面调查并结合学习成绩摸底测试,客观地认定学生目前的发展水平。这样,将全班同学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上、中、下三等。并建立档案,跟踪记载学生的发展情况。
(2)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在反复钻研教材结构、知识层次的基础上,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制订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使其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A层次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课堂上可多安排他们自学,B层次学生在一些复杂、灵活的题目面前常感到束手无策,对他们应侧重思维过程的分析,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对C层次学生一方面要做好知识铺垫,使其正确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对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4)有效地组织教学环节
新课开始时,教师要指出或渗透A、B、C层各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主攻目标,把主要精力用在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内容上。课堂上实行“统分结合”,在“统一教学”中,侧重教学内容的分层,先 让A层学生讲解自己的探究思路,不足的地方教师再补充,并及时点评,在“分别教学”中,侧重教学对象的分层,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通过个别教学、小组讨论和分层练习,分别达到各自目标,作业也因层而定,鼓励学生在完成各自目标的同时努力去完成高一层次的练习,挑战自我,达到最佳状态。
总之,高效课堂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设法引导他们“卷入”到教学活动中来,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深入,教师应逐渐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减少指导,增加学生学习中的自主发现成分。所谓“学”的真谛在于“悟”,教的秘决在于“度”,就在于此。当“学”有了尊严,“教”就会更体面。学习知识的过程,理应是温暖生命,快乐生命的过程,追求生命活力与课堂效率的统一,应该成为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因为生命活力的实现形式就是展示。让我们的课堂因展示而精彩,生命因表达而快乐吧。
参考文献
[1] 曹才翰,章建跃著,《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2] 许慎生,关于实施分层次教学法的思考,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