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溯源”系列画得很好,它使我想起苏东坡的一句话,“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她的笔墨平淡,朴素,自然,没有硬做的斧凿痕,是真的心里画。写意油画界有个人独特的笔墨结构的人很少,做得这么自然天成的就更少。
从小速写到人物到美人蕉到装置再到现在的“溯源”系列,蔡锦艺术的外在差异很大,但有一个东西前后一贯,对这个前后一贯东西,我想用“笔墨”这个概念来说,但是在油画里又不叫笔墨,油画里怎么规定这个概念?我曾用“笔触和肌理”,但太技术化,远不如水墨画中的“笔墨”二字为妙。我想了很长时间,找不到好的概括,先叫笔墨吧。
蔡锦心理结构似乎有一种十分女性化的纠结,因此对柔密的、细微的、扭动的、虬曲的、复杂的、斑驳的自然纹理十分敏感又十分迷醉,转而为艺,逐渐形成了她特有的“笔墨”——精微而虬曲的堆刮挑抹,郁结而带创伤感的油彩肌理。无论大的结构大的意象如何变,这种微观结构却始终一贯,诗意化的纠结,纠结化的诗意,在笔端以她那唯一的方式不断游走,不断生发,不断展开,不断升华,二十余年一贯。这种微观结构的美很像中国诗词的字链词链之美,一种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相通的美。
“笔墨”是蔡锦的命根子,是她最陶醉最关心的事。这种笔墨用于纠结的人物便有了蔡锦式的悲剧,用于纠结的红色芭蕉便有了溃烂的辉煌,用于纠结的黑色芭蕉便有了腐朽的刚强,“流”向地面便有了如玉的血腥……如今她抛弃了“应物象形”,让笔墨走出芭蕉的轮廓,更随意地在画布上自由运行,于是有了新的创作系列。
这个新系列她叫“溯源”,那源,大概就是心灵之源吧,回到心里去。心籁与天籁和鸣,心宇与广宇合一。她的画中有形象,一种莫名其妙的形象,如霉如菌如虫如蛹如麻如丝如云如藻,但又什么都不是,只是运笔痕迹、心路痕迹,以及对痕迹进行的空间塑造和形体塑造。这么看,她的画就是抽象画,抽象写意油画,怎么非要说它不是抽象画呢?但是她的抽象画里有很强的意向性,而且是有东方特色的意向性。
她很强调走笔的随意性,因此没有预设的章法结构,画到哪算哪,这使高名潞联想到了黄筌《珍禽图》的无章法的章法,当代著名涂鸦艺术家汤步利也是这类章法,可以叫离散结构。这点是新作与芭蕉最大的不同,芭蕉有一个大的框架结构,小笔触的微观结构是围绕大结构展开的。大芭蕉的外拓结构,使女性化的笔墨结构张扬为男性化的宏观力量。去芭蕉相当于去壳,外在依托的东西慢慢去掉,笔墨得以自由释放,写心写意写性灵写胸襟更直接了,落笔见性灵,运笔即运心,直接地袒露出了纠结的诗——超旷而又伤痛,空灵而又纠结。说这些画没有空间,是没有西方写实绘画转化过来的抽象绘画空间;说这些画有空间,是自由运笔时轻时重,时散时聚,时虚时实,时明时暗转化出来的迷幻空间。
“溯源”系列画得很好,它使我想起苏东坡的一句话,“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她的笔墨平淡,朴素,自然,没有硬做的斧凿痕,是真的心里画。写意油画界有个人独特的笔墨结构的人很少,做得这么自然天成的就更少。这真是个致命的问题。
当然,我也有遗憾。去年看蔡锦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时,我的思路一直被芭蕉系列牵着鼻子走,陶醉于她比较张扬,比较强悍的,比较有张力,比较有冲击性的画风。看到她的黑色芭蕉时,我说这简直可以做成大型雕塑;看到她的作画过程的照片时,我说那画了一半的画简直可以衍生出大山系列。没想到她的弯子转得这么大。当时她特意让我看展览中的两张画,但没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没想到那两张画竟然是她后来的预兆,接着一下子拿出来一大批这样的作品,搞了个“溯源”系列,真的挺出我的意外的。现在我一方面对她的变化欣喜,另一方面又为失去了另外一个蔡锦而感到很遗憾。那个蔡锦的可能性确实还非常多,不要让我再也见不到另外一个蔡锦了。
从小速写到人物到美人蕉到装置再到现在的“溯源”系列,蔡锦艺术的外在差异很大,但有一个东西前后一贯,对这个前后一贯东西,我想用“笔墨”这个概念来说,但是在油画里又不叫笔墨,油画里怎么规定这个概念?我曾用“笔触和肌理”,但太技术化,远不如水墨画中的“笔墨”二字为妙。我想了很长时间,找不到好的概括,先叫笔墨吧。
蔡锦心理结构似乎有一种十分女性化的纠结,因此对柔密的、细微的、扭动的、虬曲的、复杂的、斑驳的自然纹理十分敏感又十分迷醉,转而为艺,逐渐形成了她特有的“笔墨”——精微而虬曲的堆刮挑抹,郁结而带创伤感的油彩肌理。无论大的结构大的意象如何变,这种微观结构却始终一贯,诗意化的纠结,纠结化的诗意,在笔端以她那唯一的方式不断游走,不断生发,不断展开,不断升华,二十余年一贯。这种微观结构的美很像中国诗词的字链词链之美,一种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相通的美。
“笔墨”是蔡锦的命根子,是她最陶醉最关心的事。这种笔墨用于纠结的人物便有了蔡锦式的悲剧,用于纠结的红色芭蕉便有了溃烂的辉煌,用于纠结的黑色芭蕉便有了腐朽的刚强,“流”向地面便有了如玉的血腥……如今她抛弃了“应物象形”,让笔墨走出芭蕉的轮廓,更随意地在画布上自由运行,于是有了新的创作系列。
这个新系列她叫“溯源”,那源,大概就是心灵之源吧,回到心里去。心籁与天籁和鸣,心宇与广宇合一。她的画中有形象,一种莫名其妙的形象,如霉如菌如虫如蛹如麻如丝如云如藻,但又什么都不是,只是运笔痕迹、心路痕迹,以及对痕迹进行的空间塑造和形体塑造。这么看,她的画就是抽象画,抽象写意油画,怎么非要说它不是抽象画呢?但是她的抽象画里有很强的意向性,而且是有东方特色的意向性。
她很强调走笔的随意性,因此没有预设的章法结构,画到哪算哪,这使高名潞联想到了黄筌《珍禽图》的无章法的章法,当代著名涂鸦艺术家汤步利也是这类章法,可以叫离散结构。这点是新作与芭蕉最大的不同,芭蕉有一个大的框架结构,小笔触的微观结构是围绕大结构展开的。大芭蕉的外拓结构,使女性化的笔墨结构张扬为男性化的宏观力量。去芭蕉相当于去壳,外在依托的东西慢慢去掉,笔墨得以自由释放,写心写意写性灵写胸襟更直接了,落笔见性灵,运笔即运心,直接地袒露出了纠结的诗——超旷而又伤痛,空灵而又纠结。说这些画没有空间,是没有西方写实绘画转化过来的抽象绘画空间;说这些画有空间,是自由运笔时轻时重,时散时聚,时虚时实,时明时暗转化出来的迷幻空间。
“溯源”系列画得很好,它使我想起苏东坡的一句话,“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她的笔墨平淡,朴素,自然,没有硬做的斧凿痕,是真的心里画。写意油画界有个人独特的笔墨结构的人很少,做得这么自然天成的就更少。这真是个致命的问题。
当然,我也有遗憾。去年看蔡锦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时,我的思路一直被芭蕉系列牵着鼻子走,陶醉于她比较张扬,比较强悍的,比较有张力,比较有冲击性的画风。看到她的黑色芭蕉时,我说这简直可以做成大型雕塑;看到她的作画过程的照片时,我说那画了一半的画简直可以衍生出大山系列。没想到她的弯子转得这么大。当时她特意让我看展览中的两张画,但没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没想到那两张画竟然是她后来的预兆,接着一下子拿出来一大批这样的作品,搞了个“溯源”系列,真的挺出我的意外的。现在我一方面对她的变化欣喜,另一方面又为失去了另外一个蔡锦而感到很遗憾。那个蔡锦的可能性确实还非常多,不要让我再也见不到另外一个蔡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