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对外输出会计信息的载体,而会计信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决策需要。但近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盛行,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利益。有效会计信息主体缺位是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主要原因,因此,造就有效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是遏制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虚假财务报告 会计信息需求主体 缺位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输出会计信息的载体,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包括数据信息和非数据信息。它是会计信息需求者(尤其是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主要的依据。然而近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盛行,从早期的“琼民源”到最近浮出的“银广夏”,造假手段不断翻新,造假程度不断恶化,严重扰乱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原因很多,如信息不对称,对上市公司监管不利,利益驱动等。本文拟从与会计信息相关的需求主体的角度去探索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
一、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分析
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的本质是要满足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决策需要,主要的需求主体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的管理决策者、政府调控部门、企业员工等。由于其与企业经济关系的程度不同,利益关系不同,其对财务报告的关注点和利用目的也就不同。
1.企业的投资者(上市公司股东)。由于投资方式、时间、内容、数额不同,权益投资人又进一步分为控股股东、一般股东,股民(特指股市投机者),由于持股比例不同,投资目的不同,他们对财务报告的关注可能会有所差异。控股性股东关注的是利润分配,投资转让收益,薪酬收入三者之和最大化,投资风险和职业风险之和最小化;不参与经营的一般股东其关注的是投资报酬、利润分配的最大化,投资风险最小化;既不参与企业经营也不准备长期投资的股民所关注的是企业短期的获利能力,股利分配政策,股票交易的收益最大化和投资风险的最小化。
2.企业的管理当局。企业的管理当局中既包括企业的决策机构,如董事会、经营管理委员会、各种专门委员会,也包括企业的执行机构,如管理职能部门。狭义地讲,管理者当局就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管理者既是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又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
3.企业的债权人。企业的债权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债权人,一类是优先债权人。普通债权人指借给企业实体或现金形式的资金的金融机构,普通债权人尤其对公司的现金流量、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更为关注。优先债权人即与企业存在商业信用的供应商,他们对企业会计信息内容的关注侧重于与其款项直接相关的部分。
4.政府部门。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需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就是这一信息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我们需要将政府部门分开来分析,中央政府需要根据会计信息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作为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而地方政府可能更多关注的是财务会计信息对地方经济,政府政绩,甚至是对政府官员个人业绩的影响。
5.企业的员工。企业员工对企业投入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和人力资本,其对会计信息的关注在于与薪酬相关的会计信息。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工资、津贴、奖金、福利、考核指标的定成情况,以及企业福利资金的开支情况等。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的员工中应当包括会计人员。
二、需求主体利益冲突与虚假财务报告
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行为和经济特征,他们各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角度出发,对财务报告的生成提供与财务报告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1.从企业投资人(上市公司股东)角度分析。企业(公司)的权益投资人是企业净资产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与企业利益关联程度最大,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内容关注最多,对财务报告的质量也要求最高。但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我们要分别来看:控股股东和一般股东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拥有真实的会计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可以为了集团或个人利益对那些不参与经营的股东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而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缺乏民事赔偿的规定,虚假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追究很难保证,致使虚假财务报告大行其道。另一部分股东就是我们所说的股民,他们最关心的是股票交易的收益最大化,只关心财务报告中的某些利好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民的这种需求是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直接诱因之一,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从管理者(经营者)的角度分析。经营者与其他需求主体不同,做为内部经营者,对会计信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得到最客观的财务报告和真实的会计信息。就目前而言,这应该是企惟一的一本真账,这一本账通常是不对外提供的,对外提供往往的经过粉饰的财务报告。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其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客观环境。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一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利自身的最大利益。
其次,利益驱动使虚假财务报告盛行成为现实。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其对利益的追求有两个层次:第一是对企业(公司)利益的追求;第二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基于公司利益的考虑,经营者会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商业信用,为了取得上市资格,配股资格,为了税收目的等利用自己信息资源优势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基于经营者个人利益的考虑,管理者会为了自己的政绩、职务、薪酬、股票升值,甚至是推卸责任而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
3.从债权人的角度分析。债权人关心的是债权能否按时收回,利息能否得到保证,从理论上讲他们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但事实并非如。优先债权人之所以赊账,是因为他们与企业存在着足够好的商业信用,他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对债权能否收回基本确定,否则不会赊账。一般来说,收不回款项的原因可能是不可抗力的因素,或信用问题,与财务报告的真实与否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因此他们并十分在意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对于普通债权人,主要是各个金融机构的贷款人,就目前我国的情况,银行大部分是国有大银行,得到贷款的绝大部分是国有大型企业,(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以前的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均受到银行的歧视,大都无法得到银行的支持。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计划经济依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企业是国家的企业, 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因此他们在发放贷款前并不十分慎重,如果说在放贷前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的话,那么放贷之后就可能显得有那么重要了,出于银行业绩考核的需要,虚假财务报告可能甚至会成为其业绩考核的支持。
4.从国家政府的角度分析。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政企必须分开,但这在我国政企并没有完全分开。一此地方官员的政绩往往与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地方各级政府在虚假财务报告生成中充当着非常复杂的角色,虽然还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地方政府是虚假财务报告的制造者之一,但地方政府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形成始终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也助长了虚假财务报告的盛行。
5.从企业内部员工的角度分析。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企业员工在没在组织起来的情况下是一个弱势群体。在人数众多,权利高度分散化的状态下,他们在决定企业命运和财富分配过程中,往往被边缘化,企业经营管理层在提供财务报告时,根本对其视而不见,而员工由于没有组织,也没有力量与管理者抗衡,也无法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
三、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虽然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原因有很多,但财务报告有效需求主体缺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加大财经执法力度,明确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应该说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操纵利润,首先不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监管问题,监管不利,缺乏民事赔偿责任是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最主要原因。
2.理顺多方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由于企业内部存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理顺委托与代理方的利益关系极为重要。首先要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进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
3.完善公司治理机构。首先应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其次建立内部约束机制,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资产收支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或者引入审计委员会机构,负责对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
[关键词] 虚假财务报告 会计信息需求主体 缺位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输出会计信息的载体,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包括数据信息和非数据信息。它是会计信息需求者(尤其是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主要的依据。然而近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盛行,从早期的“琼民源”到最近浮出的“银广夏”,造假手段不断翻新,造假程度不断恶化,严重扰乱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原因很多,如信息不对称,对上市公司监管不利,利益驱动等。本文拟从与会计信息相关的需求主体的角度去探索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
一、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分析
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的本质是要满足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决策需要,主要的需求主体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的管理决策者、政府调控部门、企业员工等。由于其与企业经济关系的程度不同,利益关系不同,其对财务报告的关注点和利用目的也就不同。
1.企业的投资者(上市公司股东)。由于投资方式、时间、内容、数额不同,权益投资人又进一步分为控股股东、一般股东,股民(特指股市投机者),由于持股比例不同,投资目的不同,他们对财务报告的关注可能会有所差异。控股性股东关注的是利润分配,投资转让收益,薪酬收入三者之和最大化,投资风险和职业风险之和最小化;不参与经营的一般股东其关注的是投资报酬、利润分配的最大化,投资风险最小化;既不参与企业经营也不准备长期投资的股民所关注的是企业短期的获利能力,股利分配政策,股票交易的收益最大化和投资风险的最小化。
2.企业的管理当局。企业的管理当局中既包括企业的决策机构,如董事会、经营管理委员会、各种专门委员会,也包括企业的执行机构,如管理职能部门。狭义地讲,管理者当局就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管理者既是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又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
3.企业的债权人。企业的债权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债权人,一类是优先债权人。普通债权人指借给企业实体或现金形式的资金的金融机构,普通债权人尤其对公司的现金流量、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更为关注。优先债权人即与企业存在商业信用的供应商,他们对企业会计信息内容的关注侧重于与其款项直接相关的部分。
4.政府部门。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需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就是这一信息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我们需要将政府部门分开来分析,中央政府需要根据会计信息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作为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而地方政府可能更多关注的是财务会计信息对地方经济,政府政绩,甚至是对政府官员个人业绩的影响。
5.企业的员工。企业员工对企业投入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和人力资本,其对会计信息的关注在于与薪酬相关的会计信息。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工资、津贴、奖金、福利、考核指标的定成情况,以及企业福利资金的开支情况等。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的员工中应当包括会计人员。
二、需求主体利益冲突与虚假财务报告
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行为和经济特征,他们各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角度出发,对财务报告的生成提供与财务报告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1.从企业投资人(上市公司股东)角度分析。企业(公司)的权益投资人是企业净资产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与企业利益关联程度最大,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内容关注最多,对财务报告的质量也要求最高。但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我们要分别来看:控股股东和一般股东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拥有真实的会计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可以为了集团或个人利益对那些不参与经营的股东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而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缺乏民事赔偿的规定,虚假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追究很难保证,致使虚假财务报告大行其道。另一部分股东就是我们所说的股民,他们最关心的是股票交易的收益最大化,只关心财务报告中的某些利好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民的这种需求是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直接诱因之一,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从管理者(经营者)的角度分析。经营者与其他需求主体不同,做为内部经营者,对会计信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得到最客观的财务报告和真实的会计信息。就目前而言,这应该是企惟一的一本真账,这一本账通常是不对外提供的,对外提供往往的经过粉饰的财务报告。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其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客观环境。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一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利自身的最大利益。
其次,利益驱动使虚假财务报告盛行成为现实。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其对利益的追求有两个层次:第一是对企业(公司)利益的追求;第二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基于公司利益的考虑,经营者会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商业信用,为了取得上市资格,配股资格,为了税收目的等利用自己信息资源优势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基于经营者个人利益的考虑,管理者会为了自己的政绩、职务、薪酬、股票升值,甚至是推卸责任而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
3.从债权人的角度分析。债权人关心的是债权能否按时收回,利息能否得到保证,从理论上讲他们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但事实并非如。优先债权人之所以赊账,是因为他们与企业存在着足够好的商业信用,他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对债权能否收回基本确定,否则不会赊账。一般来说,收不回款项的原因可能是不可抗力的因素,或信用问题,与财务报告的真实与否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因此他们并十分在意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对于普通债权人,主要是各个金融机构的贷款人,就目前我国的情况,银行大部分是国有大银行,得到贷款的绝大部分是国有大型企业,(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以前的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均受到银行的歧视,大都无法得到银行的支持。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计划经济依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企业是国家的企业, 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因此他们在发放贷款前并不十分慎重,如果说在放贷前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的话,那么放贷之后就可能显得有那么重要了,出于银行业绩考核的需要,虚假财务报告可能甚至会成为其业绩考核的支持。
4.从国家政府的角度分析。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政企必须分开,但这在我国政企并没有完全分开。一此地方官员的政绩往往与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地方各级政府在虚假财务报告生成中充当着非常复杂的角色,虽然还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地方政府是虚假财务报告的制造者之一,但地方政府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形成始终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也助长了虚假财务报告的盛行。
5.从企业内部员工的角度分析。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企业员工在没在组织起来的情况下是一个弱势群体。在人数众多,权利高度分散化的状态下,他们在决定企业命运和财富分配过程中,往往被边缘化,企业经营管理层在提供财务报告时,根本对其视而不见,而员工由于没有组织,也没有力量与管理者抗衡,也无法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
三、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虽然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原因有很多,但财务报告有效需求主体缺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加大财经执法力度,明确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应该说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操纵利润,首先不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监管问题,监管不利,缺乏民事赔偿责任是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最主要原因。
2.理顺多方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由于企业内部存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理顺委托与代理方的利益关系极为重要。首先要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进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
3.完善公司治理机构。首先应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其次建立内部约束机制,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资产收支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或者引入审计委员会机构,负责对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