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考现代文阅读历来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不少考生感到无能为力。备考时竭尽全力,答题时殚精竭虑,但考生对得分情况基本仍抱“听天由命”的态度。这种无力感来自平时训练的现实打击。考生平时做现代文阅读练习时大多有这样一种真实的体验:对得不明不白,错得不清不楚。看了参考答案,或者听老师讲了正确答案,又没有豁然开朗的愉悦感,相反有更加糊涂的挫败感。学生喜欢做数学题往往是因为有豁然开朗的愉悦感,不喜欢做语文题甚至讨厌做语文题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题往往是因为有越来越糊涂的挫败感[1]。其实,作为高利害的考试,高考试卷上的每一道题的答案都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语文题也不例外。
【关键词】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
一、2020年三套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命题特征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从选文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使考生在进行语文考试时,通过对传统文化文本的阅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如全国Ⅰ卷的《“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注重专业性,新增对学科研究性文本的考查,如全国Ⅱ卷《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就是美术史相关研究的文本;体裁范围扩大,注重考查文本特征,如全国Ⅲ卷的《谈谈〈古文观止〉》就带有“书评”色彩[2]。从考点看,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外,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综合性强,精准度高,特别注意思维品质的考查,暗含推理、概括、辨析等理性思维要素;重视赏析,强调文化性和思辨性;对概念内涵、逻辑关系的考查较多,成为命题热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从选文看,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关注国家重大决策或事件,让考生在考试时通过对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的热点选文的阅读厚植家国情怀,如全国Ⅰ卷的“新基建”(被写入《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全国Ⅱ卷的“脱贫攻坚”(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国Ⅲ卷的《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2020年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就是如此。实用类文本阅读全国Ⅰ卷、Ⅱ卷一如既往地热衷于多则材料组合形式,而全国Ⅲ卷则使用了新闻访谈材料,同论述类文本阅读相同,扩大了文本体裁的考查范围。从考点看,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概括筛选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筛选与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和能力点的考查大致相同,本质上都属于信息型阅读。或许缘于此,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将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优化为一个板块设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从选文看,三套试题中外小说和散文都有涉及,侧重名家的经典作品,凸显核心价值,旨在让考生通过对这些文本的阅读,审美情操得以陶冶,审美品位得以提升,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三观”[3]。如全国Ⅰ卷海明威讲述普通年轻人对运动的热爱的小说《越野滑雪》,传播体育之美,传达着“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体育意识;全国Ⅱ卷葛亮刻画普通匠人对职业道德的坚守《书匠(节选)》则暗合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全国Ⅲ卷蒋子龙探讨普通劳动者对信仰的追求、对国家建设的散文《记忆里的光》则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这些文本入选试卷之中,有机融合美育、体育、劳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从考点看,全国Ⅰ卷、全国II卷、全国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都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脉络层次、分析小说情节手法和作用、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分析散文的标题对谋篇布局作用的能力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命制关注教材知识的迁移,落实新课标“任务群”学习目标,如全国Ⅰ卷第7题的D项,引入课文《老人与海》,在海明威作品群中比较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性试题命制引入文学理论,考查考生对这一文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如全国Ⅰ卷第9题,题干中给出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让考生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同時,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还打破常规命制题目,使考查的内容比往年的题目更加具体、更有深度,如全国Ⅰ卷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长于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试题由此出发,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全国Ⅰ卷、全国Ⅱ卷的人物形象分析,着重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心理、人物情感及变化的能力,而全国Ⅰ卷“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全国Ⅲ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等等题目,又突出了对考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是很有创意的。两套全国语文新高考卷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了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更加注重考生的思维过程,思辨色彩浓厚,内容理解、分析和概括、推理判断和论证思路是考查重点。主观题增加了“论证思路”“论证特点”等分析题,突出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概括、逻辑推断、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如全国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I模块第4题与语用题的融合命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二、结语
试卷中的阅读文本,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不能只将其看成考试题目,还应该看成是学习写作的对象。如论述类文本中的深刻的思想、高超的分析手段、丰富的论据、精妙的论证思路、灵动的语言表达,无不可以成为学习写作的素材与范式。“变”的是试题的创新性,“不变”的是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的课程观念。我们要关注高考试题的创新,但不能止于对试题创新的分析归纳,更要关注这种创新的驱动力--课程观念。因此,面对现代文阅读Ⅱ的不断创新,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课程标准》,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高考试题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卿.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教学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2020(12):46-47.
[2]曾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复习浅见[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20(2):75-76.
[3]陈玉兰.浅谈高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J].课程教育研究,2020(26):94.
【关键词】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
一、2020年三套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命题特征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从选文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使考生在进行语文考试时,通过对传统文化文本的阅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如全国Ⅰ卷的《“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注重专业性,新增对学科研究性文本的考查,如全国Ⅱ卷《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就是美术史相关研究的文本;体裁范围扩大,注重考查文本特征,如全国Ⅲ卷的《谈谈〈古文观止〉》就带有“书评”色彩[2]。从考点看,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外,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综合性强,精准度高,特别注意思维品质的考查,暗含推理、概括、辨析等理性思维要素;重视赏析,强调文化性和思辨性;对概念内涵、逻辑关系的考查较多,成为命题热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从选文看,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关注国家重大决策或事件,让考生在考试时通过对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的热点选文的阅读厚植家国情怀,如全国Ⅰ卷的“新基建”(被写入《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全国Ⅱ卷的“脱贫攻坚”(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国Ⅲ卷的《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2020年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就是如此。实用类文本阅读全国Ⅰ卷、Ⅱ卷一如既往地热衷于多则材料组合形式,而全国Ⅲ卷则使用了新闻访谈材料,同论述类文本阅读相同,扩大了文本体裁的考查范围。从考点看,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概括筛选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筛选与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和能力点的考查大致相同,本质上都属于信息型阅读。或许缘于此,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将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优化为一个板块设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从选文看,三套试题中外小说和散文都有涉及,侧重名家的经典作品,凸显核心价值,旨在让考生通过对这些文本的阅读,审美情操得以陶冶,审美品位得以提升,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三观”[3]。如全国Ⅰ卷海明威讲述普通年轻人对运动的热爱的小说《越野滑雪》,传播体育之美,传达着“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体育意识;全国Ⅱ卷葛亮刻画普通匠人对职业道德的坚守《书匠(节选)》则暗合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全国Ⅲ卷蒋子龙探讨普通劳动者对信仰的追求、对国家建设的散文《记忆里的光》则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这些文本入选试卷之中,有机融合美育、体育、劳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从考点看,全国Ⅰ卷、全国II卷、全国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都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脉络层次、分析小说情节手法和作用、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分析散文的标题对谋篇布局作用的能力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命制关注教材知识的迁移,落实新课标“任务群”学习目标,如全国Ⅰ卷第7题的D项,引入课文《老人与海》,在海明威作品群中比较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性试题命制引入文学理论,考查考生对这一文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如全国Ⅰ卷第9题,题干中给出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让考生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同時,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还打破常规命制题目,使考查的内容比往年的题目更加具体、更有深度,如全国Ⅰ卷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长于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试题由此出发,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全国Ⅰ卷、全国Ⅱ卷的人物形象分析,着重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心理、人物情感及变化的能力,而全国Ⅰ卷“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全国Ⅲ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等等题目,又突出了对考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是很有创意的。两套全国语文新高考卷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了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更加注重考生的思维过程,思辨色彩浓厚,内容理解、分析和概括、推理判断和论证思路是考查重点。主观题增加了“论证思路”“论证特点”等分析题,突出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概括、逻辑推断、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如全国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I模块第4题与语用题的融合命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二、结语
试卷中的阅读文本,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不能只将其看成考试题目,还应该看成是学习写作的对象。如论述类文本中的深刻的思想、高超的分析手段、丰富的论据、精妙的论证思路、灵动的语言表达,无不可以成为学习写作的素材与范式。“变”的是试题的创新性,“不变”的是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的课程观念。我们要关注高考试题的创新,但不能止于对试题创新的分析归纳,更要关注这种创新的驱动力--课程观念。因此,面对现代文阅读Ⅱ的不断创新,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课程标准》,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高考试题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卿.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教学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2020(12):46-47.
[2]曾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复习浅见[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20(2):75-76.
[3]陈玉兰.浅谈高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J].课程教育研究,2020(2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