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生态概念引入金融领域,是金融理论研究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在这里,所谓生态金融,指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良好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微观制度环境以及宏观制度环境的保障下持续健康运行,进而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金融体系的良性循环以及金融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中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生态金融取得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生态金融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
在生态金融发展中,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金融产业运行的安全、稳健及持续经营。由于金融产业的特殊性质,较高的内在风险特征决定了在金融产业发展中,风险管理成为其一项重要内容。金融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金融产业的有效监控,而金融产业的内部控制是最基本的金融产业监控,健全有效的金融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业运行的制度基础,也是生态金融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
作为对人类组织活动的控制方法,内部控制很早就已经出现。在古埃及,人们通过让两个官吏同时对税收加以记录和核对,来进行简单的控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我国就已经设立了专门负责审查的官员,称为宰夫。人类进入工业化革命以来,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换,出现了工业企业、银行、行业组织等大量的社会组织,人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对组织人员的控制变成一种非常现实而急迫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内部控制方法必须系统化和制度化。
现代意义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20世纪40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的方法和理念也有了很大变化,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逐渐深化,从一般性的控制措施转向对环境、人员和风险评估等方面。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事业单位为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而制定与实施的一个控制系统,或者是一个产业为了保护产业资本的安全、高效和增值,确保有关产业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维护产业自身稳健运营、持续发展而制定与实施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也称为内部控制系统。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事业单位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是企业、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进一步来看,生态金融的内部控制制度指的是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机构内部自我生成的自主控制产业风险与无序状态,推进产业发展的组织、法律、规章及其运行机制的总称。金融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金融业的自律控制,金融业自律控制的基础同样是组成金融业的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运行,在此基础上对各金融机构间协调运行,竞争有序的发展局面进行有效的控制,维护生态金融发展的内外环境。
生态金融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素
生态金融的内部控制是对金融生态系统中各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经营风险以及各金融机构间的协调整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考查、控制和纠正。从生态金融的特点和运行过程来看,生态金融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生态金融的内控主体
生态金融的内控主体是指金融产业内控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它是生态金融内控制度的执行和评价主体。从金融业的运行角度看,一般来说,有三类内控主体①:一是宏观内控主体,也即金融产业自律协会。它主要负责金融产业各行业间的交易秩序、交易风险、整体协调以及金融业内部存在的各种发展风险的自我调整、自我管理;二是中观内控主体,也即金融业的各行业自律协会,如保险业协会、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及信托业协会等,这些协会除了执行和贯彻宏观内控主体的内控指令外,还对本行业的各种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秩序和风险等做出自我管理、自我调整,以达到本行业内部金融企业协调稳健发展的目的;三是微观内控主体,即各金融企业自身的内控组织机构,包括金融企业的行政领导、内控职能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等,通过对自身机构经营活动进行检查、控制和评价,达到自我防范风险、稳健发展的目的。
生态金融的内控客体
生态金融的内控客体指的是对金融内控主体所实施的内控行为的接受者,也就是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其中,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信托公司等,其各自的业务范围和特点决定了其可执行的内控制度侧重点有所不同。各个金融企业一方面要接受各层次内控主体的检查、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需要严格贯彻执行内控制度。金融企业在遵循金融业运行规律的前提下,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在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共同促进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金融内控主体和内控客体在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最终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相一致的。但金融内控客体的个体自身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目标,有可能是建立在牺牲金融生态系统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个体的目标同整体的目标可能存在不相一致的情况,使得内控客体的资源配置无法达到金融生态系统整体性长期性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判断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活动是否合理,要以一定的标准来衡量。金融内控主体对内控客体实施控制的基本标准有“是否有利于自身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是否有利于金融风险的规避与防范,是否有利于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金融的内控对象
生态金融的内控对象指的是金融内控主体对内控客体所实施的监控的具体内容,也即以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为中介的金融资源的运行过程及相关风险。之所以控制资源在金融企业及金融市场中的运行过程及监督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目的在于促进其配置得到优化,以金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达到金融生态系统的均衡协调发展。生态金融的内控对象主要有:社会金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金融企业对金融资源配置的过程、状态、效率和效益;金融资源在金融市场上的流动过程及风险大小;金融资源在金融企业中的分配状况及风险大小;金融资源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均衡分布状况;金融企业在财务上对金融资源的控制状况等。
金融机构内控制度与操作风险的关系
* 金融机构建立内控制度,主要任务就是防范操作风险,降低流程、人员和系统缺陷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损失。而操作风险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不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的完善均属于内控制度建设的范围,这些方面若出现失误,必然是内控制度不健全的结果。
* 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形成。巴塞尔管理委员会2003年发布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稳健做法》指出:“《银行机构内部控制框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这表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机构的操作风险与内控制度之间密切的联系,只有掌握了内控制度,才能真正理解操作风险并形成正确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
* 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建设,是操作风险管理的最重要的途径依赖。正是因为内控制度与操作风险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再建设和建立切实可行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是对操作风险实行有效监管的根本举措。巴塞尔委员会也提出,资本约束不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最好办法,对付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严格的内控机制。
生态金融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
生态金融内部控制的对象是金融资源的运动及其效果以及由此派生的各种风险。生态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使金融企业经营活动的操作处理方法制度化、规范化而制定的一系列要求员工遵照执行的相关规章制度。它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管理控制制度除组织机构的设置外,还应包括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和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具体的,在金融业特殊的运营对象和运营规律下,生态金融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生态金融内部管理控制。生态金融的内部管理控制的核心在于人,也就是产业组织的所有职员。调动员工积极性、能动性的正确途径是完善组织的管理制度,并以此来防范员工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在金融活动中,无时无刻没有人的参与,规范人(员工)的工作行为,是生态金融内部管理控制的目标。以人为核心的生态金融内部管理控制应该包括岗位的设置、人员素质管理、责权利的分配等,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分工。正确的配备恰当的工作人员,设置合理的岗位对金融业务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内部管理控制是生态金融发展的基础制度配备之一。而内部管理控制的关键是对金融产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控制。同其他行业相同,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控制应该达到四项基本目标:组织员工有效率地工作;尽量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技能;建立适用的技能和良好的工作氛围;规范管理部门和个人的经营行为等。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一系列人员素质控制。员工素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职员招聘;行业标推制定与实施;培训计划、解雇程序与规范;考核与晋升;职员信用保险;休假和工作轮换制度;工作环境等。
生态金融业务控制。金融产业的业务控制对象是物,它是保障各项业务安全高效地展开及其目标具体实现的根本措施。生态金融系统内部不同的金融企业其业务种类各不相同,但就每一个金融企业而言,必须分清具体业务类型以及每一种业务活动的控制环节,也就是说,要找准业务流程中容易发生错误和风险的控制点。任何业务在经营流程中都可能存在若干风险点,金融机构在内控时必须加以特别的关注。比如,商业银行为有效地控制信贷风险,实行五级分类法,坚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建立抵制损害存款人、银行及公众利益的行为的行政干预制度;建立以信贷立项、调查、审定、贷款决策、贷款检查监督为基本内容的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度,严格按责任权范围和程序贷款;建立信贷风险监测及预警系统,科学设定便于操作量化指标;改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中管理人员及业务操作人员的行为控制制度;尽可能地利用金融工具创新等消除国内外信贷风险;建立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以便有效地吸收既成风险损失,确保银行稳定。
生态金融法规执行控制。生态金融的法规执行控制的目标是保证国家颁布的金融法规在金融业内得到贯彻执行。执行法规控制的内控职能部门主要是内部审计部门、内部监察部门。内部审计、监察控制是根据产业组织系统的控制目标和既定环境,以国家对金融产业制定的法规为依据,审核、调查金融产业组织经营活动的一种内控措施。内部审计监察人员承担着服务与监督两方面的职能,在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中,应加强各类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员工的业务综合能力,增强宏观意识。审计过程中,不能仅仅拘泥于一般的财务收支,更要注意搜集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以促进机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生态金融财务控制。财务控制也称会计控制,它是生态金融组织内部控制的核心,生态金融财务控制体系是企业内部为了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而制订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会计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生态金融财务控制要按照国际规则统一标准来制定会计准则,会计记录、账务处理和经营成果核算完全独立,提供全面、准确和及时的会计信息。
应当看到,任何一项内部控制措施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都将有其局限性。尤其是人为因素使得内部控制措施失效。包括对控制责任的误解、执行控制时的粗心大意、疲劳以及舞弊等。此外,由于生态金融本身的动态性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经营活动将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原来比较完善的控制措施可能会逐渐失效。因此,生态金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一蹴而就。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生态金融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
在生态金融发展中,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金融产业运行的安全、稳健及持续经营。由于金融产业的特殊性质,较高的内在风险特征决定了在金融产业发展中,风险管理成为其一项重要内容。金融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金融产业的有效监控,而金融产业的内部控制是最基本的金融产业监控,健全有效的金融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业运行的制度基础,也是生态金融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
作为对人类组织活动的控制方法,内部控制很早就已经出现。在古埃及,人们通过让两个官吏同时对税收加以记录和核对,来进行简单的控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我国就已经设立了专门负责审查的官员,称为宰夫。人类进入工业化革命以来,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换,出现了工业企业、银行、行业组织等大量的社会组织,人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对组织人员的控制变成一种非常现实而急迫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内部控制方法必须系统化和制度化。
现代意义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20世纪40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的方法和理念也有了很大变化,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逐渐深化,从一般性的控制措施转向对环境、人员和风险评估等方面。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事业单位为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而制定与实施的一个控制系统,或者是一个产业为了保护产业资本的安全、高效和增值,确保有关产业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维护产业自身稳健运营、持续发展而制定与实施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也称为内部控制系统。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事业单位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是企业、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进一步来看,生态金融的内部控制制度指的是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机构内部自我生成的自主控制产业风险与无序状态,推进产业发展的组织、法律、规章及其运行机制的总称。金融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金融业的自律控制,金融业自律控制的基础同样是组成金融业的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运行,在此基础上对各金融机构间协调运行,竞争有序的发展局面进行有效的控制,维护生态金融发展的内外环境。
生态金融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素
生态金融的内部控制是对金融生态系统中各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经营风险以及各金融机构间的协调整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考查、控制和纠正。从生态金融的特点和运行过程来看,生态金融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生态金融的内控主体
生态金融的内控主体是指金融产业内控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它是生态金融内控制度的执行和评价主体。从金融业的运行角度看,一般来说,有三类内控主体①:一是宏观内控主体,也即金融产业自律协会。它主要负责金融产业各行业间的交易秩序、交易风险、整体协调以及金融业内部存在的各种发展风险的自我调整、自我管理;二是中观内控主体,也即金融业的各行业自律协会,如保险业协会、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及信托业协会等,这些协会除了执行和贯彻宏观内控主体的内控指令外,还对本行业的各种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秩序和风险等做出自我管理、自我调整,以达到本行业内部金融企业协调稳健发展的目的;三是微观内控主体,即各金融企业自身的内控组织机构,包括金融企业的行政领导、内控职能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等,通过对自身机构经营活动进行检查、控制和评价,达到自我防范风险、稳健发展的目的。
生态金融的内控客体
生态金融的内控客体指的是对金融内控主体所实施的内控行为的接受者,也就是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其中,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信托公司等,其各自的业务范围和特点决定了其可执行的内控制度侧重点有所不同。各个金融企业一方面要接受各层次内控主体的检查、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需要严格贯彻执行内控制度。金融企业在遵循金融业运行规律的前提下,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在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共同促进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金融内控主体和内控客体在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最终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相一致的。但金融内控客体的个体自身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目标,有可能是建立在牺牲金融生态系统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个体的目标同整体的目标可能存在不相一致的情况,使得内控客体的资源配置无法达到金融生态系统整体性长期性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判断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活动是否合理,要以一定的标准来衡量。金融内控主体对内控客体实施控制的基本标准有“是否有利于自身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是否有利于金融风险的规避与防范,是否有利于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金融的内控对象
生态金融的内控对象指的是金融内控主体对内控客体所实施的监控的具体内容,也即以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为中介的金融资源的运行过程及相关风险。之所以控制资源在金融企业及金融市场中的运行过程及监督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目的在于促进其配置得到优化,以金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达到金融生态系统的均衡协调发展。生态金融的内控对象主要有:社会金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金融企业对金融资源配置的过程、状态、效率和效益;金融资源在金融市场上的流动过程及风险大小;金融资源在金融企业中的分配状况及风险大小;金融资源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均衡分布状况;金融企业在财务上对金融资源的控制状况等。
金融机构内控制度与操作风险的关系
* 金融机构建立内控制度,主要任务就是防范操作风险,降低流程、人员和系统缺陷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损失。而操作风险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不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的完善均属于内控制度建设的范围,这些方面若出现失误,必然是内控制度不健全的结果。
* 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形成。巴塞尔管理委员会2003年发布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稳健做法》指出:“《银行机构内部控制框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这表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机构的操作风险与内控制度之间密切的联系,只有掌握了内控制度,才能真正理解操作风险并形成正确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
* 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建设,是操作风险管理的最重要的途径依赖。正是因为内控制度与操作风险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再建设和建立切实可行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是对操作风险实行有效监管的根本举措。巴塞尔委员会也提出,资本约束不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最好办法,对付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严格的内控机制。
生态金融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
生态金融内部控制的对象是金融资源的运动及其效果以及由此派生的各种风险。生态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使金融企业经营活动的操作处理方法制度化、规范化而制定的一系列要求员工遵照执行的相关规章制度。它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管理控制制度除组织机构的设置外,还应包括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和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具体的,在金融业特殊的运营对象和运营规律下,生态金融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生态金融内部管理控制。生态金融的内部管理控制的核心在于人,也就是产业组织的所有职员。调动员工积极性、能动性的正确途径是完善组织的管理制度,并以此来防范员工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在金融活动中,无时无刻没有人的参与,规范人(员工)的工作行为,是生态金融内部管理控制的目标。以人为核心的生态金融内部管理控制应该包括岗位的设置、人员素质管理、责权利的分配等,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分工。正确的配备恰当的工作人员,设置合理的岗位对金融业务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内部管理控制是生态金融发展的基础制度配备之一。而内部管理控制的关键是对金融产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控制。同其他行业相同,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控制应该达到四项基本目标:组织员工有效率地工作;尽量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技能;建立适用的技能和良好的工作氛围;规范管理部门和个人的经营行为等。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一系列人员素质控制。员工素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职员招聘;行业标推制定与实施;培训计划、解雇程序与规范;考核与晋升;职员信用保险;休假和工作轮换制度;工作环境等。
生态金融业务控制。金融产业的业务控制对象是物,它是保障各项业务安全高效地展开及其目标具体实现的根本措施。生态金融系统内部不同的金融企业其业务种类各不相同,但就每一个金融企业而言,必须分清具体业务类型以及每一种业务活动的控制环节,也就是说,要找准业务流程中容易发生错误和风险的控制点。任何业务在经营流程中都可能存在若干风险点,金融机构在内控时必须加以特别的关注。比如,商业银行为有效地控制信贷风险,实行五级分类法,坚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建立抵制损害存款人、银行及公众利益的行为的行政干预制度;建立以信贷立项、调查、审定、贷款决策、贷款检查监督为基本内容的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度,严格按责任权范围和程序贷款;建立信贷风险监测及预警系统,科学设定便于操作量化指标;改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中管理人员及业务操作人员的行为控制制度;尽可能地利用金融工具创新等消除国内外信贷风险;建立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以便有效地吸收既成风险损失,确保银行稳定。
生态金融法规执行控制。生态金融的法规执行控制的目标是保证国家颁布的金融法规在金融业内得到贯彻执行。执行法规控制的内控职能部门主要是内部审计部门、内部监察部门。内部审计、监察控制是根据产业组织系统的控制目标和既定环境,以国家对金融产业制定的法规为依据,审核、调查金融产业组织经营活动的一种内控措施。内部审计监察人员承担着服务与监督两方面的职能,在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中,应加强各类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员工的业务综合能力,增强宏观意识。审计过程中,不能仅仅拘泥于一般的财务收支,更要注意搜集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以促进机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生态金融财务控制。财务控制也称会计控制,它是生态金融组织内部控制的核心,生态金融财务控制体系是企业内部为了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而制订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会计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生态金融财务控制要按照国际规则统一标准来制定会计准则,会计记录、账务处理和经营成果核算完全独立,提供全面、准确和及时的会计信息。
应当看到,任何一项内部控制措施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都将有其局限性。尤其是人为因素使得内部控制措施失效。包括对控制责任的误解、执行控制时的粗心大意、疲劳以及舞弊等。此外,由于生态金融本身的动态性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经营活动将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原来比较完善的控制措施可能会逐渐失效。因此,生态金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一蹴而就。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