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而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培养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挖掘教材;促进健康心理;合理评价;优化学生性格
最近,网络上一则涉及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事例让人触目惊心:
某小学组织学生春游,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时候,把班里的班长跟学习较弱的几个同学分在了一起,其中有一个同学他很不喜欢,于是与老师发生了争执。老师说,作为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要起带头作用。结果,孩子直接冲出了教室,爬上了走廊的栏墙,翻身跳下了4楼。
也有发生在我身边的:一名二年级学生对考试成绩不满意,试卷发下后,突然用书使劲敲自己的头,继而躺在地上耍赖,还扬言要跳楼,幸好老师及时阻止并耐心加以劝导才得以停止。
看到这些,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首先,我覺得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责任。其次,我认为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而语文学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培养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依托语文教材,促进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优化学生的性格。
一、 挖掘教材,培养健康心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文本,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握住文本的人文性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让学生学会正视自己、克服依赖心理、培养远大目标。
(一) 学会正视自己
现在的孩子,多半还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集多人宠爱于一身,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个性,当他们开始学校生活以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常常不能正视自己。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像《小柳树和小枣树》就是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在教材里的,它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既不因自己长得不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欣赏小柳树。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扣住“心理健康教育”这个点,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的对话,感悟“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课文,我们可以积极地挖掘,成为心理健康引导的出发点。
(二) 熏陶责任担当
敢于担当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具备这种品质不容易。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学生不断地接受“责任和担当”的熏陶。
《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非常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当时没敢承认,但内疚的心理和责任感折磨了“我”一个星期。当“我”用自己攒了三个星期送报纸的钱赔给老奶奶并附上道歉信时,老奶奶说:“我为你骄傲!”课文中“我”的感受如果能迁移到学生的切身感受,学生将受到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教育;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紧紧随着男孩的心发生变化,这样的引领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就是很好的熏陶。
(三) 克服依赖心理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中生活的。因此,普遍存在着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要让学生懂得不依靠父母,学会生活的本领,从小要树立自主的思想,《自己去吧》就是优秀的教育文本,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不依赖别人,自己能独立成长的道理。环节安排上,应该先让学生想一想小鸭子心里所想,然后再根据学生生活中的小事来品读“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在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这一心理教育上,应该从“过了几天,小鸭子学会了游泳”来突破。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矫治学生自私心理,懂得助人为乐,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类似《蓝色的树叶》这样的课文的时候,可设计“演一演”“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感受,最后达到:“帮助了别人,自己也能得到快乐”的心理教育。人的心理不健康,可能是由于自身的某些不良心态产生的,如嫉妒、消极、自卑等。这种心态会影响学生的人格。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消极心态产生的不良后果,对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是有一定作用的。
《检阅》一文中,博莱克并不因为自己是个拄拐的少年而感到自卑,他对生活充满热爱。“这些小伙子真棒”不但赞扬了自信的博莱克,而且赞扬了儿童队员们美好善良的心灵。这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受到启发,尤其是儿童队员关爱残疾人的举动,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 合理评价,优化学生性格
评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在语文课堂中,我们抓住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成果等去进行合理评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的性格得以优化。
“你读得真棒”“你写的字非常好看”“这个词语用在这里恰到好处”“你的声音很洪亮”这样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觉得你刚才的回答很精彩,如果你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以后再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期待合作;“你能评价一下自己刚刚的朗读吗?”“你能说说你写的字怎么样吗?”更是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在互相评价过程中认识自己,让自己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提升。
三、 课外延伸,激发美好情感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假如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将一些美好情感激发出来。
如果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把自己美好的感受记录下来,使他们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学生的心理将更加积极、健康。例如:四年级的《我们的奇思妙想》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科技知识、涉及未来的方方面展开想象,畅谈自己对21世纪科技发展的设想,甚至可以分小组做PPT、做小制作、搞小发明,最后让他们把活动过程记录下来。他们既分工又合作,享受想象的快乐,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导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挖掘教材、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体验,是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优化性格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
周爱红,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市城北学校;
张国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市凤凰小学。
关键词:挖掘教材;促进健康心理;合理评价;优化学生性格
最近,网络上一则涉及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事例让人触目惊心:
某小学组织学生春游,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时候,把班里的班长跟学习较弱的几个同学分在了一起,其中有一个同学他很不喜欢,于是与老师发生了争执。老师说,作为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要起带头作用。结果,孩子直接冲出了教室,爬上了走廊的栏墙,翻身跳下了4楼。
也有发生在我身边的:一名二年级学生对考试成绩不满意,试卷发下后,突然用书使劲敲自己的头,继而躺在地上耍赖,还扬言要跳楼,幸好老师及时阻止并耐心加以劝导才得以停止。
看到这些,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首先,我覺得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责任。其次,我认为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而语文学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培养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依托语文教材,促进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优化学生的性格。
一、 挖掘教材,培养健康心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文本,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握住文本的人文性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让学生学会正视自己、克服依赖心理、培养远大目标。
(一) 学会正视自己
现在的孩子,多半还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集多人宠爱于一身,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个性,当他们开始学校生活以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常常不能正视自己。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像《小柳树和小枣树》就是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在教材里的,它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既不因自己长得不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欣赏小柳树。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扣住“心理健康教育”这个点,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的对话,感悟“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课文,我们可以积极地挖掘,成为心理健康引导的出发点。
(二) 熏陶责任担当
敢于担当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具备这种品质不容易。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学生不断地接受“责任和担当”的熏陶。
《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非常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当时没敢承认,但内疚的心理和责任感折磨了“我”一个星期。当“我”用自己攒了三个星期送报纸的钱赔给老奶奶并附上道歉信时,老奶奶说:“我为你骄傲!”课文中“我”的感受如果能迁移到学生的切身感受,学生将受到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教育;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紧紧随着男孩的心发生变化,这样的引领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就是很好的熏陶。
(三) 克服依赖心理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中生活的。因此,普遍存在着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要让学生懂得不依靠父母,学会生活的本领,从小要树立自主的思想,《自己去吧》就是优秀的教育文本,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不依赖别人,自己能独立成长的道理。环节安排上,应该先让学生想一想小鸭子心里所想,然后再根据学生生活中的小事来品读“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在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这一心理教育上,应该从“过了几天,小鸭子学会了游泳”来突破。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矫治学生自私心理,懂得助人为乐,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类似《蓝色的树叶》这样的课文的时候,可设计“演一演”“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感受,最后达到:“帮助了别人,自己也能得到快乐”的心理教育。人的心理不健康,可能是由于自身的某些不良心态产生的,如嫉妒、消极、自卑等。这种心态会影响学生的人格。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消极心态产生的不良后果,对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是有一定作用的。
《检阅》一文中,博莱克并不因为自己是个拄拐的少年而感到自卑,他对生活充满热爱。“这些小伙子真棒”不但赞扬了自信的博莱克,而且赞扬了儿童队员们美好善良的心灵。这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受到启发,尤其是儿童队员关爱残疾人的举动,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 合理评价,优化学生性格
评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在语文课堂中,我们抓住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成果等去进行合理评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的性格得以优化。
“你读得真棒”“你写的字非常好看”“这个词语用在这里恰到好处”“你的声音很洪亮”这样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觉得你刚才的回答很精彩,如果你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以后再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期待合作;“你能评价一下自己刚刚的朗读吗?”“你能说说你写的字怎么样吗?”更是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在互相评价过程中认识自己,让自己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提升。
三、 课外延伸,激发美好情感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假如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将一些美好情感激发出来。
如果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把自己美好的感受记录下来,使他们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学生的心理将更加积极、健康。例如:四年级的《我们的奇思妙想》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科技知识、涉及未来的方方面展开想象,畅谈自己对21世纪科技发展的设想,甚至可以分小组做PPT、做小制作、搞小发明,最后让他们把活动过程记录下来。他们既分工又合作,享受想象的快乐,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导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挖掘教材、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体验,是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优化性格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
周爱红,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市城北学校;
张国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市凤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