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ATA硬盘普及已经有几年的历史了,现在大部分用户使用的就是SATA硬盘,然而使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对于那些新买电脑的菜鸟们,硬盘问题总是一箩筐的出现。
SATA硬盘识别问题
病状:买了一台二手电脑。主板为nForce2Ultra400,随后将硬盘升级为SATA接口的希捷7200.10,插上新硬盘后,电脑自检之后提示没有发现硬盘无法启动。
病因:某些比较老的VIA、SiS、NVIDIA等芯片组的主板上安装SATA Rev 2.5的硬盘后无法正常工作。这是老主板芯片组无法识别SATARev.2.5标准造成的,不过现在的SATA硬盘大多有一个跳线,通过更改跳线,可以让SATARev.2.5的硬盘工作在SATA1.0模式下,从而让主板认出并正常使用硬盘。
解决方法:找到硬盘的SATA工作模式跳线,它一般为4pin的插口,且硬盘的正面标签或者跳线旁边都有跳线连接的定义,查看这些定义。找到硬盘强制使用SATA1.0模式正确的连接方法。
根据跳线说明连接跳线。注意跳线比较细,且容易被折断。因此插拔时一定要小心操作。
再次开机,电脑就能识别到硬盘并正常工作,不过此后SATARev.2.5的硬盘都将工作在SATA1.0的性能之下,性能和功能都有一定程度降低。
SATA对热插拔的支持
病状:听说过SATA相对于IDE硬盘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支持热插拔,因此会尝试进行这个操作。但却出现了包括死机、系统崩溃甚至硬件损坏等各种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病因:硬盘是否支持热插拔并非其本身支持就足够,而是需要包括支持热拔插的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在内的全套软硬件的支持。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主板和硬盘上都应该有支持热插拔的SATA控制器,使用专用的SATA电源接口,并且传输过程中也使用SATA模式。当然,操作系统也要支持热插拔,但现在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都支持,因此一般可以忽略这个问题。
关于主板和硬盘的SATA控制器,需要注意SATA1.0和SATA Rev.2.5的区别。虽然SATA1.0在设计时,已经引入了“热拔插”的概念,并且也宣传支持热插拔,但由于对热拔插时所引起的涌入电流,以及热拔插后的数据校验等相关问题没有提供一个完备的解决方案,所以SATA1.0设备使用热插拔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后的SATA Rev.2.5则要求设备具有能够限制热插涌入电流的Precharge功能,并支持在热插入后使用OOB(out of band)序列信号检测硬盘是否到位,从而实现了完整的热拔插支持。
解决方法:要热插拔硬盘。首先硬盘和主板必须为SATARev.2.5设备,这可以通过查看主板说明书和硬盘参数知晓。其次部分SATARev.2.5硬盘为了提高对电源的兼容性,同时带有4针D型电源接口和15针L型电源接口。如果电源使用的是前者,则不满足使用专用的SATA电源接口的条件,不能支持热拔插的,要使用热拔插,必须将电源接在L型接口上。
接着,也不能热插拔操作系统所在的硬盘,否则会造成系统崩溃,这个道理相信不用深入解释大家都会明白。
最后是操作时的重点注意事项:数据线和电源线的拔插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没按顺序,可能会导致硬盘损坏和数据丢失。
带电插硬盘:
步骤1 将SATARev.2.5的7芯数据线连接至主板数据接口。
步骤2 将15针L型电源接头接至SATARev.2.5硬盘电源接口。
步骤3 将SATA Rev.2.5的7芯数据线接至硬盘数据接口。
带电拔电源:
步骤1 从SATAREV.2.5硬盘上拔去7芯数据线。
步骤2 从SATARev.2.5的硬盘上拔去15针电源线。
SATA硬盘为何突然损坏
病状:一台新配置的电脑,SATA硬盘用了不久突然损坏,更换后没有过多久。硬盘又一次无缘无故的损坏。
病因:开启损坏电脑的机箱,发现硬盘带了4针D型电源接口和15针L型电源接口,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两个接口都插上了电源,原来如此。
为了保证电源的兼容性,不少SATA硬盘都附带了4针D型电源接口和15针L型电源接口。这两个接口的区别是SATA的15针L型电源接口额外提供了+3.3V供电,但目前这个电压的电流并没有用到,所以随便接这两个接口中的任意一个都没有区别。
然而如果这两个接口都接上电源,硬盘就会重复供电,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烧毁硬盘的电路板。
解决方法:只用将电源线插入SATA的15针L型电源接口中。
硬盘读写速度没有标称快
病状:电脑升级为SATA硬盘。使用HD Tune测试软件测试硬盘速度,发现硬盘的寻道速度只有17ms左右,比这块硬盘标称的12ms的速度慢了不少,这是新硬盘有问题的体现吗。
病因:并非如此,测试软件的测试结果只是一个参考。获得的数据同使用环境有很大关系的,标称数据都是在理想状态下测试出来的,也就是将全新的没有任何磁盘碎片的硬盘接在另一台电脑上测试,这样速度才具有可参考性。如果你的硬盘已经装上操作系统,并安装了其它软件运行了不短的一段时间,再来测试速度自然就不真实。
解决方法:测试速度与标称的理想状态速度有差距是正常的,只要差距不是很大,硬盘都没有问题。
如果要让测试速度尽可能接近标称速度,需要将使用过一段时间的硬盘格式化,不装操作系统,直接接到另外一台电脑上测试,测试结果会有一定的提高。
SATA硬盘插拔次数限制
病状:最近一段时间SATA硬盘读写时常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故障,将这块硬盘装入别的电脑,故障消失。
病因:将SATA硬盘的数据线更换后,故障消失,原来故障时硬盘SATA数据线接口引发的。SATA数据线接口的插拔次数非常有限,在大概插拔50次以后。接口处的金属弹簧会渐渐失去弹性,再加上空气对它的氧化作用,导致接口接触不良或者数据信号在接口处出现传输困难。目前尽管硬盘厂商对数据线的接口进行强化处理,但如果插拔次数过多,还是会导致数据线损坏。
解决办法:普通用户一般都不会去打开机箱插拔硬盘。因此SATA数据线这个毛病并不会对普通用户产生什么影响。出现这个故障的多是常常更换硬件的用户。遇到这类故障解决办法也很简单,更换一根数据线即可。
总结
SATA硬盘的故障看起来很多,但其中不少是由于用户对SATA硬盘的特性不了解造成的,这也说明了尽管SATA硬盘已经普及,但SATA硬盘的各种特征知识还没有深入人心,有待继续加强。
SATA硬盘识别问题
病状:买了一台二手电脑。主板为nForce2Ultra400,随后将硬盘升级为SATA接口的希捷7200.10,插上新硬盘后,电脑自检之后提示没有发现硬盘无法启动。
病因:某些比较老的VIA、SiS、NVIDIA等芯片组的主板上安装SATA Rev 2.5的硬盘后无法正常工作。这是老主板芯片组无法识别SATARev.2.5标准造成的,不过现在的SATA硬盘大多有一个跳线,通过更改跳线,可以让SATARev.2.5的硬盘工作在SATA1.0模式下,从而让主板认出并正常使用硬盘。
解决方法:找到硬盘的SATA工作模式跳线,它一般为4pin的插口,且硬盘的正面标签或者跳线旁边都有跳线连接的定义,查看这些定义。找到硬盘强制使用SATA1.0模式正确的连接方法。
根据跳线说明连接跳线。注意跳线比较细,且容易被折断。因此插拔时一定要小心操作。
再次开机,电脑就能识别到硬盘并正常工作,不过此后SATARev.2.5的硬盘都将工作在SATA1.0的性能之下,性能和功能都有一定程度降低。
SATA对热插拔的支持
病状:听说过SATA相对于IDE硬盘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支持热插拔,因此会尝试进行这个操作。但却出现了包括死机、系统崩溃甚至硬件损坏等各种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病因:硬盘是否支持热插拔并非其本身支持就足够,而是需要包括支持热拔插的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在内的全套软硬件的支持。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主板和硬盘上都应该有支持热插拔的SATA控制器,使用专用的SATA电源接口,并且传输过程中也使用SATA模式。当然,操作系统也要支持热插拔,但现在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都支持,因此一般可以忽略这个问题。
关于主板和硬盘的SATA控制器,需要注意SATA1.0和SATA Rev.2.5的区别。虽然SATA1.0在设计时,已经引入了“热拔插”的概念,并且也宣传支持热插拔,但由于对热拔插时所引起的涌入电流,以及热拔插后的数据校验等相关问题没有提供一个完备的解决方案,所以SATA1.0设备使用热插拔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后的SATA Rev.2.5则要求设备具有能够限制热插涌入电流的Precharge功能,并支持在热插入后使用OOB(out of band)序列信号检测硬盘是否到位,从而实现了完整的热拔插支持。
解决方法:要热插拔硬盘。首先硬盘和主板必须为SATARev.2.5设备,这可以通过查看主板说明书和硬盘参数知晓。其次部分SATARev.2.5硬盘为了提高对电源的兼容性,同时带有4针D型电源接口和15针L型电源接口。如果电源使用的是前者,则不满足使用专用的SATA电源接口的条件,不能支持热拔插的,要使用热拔插,必须将电源接在L型接口上。
接着,也不能热插拔操作系统所在的硬盘,否则会造成系统崩溃,这个道理相信不用深入解释大家都会明白。
最后是操作时的重点注意事项:数据线和电源线的拔插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没按顺序,可能会导致硬盘损坏和数据丢失。
带电插硬盘:
步骤1 将SATARev.2.5的7芯数据线连接至主板数据接口。
步骤2 将15针L型电源接头接至SATARev.2.5硬盘电源接口。
步骤3 将SATA Rev.2.5的7芯数据线接至硬盘数据接口。
带电拔电源:
步骤1 从SATAREV.2.5硬盘上拔去7芯数据线。
步骤2 从SATARev.2.5的硬盘上拔去15针电源线。
SATA硬盘为何突然损坏
病状:一台新配置的电脑,SATA硬盘用了不久突然损坏,更换后没有过多久。硬盘又一次无缘无故的损坏。
病因:开启损坏电脑的机箱,发现硬盘带了4针D型电源接口和15针L型电源接口,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两个接口都插上了电源,原来如此。
为了保证电源的兼容性,不少SATA硬盘都附带了4针D型电源接口和15针L型电源接口。这两个接口的区别是SATA的15针L型电源接口额外提供了+3.3V供电,但目前这个电压的电流并没有用到,所以随便接这两个接口中的任意一个都没有区别。
然而如果这两个接口都接上电源,硬盘就会重复供电,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烧毁硬盘的电路板。
解决方法:只用将电源线插入SATA的15针L型电源接口中。
硬盘读写速度没有标称快
病状:电脑升级为SATA硬盘。使用HD Tune测试软件测试硬盘速度,发现硬盘的寻道速度只有17ms左右,比这块硬盘标称的12ms的速度慢了不少,这是新硬盘有问题的体现吗。
病因:并非如此,测试软件的测试结果只是一个参考。获得的数据同使用环境有很大关系的,标称数据都是在理想状态下测试出来的,也就是将全新的没有任何磁盘碎片的硬盘接在另一台电脑上测试,这样速度才具有可参考性。如果你的硬盘已经装上操作系统,并安装了其它软件运行了不短的一段时间,再来测试速度自然就不真实。
解决方法:测试速度与标称的理想状态速度有差距是正常的,只要差距不是很大,硬盘都没有问题。
如果要让测试速度尽可能接近标称速度,需要将使用过一段时间的硬盘格式化,不装操作系统,直接接到另外一台电脑上测试,测试结果会有一定的提高。
SATA硬盘插拔次数限制
病状:最近一段时间SATA硬盘读写时常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故障,将这块硬盘装入别的电脑,故障消失。
病因:将SATA硬盘的数据线更换后,故障消失,原来故障时硬盘SATA数据线接口引发的。SATA数据线接口的插拔次数非常有限,在大概插拔50次以后。接口处的金属弹簧会渐渐失去弹性,再加上空气对它的氧化作用,导致接口接触不良或者数据信号在接口处出现传输困难。目前尽管硬盘厂商对数据线的接口进行强化处理,但如果插拔次数过多,还是会导致数据线损坏。
解决办法:普通用户一般都不会去打开机箱插拔硬盘。因此SATA数据线这个毛病并不会对普通用户产生什么影响。出现这个故障的多是常常更换硬件的用户。遇到这类故障解决办法也很简单,更换一根数据线即可。
总结
SATA硬盘的故障看起来很多,但其中不少是由于用户对SATA硬盘的特性不了解造成的,这也说明了尽管SATA硬盘已经普及,但SATA硬盘的各种特征知识还没有深入人心,有待继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