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出问题
(一)当前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学会生存与发展”。然而,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目前,我国吸毒者已达50多万人,其中青少年竟占80%以上,大部分还是在校学生;据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学生暴力、吸毒等近年有上升趋势;学生出走、自杀事件明显增多。由此可见,当前学生对生命意识极为淡泊,生存能力极为低下!
(二)原因分析。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着父母的宠爱,任何事情均被父母越俎代庖,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所以产生自卑、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任性、固执、敏感多疑、心理闭锁等偏执性格。第二,当今孩子的生存、学习压力很大,竞争异常激烈,加上社会环境的变动,家庭的变故等都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及刺激,心理承受力差的人这时候就会产生轻生念头。第三,影视、文化的侵袭,使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孩子,误以为“死亡根本不算什么”,朋友最重要的就是讲义气,有的文学影视作品脱离实际的“死亡”场面被刻画得非常悲壮与豪迈,不少孩子甚至觉得这样的死亡是最有意义的。
(三)教育困惑。据介绍,国外已经有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专家也在大声呼吁要“珍爱生命”;上海修订《中小学守则》时首次提出了“珍爱生命,学会感恩”的内容;语文课程也出现了许多与珍爱生命相关的课文。可见,“珍爱生命”已被提到一定的高度,但这种理念是否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呢?
二、实施措施
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可以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军神》中刘伯承为了继续革命,为了生存,不使用麻醉剂治疗眼睛,忍受了72刀的手术;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用顽强的意志写下了《秋天的怀念》和许多优秀的作品;《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不顾他人阻拦,持续挖了6个小时,救出了同样坚毅、沉着、勇敢的儿子,他们都是孩子们正面的典范。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就有一个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下面我就以这个单元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精心设计讲读课文教学环节,植根“珍爱生命”信念。
1.朗读品味。教学《生命·生命》时,学生自读,很快归纳出课文写了“飞蛾逃生,瓜子长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但是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语言文字进行研读,通过具体的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才会有更好的品味,才能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让学生真正受到震动。
2.体验感悟。作者杏林子因为得了类风湿关节炎,“手不能抬,肩不能动,腿不能走”,这种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生命脆弱如“飞蛾”、如“瓜子”,然而当她亲耳听到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声时,作者没有轻生反而更加珍爱生命,数十年坚持自学,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著有四十多本散文、小说、剧本、传记,活出了有意义的人生。感动于作者之时,我让孩子们也手摸心脏,屏息静听自己的心跳,真真切切地感受仅仅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停留在口头上的“生命”,因为亲手触摸到而惊奇,而喜悦,此时,我抛出下一个问题:如何让这个单单属于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我请孩子们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用“生命因为……而美丽”的句式说说他人是怎样珍爱生命的。因为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也涌现出了许多让我感动的精彩句子。
3.激情升华。生命的话题是非常沉重的,课堂结尾让富有青春活力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题的方式升华内心对生命的感悟,强化对生命的认识。结束时,我请大家思考课题“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应怎样朗读?”孩子们都体会到了这是作者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有的说要读出“珍爱”,请他读;有的说要读出“尊敬”,再读;有的说要读出“惊讶”、“赞叹”等等,在孩子们一声声呼唤中,结束了全文的教学。
(二)畅所欲言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化“珍爱生命”行动。
学完本单元后,我请学生做了个游戏,即先写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然后根据重要性一次次划掉必须要离开自己的人,在一次次不断失去的过程中,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重要。游戏结束,孩子们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我说:“请你们想象一下,你的爸爸妈妈要是失去了你,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短暂的思考之后,我请孩子们马上写下想象作文《假如我突然死了》,孩子们深刻认识到:生命属于自己,也属于生育他们的父母,如果自己死去了,将带给深爱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巨大的悲痛,他们无权放弃,无权自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努力地活,好好地活。
三、课后反思
(一)江苏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守旗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语文课程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所有机会,深钻教材,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价值,但是语文教材本身资源毕竟有限,怎样拓宽课程资源,把握更多的教育机会,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值得反思。
(二)“珍爱生命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所能承载的,更不能仅仅靠语文学科来体现,它需要全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共同努力。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无限的。我惟愿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孩子,都能健康、阳光地生活,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不懈地努力,尽量多做有于益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让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一)当前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学会生存与发展”。然而,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目前,我国吸毒者已达50多万人,其中青少年竟占80%以上,大部分还是在校学生;据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学生暴力、吸毒等近年有上升趋势;学生出走、自杀事件明显增多。由此可见,当前学生对生命意识极为淡泊,生存能力极为低下!
(二)原因分析。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着父母的宠爱,任何事情均被父母越俎代庖,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所以产生自卑、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任性、固执、敏感多疑、心理闭锁等偏执性格。第二,当今孩子的生存、学习压力很大,竞争异常激烈,加上社会环境的变动,家庭的变故等都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及刺激,心理承受力差的人这时候就会产生轻生念头。第三,影视、文化的侵袭,使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孩子,误以为“死亡根本不算什么”,朋友最重要的就是讲义气,有的文学影视作品脱离实际的“死亡”场面被刻画得非常悲壮与豪迈,不少孩子甚至觉得这样的死亡是最有意义的。
(三)教育困惑。据介绍,国外已经有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专家也在大声呼吁要“珍爱生命”;上海修订《中小学守则》时首次提出了“珍爱生命,学会感恩”的内容;语文课程也出现了许多与珍爱生命相关的课文。可见,“珍爱生命”已被提到一定的高度,但这种理念是否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呢?
二、实施措施
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可以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军神》中刘伯承为了继续革命,为了生存,不使用麻醉剂治疗眼睛,忍受了72刀的手术;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用顽强的意志写下了《秋天的怀念》和许多优秀的作品;《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不顾他人阻拦,持续挖了6个小时,救出了同样坚毅、沉着、勇敢的儿子,他们都是孩子们正面的典范。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就有一个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下面我就以这个单元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精心设计讲读课文教学环节,植根“珍爱生命”信念。
1.朗读品味。教学《生命·生命》时,学生自读,很快归纳出课文写了“飞蛾逃生,瓜子长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但是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语言文字进行研读,通过具体的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才会有更好的品味,才能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让学生真正受到震动。
2.体验感悟。作者杏林子因为得了类风湿关节炎,“手不能抬,肩不能动,腿不能走”,这种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生命脆弱如“飞蛾”、如“瓜子”,然而当她亲耳听到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声时,作者没有轻生反而更加珍爱生命,数十年坚持自学,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著有四十多本散文、小说、剧本、传记,活出了有意义的人生。感动于作者之时,我让孩子们也手摸心脏,屏息静听自己的心跳,真真切切地感受仅仅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停留在口头上的“生命”,因为亲手触摸到而惊奇,而喜悦,此时,我抛出下一个问题:如何让这个单单属于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我请孩子们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用“生命因为……而美丽”的句式说说他人是怎样珍爱生命的。因为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也涌现出了许多让我感动的精彩句子。
3.激情升华。生命的话题是非常沉重的,课堂结尾让富有青春活力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题的方式升华内心对生命的感悟,强化对生命的认识。结束时,我请大家思考课题“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应怎样朗读?”孩子们都体会到了这是作者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有的说要读出“珍爱”,请他读;有的说要读出“尊敬”,再读;有的说要读出“惊讶”、“赞叹”等等,在孩子们一声声呼唤中,结束了全文的教学。
(二)畅所欲言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化“珍爱生命”行动。
学完本单元后,我请学生做了个游戏,即先写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然后根据重要性一次次划掉必须要离开自己的人,在一次次不断失去的过程中,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重要。游戏结束,孩子们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我说:“请你们想象一下,你的爸爸妈妈要是失去了你,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短暂的思考之后,我请孩子们马上写下想象作文《假如我突然死了》,孩子们深刻认识到:生命属于自己,也属于生育他们的父母,如果自己死去了,将带给深爱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巨大的悲痛,他们无权放弃,无权自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努力地活,好好地活。
三、课后反思
(一)江苏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守旗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语文课程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所有机会,深钻教材,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价值,但是语文教材本身资源毕竟有限,怎样拓宽课程资源,把握更多的教育机会,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值得反思。
(二)“珍爱生命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所能承载的,更不能仅仅靠语文学科来体现,它需要全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共同努力。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无限的。我惟愿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孩子,都能健康、阳光地生活,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不懈地努力,尽量多做有于益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让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