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的规律与反思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060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出问题
  
  (一)当前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学会生存与发展”。然而,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目前,我国吸毒者已达50多万人,其中青少年竟占80%以上,大部分还是在校学生;据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学生暴力、吸毒等近年有上升趋势;学生出走、自杀事件明显增多。由此可见,当前学生对生命意识极为淡泊,生存能力极为低下!
  (二)原因分析。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着父母的宠爱,任何事情均被父母越俎代庖,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所以产生自卑、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任性、固执、敏感多疑、心理闭锁等偏执性格。第二,当今孩子的生存、学习压力很大,竞争异常激烈,加上社会环境的变动,家庭的变故等都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及刺激,心理承受力差的人这时候就会产生轻生念头。第三,影视、文化的侵袭,使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孩子,误以为“死亡根本不算什么”,朋友最重要的就是讲义气,有的文学影视作品脱离实际的“死亡”场面被刻画得非常悲壮与豪迈,不少孩子甚至觉得这样的死亡是最有意义的。
  (三)教育困惑。据介绍,国外已经有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专家也在大声呼吁要“珍爱生命”;上海修订《中小学守则》时首次提出了“珍爱生命,学会感恩”的内容;语文课程也出现了许多与珍爱生命相关的课文。可见,“珍爱生命”已被提到一定的高度,但这种理念是否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呢?
  
  二、实施措施
  
  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可以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军神》中刘伯承为了继续革命,为了生存,不使用麻醉剂治疗眼睛,忍受了72刀的手术;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用顽强的意志写下了《秋天的怀念》和许多优秀的作品;《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不顾他人阻拦,持续挖了6个小时,救出了同样坚毅、沉着、勇敢的儿子,他们都是孩子们正面的典范。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就有一个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下面我就以这个单元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精心设计讲读课文教学环节,植根“珍爱生命”信念。
  1.朗读品味。教学《生命·生命》时,学生自读,很快归纳出课文写了“飞蛾逃生,瓜子长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但是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语言文字进行研读,通过具体的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才会有更好的品味,才能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让学生真正受到震动。
  2.体验感悟。作者杏林子因为得了类风湿关节炎,“手不能抬,肩不能动,腿不能走”,这种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生命脆弱如“飞蛾”、如“瓜子”,然而当她亲耳听到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声时,作者没有轻生反而更加珍爱生命,数十年坚持自学,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著有四十多本散文、小说、剧本、传记,活出了有意义的人生。感动于作者之时,我让孩子们也手摸心脏,屏息静听自己的心跳,真真切切地感受仅仅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停留在口头上的“生命”,因为亲手触摸到而惊奇,而喜悦,此时,我抛出下一个问题:如何让这个单单属于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我请孩子们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用“生命因为……而美丽”的句式说说他人是怎样珍爱生命的。因为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也涌现出了许多让我感动的精彩句子。
  3.激情升华。生命的话题是非常沉重的,课堂结尾让富有青春活力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题的方式升华内心对生命的感悟,强化对生命的认识。结束时,我请大家思考课题“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应怎样朗读?”孩子们都体会到了这是作者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有的说要读出“珍爱”,请他读;有的说要读出“尊敬”,再读;有的说要读出“惊讶”、“赞叹”等等,在孩子们一声声呼唤中,结束了全文的教学。
  (二)畅所欲言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化“珍爱生命”行动。
  学完本单元后,我请学生做了个游戏,即先写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然后根据重要性一次次划掉必须要离开自己的人,在一次次不断失去的过程中,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重要。游戏结束,孩子们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我说:“请你们想象一下,你的爸爸妈妈要是失去了你,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短暂的思考之后,我请孩子们马上写下想象作文《假如我突然死了》,孩子们深刻认识到:生命属于自己,也属于生育他们的父母,如果自己死去了,将带给深爱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巨大的悲痛,他们无权放弃,无权自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努力地活,好好地活。
  
  三、课后反思
  
  (一)江苏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守旗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语文课程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所有机会,深钻教材,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价值,但是语文教材本身资源毕竟有限,怎样拓宽课程资源,把握更多的教育机会,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值得反思。
  (二)“珍爱生命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所能承载的,更不能仅仅靠语文学科来体现,它需要全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共同努力。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无限的。我惟愿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孩子,都能健康、阳光地生活,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不懈地努力,尽量多做有于益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让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其他文献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人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要读懂一个人的诗,必须了解作诗的人。当我们面对《再别康桥》时也应如此,从对徐志摩的了解出发,去领悟诗的精妙。  作为自小接受了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国诗人,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中所使用的语言自然会带有中国诗歌传统美学影响,《再别康桥》中拥有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
期刊
教材是我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引子,其涉及的知识点、值得赏析的角度,何止弱水三千?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再怎么开源纳流,也饮不尽这“三千弱水”。这时,教师处理“教什么”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面面俱到的分析,学生只是在文本的浅海区浮光掠影地周游,并不能有多少收获;我们何不取最有价值的那“一瓢”呢?    一、取能表现主旨之“一瓢”,探寻作者写作的动因    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
期刊
中考热点最新作品读赏练之丁立梅  《你并不是个坏孩子》:1.学生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曾经说给他的一句话。2.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学生富有朝气的可爱情态。3.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看出这句话在陈小卫心中的分量。4.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父亲的理想》:1.不只为写蔬菜,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还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见到女儿时的欢快心情。2.不能,因为它和后文父亲说出的理
期刊
真题回放:  苏州市2009~2010年第一学期调研测试试卷初二语文期末考试的作文题:  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冷空气南下。  请以此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所在学校班级及真实姓名。  命题解说:  这实在是一种创意精妙、形式新颖、趣味无限的“命头作文”。  创意精妙主要表现在命题方式上突破了传统命题的定式思维。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是主宰目前考场作文的三
期刊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我们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语文的丰富内涵,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组织散文阅读教学,尤其需要老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这样我们才能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唯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激情的释放,才能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满足。    一、整体比较,初步感受亲情    教学当代作家莫怀戚的《
期刊
人物档案:  孟祥宁,笔名落泪不哭。女,1993年12月生。中学生。曾在“河北文学馆杯”等征文比赛中连续多次获得二、三等奖,得到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等省内外名家的鼓励和扶持。在《青年文学家》、《女子文摘》、《大众阅读报》、《北京文学》、《燕赵晚报》等多家报刊发表过数十万字的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燕赵晚报》等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散文学会会员。    韭 菜  孟祥宁  
期刊
概念解说:  “抑扬”手法是古今诗文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按“抑”、“扬”出现的先后,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作者本想褒扬某个人或物,但他却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作者本来想要批评指责某一个对象,可他却在文章开篇部分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最后给人一种出乎意料或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在对象自身
期刊
作文课上,常有些同学紧锁眉头,唉声叹气地抱怨:“没什么可写呀!”其实,并不是真的没什么可写,而是不善于发现生活,体味生活,描绘生活。作为老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作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生动地反映生活,使学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为此我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与反思,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    一、走进生活,改变写作观念    不少学生在作文中只
期刊
记得有一篇文章写一位垂钓的老者,每天到河边悠闲地钓鱼。但每次所获甚少,有人问他,老人神情气爽地说:“钓胜于鱼。”在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的今天,“钓胜于鱼”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法的创新,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吗?我在从教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体验到:   首先,新的教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善于探索的时期。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把握住学生这一心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建议:“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写作必须先占有大量的材料,这是写作的前提。那么,在占有了一定的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又如何指导学生在写作中选材呢?我们要尽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而当前,不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