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情结与国际格局中的俄罗斯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ingxiangsu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解体25年来,俄罗斯的定位始终是成为世界大国,然而,实现这一愿景的路程并不轻松。更加有定力和战略谋划的外交政策、具有创新性可持续的雄厚经济基础,仍然是圆梦的前提。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甘当“西方小伙伴”的判断有失偏颇
  俄罗斯历史上就怀有大国情结——做大国,做世界上主要的一支力量,甚至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力量。这种情结在俄罗斯的精英层、领导层普遍存在,甚至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基因。你不调动它,它就潜藏在那儿;你一旦调动它,它就会迸发出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成为了“西方的小伙伴”,我认为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尽管后来产生的客观结果可能是这样,但原来的出发点并不是这样。
  叶利钦担任总统期间的一系列讲话和文献便是例证。1993年4月,俄罗斯颁布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是俄罗斯联邦独立后第一个外交政策文件,反映了俄罗斯的基本外交思想和政策取向——俄罗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要继续在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俄罗斯所认为的“大国”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国呢?叶利钦认为,俄罗斯应该是跟西方伙伴走在一起的大国,是西方强国俱乐部成员中的一个大国。在外交实践中,叶利钦也是一直努力争取让俄罗斯加入七国集团。他认为七国集团就是世界强国俱乐部,只有加入其中,俄罗斯的大国身份才能被认同。而且不仅叶利钦一个人这么认为,俄罗斯政治精英团队对此也有普遍共识。他们认为,苏联时期的老路是走不通了,必须走当时世界上发挥主要影响力的西方国家所走的道路,也就是他们认为的被“十月革命”中断了的历史上俄国与欧洲联系的这条路。其本质主要不是体现在外交上,而是体现在俄罗斯国内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建设上。精英们认为,成为一个西方国家后,俄罗斯就可能发展起来,就能够很自然地成为西方强国俱乐部中的一员,俄罗斯也就自然是一个世界大国了。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能够在西方强国俱乐部里扮演独特的角色。其独特性表现为其拥有的独特资源。第一,俄罗斯拥有跟美国平起平坐、差不多大体相当的核能力。第二,俄罗斯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幅员辽阔的国土,而在这个国土上生存着并与其接壤着非常复杂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多样的经济形态,也有多种多样的各种民族之间的交往。这是俄罗斯成为大国的地缘政治基础。第三,俄罗斯当时有一些历史上的朋友,如南联盟和后来的塞尔维亚等国,它们是帮助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成为大国的支持力量。俄罗斯另一个很重要的朋友是印度,两国仍然保持着合作的态势。第三,通过延续解决苏联时期历史遗留问题的进程,与中国建立了新型国家关系。
  从思想意识形态、国内道路的选择以及现有的力量基础几个层面看,我认为对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甘当“西方小伙伴”的判断有失偏颇,而且也不符合俄罗斯的本意。当然后来客观的结果是,叶利钦最终导致了俄罗斯成为“西方的小伙伴”,其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当时在一些问题上的表态跟西方比较一致,比如在人权的问题上,在世界民主浪潮的问题上,等等,但这样的表态是与其国内政治形态相关联的。首先,俄罗斯国内的政治局势处在动荡、摇摆不定的状态;其次,俄罗斯的经济也处在衰退状态。所以我认为,俄罗斯国内的问题牵扯了叶利钦投入在外交方面的精力,削弱了他外交活动的能力基础。这是表现在那个时期最主要的一种因素,并不完全是他的主观因素,也不是他愿不愿意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对叶利钦时期相对比较客观的评价。
  影响俄罗斯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两个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对后来的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个因素是俄罗斯内部局势,主要是从1993年?1996年的两次选举——1993年的杜马选举和1996年的总统选举。当时叶利钦差点被换下来、被搞掉,勉强得以继续留任总统。这两次选举期间,渐渐弥漫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日益壮大的俄共代表的左派力量使西方开始警觉和恐慌,担忧这样一个大国的转型能不能成功,如果不成功未来的俄罗斯会怎么样,是否会走过去苏联的老路,俄罗斯是否有可能重新成为一种威胁,这些担忧情绪使西方开始有所防范并调整对俄罗斯的政策。
  第二个因素是北约“东扩”。如果说北约东扩从一开始就是专门刻意针对俄罗斯的,我认为不完全准确。最早提出北约东扩的国家是波兰、匈牙利、捷克三个国家,它们希望成为北约的成员。虽然也包含有防范俄罗斯的因素,但最初主要的动机有两个:一是当时这三国的经济水平没有达到加入欧盟的标准,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便提出加入北约,以便首先获得安全保证,而安全和政治是紧密相连的。二是历史上,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三个国家及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的领土曾经发生变更,边境出现了少数民族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恰逢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兴起,南斯拉夫解体、苏联解体、车臣闹分离,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国家非常担忧出现类似问题,担心巴尔干的战火会蔓延到东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分离倾向的苗头。捷克时任总统哈维尔在欧洲和美国的几次演讲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愿:我们欧洲需要一个稳定的锚,这个锚就是北约。
  北约扩大一经提出,拥有大国情怀的俄罗斯首先感受到了地缘安全的新压力。原本说好华约解散,北约也要解散,但现在北约不但留了下来,还扩大了,俄罗斯的安全怎么能保障呢?对地缘安全的担忧恰恰说明俄罗斯拥有大国情怀。如果俄罗斯不想做大国,只想做“小伙计”,那北约东扩就把它也扩进去算了,俄罗斯就不会有后来的激烈反应。直到今天,北约东扩仍然是俄罗斯跟西方过不去的一道坎儿。
  美国的单边主义促使俄罗斯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普京初任俄罗斯总统时,整个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延续了叶利钦后期的局面,处在冻结的状态。在科索沃问题上,俄罗斯出于对“近亲”国家的保护意识,叶利钦时期就跟西方闹掰了,开始产生比较激烈的矛盾。这也是俄罗斯所谓大国情怀的一种表现。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普京反应非常迅速,主动给布什打电话,表示愿意支持美国进行反恐,表现出非常积极的合作意愿与姿态。俄罗斯自认为与美国找到了新的共同利益,双边关系出现转圜的机会。俄美形成的联合反恐共识,使俄罗斯与西方的对立得以暂时缓解,西方在车臣问题上对俄施压也有所减轻,俄罗斯也因此拥有了比较好的外部环境,普京得以有机会解决国内问题——政治权力的重新安排问题和俄罗斯经济复兴的问题。   经过俄罗斯的积极努力,1997年北约启动第一次东扩时与俄罗斯达成妥协,北约不在新加入北约的盟国领土上部署军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乌克兰危机之前。经过俄罗斯的外交努力,北约为了做出安抚姿态,在第二次东扩前夕的2002年,成立了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即所谓“20国机制”。双方同意就欧洲安全问题共同商议,宣称“相互为敌的北约与俄罗斯已成为伙伴”。尽管这种机制后来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尽管矛盾仍然存在、没有解决,但是这种合作的框架基础已经生成,即在欧洲安全、政治问题上俄罗斯与北约寻求战略合作,双方拥有对等的发言权。
  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俄罗斯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这不是出于对伊拉克的保护或者对萨达姆政权的认可,而是因为俄罗斯认为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已经多次、频繁地使用武力解决问题,无视俄罗斯的存在,而且越来越自认为是世界“霸主”,这种状况是俄罗斯绝对不能够容忍的。俄罗斯的大国情怀到普京执政的时候并没有消弭,反而越来越强烈。从这个时候开始,俄罗斯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更加警惕、抨击更加猛烈,对美国产生了更加强烈的防范和担忧心理。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开始逐步决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并不是说俄罗斯原来不独立自主,而是说这时的独立自主意味着俄罗斯要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和战略安排,不再跟着美国和西方的步调和节奏走。于是我们看到,俄罗斯开始对独联体进行重新整合,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多的新朋友,并巩固已有的盟友关系,重新塑造和确立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国力的恢复是支撑其能够这样做的重要原因。
  在美国人的观念中,俄罗斯只是“麻烦的制造者”,成不了“对手”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俄罗斯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有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到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首先,俄罗斯认为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快。西方由于金融危机受到了严重的挫败,能力已经大大削弱,没有能力再统揽世界的事务,小布什政府的战略透支已经无法持续下去。其次,2008年,俄罗斯的经济尚处于苏联解体后的最好时期,俄罗斯有能力、有条件支撑其实现在国际事务中的诉求。对对方的判断、对自己的判断和对局势的判断,让俄罗斯认为有了更多的奉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基础。
  同时,普京团队对西方越来越不信任,除了双方在国际事务、外交事务方面的分歧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后苏联空间的变化。从2003年开始,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先后经历了“颜色革命”,俄罗斯认为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所谓“和平革命”方式达到推翻别国政权的目的。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始对俄罗斯的“民主倒退”越来越不满,不断在俄罗斯国内寻找支持反对派的机会,加大对反对派的支持力度。普京感到对自身政权稳固的威胁,因此产生越来越强烈的不信任感和对立情绪。从2008年开始,俄罗斯重新整合前苏联地区,巩固影响、强化存在、捍卫特殊利益与权利,使之成为俄罗斯新的大国地缘基础、能跟西方叫板的基础。随后,欧亚联盟计划逐渐成型。这种对立的态势持续演进,直到乌克兰危机爆发,俄罗斯与美西方最后走上了极端的对抗。
  美国有一个基本判断是影响其对俄政策的关键,即在美国人的观念中,俄罗斯已经不能够成为其霸主地位的挑战者,只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这种状况对俄罗斯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美国不再把主要精力用于围堵、遏制俄罗斯——乌克兰危机后,美国几乎没有停止调整全球军事部署的步伐;但弊端就是越来越不重视俄罗斯,也不愿意努力寻找与其关系转圜的机会。俄罗斯近年来在乌克兰问题、叙利亚问题及在向欧洲施加军事压力方面的积极进取举动,就是在向美国传达强烈的信号——在很多国际问题上须臾不可忽视俄罗斯的作用。
  在多极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俄罗斯成为世界大国的定位愈发明确,捍卫和争取大国权益的态度越来越坚决,在一些国际事务中也越来越有进取性。这种战略目标将一直是俄罗斯外交的出发点。
  同时也要看到,俄罗斯西部的环境越来越差。随着俄罗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立的态度越来越强硬,西方恐俄、反俄的社会情绪和氛围已经逐渐成形,美国利用“俄罗斯威胁”的旗号既强化了所谓联盟团结,又激活了北约原始的军事职能。坦率地说,在缓解这种外部压力方面,俄罗斯外交似乎张力十足、韧劲不够。
  另一方面,俄罗斯经营大国力量基础的努力却有了收获。一是对独联体空间的重新整合不断加快,欧亚联盟建设在机制、法律框架等方面迈开了步伐。二是“向东看”更加积极,中俄战略协作不断深化、各方面的务实合作持续发展。甚至在对日关系上也显露出某些新气象。
  纵观25年,无论是跟西方绑在一起“混”进大国俱乐部,还是自立门户、我行我素“打”出大国地位,强国理想始终萦绕在俄罗斯的心头。下一个25年,圆梦仍将是俄罗斯的努力方向。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3月16日发布报告称,2010年至2014年,全球武器贸易量(不是交易额)较之前五年增加16%。其中,美国主要武器出口量五年间增加23%,继续“稳居榜首”,占据全球常规武器出口31%的份额;俄罗斯居次席,武器出口量增加37%,市场份额占27%;其他国家则被远远甩在后面。  美国军火的买家分布最广,至少有9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和大洋洲客户占48%,中东占32%,欧洲占
观察两岸关系发展的好与坏,热与冷,不是看两岸互访的高度(高层)与热度(密度),而是要看两岸政治立场的进与退以及两岸政治鸿沟是在缩小还是扩大。目前,两岸的政治鸿沟还在持续扩大,岛内“台湾独立”的认同差距进一步缩小,“台湾国家化”的政治认同逐步成为一种不可阻拦的“蓝绿共识”,这已成为未来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大挑战。  近来台湾内部的两岸关系重要论述与争议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蓝绿知名人士发表“大一中架构”论述
今年初,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布了2012年全球智库排名,尽管中国智库入围的数量和具体名次与我国经济实力的世界地位相比仍然较低,但较往年而言确有提升。随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副总理均对建设中国新型智库给出了重要指示。紧接着,各种相关研讨会频繁召开,学者们也都在讨论中国特色的智库建设。  所谓智库,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它将各学科的专家学者聚集起来,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为社
在美国,印度游说集团的公关能力仅次于犹太集团。在一些涉及印度的重大问题上,印裔人总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使印度“化险为夷”,不仅成功捍卫了印度的核心利益,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度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提升了两国关系。    印裔人不一般    印度人很早就开始了向美国移民,但大规模移民却出现在1965年以后。这一年,美国通过了《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放宽了对印度人移民美国的限制。之后,移居美国的印
中美关系已走出低谷?  应杨洁篪国务委员邀请,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珊·赖斯9月7日至9日访问北京。适逢中秋,令人联想到上半年2月14日美国国务卿克里的北京之行,那次到访一度被乐观氛围笼罩,甚至有中国媒体发出“中美关系情人节快乐”的不得体感叹。事实上,中美在东海、南海等问题上的分歧在访问中公开化,而且克里访华结束后不久,奥巴马便在白宫会见了达赖。半年过后,当美国总统最重要的外事顧问到来时,很难
无论何时,世界经济老大美国的经济状况和走势都是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按照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的界定,2009年二季度美国进入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期。虽然短期数据不断波动,但如果观察年度数据则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复苏稳中趋好,2012~2014年经济增速分别为2.3%、2.2%和2.4%,财政余额占GDP的比例从2009年的-13.5%收缩到2013年的-5.8%,失业率持续下降,美元震荡升值,股票市场表现
9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决定建立相互信任、合作共赢的中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双方全天候友谊,携手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强调,中白要加大相互支持力度,筑牢政治互信基石。两国应该保持高层交往势头,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双方要实现各自发展战略对接,拉紧共同利益纽带。要加快共建“一带一路”,并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
我国云南省与越南、缅甸和老挝三国接壤,有4061公里陆地边境线。云南的最大优势在于区位,是国内离印度洋最近的省份,同时可以兼顾太平洋尤其是南海。对外开放是云南发展的出路,历史上的南方丝绸之路彰显了云南在对外经济合作中曾经拥有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对外开放一度在全国沿边省区中走在前列,行动早,见效快。  早在1980年,云南就决定首先在中缅边境恢复小额贸易。从此,云南与缅甸、老挝的边贸发展很快
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办公桌上立着一个小小的银色立方体,当遭遇棘手的问题时,她就会将其捏起来把玩,闪亮的立方体上镌刻着一行字——“力在静默中”。2015年5月,默克尔第五次蝉联《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世界最具权势的女人。从风雨飘摇的欧债危机中一路走来,曾经被德国前总理科尔称为“小姑娘”的默克尔嬗变成为力挽欧洲狂澜的“女武士”,如果说沉着冷静是她应对危机的“盾”,那么科学分析则是她克敌制胜的“矛”。她在沉默
没人否定民主是个好东西,换句话说,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民主是一个最不坏的制度。因此,缅甸在2010年11月重新举行大选,军人在2011年3月将权力移交给新成立的民选政府,吴登盛领导的新政府在缅甸开展深入的政治、经济改革,国际社会普遍支持缅甸的政治转型和民主化。2015年缅甸将举行新的大选,这是缅甸政治转型能否软着陆的关键。人们自然希望缅甸成为一个民主、自由、发达的国家,但是近期泰国政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