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商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实际开展了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通过学生考试成绩以及问卷调查分析表明该教学创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商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胡春华(1973-),男,湖南新化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济波(1962-),男,山东济南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5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纵深发展,如何使商科类高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继续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各类高校尤其是商科类高校需要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一、商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开设应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操作能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湖南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如下问题:部分课程编程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部分文科学生觉得学习有难度,难以达到相应的课程设置要求;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入学计算机水平测试个别学生成绩能达到80分左右,也有不少学生因高中较少接触计算机,成绩不足20分;未开展分专业、分层次教学,导致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开设基本相同,不能满足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
以上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未能跟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和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已刻不容缓。
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措施
1.教学改革的模式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结合我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具体实际,通过广泛调研,集体讨论,于2008年初对计算机公共课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改革。这次教学改革较科学地制定了非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的“2+X”教学体系结构及规划,并首次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实施分层和分类教学。
按照对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将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大学)计算机基础”(40课时/2学分)、网络技术及应用(40课时/2学分)和面向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课程(36课时/2学分,课程的具体设置与专业有关)。其中第一、第二层次的课程为我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通开课。第三层次课程的开设是以专业分类为基础,分大类专业设课。目前,经管类专业开设数据处理类课程,如“经济管理分析软件应用基础”和“Access数据库系统”等;文法类专业开设应用软件类课程,如“常用工具软件”和“Photoshop”等课程;艺术类专业开设应用设计类课程,如“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和“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等课程;理工类专业开设程序设计类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等。教学组织上,针对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实施了分级教学。
2.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中实行分层、分类教学(见图1),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信息科学素养,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从源头抓起,对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实行全过程监管,形成了“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实施思路。
(1)系统设计。由计算机公共课教研室承担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任务,面向的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学班级是选课生成的大班。在同一个班里,学生人数多,所属专业多,体现了需求的多样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计算机的认知水平差距较大,体现了起点的差异性;必须进行系统设计,满足需求的多样性,解决差异性。系统设计包括:充分调查研究,弄清专业需求的共性和特性,了解起点的差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共性需求的课程和特性需求的课程(课程体系的设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组织教学,因材施教。
(2)整体推进。1)通过系统设计,形成了分层、分类组织教学的特色,使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学校的实际。根据共性需求开设“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与应用”两门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按照学科门类分别开设“Access”、“经济管理分析软件应用基础”、“常用工具软件”、“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对起点不同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分别组织教学。2)严格监控各教学环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严格监控各教学环节,如实行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制作课件、教师听课、评课常态机制,检查布置作业情况、改革考核机制等。3)注重教材的选用和建设。优秀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上课的良好基础。为此,我们尽量选择国家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同时也根据我校的特点编写了具有商科特色的教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建立教学资源网站,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三、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效分析
该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改革,从2008年下学期开始实践,通过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问卷调查分析,表明该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明显提高
从2008年开始,我校对该校非信息类专业的2008、2009和2010级新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进行了测试。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国内通用试题库的测试标准进行,主要包含计算机基本知识、中文录入、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和PowerPoint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理论题占20分、操作题占80分,期末也按同样的标准进行再次测试。具体结果如下表1所示。
其中08级入学及格率仅有6%,到期末提高到60%;09级入学及格率仅有6.8%,到期末提高到81.3%。
从上面的数据可知,分层教学效果非常明显。通过三年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已经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
2.调查问卷内容
为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成效,收集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意见,2011年11月对08、09、10和11级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分为5大部分共有14个题目,主要内容如下:
(1)分层分类模式认同度(1个题目)。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实行分层分类教学的认可度。
(2)分层分类教学课程设置及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3个题目)。课程设置特别是第三门课是否符合专业学习需要,分层分类教学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如何?
(3)“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认同度与效果分析(4个题目)。学生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认同度,“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学习效率是否得到了提高?
(4)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意见(3个题目)。了解学生对后续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类型及学习方式的意见,了解学生对其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态度。
(5)其他(3个题目)。学生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满意,有何改进建议?
3.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对全校所有非信息类专业学生发放了1100份问卷调查表,回收了有效问卷940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
(1)分层分类教学的认可度分析。95%以上的学生充分肯定分层分类教学形式。
(2)分层分类教学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80%以上的学生认为分层分类教学形式对专业学习有较好和很好的促进作用。认为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专业学习的效率,可以更快速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利于更深层次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
(3)“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的成效分析。1)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认同度。85%以上的学生充分肯定分层教学形式。2)“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作用。80%以上的学生认为分层有利于激发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提高,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学生对目前教学形式和后续课程学习的建议。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将计算机课程放在实验室来上,边讲边练,不至于教练脱节。
同时问卷调查表明,超过82%以上的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是今后学习、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需要加强计算机操作的训练,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加强实用工具软件知识的讲解,提高软件使用水平。希望能开设“微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基础”、“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等课程。这些一方面说明学生渴望学习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另一方面也反映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还了解太少。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较好地解决了现有商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使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更注重实践、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金广,孔银昌.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0,(14):107-110.
[2]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8):43-45.
[4]何典,刘济波,罗新密,等.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7):64-65.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商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胡春华(1973-),男,湖南新化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济波(1962-),男,山东济南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5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纵深发展,如何使商科类高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继续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各类高校尤其是商科类高校需要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一、商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开设应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操作能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湖南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如下问题:部分课程编程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部分文科学生觉得学习有难度,难以达到相应的课程设置要求;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入学计算机水平测试个别学生成绩能达到80分左右,也有不少学生因高中较少接触计算机,成绩不足20分;未开展分专业、分层次教学,导致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开设基本相同,不能满足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
以上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未能跟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和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已刻不容缓。
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措施
1.教学改革的模式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结合我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具体实际,通过广泛调研,集体讨论,于2008年初对计算机公共课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改革。这次教学改革较科学地制定了非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的“2+X”教学体系结构及规划,并首次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实施分层和分类教学。
按照对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将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大学)计算机基础”(40课时/2学分)、网络技术及应用(40课时/2学分)和面向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课程(36课时/2学分,课程的具体设置与专业有关)。其中第一、第二层次的课程为我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通开课。第三层次课程的开设是以专业分类为基础,分大类专业设课。目前,经管类专业开设数据处理类课程,如“经济管理分析软件应用基础”和“Access数据库系统”等;文法类专业开设应用软件类课程,如“常用工具软件”和“Photoshop”等课程;艺术类专业开设应用设计类课程,如“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和“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等课程;理工类专业开设程序设计类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等。教学组织上,针对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实施了分级教学。
2.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中实行分层、分类教学(见图1),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信息科学素养,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从源头抓起,对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实行全过程监管,形成了“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实施思路。
(1)系统设计。由计算机公共课教研室承担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任务,面向的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学班级是选课生成的大班。在同一个班里,学生人数多,所属专业多,体现了需求的多样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计算机的认知水平差距较大,体现了起点的差异性;必须进行系统设计,满足需求的多样性,解决差异性。系统设计包括:充分调查研究,弄清专业需求的共性和特性,了解起点的差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共性需求的课程和特性需求的课程(课程体系的设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组织教学,因材施教。
(2)整体推进。1)通过系统设计,形成了分层、分类组织教学的特色,使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学校的实际。根据共性需求开设“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与应用”两门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按照学科门类分别开设“Access”、“经济管理分析软件应用基础”、“常用工具软件”、“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对起点不同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分别组织教学。2)严格监控各教学环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严格监控各教学环节,如实行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制作课件、教师听课、评课常态机制,检查布置作业情况、改革考核机制等。3)注重教材的选用和建设。优秀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上课的良好基础。为此,我们尽量选择国家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同时也根据我校的特点编写了具有商科特色的教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建立教学资源网站,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三、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效分析
该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改革,从2008年下学期开始实践,通过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问卷调查分析,表明该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明显提高
从2008年开始,我校对该校非信息类专业的2008、2009和2010级新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进行了测试。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国内通用试题库的测试标准进行,主要包含计算机基本知识、中文录入、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和PowerPoint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理论题占20分、操作题占80分,期末也按同样的标准进行再次测试。具体结果如下表1所示。
其中08级入学及格率仅有6%,到期末提高到60%;09级入学及格率仅有6.8%,到期末提高到81.3%。
从上面的数据可知,分层教学效果非常明显。通过三年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已经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
2.调查问卷内容
为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成效,收集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意见,2011年11月对08、09、10和11级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分为5大部分共有14个题目,主要内容如下:
(1)分层分类模式认同度(1个题目)。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实行分层分类教学的认可度。
(2)分层分类教学课程设置及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3个题目)。课程设置特别是第三门课是否符合专业学习需要,分层分类教学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如何?
(3)“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认同度与效果分析(4个题目)。学生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认同度,“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学习效率是否得到了提高?
(4)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意见(3个题目)。了解学生对后续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类型及学习方式的意见,了解学生对其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态度。
(5)其他(3个题目)。学生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满意,有何改进建议?
3.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对全校所有非信息类专业学生发放了1100份问卷调查表,回收了有效问卷940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
(1)分层分类教学的认可度分析。95%以上的学生充分肯定分层分类教学形式。
(2)分层分类教学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80%以上的学生认为分层分类教学形式对专业学习有较好和很好的促进作用。认为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专业学习的效率,可以更快速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利于更深层次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
(3)“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的成效分析。1)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认同度。85%以上的学生充分肯定分层教学形式。2)“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作用。80%以上的学生认为分层有利于激发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提高,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学生对目前教学形式和后续课程学习的建议。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将计算机课程放在实验室来上,边讲边练,不至于教练脱节。
同时问卷调查表明,超过82%以上的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是今后学习、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需要加强计算机操作的训练,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加强实用工具软件知识的讲解,提高软件使用水平。希望能开设“微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基础”、“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等课程。这些一方面说明学生渴望学习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另一方面也反映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还了解太少。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较好地解决了现有商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使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更注重实践、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金广,孔银昌.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0,(14):107-110.
[2]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8):43-45.
[4]何典,刘济波,罗新密,等.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7):64-65.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