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简介】
徐州市星光小学自2001年建校以来,一直秉承“让每一颗星都闪亮”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都能闪放其独特光芒”的课堂样态。2019年学校“小学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的实践探索”作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成功立项。本项目在“表现性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努力探索表现性学习的课堂结构和课堂样态,努力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表现中,焕发学习热情、改善学习态度、充分展示自我,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摘要:小学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的建构离不开对表现性学习任务的实践和研究。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是表现性学习在课堂中落地和实施的关键。教师可通过逆向化设计、链条化实施、一体化评价的策略完成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实现让学生在表现性学习中焕发学习热情、改善学习态度、充分展示自我、享受高质量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表现性学习;表现性学习任务;精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A-0025-06
徐州市星光小学自2001年建校以来,一直秉承“让每一颗星都闪亮”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都能闪放其独特光芒”的课堂样态。2019年“小学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的实践探索”作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成功立项。本项目在表现性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努力探索表现性学习的课堂结构和课堂样态,实现课堂教学的时代性变革。
一、表现性学习的研究背景
表现性学习是一种让学习过程外显,使内隐的素养可观测的学习方式,即在具有挑战性的类真和真实情境中,以公开的、可观察的、可记录的行为为载体,通过完成表现性任务,使学习过程外显,推动学生内在的各种品质尤其是思维品质的发展。表现性学习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天生的表现者,强调“学以致表”,旨在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素養的发展。
(一)理论背景
21世纪的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培养创造性人才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迫切需要革新育人方式。表现性学习是随着建构主义思潮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被誉为教育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革新”。表现性学习倡导的“学以致表”“由行致知”,是当今国际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表现性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思维的载体,人的行为能够影响认知、促进思维,学会表现、学会创造成为当前课堂变革亟待破解的问题,表现性学习的本土化探索势在必行。
(二)文化背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内隐型”的文化,更多地强调修炼自身,而不强调外显的行为和语言表达,推崇“内秀”,忽视“表达和表现”。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内隐型”文化压抑了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不敢表现。学生认为“我会就可以了,表现会被别人当做‘爱出风头’”。因此,即使学生获得了表现的机会,也会表现出羞怯、畏惧、无措,甚至会拒绝参与。在教学中,教师也因此不重视学生外显的表现行为对学习的促进,而更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甚至很大一部分教师会质疑表现性行为的必要性。
(三)现实背景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增强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意识,强化课堂主阵地,优化教学方式,探索基于学科的综合化学习。但现阶段,很多课堂依然是教师独演的舞台,学生更多的是被动配合的观众,通过“静听”的方式接受知识的“给予”,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表现力没有发挥的空间。
无论是理论研究的现状、文化传统的影响,还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都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
二、表现性学习任务的概念和核心价值
但是,任何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都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学资源,要使表现性学习在课堂中得以落实,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表现性学习任务是一种学习任务,是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外显的行为进行学习并调动已有知识、能力,独自或合作完成的综合的、复杂的、带有展示性的学习任务。表现性学习任务是表现性学习方式在课堂中落地的抓手,它整合了教师行为、学习行为和教学资源,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可以被持续观测,从而实现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实时调控,真正实现了课堂样态的改变。
表现性学习任务的核心价值是将学习过程和结果外显,使教师可以实时观测、调查、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这也是表现性学习任务区别于其他学习任务的属性。表现性学习任务是为了实现教师的“精准教”,旨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其他的学习任务都是为了“学”服务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二者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表现性学习任务将“教学目标”外化为学生的“表现目标”,将“教案”转化为“表现性学习任务单”,将教师的“教学活动流程”整合为学生需要完成的“表现性学习任务链”。学生通过不同的表现,将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外显,使教师可以直接观察并适时调控。这样的变革实现了教学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化,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三、表现性学习任务的逆向化设计
逆向设计是表现性学习任务设计的主要策略,就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进行比较,设计可以支撑整个学习过程的真实任务,通过创设情境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表现目标。传统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匹配学习任务,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则是链接学生生活,选择真实的任务,再将教学目标转化为表现目标。 (一)基于学科特质为学生提供多种任务选择
表现性学习任务类型按照不同的学科进行细分,在突出学科属性的同时研究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尊重差异、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表现性学习任务的重要功能。表现性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表现。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研究本学科常见的任务类型。
对于表现性学习任务类型的研究可以以学科组为单位展开。表现性任务可分为口头型和非口头型两大类,然后可以按学科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任务类型进行进一步细分。以英语学科为例,常见表现性任务为口头型和非口头型。口头型任务又可以细分为配音、朗诵、表演等,非口头型任务可以细分为写作文、设计海报、画图画、演剧本等。教师在设计任务前就要调查班级同学的情况,罗列出他们可能会选择的表现形式,并进行预设,做好指导准备。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在完成My Family这个单元的学习之后要完成主任务:介绍自己的家人。此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表现形式:特别不喜欢在班级同学面前说话的学生可以录一段音频单独发给老师,或者撰写作文上交;一部分发音好的同学选择加上自己的想象为课文配音;不愿意上台的同学选择在座位上大声朗读自己写的小作文;喜欢展示自己的同学选择用表演拓展课文内容;还有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自编、自导、自演做客场景等等。
(二)根据教学目标拟定表现性学习任务
表现性学习任务设计的第二步是制定表现的目标。依据上文提到的任务类型,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学生的表现目标,并在相应的任务中具化成可描述的学生表现。每一个具体的目标都对应一个可观测的、外显的学生表现,让抽象的教学目标描述变成教师可以直接观察、调控的学生表现,有利于精准教学。
以英语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为例,教师应首先分析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真实生活,设置整体情境和单元表现性学习主任务。本单元的閱读板块是一篇描述一家人过去和现在生活的文章。语法知识主要是过去时和现在时的使用。语音板块是关于重读和连读的训练。按照教学进度,学习本单元的时间是十月初,也就是国庆前后。于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用表现性任务“壮丽70年,讴歌新时代”来整合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基于对情境、主任务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分析,本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可转化为表现目标:1.学生能够搜集、整理和筛选素材确定演讲内容;2.学生能够运用相关时态、词汇和重读连读技巧进行正确表达,能够制作图片、PPT、视频等,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表现效果;3.能够合作解决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以上目标可外显为:1.小组成员完成的讲稿内容丰富、表达正确;2.小组成员在排练中表达熟练、感情饱满;3.小组成员在演讲比赛表现形式多样,有感染力。
通过这样的表现性任务设计,学生的表现欲被激发出来,主动提出学习的诉求,在反复的预演中发现自身问题,主动学习和改进。学生通过学习词汇和语法积累演讲的语言,通过分析课文梳理演讲稿的要点和思路,仿照课文创作演讲稿,通过重读和连读的练习为演讲润色。为了更好地表现,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做PPT、搜视频、选音乐、绘海报,拍照片等,自主整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学目标都是在任务的驱动中达成并通过学生的表现外显出来,教师可以实时给予调控。
四、表现性学习任务的链式实施
表现性学习任务在实施时不是孤立的,各任务形成了互相勾连、相辅相成的任务链条。教师通过活动分解和过程整合、将单个的表现性学习任务形成完整的任务链,并在任务链的驱动下,帮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
(一)任务设计与活动分解
活动分解是一个由总到分的过程,整体思路是教师通过深研教材,将全书学习内容整合成可供学生表现的主任务,将单元主任务分解成一系列子任务,将教学活动嵌套进一个个表现性学习任务中,最终设计、形成以主题或单元为单位的任务链,再将完成任务链所需的所有活动以课时为单位,设计成可直接在课堂上使用的表现性学习任务单。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为例,教师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步,立足国家课程整合教材、确立任务主题,梳理、汇编各单元可选择的表现性任务和评价参考。第二步,将主题下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细分成一系列子目标和不同类型的子任务,嵌入各个课时中,形成任务链(见表1)。这个过程实现了将教学活动转化成一系列互相勾连的表现性子任务的过程。
(二)过程整合
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任务链具体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流程,形成相对完整的任务设计,直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个过程是将教学设计转化成表现性学习任务设计的过程。表现性任务单代替了教案,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表现性学习任务设计单还为教师设计了反思环节,引导教师从四个问题入手对任务设计进行调控:学生对表现形式感兴趣吗?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任务难度适中吗?时间充分吗?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为例,教师将国庆主题演讲的任务链设计成可以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任务。首先,教师呈现单元表现的主任务和学生表现评价标准。本单元表现性任务为“庆国庆主题演讲比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校开展了各种庆祝活动,英语学科组要组织一场英语演讲比赛,演讲可围绕“壮丽70年,讴歌新时代”的大主题,题目自拟。与任务同时呈现的是评价标准,教师给出演讲这种表现性任务的一般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意见和建议。
其次,梳理完成任务所需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及其他辅助的资源和条件,将其划分为旧知和新知,在此基础上确立学习内容。该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主任务进行分析的过程,是学生激活知识储备,整合已有资源,提出学习诉求的过程。通过讨论,师生得出结论:要完成本次英语演讲,需要解决四个问题——想说什么、怎样用英语说、怎样表现、用什么工具。以上四个问题分别通过分析文本脉络、学习词汇句型、训练重读和连读、使用海报和PPT四个子任务来解决。 再次,以课时为单位,设计每个子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本单元用五个课时来完成整个任务链的实施。第一课时:通过学习then and now 的reading板块,理解文字,初步感知完成过去式的用法,认识相关单词。第二课时:通过学习then and now 的Fun time 和Grammar time,进一步熟悉过去式和相关词汇的用法,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所学知识来描述身边的变化。第三课时:通过学习Sound time等板块,引导学生强化发音和语音语调。同时,教授演讲方面的技巧。第四课时:通过Check time板块的学习,引导学生完成演讲稿的创作。课后时间学生自主走访各学科教师,寻求帮助,完成PPT或者视频的制作。第五课时: 组织演讲比赛、点评和颁奖。
最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反思:学生对表现形式感兴趣吗?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任务难度适中吗?时间充分吗?为下一次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奠定基础。通过反思,教师发现演讲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表现性任务类型,但是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擅长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这些学生可以选择作文或者海报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实现个性化表现和群体的共同发展。演讲任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难度适中,但是部分学生需要课外花时间进行训练,因此,可以适当延长学生完成任务链的时间。
五、表现性学习任务的一体化评价
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评价主要突出教、学、评的一体化,也就是“表现即评价”。在设计和实施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外显的行为方式进行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教师是可以随时监测、调整和引导的,这也是表现性学习任务的核心价值所在。进行一体化评价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细分评价标准
教师将表现性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的同时出示评价标准,在学生选择表现形式之后,教师立刻呈现相应的表现性学习任务评价标准,以评价为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这一过程称之为标准前置,是表现性任务在实施过程中的特殊环节。在指导配音任务时,教师可以从语音和感情两个维度入手,呈现评价标准,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恰当指导(见表2)。例如学习程度比较好的A类学生,可以努力达到A级的标准:语音语调标准,语速适中,无错误。教师也可以同时呈现评价语言,帮助学生完成生生评价。教师可以用Their pronunciation is very good ... but ... 这样的语言和学生进行沟通,肯定其学习成果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二)实时观测、调控
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实时观测学生的表现,不断地调整教学,做到“精准教”。
第一,表现性学习任务帮助教师精准调控教学目标。表现性学习任务在设计时将教学目标进行整合、转化为学生的表现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表现,为他们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策略。为完成目标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还未能实现良好表现的学生制定基础的目标。如三年级下册的英语教材中Look at me!一课,教学目标为学生会使用服装类的单词,并能够用所学句型展示自己的服装,同时礼貌地夸赞别人。这三个目标分别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进行表述。教师设计了“服装秀”的表现性学习任务,将三个目标进行整合。学生要走好这场秀,就要能非常自信地用英语介绍自己的衣服,其他同学也会由衷地进行赞美。学生在服装秀过程中的表现可以直观地呈现他们是否达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表现性学习任务帮助教师精准调控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设定了精准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在进行第一轮服装走秀后,部分学生表现非常优秀。教师为他们設立了更高的目标,在下一轮的走秀中加入更多的服装展示,并谈论更加丰富的内容,包括服装的颜色、大小等。这类学生的学习内容就是扩充服装类词汇以及熟练掌握谈论大小和颜色的句型。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教师适时调整目标,只要他们能够流畅地表达即可。因此他们的学习内容是在小组内练习表达。
第三,表现性学习任务帮助教师精准调控教学方法。学生有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偏爱的学习方式不同。每个小组或者班级也有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格和偏爱的学习方式。在设计和实施表现性学习任务时,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表现,并适时地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在表现性任务设计时发放调查问卷,让学生参与到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中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
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的实践探索依赖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本项目对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整理出逆向设计任务,链式实施任务和一体化评价任务三个策略,完成了从教学目标到表现目标,从教学活动到表现性学习任务链,从教学过程到学生表现的三个转化,让表现性学习在课堂上落地,使表现性学习方式在各学科的课堂中推广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颜莹
本文系江苏省2019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小学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的实践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6-14
作者简介:孙果,徐州市星光小学(江苏徐州,221000);李昕,徐州市星光小学(江苏徐州,221000)副校长,高级教师。
徐州市星光小学自2001年建校以来,一直秉承“让每一颗星都闪亮”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都能闪放其独特光芒”的课堂样态。2019年学校“小学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的实践探索”作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成功立项。本项目在“表现性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努力探索表现性学习的课堂结构和课堂样态,努力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表现中,焕发学习热情、改善学习态度、充分展示自我,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摘要:小学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的建构离不开对表现性学习任务的实践和研究。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是表现性学习在课堂中落地和实施的关键。教师可通过逆向化设计、链条化实施、一体化评价的策略完成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实现让学生在表现性学习中焕发学习热情、改善学习态度、充分展示自我、享受高质量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表现性学习;表现性学习任务;精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A-0025-06
徐州市星光小学自2001年建校以来,一直秉承“让每一颗星都闪亮”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都能闪放其独特光芒”的课堂样态。2019年“小学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的实践探索”作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成功立项。本项目在表现性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努力探索表现性学习的课堂结构和课堂样态,实现课堂教学的时代性变革。
一、表现性学习的研究背景
表现性学习是一种让学习过程外显,使内隐的素养可观测的学习方式,即在具有挑战性的类真和真实情境中,以公开的、可观察的、可记录的行为为载体,通过完成表现性任务,使学习过程外显,推动学生内在的各种品质尤其是思维品质的发展。表现性学习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天生的表现者,强调“学以致表”,旨在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素養的发展。
(一)理论背景
21世纪的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培养创造性人才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迫切需要革新育人方式。表现性学习是随着建构主义思潮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被誉为教育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革新”。表现性学习倡导的“学以致表”“由行致知”,是当今国际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表现性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思维的载体,人的行为能够影响认知、促进思维,学会表现、学会创造成为当前课堂变革亟待破解的问题,表现性学习的本土化探索势在必行。
(二)文化背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内隐型”的文化,更多地强调修炼自身,而不强调外显的行为和语言表达,推崇“内秀”,忽视“表达和表现”。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内隐型”文化压抑了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不敢表现。学生认为“我会就可以了,表现会被别人当做‘爱出风头’”。因此,即使学生获得了表现的机会,也会表现出羞怯、畏惧、无措,甚至会拒绝参与。在教学中,教师也因此不重视学生外显的表现行为对学习的促进,而更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甚至很大一部分教师会质疑表现性行为的必要性。
(三)现实背景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增强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意识,强化课堂主阵地,优化教学方式,探索基于学科的综合化学习。但现阶段,很多课堂依然是教师独演的舞台,学生更多的是被动配合的观众,通过“静听”的方式接受知识的“给予”,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表现力没有发挥的空间。
无论是理论研究的现状、文化传统的影响,还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都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
二、表现性学习任务的概念和核心价值
但是,任何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都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学资源,要使表现性学习在课堂中得以落实,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表现性学习任务是一种学习任务,是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外显的行为进行学习并调动已有知识、能力,独自或合作完成的综合的、复杂的、带有展示性的学习任务。表现性学习任务是表现性学习方式在课堂中落地的抓手,它整合了教师行为、学习行为和教学资源,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可以被持续观测,从而实现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实时调控,真正实现了课堂样态的改变。
表现性学习任务的核心价值是将学习过程和结果外显,使教师可以实时观测、调查、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这也是表现性学习任务区别于其他学习任务的属性。表现性学习任务是为了实现教师的“精准教”,旨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其他的学习任务都是为了“学”服务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二者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表现性学习任务将“教学目标”外化为学生的“表现目标”,将“教案”转化为“表现性学习任务单”,将教师的“教学活动流程”整合为学生需要完成的“表现性学习任务链”。学生通过不同的表现,将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外显,使教师可以直接观察并适时调控。这样的变革实现了教学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化,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三、表现性学习任务的逆向化设计
逆向设计是表现性学习任务设计的主要策略,就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进行比较,设计可以支撑整个学习过程的真实任务,通过创设情境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表现目标。传统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匹配学习任务,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则是链接学生生活,选择真实的任务,再将教学目标转化为表现目标。 (一)基于学科特质为学生提供多种任务选择
表现性学习任务类型按照不同的学科进行细分,在突出学科属性的同时研究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尊重差异、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表现性学习任务的重要功能。表现性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表现。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研究本学科常见的任务类型。
对于表现性学习任务类型的研究可以以学科组为单位展开。表现性任务可分为口头型和非口头型两大类,然后可以按学科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任务类型进行进一步细分。以英语学科为例,常见表现性任务为口头型和非口头型。口头型任务又可以细分为配音、朗诵、表演等,非口头型任务可以细分为写作文、设计海报、画图画、演剧本等。教师在设计任务前就要调查班级同学的情况,罗列出他们可能会选择的表现形式,并进行预设,做好指导准备。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在完成My Family这个单元的学习之后要完成主任务:介绍自己的家人。此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表现形式:特别不喜欢在班级同学面前说话的学生可以录一段音频单独发给老师,或者撰写作文上交;一部分发音好的同学选择加上自己的想象为课文配音;不愿意上台的同学选择在座位上大声朗读自己写的小作文;喜欢展示自己的同学选择用表演拓展课文内容;还有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自编、自导、自演做客场景等等。
(二)根据教学目标拟定表现性学习任务
表现性学习任务设计的第二步是制定表现的目标。依据上文提到的任务类型,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学生的表现目标,并在相应的任务中具化成可描述的学生表现。每一个具体的目标都对应一个可观测的、外显的学生表现,让抽象的教学目标描述变成教师可以直接观察、调控的学生表现,有利于精准教学。
以英语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为例,教师应首先分析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真实生活,设置整体情境和单元表现性学习主任务。本单元的閱读板块是一篇描述一家人过去和现在生活的文章。语法知识主要是过去时和现在时的使用。语音板块是关于重读和连读的训练。按照教学进度,学习本单元的时间是十月初,也就是国庆前后。于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用表现性任务“壮丽70年,讴歌新时代”来整合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基于对情境、主任务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分析,本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可转化为表现目标:1.学生能够搜集、整理和筛选素材确定演讲内容;2.学生能够运用相关时态、词汇和重读连读技巧进行正确表达,能够制作图片、PPT、视频等,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表现效果;3.能够合作解决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以上目标可外显为:1.小组成员完成的讲稿内容丰富、表达正确;2.小组成员在排练中表达熟练、感情饱满;3.小组成员在演讲比赛表现形式多样,有感染力。
通过这样的表现性任务设计,学生的表现欲被激发出来,主动提出学习的诉求,在反复的预演中发现自身问题,主动学习和改进。学生通过学习词汇和语法积累演讲的语言,通过分析课文梳理演讲稿的要点和思路,仿照课文创作演讲稿,通过重读和连读的练习为演讲润色。为了更好地表现,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做PPT、搜视频、选音乐、绘海报,拍照片等,自主整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学目标都是在任务的驱动中达成并通过学生的表现外显出来,教师可以实时给予调控。
四、表现性学习任务的链式实施
表现性学习任务在实施时不是孤立的,各任务形成了互相勾连、相辅相成的任务链条。教师通过活动分解和过程整合、将单个的表现性学习任务形成完整的任务链,并在任务链的驱动下,帮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
(一)任务设计与活动分解
活动分解是一个由总到分的过程,整体思路是教师通过深研教材,将全书学习内容整合成可供学生表现的主任务,将单元主任务分解成一系列子任务,将教学活动嵌套进一个个表现性学习任务中,最终设计、形成以主题或单元为单位的任务链,再将完成任务链所需的所有活动以课时为单位,设计成可直接在课堂上使用的表现性学习任务单。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为例,教师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步,立足国家课程整合教材、确立任务主题,梳理、汇编各单元可选择的表现性任务和评价参考。第二步,将主题下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细分成一系列子目标和不同类型的子任务,嵌入各个课时中,形成任务链(见表1)。这个过程实现了将教学活动转化成一系列互相勾连的表现性子任务的过程。
(二)过程整合
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任务链具体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流程,形成相对完整的任务设计,直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个过程是将教学设计转化成表现性学习任务设计的过程。表现性任务单代替了教案,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表现性学习任务设计单还为教师设计了反思环节,引导教师从四个问题入手对任务设计进行调控:学生对表现形式感兴趣吗?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任务难度适中吗?时间充分吗?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为例,教师将国庆主题演讲的任务链设计成可以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任务。首先,教师呈现单元表现的主任务和学生表现评价标准。本单元表现性任务为“庆国庆主题演讲比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校开展了各种庆祝活动,英语学科组要组织一场英语演讲比赛,演讲可围绕“壮丽70年,讴歌新时代”的大主题,题目自拟。与任务同时呈现的是评价标准,教师给出演讲这种表现性任务的一般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意见和建议。
其次,梳理完成任务所需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及其他辅助的资源和条件,将其划分为旧知和新知,在此基础上确立学习内容。该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主任务进行分析的过程,是学生激活知识储备,整合已有资源,提出学习诉求的过程。通过讨论,师生得出结论:要完成本次英语演讲,需要解决四个问题——想说什么、怎样用英语说、怎样表现、用什么工具。以上四个问题分别通过分析文本脉络、学习词汇句型、训练重读和连读、使用海报和PPT四个子任务来解决。 再次,以课时为单位,设计每个子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本单元用五个课时来完成整个任务链的实施。第一课时:通过学习then and now 的reading板块,理解文字,初步感知完成过去式的用法,认识相关单词。第二课时:通过学习then and now 的Fun time 和Grammar time,进一步熟悉过去式和相关词汇的用法,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所学知识来描述身边的变化。第三课时:通过学习Sound time等板块,引导学生强化发音和语音语调。同时,教授演讲方面的技巧。第四课时:通过Check time板块的学习,引导学生完成演讲稿的创作。课后时间学生自主走访各学科教师,寻求帮助,完成PPT或者视频的制作。第五课时: 组织演讲比赛、点评和颁奖。
最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反思:学生对表现形式感兴趣吗?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任务难度适中吗?时间充分吗?为下一次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奠定基础。通过反思,教师发现演讲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表现性任务类型,但是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擅长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这些学生可以选择作文或者海报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实现个性化表现和群体的共同发展。演讲任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难度适中,但是部分学生需要课外花时间进行训练,因此,可以适当延长学生完成任务链的时间。
五、表现性学习任务的一体化评价
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评价主要突出教、学、评的一体化,也就是“表现即评价”。在设计和实施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外显的行为方式进行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教师是可以随时监测、调整和引导的,这也是表现性学习任务的核心价值所在。进行一体化评价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细分评价标准
教师将表现性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的同时出示评价标准,在学生选择表现形式之后,教师立刻呈现相应的表现性学习任务评价标准,以评价为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这一过程称之为标准前置,是表现性任务在实施过程中的特殊环节。在指导配音任务时,教师可以从语音和感情两个维度入手,呈现评价标准,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恰当指导(见表2)。例如学习程度比较好的A类学生,可以努力达到A级的标准:语音语调标准,语速适中,无错误。教师也可以同时呈现评价语言,帮助学生完成生生评价。教师可以用Their pronunciation is very good ... but ... 这样的语言和学生进行沟通,肯定其学习成果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二)实时观测、调控
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实时观测学生的表现,不断地调整教学,做到“精准教”。
第一,表现性学习任务帮助教师精准调控教学目标。表现性学习任务在设计时将教学目标进行整合、转化为学生的表现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表现,为他们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策略。为完成目标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还未能实现良好表现的学生制定基础的目标。如三年级下册的英语教材中Look at me!一课,教学目标为学生会使用服装类的单词,并能够用所学句型展示自己的服装,同时礼貌地夸赞别人。这三个目标分别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进行表述。教师设计了“服装秀”的表现性学习任务,将三个目标进行整合。学生要走好这场秀,就要能非常自信地用英语介绍自己的衣服,其他同学也会由衷地进行赞美。学生在服装秀过程中的表现可以直观地呈现他们是否达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表现性学习任务帮助教师精准调控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设定了精准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在进行第一轮服装走秀后,部分学生表现非常优秀。教师为他们設立了更高的目标,在下一轮的走秀中加入更多的服装展示,并谈论更加丰富的内容,包括服装的颜色、大小等。这类学生的学习内容就是扩充服装类词汇以及熟练掌握谈论大小和颜色的句型。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教师适时调整目标,只要他们能够流畅地表达即可。因此他们的学习内容是在小组内练习表达。
第三,表现性学习任务帮助教师精准调控教学方法。学生有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偏爱的学习方式不同。每个小组或者班级也有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格和偏爱的学习方式。在设计和实施表现性学习任务时,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表现,并适时地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在表现性任务设计时发放调查问卷,让学生参与到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中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
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的实践探索依赖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本项目对表现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整理出逆向设计任务,链式实施任务和一体化评价任务三个策略,完成了从教学目标到表现目标,从教学活动到表现性学习任务链,从教学过程到学生表现的三个转化,让表现性学习在课堂上落地,使表现性学习方式在各学科的课堂中推广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颜莹
本文系江苏省2019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小学表现性学习课堂样态的实践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6-14
作者简介:孙果,徐州市星光小学(江苏徐州,221000);李昕,徐州市星光小学(江苏徐州,221000)副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