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我省农机化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省在农机装备水平上,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小农机过多,大农机数量少,不配套且老化严重。这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式。
1、小农机制约农机化发展。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省的多数农村家庭基本采用小型农业机械耕作。目前,这种低技术、低水平的机械装备已经呈现过剩态势,不仅显示出大机械与小地块生产方式的矛盾,而且成为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规模化发展的桎梏。
小农机作业水平低。由于一家一户使用的小农机不能精耕细作,因而对耕地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小四轮耕暄深度最多只有15cm左右,长期耕作土壤蓄水能力下降,下水上不来,上水下不去,循环往复造成土地板结,犁底层上移、抗灾能力低、生产效益差。而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作业耕喧深度可达到35cm,能打破小型农业机械打不破的“犁底层”,使土壤“上下透气”,建立“土壤水库”,大幅提高土壤有机率和保墒效果。
2、大农机数量少,配套率低,亟待更新。据统计,目前全省有近2500个村还没有大型农业机械提供作业服务,现有配套农具105万台套,配套比为1:1.2,与合理配套比1:3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而且现有的大型拖拉机近半数服役15年以上,老化严重。科技含量不高,技术状态差。导致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认识不高,投入力不足。由于更新大型农机具投入很大,农民家庭的购买力不足,并且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往往要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从而造成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不快。二是农机利用机制问题。我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耕地集中连片,本来特别适合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但由于联产承包,土地分的比较零散,再加上组织化程度不高,不能统一作物品种、统一施肥标准和统一实施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使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无用武之地,影响大型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三是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另外,由于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国家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缺少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导致大型机具更新缓慢,家家户户争相购买经济适用的小型农机具。
二、加快提升我省农机化水平的对策
1、积极争取并用好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政策。我省农机化发展正迎来黄金时期。国家对黑龙江省农机装备更新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目前,要在以小型农机具为主体情况下着重发展80ps以上机型,实现多种机型整体推进。对农业生产短缺、农民急需的农业机械,要加大开发、引进和推广的力度,在试验、示范成功的前提下,引导和发展各作业环节的主要机型,逐步实现大中小型农机具结合,主机与农具配套;以进口机械为先导,国产机械为主体,各种作业机型均衡发展。
2、加快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组织,让大中型农业机械唱响主角。几年来,我省农机作业合作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使大型农机具的作用和效益突显,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机合作组织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和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应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对原有的农机队、农机合作社、农机联合体、农机大户等农机服务组织改制、扩建、整合与规范,引导和鼓励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建新型农机合作组织,集中力量办大事,加速大型农机更新步伐。
3、加快农机科技研究的步伐。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新技术、机具的研究与开发,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以及农产品分级、加工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努力提高农机产品的研发质量和速度。同时大力发展节能型机械,研发具有节能、节水、节肥、节种、保护土壤的新机具,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
4、建立完善相关机制。一是完善土地经营机制,促进一家一户的零散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形成适度规模,这是解决大农机小地块矛盾,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完善农机教育培训机制,着重以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技术为核心,开展农机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工程,实施对农机生产、销售、维修行业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鉴定,特别要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能力。三是完善农机安全生产与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管理,严格执行农机新产品检测鉴定制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及零配件进入市场。
5、完善农机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强化试验示范功能。建立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主要力量的农机推广服务网络。强化农机质量鉴定。培育发展农机科技测试人员队伍,提高检测水平,加强农机标准化与投诉咨询服务工作,向社会推荐先进机型,确保先进、实用、可靠的农机产品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一、我省农机化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省在农机装备水平上,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小农机过多,大农机数量少,不配套且老化严重。这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式。
1、小农机制约农机化发展。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省的多数农村家庭基本采用小型农业机械耕作。目前,这种低技术、低水平的机械装备已经呈现过剩态势,不仅显示出大机械与小地块生产方式的矛盾,而且成为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规模化发展的桎梏。
小农机作业水平低。由于一家一户使用的小农机不能精耕细作,因而对耕地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小四轮耕暄深度最多只有15cm左右,长期耕作土壤蓄水能力下降,下水上不来,上水下不去,循环往复造成土地板结,犁底层上移、抗灾能力低、生产效益差。而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作业耕喧深度可达到35cm,能打破小型农业机械打不破的“犁底层”,使土壤“上下透气”,建立“土壤水库”,大幅提高土壤有机率和保墒效果。
2、大农机数量少,配套率低,亟待更新。据统计,目前全省有近2500个村还没有大型农业机械提供作业服务,现有配套农具105万台套,配套比为1:1.2,与合理配套比1:3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而且现有的大型拖拉机近半数服役15年以上,老化严重。科技含量不高,技术状态差。导致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认识不高,投入力不足。由于更新大型农机具投入很大,农民家庭的购买力不足,并且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往往要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从而造成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不快。二是农机利用机制问题。我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耕地集中连片,本来特别适合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但由于联产承包,土地分的比较零散,再加上组织化程度不高,不能统一作物品种、统一施肥标准和统一实施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使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无用武之地,影响大型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三是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另外,由于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国家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缺少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导致大型机具更新缓慢,家家户户争相购买经济适用的小型农机具。
二、加快提升我省农机化水平的对策
1、积极争取并用好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政策。我省农机化发展正迎来黄金时期。国家对黑龙江省农机装备更新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目前,要在以小型农机具为主体情况下着重发展80ps以上机型,实现多种机型整体推进。对农业生产短缺、农民急需的农业机械,要加大开发、引进和推广的力度,在试验、示范成功的前提下,引导和发展各作业环节的主要机型,逐步实现大中小型农机具结合,主机与农具配套;以进口机械为先导,国产机械为主体,各种作业机型均衡发展。
2、加快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组织,让大中型农业机械唱响主角。几年来,我省农机作业合作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使大型农机具的作用和效益突显,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机合作组织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和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应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对原有的农机队、农机合作社、农机联合体、农机大户等农机服务组织改制、扩建、整合与规范,引导和鼓励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建新型农机合作组织,集中力量办大事,加速大型农机更新步伐。
3、加快农机科技研究的步伐。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新技术、机具的研究与开发,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以及农产品分级、加工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努力提高农机产品的研发质量和速度。同时大力发展节能型机械,研发具有节能、节水、节肥、节种、保护土壤的新机具,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
4、建立完善相关机制。一是完善土地经营机制,促进一家一户的零散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形成适度规模,这是解决大农机小地块矛盾,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完善农机教育培训机制,着重以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技术为核心,开展农机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工程,实施对农机生产、销售、维修行业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鉴定,特别要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能力。三是完善农机安全生产与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管理,严格执行农机新产品检测鉴定制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及零配件进入市场。
5、完善农机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强化试验示范功能。建立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主要力量的农机推广服务网络。强化农机质量鉴定。培育发展农机科技测试人员队伍,提高检测水平,加强农机标准化与投诉咨询服务工作,向社会推荐先进机型,确保先进、实用、可靠的农机产品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