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人文素养,具体到高中语文课程上表现为多方面内容,审美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高中语文培养学生个性化审美能力,满足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审美;现状;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改革,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积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审美教育,通过对语文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审美培养的现状
(一)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个性化审美培养不够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也是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对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有很多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审美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是最主要的任务,学生的课堂教学都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中心目标,在课堂上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培养,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也是课堂活动的核心要素,对学生个性化教学培养策略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实现。不过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學中,有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受升学率的影响,很多学生都过于关心自己的学习,不愿意在其他方面浪费时间,而且有些教师没有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对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审美培养的策略探索
(一)转换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个性化审美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开展审美教育,教师通常只是将个体的审美体验传递给了学生,使得整体审美教育呈现出“大一统”的局面。随着深化新课程改革,人们对于这种教育模式的不满越来越明显,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使学生形成个性化审美。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化审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学习《边城》时,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就要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审美体验,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对文章中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行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与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融合,通过对“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这样句子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边城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认识到作者内心对边城的喜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结合经典课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意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個性审美的教育培养,需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对教材中的各种经典课文进行深入的教学和赏析,引导学生对文章意境进行品味,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美进行熏陶,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诵读,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在文章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归去来兮辞》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进行朗读,重点在读音、语调和节奏方面的划分,让学生对这首词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反复诵读,注意其中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让学生随着情感变化,在阅读中进入声色俱佳的情境中,从而实现学生对课文意境的深入体验。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感
1.感受作品中形象的美
在文学作品中,通常有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而且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景物将其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景、情合一的状态。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诵、演唱,从听觉上把学生引入作者所描述的美的境界。当然老师也可以通过幻灯片或者视频来让学生更直观的体味作品的美,从而唤起学生对美的探求。比如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让学生闭起眼睛,老师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让学生也能跟着作者步入夜色中,满怀心事的走近荷塘,在那美丽的荷塘边,看着那脉脉的流水,一阵风略过荷塘,似乎带走了几多的烦忧。看着这景致,想起古诗词中对莲花的描述:采莲南塘秋,莲子过人头,举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就这样想着,不知不觉中又转到了家门口,学生也随即睁开了眼。学生通过这样的感受和心理体验既感受到了荷塘的美丽也体味到了作者当时一种烦闷的心情。而且朱自清也很好让学生懂得了文学能提高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就像我们看见一池塘的荷花,虽然不能像拥有深厚文学功底的朱自清一样,想到那么多关于荷塘和莲花的诗句,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想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或者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句子等。这便是文学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影响。
2.深入作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学作品不可能单单的描写一个景色,它通常在景色中包含着作者的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同时文章也往往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时,老师要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目的。比如老师在讲授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就表面上看,海子是通过最直接的描述,比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粮食、蔬菜、河流和青山等来描绘出一幅直观美丽的幸福画卷。让人读后感觉温暖且充满希望。但是事实对文章仔细阅读中后,就会注意到海子开头用的是:从明天起,所以整篇的文章所描述的那种温暖而美好的场景其实都只是一种假设和想象。从而可以体会到海子当时生活的窘状和不如意,以及对一种美好而安宁生活的向往,这是海子在困苦生活中,一种温柔但却坚定的呐喊。所以老师只能带学生仔细的阅读文章,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魅力,也才能真正有美的感受和体悟。
3.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
学习文章的用词和语言,并且能对其品味和欣赏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语言文字本身可以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或者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语言清新脱俗,带有一种少女般的秀丽,而且文章整体的语句节奏轻柔且委婉,宛如一首动人悦耳的歌谣,又如一首优雅的钢琴曲。也正如那一句评价:诗歌是穿着脚镣在跳舞。再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体味里面对人物的描述。如在描述林黛玉时: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以让学生体味语句的优美,从而体验其中的美妙。这也就是为什么《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的原因之一。有人曾这样评价: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也有人评价就把曹雪芹的诗歌从<红楼梦》中拿出来,在清朝的诗坛里,也几乎可以和纳兰容若比肩。所以在学习这样的文章时,老师要让学生体味文章词句的优美和韵律,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感情,从而在反复对优美的文字咀嚼和欣赏时,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美丽的感悟。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高中语文审美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要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与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完善审美教育的渗透。这对教师而言,需要努力汲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与教学水平,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林来.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124-125.
[2]赵丽思.高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审美的培养[J].学周刊,2018(31):102-103.
[3]袁敏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8(15):68.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审美;现状;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改革,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积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审美教育,通过对语文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审美培养的现状
(一)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个性化审美培养不够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也是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对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有很多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审美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是最主要的任务,学生的课堂教学都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中心目标,在课堂上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培养,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也是课堂活动的核心要素,对学生个性化教学培养策略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实现。不过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學中,有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受升学率的影响,很多学生都过于关心自己的学习,不愿意在其他方面浪费时间,而且有些教师没有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对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审美培养的策略探索
(一)转换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个性化审美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开展审美教育,教师通常只是将个体的审美体验传递给了学生,使得整体审美教育呈现出“大一统”的局面。随着深化新课程改革,人们对于这种教育模式的不满越来越明显,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使学生形成个性化审美。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化审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学习《边城》时,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就要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审美体验,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对文章中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行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与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融合,通过对“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这样句子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边城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认识到作者内心对边城的喜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结合经典课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意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個性审美的教育培养,需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对教材中的各种经典课文进行深入的教学和赏析,引导学生对文章意境进行品味,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美进行熏陶,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诵读,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在文章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归去来兮辞》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进行朗读,重点在读音、语调和节奏方面的划分,让学生对这首词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反复诵读,注意其中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让学生随着情感变化,在阅读中进入声色俱佳的情境中,从而实现学生对课文意境的深入体验。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感
1.感受作品中形象的美
在文学作品中,通常有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而且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景物将其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景、情合一的状态。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诵、演唱,从听觉上把学生引入作者所描述的美的境界。当然老师也可以通过幻灯片或者视频来让学生更直观的体味作品的美,从而唤起学生对美的探求。比如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让学生闭起眼睛,老师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让学生也能跟着作者步入夜色中,满怀心事的走近荷塘,在那美丽的荷塘边,看着那脉脉的流水,一阵风略过荷塘,似乎带走了几多的烦忧。看着这景致,想起古诗词中对莲花的描述:采莲南塘秋,莲子过人头,举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就这样想着,不知不觉中又转到了家门口,学生也随即睁开了眼。学生通过这样的感受和心理体验既感受到了荷塘的美丽也体味到了作者当时一种烦闷的心情。而且朱自清也很好让学生懂得了文学能提高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就像我们看见一池塘的荷花,虽然不能像拥有深厚文学功底的朱自清一样,想到那么多关于荷塘和莲花的诗句,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想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或者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句子等。这便是文学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影响。
2.深入作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学作品不可能单单的描写一个景色,它通常在景色中包含着作者的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同时文章也往往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时,老师要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目的。比如老师在讲授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就表面上看,海子是通过最直接的描述,比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粮食、蔬菜、河流和青山等来描绘出一幅直观美丽的幸福画卷。让人读后感觉温暖且充满希望。但是事实对文章仔细阅读中后,就会注意到海子开头用的是:从明天起,所以整篇的文章所描述的那种温暖而美好的场景其实都只是一种假设和想象。从而可以体会到海子当时生活的窘状和不如意,以及对一种美好而安宁生活的向往,这是海子在困苦生活中,一种温柔但却坚定的呐喊。所以老师只能带学生仔细的阅读文章,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魅力,也才能真正有美的感受和体悟。
3.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
学习文章的用词和语言,并且能对其品味和欣赏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语言文字本身可以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或者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语言清新脱俗,带有一种少女般的秀丽,而且文章整体的语句节奏轻柔且委婉,宛如一首动人悦耳的歌谣,又如一首优雅的钢琴曲。也正如那一句评价:诗歌是穿着脚镣在跳舞。再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体味里面对人物的描述。如在描述林黛玉时: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以让学生体味语句的优美,从而体验其中的美妙。这也就是为什么《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的原因之一。有人曾这样评价: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也有人评价就把曹雪芹的诗歌从<红楼梦》中拿出来,在清朝的诗坛里,也几乎可以和纳兰容若比肩。所以在学习这样的文章时,老师要让学生体味文章词句的优美和韵律,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感情,从而在反复对优美的文字咀嚼和欣赏时,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美丽的感悟。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高中语文审美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要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与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完善审美教育的渗透。这对教师而言,需要努力汲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与教学水平,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林来.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124-125.
[2]赵丽思.高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审美的培养[J].学周刊,2018(31):102-103.
[3]袁敏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8(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