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史观在新世纪的重大发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角度,阐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发展观、动力观和群众观,提出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切实在坚持强化实践、坚持"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执政为民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践观; 发展观; 动力观; 群众观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24-0020-0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实践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史观在新世纪的重大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发展观、动力观和群众观,才能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坚持强化实践,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
人们的认识在实践中产生,随实践的发展而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的整套战略,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实践第一”的内涵。要坚持把学习和实践统一起来,以学习推动实践,以实践深化学习,充分发挥“三个代表”的指导作用。
第一,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就要搞好理论武装,打好实践的基础。对一个重大理论从不认识到认识,从浮浅的理解到发自内心的接受,从理论武装到自觉实践,教育培训至关重要。要通过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学、严格制度经常学、创新形式灵活学等方式,加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力度,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使每个层次的党员干部都能掌握相应的内容,并自觉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实践,使广大党员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宣传者。
第二,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就要注重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实践的本领。党员不仅要有实践“三个代表”的意识,还要不断提高实践“三个代表”的能力和本领,解决好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引导党员更新观念,进一步形成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氛围,特别要克服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奋起直追的观念,不畏艰险、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观念,敢闯敢冒、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要强化党员的带动能力,加大对人的培养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使我们的党员不断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在各项工作中当先锋、做模范,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锋战士。
第三,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还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实践的平台。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通过改革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给每个人都创造一个一展身手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开展以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适宜的平台,使广大党员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使群众在党员为他们办实事的过程中体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在身边。
二、坚持“第一要务”,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和运用。“三个代表”中的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不同,体现了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一,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就要抢抓机遇,树立优先发展的思想。优先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新诠释。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愿望。优先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但要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下定决心,排除干扰,真正把第一要务放在第一的位置,依靠发展推动其他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
第二,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就要立足国情,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全面发展就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基础,民主政治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制度保障,文化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灵魂,三者相互交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整体。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毫不放松地抓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三,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就要统筹兼顾,树立协调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统筹就是兼顾,统筹就是协调,统筹就是和谐,统筹兼顾贯穿的就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既是实现优先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第四,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就要平衡生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要坚决抛弃那种单纯追求GDP增长,单纯偏重物质财富增长而忽视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路子,做到既重视GDP的增长,还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业状况、提高环境质量、增强发展后劲。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工程,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坚持改革创新,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只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
第一,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就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我们根据国情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其规律,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总结实践经验,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紧随历史潮流,为人类文明做出新贡献。
第二,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就要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提高国家或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就是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实现科技成果向现代化生产力的转化,就是要抓住那些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技术课题,努力攻关,自主创新,力争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从而占领世界科技领域制高点,赢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动权。
第三,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就要努力推进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制度保障。推进体制创新,政府是主体。必须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职能框架;必须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行政机构,理顺行政执法体系,改革事业管理体制,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第四,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就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当前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对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精神的激扬与提升,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努力在全社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文化创新,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源源不断地从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中撷取新的源泉;继承和改造民族传统文化,构筑实现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石;学习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扩大实现文化创新的广阔空间;加快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实现文化创新提供灵活机制与强大动力;发展和繁荣文化公益事业,为实现文化创新建立健全基本保障体系,形成面向21世纪的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四、坚持执政为民,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群众观
坚持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三个代表”从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出发,立足当今社会变革主体力量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丰富和发展了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唯物史观,系统展示了群众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统一。
第一,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群众观,就要常思帮民之策,做到权为民所用。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权为民所用,就是万事民为先,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能否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说到底是个思想感情问题。只有在感情上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思想上才能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工作中才能为民谋利益。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要体察民情,想群众之所想,体验群众生活,掌握实际情况,确保方针政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就要了解民意,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呼声,如实反映意见,避免工作的盲目性、片面性;就要珍惜民力,解群众之所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积极性,彻底根除“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
第二,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群众观,就要常办安民之事,做到情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系,就是恪守为民之责,关心群众疾苦,掌握群众心理,了解群众情绪,分析群众动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就是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尽职责,时刻考虑群众在想什么、在盼什么、在急什么,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再小的事也要竭尽全力去落实;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尽职责,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记在心上,带着深厚的感情为群众出点子、想法子、指路子。
第三,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群众观,就要常兴利民之举,做到利为民所谋。凡是对群众有利的事就要积极办理,凡是对群众不利的事就要坚决制止。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措施,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到暖心;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处理各种利益纠纷,规范各种利益关系,调解各种利益矛盾,让人民群众感到宽心;虚心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推广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此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正确性,让人民群众感到顺心。
第四,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群众观,就要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利益相互交叉甚至是相互矛盾。如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少数人的利益与多数人的利益等。把握和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考验。要权衡利弊,做出明智选择;要依法办事,认真执行政策;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心交给群众;要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只有真正把群众利益摆在重要位置,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真正做到了“三个代表”。
(本文作者:中共泰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关键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践观; 发展观; 动力观; 群众观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24-0020-0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实践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史观在新世纪的重大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发展观、动力观和群众观,才能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坚持强化实践,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
人们的认识在实践中产生,随实践的发展而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的整套战略,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实践第一”的内涵。要坚持把学习和实践统一起来,以学习推动实践,以实践深化学习,充分发挥“三个代表”的指导作用。
第一,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就要搞好理论武装,打好实践的基础。对一个重大理论从不认识到认识,从浮浅的理解到发自内心的接受,从理论武装到自觉实践,教育培训至关重要。要通过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学、严格制度经常学、创新形式灵活学等方式,加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力度,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使每个层次的党员干部都能掌握相应的内容,并自觉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实践,使广大党员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宣传者。
第二,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就要注重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实践的本领。党员不仅要有实践“三个代表”的意识,还要不断提高实践“三个代表”的能力和本领,解决好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引导党员更新观念,进一步形成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氛围,特别要克服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奋起直追的观念,不畏艰险、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观念,敢闯敢冒、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要强化党员的带动能力,加大对人的培养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使我们的党员不断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在各项工作中当先锋、做模范,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锋战士。
第三,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还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实践的平台。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通过改革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给每个人都创造一个一展身手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开展以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适宜的平台,使广大党员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使群众在党员为他们办实事的过程中体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在身边。
二、坚持“第一要务”,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和运用。“三个代表”中的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不同,体现了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一,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就要抢抓机遇,树立优先发展的思想。优先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新诠释。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愿望。优先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但要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下定决心,排除干扰,真正把第一要务放在第一的位置,依靠发展推动其他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
第二,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就要立足国情,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全面发展就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基础,民主政治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制度保障,文化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灵魂,三者相互交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整体。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毫不放松地抓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三,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就要统筹兼顾,树立协调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统筹就是兼顾,统筹就是协调,统筹就是和谐,统筹兼顾贯穿的就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既是实现优先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第四,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就要平衡生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要坚决抛弃那种单纯追求GDP增长,单纯偏重物质财富增长而忽视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路子,做到既重视GDP的增长,还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业状况、提高环境质量、增强发展后劲。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工程,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坚持改革创新,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只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
第一,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就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我们根据国情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其规律,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总结实践经验,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紧随历史潮流,为人类文明做出新贡献。
第二,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就要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提高国家或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就是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实现科技成果向现代化生产力的转化,就是要抓住那些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技术课题,努力攻关,自主创新,力争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从而占领世界科技领域制高点,赢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动权。
第三,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就要努力推进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制度保障。推进体制创新,政府是主体。必须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职能框架;必须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行政机构,理顺行政执法体系,改革事业管理体制,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第四,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就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当前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对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精神的激扬与提升,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努力在全社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文化创新,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源源不断地从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中撷取新的源泉;继承和改造民族传统文化,构筑实现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石;学习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扩大实现文化创新的广阔空间;加快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实现文化创新提供灵活机制与强大动力;发展和繁荣文化公益事业,为实现文化创新建立健全基本保障体系,形成面向21世纪的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四、坚持执政为民,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群众观
坚持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三个代表”从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出发,立足当今社会变革主体力量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丰富和发展了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唯物史观,系统展示了群众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统一。
第一,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群众观,就要常思帮民之策,做到权为民所用。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权为民所用,就是万事民为先,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能否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说到底是个思想感情问题。只有在感情上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思想上才能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工作中才能为民谋利益。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要体察民情,想群众之所想,体验群众生活,掌握实际情况,确保方针政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就要了解民意,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呼声,如实反映意见,避免工作的盲目性、片面性;就要珍惜民力,解群众之所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积极性,彻底根除“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
第二,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群众观,就要常办安民之事,做到情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系,就是恪守为民之责,关心群众疾苦,掌握群众心理,了解群众情绪,分析群众动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就是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尽职责,时刻考虑群众在想什么、在盼什么、在急什么,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再小的事也要竭尽全力去落实;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尽职责,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记在心上,带着深厚的感情为群众出点子、想法子、指路子。
第三,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群众观,就要常兴利民之举,做到利为民所谋。凡是对群众有利的事就要积极办理,凡是对群众不利的事就要坚决制止。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措施,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到暖心;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处理各种利益纠纷,规范各种利益关系,调解各种利益矛盾,让人民群众感到宽心;虚心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推广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此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正确性,让人民群众感到顺心。
第四,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群众观,就要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利益相互交叉甚至是相互矛盾。如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少数人的利益与多数人的利益等。把握和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考验。要权衡利弊,做出明智选择;要依法办事,认真执行政策;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心交给群众;要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只有真正把群众利益摆在重要位置,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真正做到了“三个代表”。
(本文作者:中共泰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