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指出中职校招生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新问题,突出的问题是生源下滑,招生困难,特别是一些民办的中职校很难招到学生,一些公办的中职学校生源情况也不乐观。作者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职校 生源 招生 思考
中职学校的生源是指初中或高中毕业后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应届和历届学生。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广大农村初中应届毕业生。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每年都有增加,对农村的学生实行每人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这对中职学校来说是件大喜的事情,是中职学校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又是新的挑战。同时中职校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新问题,很突出的问题是生源下滑,招生困难。特别是一些民办的中职校很难招到学生,一些公办的中职学校也不乐观,尽管招生使出各种招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完成招生计划任务。
一、生源下滑,招生难的原因
(一)受人才成长理念的影响。望子成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庭教育观,金榜题名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也是家族和父母的荣耀。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只有读高中、上大学,才能成才,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中考结束后,成绩上高中线的学生普遍选择读高中,上不了线也找各种关系争取读高中,至于读中职校被看成是无奈的选择,而且普高的扩招、升温,更是加速了生源的流失。
(二)受用人单位用人观的影响。部分企业在用人问题上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一味追求高学历,忽视低学历,只重视招坐办公室的管理人才,不重视基层第一线技术人才,使大量中职技术人才被拒之门外,导致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三)受收入待遇的影响。一线技术工人待遇不高,社会地位偏低。一些用人单位同工不同酬,工资与学历挂钩,高学历高报酬,低学历低报酬。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报酬要比技师、高级技师工资要高得多。
(四)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一些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考不上高中,很想读中职学校,但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就读。
(五)学校自身综合实力和学校的环境、地理位置的影响。学校的综合实力是多方面的,如师资的素质、教学质量水’平、专业的设置、基础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的住宿、食堂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强劲就能吸引学生,家长也愿意把孩子送来读书,反之则难招到学生。另外学校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也影响到生源的流向,如学校的校址设在大中城市市区内或近郊,能吸引学生报读,而学校校址设在离城区很远,在县城或在交通不便的乡村,就很难吸引学生。因为中职的学生绝大部份是来广大的农村,学生读中职一方面要学到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渴望见见世面。
二、中职校招生的对策
中职学校的生源是办学的基本条件,没有生源办不了中职学校。中职学校正面临着生源减少,招生难的严峻形势,如何开发生源市场,疏通就业渠道是中职办学的当务之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国家在政策和措施上加大力度扶持发展职业技术的教育,加大对中职学校的基本建设,以及设备、仪器的投入;免交学生学费和住宿费,对农村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助;稳定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加强自身的建设,靠实力吸引学生。
(一)树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就业工作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读书就是为就业,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目的就是毕业以后找到工作。所以中职学校要把就业作为吸引学生的一个先决条件。并以此来指导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二)以特色为招牌,突出品牌效应。品牌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品牌效应比在电视、报纸上的宣传更加深入人心。在中职学校的办学思维中,也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学校应从本校的专业传统和教学实力出发,努力创建一两个“品牌专业”,形成社会效应,使其在同行同类专业中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实施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是基于企业需求为目标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形式多样,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中职学校解决招生难,就业难的一项措施。学校应努力寻求校企合作的突破点,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宽招生就业渠道。
(四)培养一支以“双师型”为主体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国家、对每个学校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就会成为一句空谈。为此,中职学校应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一支既是讲师、高级讲师又是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以“双师型”为主体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对待教师,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业务上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安排进修、参加专业学术理论的研讨会,以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业务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支以“双师型”为主体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实力,在竞争激烈的生源抢夺战中占据有利的条件。
(五)加强学生的管理和品德教育。教书要育人,这是学校教学任务。也是学校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要求。家长送孩子到学校的目的是使孩子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而且还要学会做人,学会办事。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更要注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作用,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与校园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选派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个性、习惯、爱好、脾气最为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六)搞好招生宣传,加强就业指导。招生和就业工作是中职学校的两项重要工作。学校既要搞好招生的宣传,更要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从组织上落实,成立招生就业专门职能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招生和就业工作。学校的招生宣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电台、报纸进行广告宣传,也有必要深入到广大农村的初中学校进行宣传,介绍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使更多学生了解自己学校的情况,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生就业工作是中职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问题。学校要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教育指导学生的就业和择业观。指导学生认清当前市场经济用人机制,对自己所学专业和能力正确估价,准确定位,要面对现实,选择适合自己条件和特长的工作就业。学校要深入企业(包括国营、民营、外资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和本校专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学校外部就业网络和渠道,和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人才供求关系。定期或不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举办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人才交流会,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关键词】中职校 生源 招生 思考
中职学校的生源是指初中或高中毕业后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应届和历届学生。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广大农村初中应届毕业生。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每年都有增加,对农村的学生实行每人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这对中职学校来说是件大喜的事情,是中职学校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又是新的挑战。同时中职校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新问题,很突出的问题是生源下滑,招生困难。特别是一些民办的中职校很难招到学生,一些公办的中职学校也不乐观,尽管招生使出各种招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完成招生计划任务。
一、生源下滑,招生难的原因
(一)受人才成长理念的影响。望子成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庭教育观,金榜题名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也是家族和父母的荣耀。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只有读高中、上大学,才能成才,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中考结束后,成绩上高中线的学生普遍选择读高中,上不了线也找各种关系争取读高中,至于读中职校被看成是无奈的选择,而且普高的扩招、升温,更是加速了生源的流失。
(二)受用人单位用人观的影响。部分企业在用人问题上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一味追求高学历,忽视低学历,只重视招坐办公室的管理人才,不重视基层第一线技术人才,使大量中职技术人才被拒之门外,导致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三)受收入待遇的影响。一线技术工人待遇不高,社会地位偏低。一些用人单位同工不同酬,工资与学历挂钩,高学历高报酬,低学历低报酬。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报酬要比技师、高级技师工资要高得多。
(四)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一些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考不上高中,很想读中职学校,但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就读。
(五)学校自身综合实力和学校的环境、地理位置的影响。学校的综合实力是多方面的,如师资的素质、教学质量水’平、专业的设置、基础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的住宿、食堂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强劲就能吸引学生,家长也愿意把孩子送来读书,反之则难招到学生。另外学校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也影响到生源的流向,如学校的校址设在大中城市市区内或近郊,能吸引学生报读,而学校校址设在离城区很远,在县城或在交通不便的乡村,就很难吸引学生。因为中职的学生绝大部份是来广大的农村,学生读中职一方面要学到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渴望见见世面。
二、中职校招生的对策
中职学校的生源是办学的基本条件,没有生源办不了中职学校。中职学校正面临着生源减少,招生难的严峻形势,如何开发生源市场,疏通就业渠道是中职办学的当务之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国家在政策和措施上加大力度扶持发展职业技术的教育,加大对中职学校的基本建设,以及设备、仪器的投入;免交学生学费和住宿费,对农村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助;稳定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加强自身的建设,靠实力吸引学生。
(一)树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就业工作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读书就是为就业,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目的就是毕业以后找到工作。所以中职学校要把就业作为吸引学生的一个先决条件。并以此来指导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二)以特色为招牌,突出品牌效应。品牌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品牌效应比在电视、报纸上的宣传更加深入人心。在中职学校的办学思维中,也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学校应从本校的专业传统和教学实力出发,努力创建一两个“品牌专业”,形成社会效应,使其在同行同类专业中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实施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是基于企业需求为目标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形式多样,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中职学校解决招生难,就业难的一项措施。学校应努力寻求校企合作的突破点,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宽招生就业渠道。
(四)培养一支以“双师型”为主体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国家、对每个学校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就会成为一句空谈。为此,中职学校应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一支既是讲师、高级讲师又是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以“双师型”为主体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对待教师,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业务上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安排进修、参加专业学术理论的研讨会,以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业务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支以“双师型”为主体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实力,在竞争激烈的生源抢夺战中占据有利的条件。
(五)加强学生的管理和品德教育。教书要育人,这是学校教学任务。也是学校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要求。家长送孩子到学校的目的是使孩子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而且还要学会做人,学会办事。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更要注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作用,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与校园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选派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个性、习惯、爱好、脾气最为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六)搞好招生宣传,加强就业指导。招生和就业工作是中职学校的两项重要工作。学校既要搞好招生的宣传,更要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从组织上落实,成立招生就业专门职能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招生和就业工作。学校的招生宣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电台、报纸进行广告宣传,也有必要深入到广大农村的初中学校进行宣传,介绍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使更多学生了解自己学校的情况,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生就业工作是中职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问题。学校要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教育指导学生的就业和择业观。指导学生认清当前市场经济用人机制,对自己所学专业和能力正确估价,准确定位,要面对现实,选择适合自己条件和特长的工作就业。学校要深入企业(包括国营、民营、外资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和本校专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学校外部就业网络和渠道,和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人才供求关系。定期或不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举办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人才交流会,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走上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