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交通建设报道的特点及策略研究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2019年9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出台,探索主流媒体交通建设报道对于交通强国建设十分重要。将《人民日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交通建设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发现报道呈现出注重基础设施布局、交通运输服务以及国际交通合作等主要特点。同时,通过对研究样本的分析,发现报道主要存在议题比例相对失衡、呈现形式相对单一、版面安排有待优化等不足。本研究从平衡报道议题、创新报道形式、开设交通报道专版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主流媒体更好地展现我国交通建设成就,彰显交通建设自信,从而推动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主流媒体;交通建设报道;《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交通事业不断发展与进步,交通网络从过去的闭塞状态走向互联互通。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交通事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与国际交通接轨,从交通装备升级到科技创新应用,从运输服务能力提升到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新时代,中国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交通建设必须走在前面。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人民日报》作为我国主流媒体的典型代表,其新闻报道是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本文以《人民日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涉及交通建设方面内容的报道为研究样本,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基准,研究《人民日报》的报道现状,探寻主流媒体交通建设报道的特点和不足,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一、主流媒体交通建设报道的主要特点
  新闻媒介具有守望、教育与整合三大功能,在发展新闻学看来,国家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主流媒体对交通建设的报道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体推动力,将推动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经对研究样本中有效样本统计研究后发现,在过去的一年内,《人民日报》涉及交通建设方面的报道数量为380篇。参照《交通强国建設纲要》对报道议题进行归类,如表1所示。
  通过分析可知,《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交通建设报道主要特点如下。
  (一)注重基础设施布局报道,推动构建立体互联交通网络
  交通建设中完善基础设施布局是首要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就无法更进一步发展交通建设事业。因此,应当注重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的规划建设,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网。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人民日报》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报道。在构建城市群交通网方面,《京津城际陆地飞行》报道了从北京至天津的CRH3型“和谐”号列车的时速、服务及旅客发送量。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已就农村公路发展指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山村道路变迁记》报道了湖南怀化保洞溪村40年来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的变迁,从而实现道畅民富。此外,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的交通建设,《人民日报》也进行了重点报道,力求助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体化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体系。
  《人民日报》对基础设施布局的报道不仅注重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当下进程,更注重对构建立体互联交通网络目标的引领。通过报道,使受众看到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城镇及各地区的变迁,深刻把握完善基础设施布局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客观全面的报道也有助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抓住“十三五”加快发展交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作用的思想。
  (二)注重交通运输服务报道,推进业态模式创新发展
  交通运输服务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高低将对交通事业进程与交通强国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在新时代,运输服务不仅涉及人们出行服务的提升,还包括运输系统的优化升级,现代物流系统的打造以及“交通+旅游”、“互联网+”高效物流、共享交通等新业态的发展。在《大兴机场入境旅客实现“无感通关”》中,与以往通关模式相比,大兴机场通过应用各项措施与先进的设备有效压缩旅客等待时长,实现了服务快速化与便捷化。在《黄杭高铁开通运营》中,报道了黄杭高铁这条穿越7个5A级景区和50多个4A级景区的黄金旅游线。上述报道即时准确反映了我国交通运输服务新业态的发展情况,对于交通运输业态现代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人民日报》对运输服务的报道,准确传达了运输服务的细则与变化,使受众进一步了解出行服务相关信息;对现代化物流系统的报道,表明运输服务水平与以往相比的优势特征。《人民日报》关于交通建设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报道,有助于主流媒体更好服务于交通运输业发展。
  (三)注重国际交通合作报道,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交通建设逐渐走向国际。通过加强对外合作,构建面向全球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我国交通建设能力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交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和中国交通建设自信。《人民日报》围绕国家、社会、企业等多个层面传播国际交通合作内容。如:《第三届第比利斯丝绸之路国际论坛举行》的报道,强调了加强同中国合作、积极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内容。
  《人民日报》在报道中起到了聚焦国际交通合作进程并及时准确报道对外交通合作进展的作用,使得受众更好了解我国对外交通合作的基本情况,树立交通大国责任意识。同时,国际交通合作报道还有利于促进交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加快建设国际交通企业,推进国家与社会构建互联互通交通网,从而向交通强国迈进,提升我国在全球的交通话语权与影响力。
  二、主流媒体交通建设报道的不足
  随着我国交通大国地位的不断提升,交通建设的新闻报道开始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参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通过对《人民日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内涉及交通建设方面内容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存在以下不足。   (一)报道议题比例相对失衡
  研究选取样本中,有效样本数为380篇,参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对《人民日报》报道内容的议题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人民日报》关于基础设施、开放合作、运输服务的报道数量相对较高,其中基础设施的报道数量排在第一位,高达130篇。保障措施、人才队伍与绿色发展等报道数量较低,其中绿色发展相关报道数量最少,仅有6篇。但要实现交通强国,每一个方面都不能欠缺。拥有良好健全的治理体系,才能加快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建设以及交通文明的培育。科技创新与交通装备是交通建设向前走的“两条腿”,应当灵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打造智慧交通。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交通建设应当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其中。由图1可知,绿色发展议题的报道仅占总体报道数量的2%。各类议题在报道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比例失衡,不利于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的典型代表之一,应当全面均衡报道,从而更好地推动交通建设事业发展。
  (二)报道呈现形式相对单一
  交通建设报道借助媒体将交通建设情况传播给受众。交通建设报道的受众群体类型相对较多,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程度是衡量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创新报道呈现形式,用多样化的形式留住受众的注意力,才能更好地将信息内容传播出去,更好地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不断影响信息的传播。1997年,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米切尔·哥德哈伯(Michad Gddhaber)曾在《连线》(Wired Magazin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注意力购买者》(AttentionShoppers)的文章,指出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在对有效样本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报道形式上以文字消息为主,其次是图文结合形式,图片报道形式则相对较少。报道形式相对单一,难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鉴于此,对于如何把握受众注意力,更好地进行交通建设报道,主流媒体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三)报道版面安排有待优化
  《人民日报》版面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要闻、社会、经济、国际等。同时,《人民日报》还会针对国家重大节日及重大事件等推出特别专题版面,如2019年设立“壮丽70年”专题版面。近年来,我国对交通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明确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对交通建设的报道应当作为主流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研判交通建设报道版面安排情况,对《人民日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的交通建设报道所在版面进行了分析梳理,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关于交通建设的报道广泛分布于各个版面,其中以要闻版面占比最高,达到53.6%。同时,通过分析发现,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容与版面主题契合度不高的现象。例如《中国民航迎最大范围空域调整》在经济版面,《3D打印人行桥》在文化版面,《富翅门大桥收尾施工》在经济版面等。同时,由于有些标题如《海底蛟龙横亘碧波》等并不能直观体现报道内容,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这样的排版布局不利于人们接收信息,更不利于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因此,主流媒体可考虑开设“交通”报道专版,将报道内容更好地传播出去。
  三、主流媒体交通建设报道对策建议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印发,是对建设交通强国这一目标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是新时代交通建设事业的新篇章。主流媒体做好对交通建设内容的报道,有助于用自身强大的媒体影响力与作用力服务于交通强国的建设。交通建设报道需紧密契合建设纲要中的主要内容点,不仅对事件本身进行报道,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内涵与意义。鉴于此,对主流媒体交通建设报道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平衡报道议题,契合交通强国建设需要
  在对《人民日报》交通建设报道研究分析后发现,对基础设施议题的报道数量百分比为34%,占全年报道数量的三分之一,而绿色发展议题的报道数量百分比仅为2%,其余议题的报道数量差距也较大,议题问报道比例失衡情况需要注意。
  除了报道数量占比相对较高的基础设施、运输服务与开放合作三大议题外,其它议题如治理体系、科技创新、安全保障、交通装备、保障措施、人才队伍与绿色发展等也十分重要。交通装备与科技创新是交通建设顺应国家社会的发展向前迈进的“两条腿”,打造智慧交通,引领交通强国建设。治理体系、安全保障与保障措施从治理能力、安全水平与党政措施三个不同的角度切入,成为我国交通建设事业强有力的后盾。人才队伍是容纳交通建设行业的科技人才、干部队伍与普通劳动者的队伍。绿色发展顺应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的绿色发展理念,将其贯彻到交通建设的方方面面。上述十大议题同等重要,均关系到《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深入贯彻,关系到交通强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
  主流媒体的从业者需要全面了解政策内容,提升相关认知水平,平衡报道议题,避免出现报道比例悬殊较大的情况。即使部分议题存在发生频率较低,显著性不高的情况,也要积极主动挖掘相关议题的最新信息,全面传播信息,使媒体更好地服务于交通建设事业以及國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创新报道形式,讲好中国交通建设故事
  在新媒体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注意力经济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主流媒体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除了要在内容上下足功夫,在报道形式上也要注重创新。在对《人民日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交通建设报道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报道形式主要局限于文字消息及图文结合的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上述形式不易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不利于交通建设政策的宣贯、交通建设进程的呈现以及交通建设成果的推广。
  过去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年代,新闻报道属于单向度传播,但现在我国已进入双向传播时代。因此,在报道形式上,不能将视野局限在单方面的传播,应当注重提升互动性,在新闻报道下增设创新互动形式。一方面可以迅速抓住民心,取得潜移默化的效果,使交通强国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可以挖掘各类议题的信息,为全面报道积累素材。此外,在报道形式上,可以加强图片与视频的使用,灵活运用大数据、AR等新兴媒体技术,使得传播内容更加具有直观性与吸引力,促进交通建设报道内容的传播。
  主流媒体应通过多样化的报道呈现形式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讲好中国交通建设故事。
  (三)开设交通报道专版,优化议程设置效果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主流媒体对交通建设的报道会影响受众对交通强国建设的了解程度与重视程度。通过归类分析发现,交通建设报道在多种版面均有涉及。其中,以要闻版面为主,占比高达53.6%,但同时又零散地分布于其它各类版面之中,不利于受众迅速获取交通建设相关信息。同时,由于部分相关报道标题采用文学表达形式,并没有明显地表达与交通建设相关的内容,容易被受众忽略。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对交通建设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接收程度形成错位,议程设置效果削弱,无法更好地服务于交通强国建设。
  《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可考虑开设交通报道专版,进一步优化议程设置效果。交通报道专版的开设,有利于受众更直观地了解我国交通建设的现状,更高效地获取交通建设信息。同时,通过主流媒体对交通建设内容长期的、综合的、集中性的报道,可对受众产生强大的传播效果,从而以媒体的力量推动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交通强国建设。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随着“微公益”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公益活动的领导与组织也产生了转变,政务微博成为其组织与传播的重要平台。此次#我和我的家乡#公益活动中,“共青团中央”微博通过多类型动员为网民构建了关于家乡的集体认同:资源动员方面采取各级政务微博、明星、企业联动的跨地区、跨界联动策略;情感动员方面采用强信息与弱故事模式,但可视化不足,互动性的扩散效应欠缺。  【关键词】政务微博 公益傳播 共青团中央 我和
期刊
【内容提要】央视热播剧《激情的岁月》以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故事为主题,讲述了一代人在中国核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及所展现出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电视剧对于故事“深度”的挖掘,叙事“温度”的把握以及思想“高度”的升华,让该剧实现了教育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也为新时代中国献礼剧的转型之道带来启示。  【关键词】献礼剧 现实题材 《激情的岁月》  献礼剧是指为庆祝或纪念特殊节日或重大事件而播映,以
期刊
[内容提要]在众多网络红人中,李子柒可谓“清流一股”,不仅成功“出海”,在用户黏性高、商业化成熟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收获900多万粉丝,还成为国内各大官媒盛誉的“文化传播达人”。该文将李子柒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文本分析、批判理论为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剖析其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客体的建构与文化逻辑。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传播主体的形象建构,文本创作多因素共构,后殖民文化的重构等是李子柒现象
期刊
[内容提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万物互通、媒介互融,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进一步走向深层次和常态化。我们熟悉的早间新闻已将“战场”从传统媒体平台扩展到了微信新媒体平台,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来了!新闻早班车》栏目为代表的新媒体早间新闻,立足自身定位,板块划定清晰,在强调人文关怀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在“融”时代下获得了广大用户青睐。在未来,微信早间
期刊
[内容提要]以古风美食为特色的“李子柒”已成为一个超级IP。本文站在消费文化视域,从诗意乡愁的符号消费、个人IP的消费品牌营造、新消费理念与行为的价值传导以及中国故事的跨文化消费等四个层面,对李子柒所引发的“现象级”消费逻辑进行探究与思考,为新媒介形态下如何引导新的消费形态提供借鉴。  [关键词]李子柒;古风美食;短视频;消费逻辑  随着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短视频站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浪尖。在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火神山、雷神山云监工”慢直播为例,梳理了由电视而网络,由快直播到慢直播的视频直播形态的演变。通过与电视直播、常规网络直播的比较,总结了慢直播所呈现的受众主导、原生态、自组织互动与非目的性等传播特征,并从直播对象、直播技术和直播受众心理等方面探讨了慢直播成功实施的条件。  [关键词]慢直播;云监工;视频直播  2020年开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随着确诊人数的不断攀升
期刊
[内容提要]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获取、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抖音是一款视频软件,通过短视频的制作,让更多的人分享和传播信息。抖音平台成立3年以来,海量的播放量使其获得了广大用户的关注和好评,其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对抖音视频研究背景的讨论,重点分析抖音视频软件传播信息的特点和影响。  [关键词]抖音;草根;影响力  抖音是一款全民喜爱的视频软件,通过短视频的制
期刊
[内容提要]在短视频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群体的短视频使用倾向于一种“离场”的互动。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农民工短视频进行媒介人类学考察,并走进部分在沪农民工短视频播主的生活,试图厘清农民工群体使用短视频背后的意义。研究发现,农民工群体的短视频使用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诉说、分享与自我实现,农民工群体通过短视频这个媒介进行情感宣泄、表达现实诉求、开展公共书写、进行情感互动,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专业媒体在应对4G冲击上,试图取长补短,刻意强化技术,在战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竞争战略上则是失败的。技术的进步只是提升新闻内容生产效率、丰富表现形式,无助于新闻内容对用户的常态吸引力,也无助于发掘自身竞争优势。  专业媒体应重视5G所带来的传媒格局变化,以及专业媒体在新的媒介产业链中的定位与角色。专业媒体应成为5G时代优质内容生产者、社会群体的整合者、公共信息的传播者、主
期刊
[内容提要]近期通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在场:流动电影与当代中国社会建构》一书,作者郭建斌以“流动电影”作为中心话题,选择滇川藏交界处的“大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为主要方法,以流动电影相关的“媒介实践”作为考察对象,历时五年的田野考察,主要从国家“在场”、观影者“在场”以及“转场”三个维度进行探讨,阐释了流动电影与当代中国社会建构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