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声甘州》是柳永名垂千古的词作,更是羁旅行役、思乡怀人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分析这类作品,可以分别从写景和写人上着手,让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这首词中有一句直抒胸臆的句子“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以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可以将本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词的情感方向,此后再引导学生从细处体会作者的情感。
依据思维惯性的原则,学生会紧扣直抒胸臆的句子,将思维停留在下片。而下片直接描写思乡之人的思乡之举。通过人物的行为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对学生来说也并非难事。学生会很自然地关注到“叹”“想”“倚阑干”及“凝愁”这些字眼。“叹”什么?也许是宦海浮沉,苦苦支撑;也许是前途无望、羞于还家;也许是连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缘由,一个“叹”字表达了有家不能回的感伤,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进而又“想”到什么呢?他想象佳人站在妆楼上深情地凝望归舟盼望自己回家。刻画佳人时,用了三个非常传神的动词“望”“误”“识”,形象地描绘出了佳人盼望自己的情感变化。“望”写出了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误”写出误认归舟的惊喜,“识”写出清醒之后发现误识的懊丧。这些动作细节表现了佳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深。这时可设置稍难一点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如此细致地描写佳人的举动?”部分学生还是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的。明明是自己思乡,但作者偏偏要想象佳人在热切盼望自己回家,这种推己及人的写法将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将作者的思乡之情推向极致。再看“倚阑干”这一动作,可以提示学生拓展思维,回想学过的相似词句,如“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明月楼高休独倚”“独自莫凭阑”等,在这些词句中,词人们都用“倚阑干”的举动来表达内心的哀愁。最后分析“凝愁”,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凝”化抽象为具体,把忧愁写得凝结不解,形象可感,可见愁苦之深。
至此,再由情入景,把学生的目光牵引到词的上片。学生可以很容易看出作者是以凄凉的秋景抒发凄凉的思乡之情。可是如果再进一步提问:“凄凉的秋景怎样传达出凄凉的思乡之情?”恐怕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无从入手了,这时要点拨学生从细处抓住每个景物的特点。首先是“暮雨”,深秋时节,傍晚的急雨使人倍感凄凉。其次是“江天”,“江天”本来给人以开阔之感,怎奈暮雨袭来,不由得空寂倍增。再次是“霜风”,用“凄惨”形容,颇有凉意。再次是“关河”,即关口和渡口,这里指江山,肃杀的江山更显人心之冷。关口也好,渡口也罢,都是回家的必经之途,此处用“冷落”二字道出,可见作者心境之冷。再次是“残照”,夕阳照在楼头,凄冷落寞,不禁使诗人有了人生迟暮之感,更生出还乡之意。再次是“红”与“翠”,以“红”代花,以“翠”代叶,一“衰”一“减”写出了众芳凋谢的萧瑟之景,更使作者产生人生易老的感叹。最后以“无语”的“长江水”结束上片,流水东逝喻时间的流逝,寄寓年华虚度、功名无就的痛苦,也暗示江水东流,山高路远,引发邈远的思乡怀人之情。此处有个难点,即如何理解“无语”一词。长江本就是“无语”的,作者用比拟的手法赋予长江以人的特征,从其内心来看,他多么渴望长江“能语”。他希望长江听到自己对人生迟暮的感叹,对功名无就的呐喊,对亲人家乡的呼唤。长江的确听到了,但它却对作者 “无语”, 报以冷漠,这对作者来说就是一种“无情”。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人物主观情感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比如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就运用了同样的手法。
由此看来,让学生读懂一首诗词并不难,关键是要选好切入的角度。一般来讲,词大多是上片借景抒情,下片写人抒情。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和人物的行为举动进行分析,相信学生会在诗词鉴赏上有所得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这首词中有一句直抒胸臆的句子“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以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可以将本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词的情感方向,此后再引导学生从细处体会作者的情感。
依据思维惯性的原则,学生会紧扣直抒胸臆的句子,将思维停留在下片。而下片直接描写思乡之人的思乡之举。通过人物的行为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对学生来说也并非难事。学生会很自然地关注到“叹”“想”“倚阑干”及“凝愁”这些字眼。“叹”什么?也许是宦海浮沉,苦苦支撑;也许是前途无望、羞于还家;也许是连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缘由,一个“叹”字表达了有家不能回的感伤,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进而又“想”到什么呢?他想象佳人站在妆楼上深情地凝望归舟盼望自己回家。刻画佳人时,用了三个非常传神的动词“望”“误”“识”,形象地描绘出了佳人盼望自己的情感变化。“望”写出了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误”写出误认归舟的惊喜,“识”写出清醒之后发现误识的懊丧。这些动作细节表现了佳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深。这时可设置稍难一点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如此细致地描写佳人的举动?”部分学生还是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的。明明是自己思乡,但作者偏偏要想象佳人在热切盼望自己回家,这种推己及人的写法将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将作者的思乡之情推向极致。再看“倚阑干”这一动作,可以提示学生拓展思维,回想学过的相似词句,如“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明月楼高休独倚”“独自莫凭阑”等,在这些词句中,词人们都用“倚阑干”的举动来表达内心的哀愁。最后分析“凝愁”,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凝”化抽象为具体,把忧愁写得凝结不解,形象可感,可见愁苦之深。
至此,再由情入景,把学生的目光牵引到词的上片。学生可以很容易看出作者是以凄凉的秋景抒发凄凉的思乡之情。可是如果再进一步提问:“凄凉的秋景怎样传达出凄凉的思乡之情?”恐怕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无从入手了,这时要点拨学生从细处抓住每个景物的特点。首先是“暮雨”,深秋时节,傍晚的急雨使人倍感凄凉。其次是“江天”,“江天”本来给人以开阔之感,怎奈暮雨袭来,不由得空寂倍增。再次是“霜风”,用“凄惨”形容,颇有凉意。再次是“关河”,即关口和渡口,这里指江山,肃杀的江山更显人心之冷。关口也好,渡口也罢,都是回家的必经之途,此处用“冷落”二字道出,可见作者心境之冷。再次是“残照”,夕阳照在楼头,凄冷落寞,不禁使诗人有了人生迟暮之感,更生出还乡之意。再次是“红”与“翠”,以“红”代花,以“翠”代叶,一“衰”一“减”写出了众芳凋谢的萧瑟之景,更使作者产生人生易老的感叹。最后以“无语”的“长江水”结束上片,流水东逝喻时间的流逝,寄寓年华虚度、功名无就的痛苦,也暗示江水东流,山高路远,引发邈远的思乡怀人之情。此处有个难点,即如何理解“无语”一词。长江本就是“无语”的,作者用比拟的手法赋予长江以人的特征,从其内心来看,他多么渴望长江“能语”。他希望长江听到自己对人生迟暮的感叹,对功名无就的呐喊,对亲人家乡的呼唤。长江的确听到了,但它却对作者 “无语”, 报以冷漠,这对作者来说就是一种“无情”。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人物主观情感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比如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就运用了同样的手法。
由此看来,让学生读懂一首诗词并不难,关键是要选好切入的角度。一般来讲,词大多是上片借景抒情,下片写人抒情。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和人物的行为举动进行分析,相信学生会在诗词鉴赏上有所得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